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1-09-10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特别推荐

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编者按: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由《学术月刊》杂志社、光明日报理论部与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联合主办。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评选出“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等十大学术热点,现予公布。





多重视角下的实用主义(笔谈)

编者按:自20世纪末以来,“实用主义”在西方学术界已然由贬义词变为褒义词,影响遍及象牙塔内外,为西方思想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精神养料,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实用主义转向”。本组笔谈试图将实用主义置于对话的语境下,考察它与其他重要哲学思潮的互动与关联,从而显现出它的当代学术价值。四篇文章分别从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儒学、现象学、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话的视角,审视实用主义精蕴,希望能抛砖引玉,推进国内学术界对实用主义的深入探究。


摘要:刘放桐认为,在语言转向被当作西方哲学现当代转向主导形态的背景下,美国实用主义的实践转向具有特殊地位。杜威去除了经验概念的旧形而上学意蕴,而将它与实践概念融合起来,杜威的哲学改造与马克思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存在某些相通之处。童世骏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来看杜威的教育观,探讨了“不对称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何以可能”的问题,认为通过在不对称的两个主体之间再设置一个第三者的方法,可以克服主体间关系的不对称性。安乐哲认为,儒学和杜威的实用主义这两种传统对当代哲学话语的贡献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取代个人主义的方案,即儒学中基于关系构建的“仁”,以及杜威的“个体性”概念。陈亚军则强调了实用主义与现象学之间的亲缘关系,认为古典实用主义与现象学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对应的平行展开,现象学思路将在实用主义的未来发展中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关键词:实用主义;语言转向;实践转向;交往行动理论;儒学;现象学



对实用主义转向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作者:刘放桐,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杜威中心荣誉主任( 上海 200433)。



儒学和杜威实用主义:关于“成人”的对话

作者:安乐哲,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



不对称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何以可能

——从哈贝马斯交往论看杜威教育观引出的一个问题

作者: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上海 200241)。



实用主义的现象学意蕴

作者:陈亚军,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杜威中心讲座教授( 浙江杭州 310058)。


何为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义

摘要:把尼采虚无主义的隐微论含义解释为“万事皆空,一切皆无”,有三种可能性。这三种可能性都是不能成立的。第一种可能是:能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和高度看待人间之事的万能之神,会把人之追求视为无意义之事,永恒轮回意味着一切皆无的彻底虚无。第二种可能是:一个理论上可以设想的沿着创造性之路穷尽无限可能的超人面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发出“万事皆空,一切相同,一切俱往”之论。第三种可能是:把超人理解为不惜最卑劣地把他人当做实现自我目的的纯粹手段,甚至不惜杀戮的恶魔之人,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未醒悟前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实际上,个体的真实存在和作为是尼采判断虚无主义的现实基础,立足于神或能够达到创造性顶峰的超人来思考,绝非尼采的现实判断,反而是最无能者的虚妄想象。尼采的超人绝非把他人当做肥料、材料随意使用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而是必须担当大任、并给大多数普通人所使用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保留正当性和自然性空间的智慧者。尼采虚无主义隐微义只能是:根据人的不同资质和能力呈现不同层次上的无根和真实。


关键词:虚无主义;尼采;隐微义;神;真实个体


作者:刘森林,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济南 250100)。







使用权的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的视域转换和理论创新

摘要:面对数字信息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和提出的挑战,需要重新审视和评述新制度经济学,揭示其所具有的交易范式和所有权中心论的性质和特征。在此基础上,转换理论视域和分析角度,提出和发展一种使用权中心的制度经济学。使用权制度经济学的框架结构包括使用权的产权理论、使用权的企业理论和使用权的组织理论,是一种共生、共和、共享的制度经济学。


关键词:所有权中心;使用权中心;产权;企业;组织


作者:张曙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836);张弛,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北京 102249)。


  经济危机如何提防和善后:

奥地利学派政策的两大审视

摘要:经济危机根源于大量财富被消耗掉而致使储蓄和投资不足,经济危机的提防和善后之策也应由此展开。(1)为提防资源耗竭和储蓄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一国需要根据其产品的需求市场审慎地引导产品和产业结构,尤其需要有意识地限制那些以国内市场为主的高级品之生产和投资,而征收奢侈税则是一个重要手段。(2)为摆脱经济危机爆发后因过度调整而陷入长期的经济萧条,一国就不能简单地诉诸纯粹市场机制而应采取积极的逆向政策,尤其需要利用凯恩斯主义政策以扩大消费而不是听从奥地利学派主张以增加储蓄,而信用体系和信贷制度则是一个重要工具。显然,锦标赛制定价体系的经济周期理论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洞悉经济变动趋势,尤其是,它充分辨识和契合了凯恩斯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的合理成分而提出了提防和应对经济危机的更全面方略。


