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0年第1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1-09-15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试析谢林艺术哲学的体系及其双重架构


摘要:谢林开创了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哲学,并首次在这个领域提出了系统的阐发。在谢林艺术哲学体系的形而上学基础及其与哲学(尤其是谢林自己的哲学)的关系中,包含着双重的架构,即永恒架构(艺术门类的排序)和时间性架构(即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立)。谢林一方面洞察了艺术的永恒本质,另一方面也把握了艺术中的时代张力,从而为当代的艺术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关键词:谢林;艺术哲学;同一性哲学;建构;艺术终结论


作者:先刚,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 100871)。

面向实情本身

——谢林的经验论与虚无主义问题


摘要:从黑格尔哲学体系逐渐退潮的19世纪中叶开始,超感性的形而上学概念对现实的经验与实情逐步失去了支配能力,这正是尼采与海德格尔所揭示的现代虚无主义局面。这一新的哲学取向最早出现于谢林哲学之中。晚期谢林将本质(Was)与事物的实情(Dass)进行了区分,并在此前提下提出“哲学经验论”,将其在绝对唯心论中与唯理论进行更高维度的和解,由此挽救现代虚无主义所带来的分裂。谢林“拯救经验”的努力最终走向了超越经验和理性的超越性开端,这一开端来自神性的自由绽出和意志化的决断行动,并由此成为没有根据和不能再被奠基的深渊性开端,结果反而将现代虚无主义的根源暴露得更为彻底。


关键词:谢林;理性;实情;经验论;虚无主义


作者:雷思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2)。

“性情”别解

——从金岳霖和穆尔的观点看


摘要:“性”和“情”是传统儒家哲学的两个重要范畴。金岳霖在《论道》中分别用西方哲学中的“共相”和“殊相”概念来诠释“性”和“情”,并且通过对“性情”问题的解答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这套体系包含元学和认识论两个层面。我们可以在传统儒家的经典文本中区分出这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心和物,第二个层面是性和情。金岳霖的诠释方式为我们解答传统儒家中的“性情”问题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而穆尔关于共相是存在的但又是一种否定性活动的观点,更是为“性情”问题提供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诠释。


关键词:金岳霖;性情;共相;穆尔


作者:何松旭,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上海 200241)。

经济学正在寻求新的微观基础吗


摘要:西蒙和卡尼曼等人发展的行为经济学本质上采取了一种“经济学方法论弱个体主义”。这种新的理论范式坚持从个体出发,探讨社会经济问题;同时又通过认知双系统理论来引入社会因素,通过人的自利偏好与社会偏好的互动关系来刻画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样就可以避开高度社会化的理论陷阱。但现在的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已经逐步偏离了西蒙、卡尼曼等人开创的研究路径,转而选择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修补。行为与实验经济学有可能为经济学提供一个新的微观基础,但前提是回到西蒙与卡尼曼等人的思想路径。


关键词:方法论个体主义;社会性;弱个体主义


作者:周业安,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 100072)。

虚拟经济的运行方式、本质及其理论的政策含义

——马克思逻辑的历史延伸


摘要:本文在梳理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争议的基础上,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于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的基本共识,并归纳了马克思虚拟资本概念下虚拟经济内涵的争议与共识。虚拟经济具有三大市场特征:强调心理预期的资本化定价、追逐货币利润的最大化、独特“单一非对称性”的运行方式。由此构建的虚拟经济的三大理论模型包括:虚拟经济自我膨胀和收缩机制模型、货币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关系模型、货币中性与非中性共存经济模型。“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分析框架是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本逻辑的延伸,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分析方法具象化的表现。在此分析框架下,揭示了自20世纪70年代来美国经济结构量变所带来的质变,并可提供一些新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价值增殖的独立化


作者:刘晓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教授(天津 300071);刘骏民,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天津 300071)。

