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军哲 |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类院校一流本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王军哲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2021-03-17


 作者简介】

王军哲,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校长。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翻译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翻译人才评价与高校教学促进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副会长、陕西高校后勤研究会理事长、陕西省高等教育学会中外合作办学分会会长;曾兼任陕西省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陕西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顾问、陕西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会长等职务。研究方向: 高等教 育研究。

王军哲 教授

新文科背景下

外语类院校一流本科建设探索与实践 


(本文发表在《外语教学》2020年第1期。经作者授权由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微信公众号推出。)


摘要:加快 “双一流” 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外语类院校的本科教育迎来了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探讨地方性外语类院校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学资源优化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突破传统思维惯性和地域限制,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时代;外语专业;一流本科


本科教育是高等院校的安身之本,立命之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顾明远 2018) 。高校在发展中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落实 “以本为本”,推动 “四个回归”,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在新时代、新文科的大背景下,国内各类高校均应依据自身定位和特色,围绕一流本科建设,积极行动。我国外语类院校特色鲜明,如何在这一大背景下发挥优势,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既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更要求我们大胆探索。

 

1. 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扎根祖国大地,为国家图富强,为民族谋复兴,为社会育人才,始终与共和国同向同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1.7 万增长至3833 万,其中本科生 2831.03万,研究生 273.13 万,规模均居世界第一位。普通高校数量由 1949 年的 205 所增长至2018 年的 2663 所,在区域分布上基本均衡,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总投入接近 3.7 万亿元,占 GDP 比重超 4%,投入从改革开放之初的15 亿元增长至 2018 年的1.11 万亿元,增长 741 倍。截止 2018 年,中国高等教育共设有 92个专业类别,包括 669 个专业,分布在 58477 个专业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48.1%,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以及全球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开始从大众化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除规模优势外,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进入全球前列。据 2018 年 QS 世界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排行榜显示,中国高等教育实力位于全球第八、亚洲第一。


经过 70 年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追赶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步伐。然而,我们同样需要看到,中国高等教育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科学技术领域,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将人类文明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我们带来变轨超车的历史机遇;中国在基础科学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存在,航空材料、芯片制造等核心科技仍掌握在他人手中,急需高等教育在基础学科和重点领域培养更多卓越拔尖人才( 吴岩 2018) 。 


国际大环境方面,国际交流合作的大趋势向好,中国所提倡的 “一带一路” 倡议得到全球大多数国家的拥护与支持,截止 2019 年 7 月底, 136 个国家和 30 个组织与中国签署195 份政府间合作协议 (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9) 。但同时,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高等教育在支持国家战略,响应国家重大关切方面所承担的任务更加艰巨。


2. “新文科” 和一流本科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战略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 “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根据党中央对高等教育的部署,近年来发布了涵盖 92 个专业类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以下称 “国标”) ,印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即 “新时代高教 40 条” ) 等文件,决定实施 “六卓越一拔尖” 计划 2.0 和 “双万” 计划,“新文科” 这一概念也随着 “新工科”、“新医科” 和 “新农科” 应运而生。


“新文科” 建设的内涵,目前尚无定论。关于 “新文科” 为何而 “新”,樊丽明 (2019) 从四个方面作了说明:新科技革命与文科的融合化发展,历史新节点与文科新使命,新时代与文科中国化以及全球新格局和文科国际化。杨灿明 (2019) 则从时间维度、从空间维度、世界观和价值观的维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维度四个维度探讨了 “新文科” 提出的理据。但是,我们认为,“新文科” 建设的目标不是要创造出一个 “全新的人文社会科学”,而在于改革现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落实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马骁 (2019: 12) 认为,“新文科建设的根本是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所以,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建设一流师资队伍、一流教学资源、一流培养标准、一流育人机制和一流质量文化。