关键词:经济危机;市场定价体系;有为政府;奥地利学派;储蓄


作者:朱富强,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广东广州 510275)。


现代国家治理下的国际税收竞争再思考

摘要:传统国际税收竞争理论的贡献在于揭示了税负差异对资本和劳动力的经济影响,但也存在着对商品税关注相对有限、缺乏对政府收入结构的考虑以及忽视经济运行所依附的政治机制等局限。在现代国家治理框架下,国际税收竞争不仅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社会成员对税收依据的认识,约束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控制,而且使社会成员对财政支出的合理性和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更为关注。面对国际税收竞争,中国有必要在降低所得税负担的同时统筹考虑商品税税率的调整,完善税收确立方式并提高税收的可观察性和财政支出的透明度,通过预算改革和财政体制的优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避免非税收入的扩张弱化税制改革的减负效应。


关键词:现代国家治理;税收依据;国际税收竞争


作者:谷成,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辽宁大连 116025);孙国宁,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硕士研究生(辽宁大连 116025)。







中国政治传统研究与历史政治学的可能性

摘要:相对于晚近的新启蒙主义政治学,历史政治学的兴起蕴含了一个范式转移的契机,使得我们能够以自身实践经验而非外来教条为本位来重构中国政治学的学科资源。长期以来,中国政治思想史和制度史的研究在政治学领域成为智识创新的洼地,无法与整个学科的知识更新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如果要真正发展解释中国、评价中国和反思中国的政治学,这两个研究分支应当在正本清源中激发生机,积极推进范式转型。以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和监察权传统为例,历史政治学意义上的探讨揭示出传统内生的治体视角更具相关性和参照价值。这启发我们反思对于民主政体和分权制衡等现代西方理论未经检验的倚赖,把历史找回来,充分尊重第一手经验事实以发展具有原创性的理论和方法。历史政治学并非单纯提倡对于历史的再解释,而是强调面对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传统变迁,对于塑造行为实践的政治社会结构做出辩证性和启发性的理论阐释。历史政治学的未来有赖于一系列代表性研究作品的验证和激发。


关键词:历史政治学;新启蒙主义;政治思想史;制度史;治体


作者:任锋,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找回居民”:专家介入与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内生动力再造

摘要:知识精英以多种不同形式参与国家与社会治理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官僚知识体系的固化、基层运作机制的碎片化与行动者(居民)参与的乏力的相互叠加与彼此强化,共同造成了当代中国城市基层治理的困境。专家学者通过深度介入的方式,帮助基层党委和政府在基层治理中“找回居民”,推动以居民参与和社区协商的方式回应居民需求,进而实现城市基层运作机制和治理体系的创新,是城市基层治理模式创新的一大新动向。专家学者以居民需求与基层治理为导向,基于专业知识和社会声望,有效地实现了社区行动者参与、基层运作机制和基层官僚知识体系的重构,进而形塑了一种新型城市基层整体治理模式。


关键词:专家学者;社区营造;找回居民;内生动力


作者:唐亚林,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上海 200433);钱坤,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立法的特性

——从阶层构造论到原则权衡理论

摘要:从阶层构造论出发,可以将立法视为实施宪法的活动,它既是对宪法规范的适用,又是对一般法律规范的创设。原则权衡理论则将这种适用和创设活动看作是立法机关对宪法原则(尤其是基本权利,也包括其他宪法原则)的权衡。在规范理论的视野中,立法呈现自身的特性:首先,立法相对于其他层级的法律适用和创设活动拥有更大的政治形成空间,但这只是程度上的;其次,作为宪法原则之权衡活动的立法与实质民主观,尤其是取向于实现公民最根本利益(正确性诉求)的审议式民主相关,因而不违背民主正当性原则;最后,作为宪法原则之权衡活动的立法同时包括积极立法与消极立法,作为消极立法的宪法审查要以三种形式承担“权衡负担”,以恰当地尊重积极立法。


