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月刊》2020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学术月刊 2021-09-15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当代性与“做以成人”



摘要:福柯哲学从多个维度体现了当代性与现代性的对照或张力,而“成人”始终是这一没有中心的哲学的一个中心话题。一个时代的哲学气质决定了人之为人。当代性指称的是以精神的失落为表征的一个特定时代的别一种精神,当代人也因此是抛弃信仰、告别理想、丧失情感的人。人在现代性进程中是“学”而成的,即主体或人是依据一些普遍法则被塑造而成的;而在当代性进程中,人却是“做”而成的,即主体或人是通过自己的行为被塑造而成的。福柯认为其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自己,为了让自己的形象多样化。其人其说正好体现了从“学以成人”到“做以成人”的重要转换,尽管前者以某种方式被包含在了后者之中。


关键词:福柯;当代性;“做以成人”;现代性;“学以成人”


作者:杨大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浙江杭州 310058)。


公共辩护的摇摆性

——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转向的内在困境




摘要:不少学者试图从公共辩护的视角捍卫罗尔斯从《正义论》到《政治自由主义》的转向。这种辩护有双重任务,一是在多元主义事实的前提下获得稳定性,二是不想放弃普遍性。为完成此双重任务,公共辩护使用的理性观是有争议的康德式实践理性观,由此出现了三个方面的摇摆性。第一,其达成标准摇摆于实然同意与应然同意之间;第二,它对公民道德能力的设定摇摆于高(为了优于一般辩护)与低(为了稳定性)之间;第三,其对多元主义合情理性的认定也是摇摆不定的:根据形成观念的过程,根据观念的持有者和根据观念的内容。困境的根源可能在于反思平衡方法,它要求纳入人们根深蒂固的直觉,而各种直觉之间经常是有冲突的。


关键词:公共辩护;实践理性;合情理的多元主义;摇摆性


作者:葛四友,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 200241)。


道德动机的来源

——当代休谟主义与康德主义的争论




摘要:当代休谟主义者试图用工具原则说明道德动机的来源,即如果人们有欲望φ,并且相信通过做道德行为Ψ能实现φ,那么就会有做Ψ的动机。康德主义者继承康德的基本主张,反对人们的道德动机是为了满足某种源自自然的欲望,认为服从道德的意志源自对实践理性规定的法则的服从,而对实践法则的服从经科斯嘎德改造之后,最终又是源于对实践生活和道德行为价值的认知。当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解释道德动机来源的时候,休谟主义更加占据优势。不过康德主义者对自己的理论其实亦不断在做出改良,把韦勒曼的自治主义与科斯嘎德的认知性主张相结合或许是一条可行的途径。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表明,我们最好放弃在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题,因为前者描述了普通人道德动机的来源,后者则告诉我们理性人的道德动机应该如何产生。


关键词:道德动机;休谟主义;康德主义;工具原则 自治


作者:杨松,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摘要:从根本上说,全球化的发生、发展和终结是由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全球化的收益和成本决定的。目前我们正面临的“逆全球化”,其端倪很早就已经出现,正被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利益的分配问题推向高潮。同时,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机器人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将使收入分配问题进一步恶化,并最终导致本轮全球化走向终结。为此,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极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必须重视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以抗衡“逆全球化”浪潮,或为下一轮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全球化终结;“逆全球化”;收入差距;第四次技术革命;不均等


作者:万广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特聘教授(上海 200433);朱美华,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

——乡村基层治理中的政府和社会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应处理好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充分实现传统社会资本与现代资源配置机制的互补。研究发现,传统乡村治理结构在当前乡村社会仍然在发挥作用,随着市场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传统资源配置机制的弊端在逐渐弱化,而其有利的一面依然保持。经济发展进程本身会自动淘汰传统资源配置机制的糟粕,保留其有利的一面。因此,政府可利用传统乡村治理结构中有利的一面,与之良性互动与配合,毋须急于去取代它,但要警惕基层政府的滥权之害。


关键词:乡村治理;政府;社会;社会资本;公共品


作者:王丹利,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贸学院讲师(上海 201620);陆铭,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上海 200030)。


企业家精神与中国经济的熊彼特型增长转型




摘要:经济增长转型的内在机理及企业家精神培育问题研究,对实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对内生增长理论分析,表明中国经济亟待从斯密型增长转向熊彼特型增长。在向熊彼特型增长转型过程中,企业家精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家精神是通过知识溢出与转化机制、机会识别与实现机制和多样化机制促进经济增长转型的。经济增长依靠创新,而创新依靠企业家。然而中国企业家精神资本积累还很不足,这将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顺利转型。研究表明,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增加知识积累、维持平衡的市场结构,是促进企业家精神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资本;创新;知识溢出;经济增长


作者:周大鹏,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020)。


 纵向政府间关系中的督察制度:

以中央环保督察为研究对象 




摘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亟需增强中央与地方纵向治理的制度供给。长期以来,央地委托—代理关系中地方政府的执行异化是中国纵向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政府在治理实践中明显增加督察制度的启用,但学术界对这一制度在纵向政府间关系中的角色、意义和运行机制尚缺乏系统研究。通过考察中央环保督察在浙江省的具体实施,可以看到,督察制度借助中央权威,实施自上而下的高强度控制,通过动员、进驻、反馈、整改、问责、“回头看”等完整程序,制度性地嵌入治理体系,降低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性,实现了对地方治理目标的纠偏,从而有效强化了制度执行,提升了纵向治理效能。


关键词:中央与地方关系;督察制度;中央环保督察;委托—代理理论


作者:郁建兴,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国家制度研究院教授(浙江杭州 310058);刘殷东,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杭州 310058)。


 政区三要素框架下的中国当代市制:

演进逻辑与优化路径




摘要:晚清以来中国市制历经了借鉴探索的狭域自治市制、曲折增长的狭域行政市制、数量速增的广域行政市制、质量提升的适域治理市制四个阶段。而作为政区三要素的市镇建制、政区空间和行政单位,在演进逻辑上分别对应的是实现建制、要素城市化的协调,找到市制适域尺度单元,以及优化城市组织体系。市制要更好地发挥其在城市治理现代化中的制度效能,还需在政区三要素上持续改革。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为市制改革敲响了警钟。未来市制发展应注重通过丰富建制类型、优化空间形态、压缩行政层级等改革举措来提升城市韧性。


关键词:政区要素;市制;演进逻辑;优化路径


作者:熊竞,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030)。


 中国的新综合性视野和远瞻性愿景:

“一带一路”倡议与亚投行




摘要:中国在将近两个世纪之中一直都被困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窘境:现代西方既是其帝国主义敌人也是其发展模范。在其近现代历史中,一再从完全拒绝西方转到完全模仿西方的极端。如今,近乎两个世纪之后,中国终于逐步走向了一个新的综合性视野和远瞻性愿景,既采纳源自其反帝革命过程中的优良传统,也采纳其西式现代化经验中的优点来想象、推进中国的未来。这个改变很好地体现在中国最近的“一带一路”倡议和所组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但西方学术仍然多局限于其源自冷战时期中的善恶分明和对立的视野,一再将不择手段地谋求和使用权力的动机投射于中国。即便是中国自身的学术,由于西方政治学传统中完全聚焦于权力及其运作的论析的影响,大多要么忽视了中国不同的,既是道德化的、也是实用性的思维方式,要么仅是官方话语的转述或阐释,不多考虑其实际运作和远瞻性愿景。我们需要更清楚地了解中国的新设想来更好地认识其最新的经济发展进路和其对世界未来的新综合性视野和深层的远瞻性愿景。对比新设想和最近十几年的农村发展战略,我们可以更清楚和完全地看到两者间的巨大不同。


关键词:自由主义与帝国主义;新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陆地“丝绸之路”及其经济带;海洋“丝绸之路”及其经济带;新自由主义霸权


作者:黄宗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讲座教授(北京 100872),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校区(UCLA)历史系教授(荣休)。


“门罗主义”话语的跨洋旅行

——亚洲主义、省域空间与“旧邦新造”进程




摘要:肇源于19世纪美国的“门罗主义”,在近代的跨国传播之中基本上被用于“超国家”的区域空间乃至全球空间,然而在近代中国却被广泛转用于“次国家”的省域,生长出了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日本“亚洲主义”盛行的舆论环境下,清末的旅日中国精英为“门罗主义”找到了一个具有感染力的句式:“××是××人的××”,后者成为“门罗主义”在近代中国得以被运用到超国家、国家和省域各个层面的“中介环节”,进而催生出一种反满的“省域门罗主义”话语。在辛亥革命后碎片化的政治格局中,“门罗主义”又成为地方实力派对抗中央与外省势力的话语工具,并在“联省自治”运动中发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随着20世纪20年代国民革命的启动,“门罗主义”日益沦为一个负面的词汇,与军阀割据、封闭自守等负面含义关联在一起,成为中国的国家建设需要克服的障碍。源于美国的“门罗主义”符号跨越大洋,经过不断重新解释,最终深度参与了近代中国的国家建设与宪制变革进程。


关键词:省域门罗主义;亚洲主义;联省自治;国家建设


作者:章永乐,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871)。


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权力化语言




摘要:当代中国批评界对权力/话语关系的阐发实际上完成了“由微转宏”的转换,探讨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政治权力与语言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政治权力造成了文学话语的暴力性,也形成了某些似是而非的话语逻辑。当然,反抗性话语也始终存在,并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特殊的修辞。五四白话的推行是现代知识分子反抗政治强权话语的最显赫的成果,对这一历史运动冠以“文化霸权”的批评不仅严重脱离事实,而且本身也是对话语/权力概念的最大的误读。