全球治理研究的未来:比较和反思


摘要:全球治理研究日益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学科。全球治理研究源于国际关系研究,又改变了国际关系研究。然而,全球治理研究的未来变得复杂,其相关性、可持续性和确定性成为问题。全球治理的实践深陷复合危机。注意到当前关于作为学科的全球治理研究向何处去的各种意见,我们可以提出一项旨在创新21世纪全球治理研究的议程,即构筑可持续的复合全球协同或者复合全球会议。


关键词:全球治理研究;复合性;多头性;多元性


作者:庞中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山东青岛 266100)。

公共治理边际模型及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验证


摘要:公共治理作为世界上最大而最纯的公共产品,是任何社会、任何历史阶段最不能忽视的重大核心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公共治理理念都不得不为特定时期、特定环境状况下的价值观所左右。这种由价值观左右的公共治理理念,从根本上讲就是决策者所安排的公共资源配置制度及其管理机制在既定管理半径范围内向部分群体、阶层倾斜的问题。而这种向某一群体倾斜的制度安排,是不同公共治理理念的根本性区别。公共治理边际模型客观地辨析了在其他因素假定不变的情境下,不同治理理念的优劣。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公共治理理念与实践的价值成果,检验了公共治理边际模型的客观科学性。


关键词:公共治理模型;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中国范式


作者:何翔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浙江工商大学政府成本与绩效评价研究所二级教授(浙江杭州 312000)。

中国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


摘要: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外”,是指中国这个社会主义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内的国家整合方式、对外的外交政策与世界秩序理解。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的叙事维度,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划的基本设置、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建构、国家统一和中华民族认同等方面;“外”的维度,则是宪法序言第十二段关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关涉我国外交原则和世界秩序理解等内容。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与“外”,呈现的是国家建设空间维度的一体两面;无论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内的国家整合,还是对外的外交政策与世界秩序理解,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空间理解基础之上的;现行宪法文本中的内、外叙事,正是对这种何谓“中国”、中国“何为”的空间理解与建立在这种空间理解基础上的政治秩序的塑造记载。2018年,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宪法,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旨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国际形势,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政治努力。


关键词:宪法文本;国家建设;空间;国家结构形式;世界秩序


作者:常安,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陕西西安 710061)。

欧洲近代早期战争权学说中的商业理由

——从维多利亚到格劳秀斯


摘要:在学理上,战争法一般分为战争权法与战时法两部分,战争理由构成了战争权学说的基本问题,赋予战争权以规范性内涵。战争的基本理由源自对“正义”的古老诉求,然而,战争正义性的实现形式和政治意义在近代早期欧洲发生了根本变迁,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和商业集团的强势崛起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在以维多利亚和格劳秀斯等为代表的思想家笔下得到过系统而清晰的表达。商业并不像后世的启蒙思想家描述的那样具有温和而无害的伟力,无论是古老的万民法还是新式的自然法,都成为以商业理由驱动战争的中介力量。


关键词:战争法;战争权;商业理由;维多利亚;格劳秀斯


作者:王博,中国人民大学法理学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2)。

京派诗论与中国现代新诗合法性理论建构


摘要: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中国新诗在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后,积累了大量深层次的矛盾和理论困惑,这不仅制约着新诗的未来方向,也对新诗的合法性形成了严峻挑战。鉴于此,不少新诗的研究者都开始对新诗的历史和未来进行探讨和反思,其中京派批评家的反思和探讨尤为深入、具体。他们对于新诗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新诗现代性、新诗与古典诗等问题上提出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对新诗发展的技术路线和突围的途径也提出了具体可行的主张。在新诗面临诸多挑战的关键时期,京派批评家的新诗批评理论一方面具有相当的问题意识,敢于面对新诗的生存危机;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学院派批评的专业和精深,赋予新诗理论更强的学术品位,成为20世纪诗歌理论不可或缺的遗产。