以北京外国语大学 (以下称 “北外” ) 和上海外国语大学 (以下称 “上外” ) 为代表的外语类高校积极响应国家 “双一流” 建设和 “新文科” 建设的号召,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促进内涵式发展重大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外坚持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和 “一带一 路” 倡议,加大非通用语种的建设力度,目前开设超过 100 种,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用语 (苏莹莹 2016) 。上外瞄准国家和区域战略急需,探索高端国际化外语人才的培养新机制,成立卓越学院,构建并实践 “多语种+” 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获得教育领域的认可 (曹德明 2017;李岩松 2019)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关切国家重大需求,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设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基地班,开展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获得良好效果。由北外牵头成立的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经过两年发展已成为中国慕课主流平台之一,在精品课程建设、优质资源共享、国际人才培养、传递中国声音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 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 “新文科” 背景下外语学科的建设,李岩松 (2019) 提出了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相融合和学科内涵提升与跨学科发展相融合两大原则。西安外国语大学 (以下称 “西外” ) 扎根祖国西北,踏踏实实办教育。近年来,根据国家本科教育的新要求和对新文科建设的新思路,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一流本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1 对照《国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2018 年,学校面向 “一带一路” 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依据《国标》重新确立人才培养的类型、定位和目标,从素质、能力、知识三个维度明晰培养规格, 完善 “用知识体系教、用价值体系育、用创新体系做” 的育人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精神、职业素养、人文情怀和创新实践能力,制定了培养 “具备健全人格与专业知识、国际视野与文化自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国际化” 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 “以学生为中心” 的培养理念,构筑更加开放包容的 “自主培养” 学习环境,在专业培养中加大模块化、特色鲜明的课程群建设,鼓励开发综合性、问题导向、学科交叉的新型课程。同时,面向全校学生开放了 10 个分层次、可组合、可进阶的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群,学生可自由选择课程模块进行第二专业学习。最低可选择 4 个学分校本特色课程,以求了解另一专业的基础知识;通过 8 个学分的微专业学习,初步掌握另一专业核心知识;通过 20 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可获取辅修专业证书;通过 60 个学分的课程学习,获得辅修学位证书。满足学生从知识方向学习向辅修专业、辅修学位学习进阶的需求,实现复合培养路径的多元化。 


3.2 力推二 “+” 一 “全” 模式,做强一流专业 


所谓二 “+”,一是在外语类专业中推行 “外语+专业” 和 “外语+外语” 复合型培养模式。即外语类专业学生辅修一门非外语类专业第二学位,或兼修另外一门外语。俄语专业设立的卓越外交人才创新实验班,在同类院校中产生较大影响。二是在非外语类专业中推行 “专业+外语” 模式。会计、工商管理、金融学等专业与ACCA, CIMA, CFA 的有机融合。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 CIMA 也授予我校全国首家 “CIMA 中国教学示范中心”。所谓一 “全”,就是建设全外语授课专业。在日语专业经贸方向的基础上,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专业课全日文授课。其他非外语类专业的全外语授课率不断提高,其中会计学等 5个专业的全外语授课率已超过 60%。 


3.3  强化内培外引机制,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将教师公派出去,参加出国攻读学位、进修、工作和交流等项目。同时,学校设立专项,组织骨干教师赴美国多所大学集体研修。我校教师也受邀赴美国、波兰、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合作高校授课。2018 年,我校公派访学交流教师 189 人次,占专职教师的 24%。所谓外引,一是实施国际专家教师引进计划,将国外优秀教师 “请进来”。目前,学校国际专家教师达到85 人,来自 28 个国家和地区。为了增强国际专家教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016 年学校出台政策,将国际专家教师纳入学校职称评定序列,三位外籍教师获评高一级职称,学校被陕西省外国专家局授予 “陕西省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工作先进集体”。在第十二届全球孔子学院大会上,国务院原副总理刘延东高度赞扬在我校工作长达 30 多年的已故法国专家——“中国好人” 让· 德·米里拜尔教授。二是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整体 “接进来”。2018 年,学校与阿联酋沙迦大学联合举办的阿拉伯语专业本科教育项目获批,开创我国与阿拉伯国家合作办学的先河。 


3.4 聚焦 “两化” “一研” 工程,建设一流课程


所谓 “两化”,即国际化和信息化。学校发挥外语优势,支持双语和全外语课程建设,打造国际化特色 “金课”。目前,学校已建成双语、全外语课程 233 门,所开发的21 门中国学全英系列课程,被美国、英国、法国、阿根廷多所大学列入暑期学校教学计划。学校全力打造智慧校园,其中信息化课程建设投入 600 万,立项建设信息化课程 130 门,目前已陆续上线,其中国内首门意大利语慕课得到意大利驻华大使馆的高度关注,并举办专场活动,向国内高校推介。另外,学校建设远程教育实验室,接入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日本北陆中央大学优质课程,实现了中外学生课程实时共享。所谓 “一研”, 就是加大特色教学资源的研发。学校与外研社合作设立 “西部外语教学资源研发中心”,立项支持教材项目, 目前已出版外语教材 24 部,涵盖 19 个外语语种,学校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外语教材研发基地。 