关键词:权力;话语;文化霸权;现代中国文学


作者:李怡,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四川成都610207)。


商品、家庭与全球现代性

——论鲁迅的《肥皂》




摘要:在鲁迅小说中《肥皂》引起的争议是最多的。近年来学者从女性本位、心理分析、话语结构或多重象征意蕴等角度重读这篇小说,释放出多元读解的可能。本文从商品的视角解读《肥皂》,指出整篇小说描写一块洋肥皂在一个旧式家庭中所掀起的“茶壶里的风暴”,表明四铭作为旧阶级成员,一面大讲仁义道德反对新事物,一面不自觉被肥皂和小家庭所蕴含的社会“进化”过程所形塑,意味着作者对都市经济秩序、个人物欲赋予某种理性且不乏包容的思考。这样的主题标志着鲁迅小说创作的某种转折,他从“国民性”整体批判转向对城市生活与家庭结构的观察,而在写实的独特风格的追求中运用理性之光剖析人性及其阶级属性的复杂形态,借此达到对于现实中国更为准确的把握。


关键词: 鲁迅;《肥皂》;小说;女性;商品


作者:陈建华,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 200433)。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跨学科拓展

的依据、路径与反思




摘要: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重提”跨学科实践,旨在于文学发展的内源性和时代演进的外源性同构的基石上,从学科界分的角度重审其概念的本体意涵,探寻跨学科拓展的知识学依据。中国儿童文学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还是一个结构与关系的概念。这种概念与学科的特殊性内在地驱动了学科互涉的转向。总体而言,中国儿童文学的跨学科拓展路径包含了内部“贯通”与外部“联动”两个层级。在世界儿童文学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中,将这种跨学科实践纳入系统论的视野,超越“纯文学本质主义”与“非文学工具主义”的理论偏狭,在坚守学科本位的同时有效地开启学科间的对话交流,促进学科知识的整合,进而推动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国儿童文学;跨学科;本位;越位;系统论


作者:吴翔宇,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金华 321004)。


北魏佛教对洛阳都城景观的时空控制

——以景观高度演替和时间节律变化为例




摘要:佛教进入中国城市后,对城市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景观的高度和时间节律方面,金刹与灵台比高,金铎与钟鼓竞鸣,改变了中国城市原有的景观特征。这一现象在北魏首都洛阳表现得尤为突出。灵太后胡充华将佛教建筑景观,尤其是将佛塔高度的象征意义完全政治化——佛塔的高度即是权力的高度,因此,洛阳城内最高的永宁寺塔,作为转轮圣王的象征,其供养者非灵太后莫属。其次,无论城里城外,佛塔的高低,都按供养人的政治权力等级,从高到低排列。其三,拥有最高权力的灵太后,其供养所立的佛塔,占据洛阳最具象征性的城内、城南和城东空间。儒家特别看重的洛阳中轴线,更是灵太后精心规划设计的空间,塔刹林立,圣像庄严,完全是一派佛国气象。北魏将首都从盛乐,迁至平城,再迁至洛阳,原本的目的是想由塞外入驻中原,完成汉化,成为中原正统,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虽然在政治制度上他们选择了中央集权制,在信仰层面却选择了佛教。究其原因,北魏放弃祭天传统后,统治阶层佞佛,尤其是掌握皇权的后妃佞佛,是汉化道路发生突变的政治推手。北魏从塞外南下中原汉化过程的二元性,并没有随着北魏的亡国而消失,相反却成为隋唐帝国的共同特色。可见,北魏在政教关系方面,也担当了开启北朝,孕育隋唐的角色。


关键词:北魏;佛教;景观高度;时间节律


作者:李智君,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福建厦门 36100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银行业领券发行制度

的变化与发展




摘要: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近代中国银行业中的领券发行制度在方式与作用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变化。在领券准备的成分上,部分准备金制发展为完全准备金制且成为惯例;在领券使用的方式上,银行业内出现发行准备库制,还推行联行领用方式;在领券资格和政策上,大型发行银行偶也有允许拥有发行权的商业银行向其领用,且在法币政策推行的过程中,协力推进,允许银钱行号乃至商号个人向法币发行行领券使用。受经济大环境变化的影响,领券发行制度被不断利用和改造,成为推广发行银行钞券使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关键词:领券发行 准备成分 联行领用 发行准备库 法币领用


作者:董昕,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辽宁沈阳 110136)。


【往期目录】

《学术月刊》| 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学术月刊》| 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为适应微信排版,已删除注释,请见谅。

关注我们

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请点击上方蓝色的“学术月刊”,或扫描左侧二维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