关键词:京派诗论;中国新诗;中西诗学;合法性


作者:文学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上海 200240)。

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汪曾祺文学创作中的鲁迅因子


摘要: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因汪曾祺十分重视文学创作的语言,又多次在文论中言及鲁迅的小说语言,故学界多从语言层面考察鲁迅对汪曾祺的影响。但是,人物形象的塑造是鲁迅影响汪曾祺文学创作更为深刻的因子。这种影响既有僧侣形象以及古人形象重塑的因素,也有刻画人物形象的文学理念以及创作技法的因素。在人物塑造上,汪曾祺深受鲁迅的影响毋庸置疑,但又是有选择性的借鉴。这种创造性的借鉴无疑为当代文坛提供了有益的文学经验。


关键词:鲁迅;汪曾祺;人物形象;鲁迅因子


作者:竺建新,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杭州 311121)。

民国时期《九歌图》的流传与新创


摘要:晚清民初,中国画在“美术革命”的冲击下日渐式微。一些画家学者便主张从传统金石书画中寻找中国画的未来走向。屈子《九歌》题材历来备受画家青睐。民国时期,《九歌图》在刊载、传播与新创上呈现出多元开放的色彩:一批画家学者借古开今,以报刊、画册出版为阵营普及、传播历代《九歌图》名作;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批画家杂糅中西,对《九歌图》进行再创作,为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审美视角与艺术定位。历代《九歌图》在民国时期的刊载、传播与再创作,作为一典型个案,也是整个近现代中国画改良运动的缩影。


关键词:民国时期;《九歌图》;中国画


作者:罗剑波,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433);范越,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明朝迁都北京与多民族国家治理


摘要:明朝建立后,面对多民族国家治理的新格局,定都问题一直是困扰朱元璋君臣的一大难题。终洪武之世,朱元璋也未能解决迁都的问题。燕王朱棣称帝后,将北平改为北京,条件具备后迅速将京师从南京迁到北京。成祖去世之后,虽有短暂的反复,但英宗即位不久,宣布定都北京,从此北京成为明朝永久的都城。迁都北京是明朝主动适应唐以后多民族交融局面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有效应对元朝残余的侵扰,另一方面能够整合农耕和游牧两大区域,为中国多民族国家治理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意义重大。


关键词:明朝;朱元璋;朱棣;南京;迁都北京;国家治理


作者:田澍,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甘肃兰州 730070)。

新文化偶像的塑造:胡适及其受众


摘要: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逐渐成名,之后他又借五四运动的影响和杜威访华带来的人气迅速跃升为当时思想界、学术界的要角。从传播学或阅读史的角度检视“五四”运动后胡适偶像地位的塑造过程和他所依赖的周边社会条件,不难发现胡适极高的情商和处世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善于利用传媒发声,并具有与各方受众展开良性互动的本领,这为其“暴得大名”和吸引受众认可打下了良好基础。概言之,胡适新文化偶像地位的确立,与胡适自身的刻意经营表演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其受众包括其论敌积极参与塑造的结果。揭示这一过程,有助于我们更深刻认识新文化运动中的“互动”和“运动”因素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胡适;偶像;受众


作者:张仲民,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 200433)。

从“大全一体”通观西方哲学史

——先刚教授访谈


● 先刚,1973年12月出生于四川泸州。1992—2000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随后留学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系,于200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于2011—2012年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系从事访问研究。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古希腊哲学和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主编22卷本中文版《谢林著作集》,合编20卷本中文版《黑格尔著作集》。迄今发表Schellings Idee der Weltalterphilosophie und seine Lehre von der Zeit(2005)、《永恒与时间——谢林哲学研究》(2008)、《柏拉图的本原学说》(2014)、《哲学与宗教的永恒同盟》(2015)等四部专著,以及黑格尔《精神现象学》(2013)、《逻辑学I》(2019)和谢林《近代哲学史》(2016)、《哲学与宗教》(2017)、《世界时代》(2018)、《学术研究方法论》(2019)、《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相关对象》(2019)等七部德国古典哲学经典译著。在《哲学研究》《学术月刊》《文艺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即将出版的作品有谢林《艺术哲学》、陈康《亚里士多德论“分离”问题》、黑格尔《逻辑学II》等译著。


○ 倪逸偲,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往期目录】
《学术月刊》| 2020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10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8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请见谅。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