3.5 关切国家需要,开展卓越拔尖人才培养


学校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文件精神,结合学科专业优势特色,于 2019 年起开设 5 个卓越人才实验班和 1 个拔尖人才实验班。学生如完成荣誉学位要求,可获荣誉学士学位。该项目以 “多语种+专 业” 为特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综合素质,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宽广的国际视野,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适应我国新时代需要的国际化、复合型的行业栋梁和社会英才。2019 年,该项目从我校入学近 4000 名新生中选拔,每年择优录取约 120 名学生,占学生总数的 3%,参与该项目的高考外语最低成绩要求为 140 分,学生最高成绩达 148 分。该项目执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须完成 “四个一百” 的学习任务,包括阅读100 本经典著作,参加100 场学术讲座,完成100 小时的社会服务,参加 100 天以上的国内外交流项目。


3.6 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开设暑期学校与实践周


为落实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校从2019 年起实行暑期学校与实践周。将原先每学期 18 个教学周压缩至16 个教学周,另设两周的实践教学周,开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同时在暑期开设为期三周的暑期学校,邀请国内外优秀教师、学者到校授课,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享受到国际一流的教学资源。


2019 年举办的第一期暑期学校选课总人数达 3070 人,开设课程 71 门,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理学、艺术学 7 个学科门类,课程突出国际化特色,共开设全外文授课的国际课程 43 门,国际课程均采用 35 人以下的小班授课方式,由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杨百翰大学、辛辛那提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意大利帕多瓦大学、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日本文教大学,以及中国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等 25 所大学的 33 名专家、学者担任授课教师。课程也面向国内外其他院校开放,共有匈牙利国家行政大学、悉尼大学、云南大学、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等 24 所院校的 35 名外校学生选修本届暑期学校课程,一举成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高校暑期学校之一。学生对课程质量和教学组织满意度高,社会反响强烈。 


3.7 集聚各方力量,振兴西部高等外语教育 


2011 年,教育部启动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意在提升中西部教育整体水平,西部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2018 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刻认识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对整个国家发展布局的战略意义,实施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统筹谋划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 “集聚—溢出效应”,以成都、西安、兰州和重庆、成都、西安这两个西三角为战略支点,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区域内高水平大学为发展龙头,引领带动推进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高等教育集群整体发展,真正让中西部高等教育产生 “自我造血能力”。


西安外国语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作为国家在西部规划建设的两所专业外语高等院校,有义务也有责任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与西部高校携手共进,共促西部高等外语教育水平提升。2019 年 9 月 26 日,由两校发起的西部高等院校外语教育教学联盟在西外正式成立,加盟院校达 32 所,覆盖西部 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在联盟框架下,西外与石河子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塔里木大学等多所西部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乌尔都语、印地语等专业,开展远程互动教学、联合培养人才等项目。未来,联盟成员还将通过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培等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西部外语人才培养水平和科学研究质量。


4. 结语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一流本科建设是高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的重要抓手。西安外国语大学扎根西北,在本科建设方面积极开展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未来,我们还将同全国外语类高校一起,积极探索在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一流本科的建设路径,为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曹德明. “多语种+”卓越国际化人才培养理念与实施路径分析 [J]. 外国语言与文化,2017 (1): 11-17.

[2] 樊丽明.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笔谈) ——对“新文科” 之 “新” 的几点理解 [J].  中国高教研究,2019 (10): 10-13.

[3] 顾明远. 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 [J]. 中国教育学刊,2018 (10): 1.

[4] 李岩松. 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共促一流外语学科发展 [J]. 外 语界, 2019 (3): 2-6.

[5] 马骁.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笔谈) ——关于新文科建 设的思考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 (10): 10-13.

[6] 苏莹莹. 小语种大作为——以北京外国语大学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沿革与发展为例 [J]. 北京教育( 高教) ,2016 (4): 60-62.

[7] 推进 “一带一路” 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进展、贡献与展望 [R]. 2019-04-22.

[8] 吴 岩. 新工科: 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 [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 (6): 1-3.

[9] 杨灿明. 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 笔谈) ——从四个维度来看新文科之 “新” [J]. 中国高教研究, 2019 (10): 10-13.

[10] 周 毅,李卓卓. 新文科建设的理路与设计 [J]. 中国大学教学, 2019 (6): 52-59.


说明:
1. 本文经授权推送,未经授权不得转推。
2. 为适应平台格式,推文未加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具体内容请参考纸质期刊。

往期文章回顾

张清民 | 学术研究必备的基本能力(下)

张叉,龚刚 | 真正的比较文学家是爱智者 ——龚刚教授访谈录

罗良功 | 兰斯顿·休斯与埃兹拉·庞德的文化对话

张莉 | 美国左翼女性文学的共同体书写

王丽亚 | 修辞叙事研究中的情感维度

王桃花 | 《永续年金》的凝视机制和主体身份建构

郭英剑 | 新中国英语专业教育七十年——历史考查与反思

傅敬民 | 我国应用翻译研究:成就与问题

汪余礼,刘娅 | 关于“戏剧性”本质的现象学思考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