关键词:阶层构造论 原则权衡 宪法实施 审议式民主 消极立法


作者:雷磊,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 100088)。


寻找失落的“精神”

——从《刑法》第20条第3款的适用范围反思刑法的立法价值

摘要:对于严重侵犯公民精神性人身权利的非法拘禁、强制侮辱等犯罪行为,能否依据《刑法》第20条第3款实施特殊防卫?刑法教义学持否定回答。但学术界和实务界却都有分歧,既然教义学已有明确的答案,那么,产生分歧的原因就不在第3款之内,而是因为刑法整体上把侵犯精神性人身权利的诸罪都定为轻罪。这凸显了刑法在立法价值上,不自觉地受到了近代西方重财产轻人格之价值观的影响,不重视对名誉、自由等精神性人身权利的保护。我国刑法在立法价值上需要积极响应社会价值的变迁,强化对精神性人身权利的保护,实现立法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特殊防卫;立法价值;精神性人身权利;物质性人身权利


作者:汪雄,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48)。






世界而非东亚的鲁迅

——鲁迅与法兰西文化谈片

摘要:鲁迅对文艺复兴以来拉丁语系的意大利和法兰西文明的认识,其系统性和深度明显超过他对东北欧诸弱小民族(主要是斯拉夫语系文学)的译介。鲁迅关注法兰西文明,重点在文艺,也兼顾科学技术、政治历史和思想学术。他关心法国现代科技背后的人文思想,反思“法兰西革命”之后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关心当代法国政治(包括法国在北非殖民地的政策),留意法国文化人的政治立场,从中获得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有益的启迪。鲁迅并非法国文学专家,也不通法语,但他毕生关心法国文学,零星的译介积少成多。他对卢梭、雨果、波德莱尔、罗曼·罗兰、法朗士、安德烈·纪德、德哥派拉等法国作家的理解相当深入。他在现代创作版画方面的“拿来”和“送去”,更是中法文艺交流史上辉煌的一页。梳理鲁迅与法兰西文明的关系,有利于突破过去将鲁迅囿于中国或东亚的狭隘视野,更清楚地看出“世界鲁迅”的大气象。


关键词:法兰西文明;世界的鲁迅;科技;政治;思想学术


作者: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433)。


论“鲁迅影像”中的绍兴空间营构

摘要:“鲁迅影像”作品中的绍兴空间,是“鲁迅影像”中最稳定、最成熟和最明确的空间意象。这一空间在电影文献纪录片、电视传记片和演剧传记片三种类型的作品中有不同的侧重和表达,体现了“鲁迅影像史”上不同的绍兴风貌。绍兴空间由风景、风物和风情三种不同符码组成,它们的编码规则代表着鲁迅形象的认知模式,并随着“鲁迅影像”定位和媒介影响而改变。绍兴空间也形成特定的程式:在画面和声音关系、绍兴空间的视线设置、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像内容的排序和比重都表现出一定规律性,也内涵着空间的权力秩序。绍兴空间意象内外视觉机制的形成从属于“鲁迅影像”建构,它具有为鲁迅形象的现代性目标诉求提供批判基础、构筑丰富情感的作品阐释空间和形成情绪氛围的功能。


关键词:“鲁迅影像”;绍兴;空间营构


作者:陈力君,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浙江杭州 321004)。






经学与历学的贯通

——春秋朔闰表与经文历日考证

摘要:推排春秋朔闰表,以闰月与连大月之设最为紧要。春秋时未行无中置闰法,故置闰宜在岁末,或三年一闰,或二年一闰,并无频年置闰或一年二闰之例。但以往历表为迁就经传历日,闰月与连大月之设多有可议。其实,经传历日未必是鲁国时历,夫子作《春秋》,采列国史记,而列国历法与鲁历不同,月日不协,理有固然。不明鲁历与列国历法之异同,不明经书日食有食本月晦、前月晦之别,及诸侯卒赴有来日赴、往日赴之分,则历表编排必违历理。斯篇以鲁历及借半日法推步,证以经传文例,所得历表,较以前诸家推排,小有可观,考证者宜所取资焉。


关键词:春秋;朔闰表;鲁历;卒赴


作者:郜积意,福建师范大学经学研究所教授(福建福州 350007)。

 

                                         

  封  二    


【相关阅读】

重磅!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揭晓

2019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发布会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展望论坛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请见谅。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