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编舟记04 | 高建红:“轻与重”之间的诗意与哲思

高建红 六点图书 2022-07-13

相关链接:

编舟记01 | 倪为国:《拯救与逍遥》的“伤口”与“刀子”

编舟记02 | 责编王旭谈《政治观念史稿》:钻之弥坚 思之弥

编舟记03 | 古冈:优秀的诗人,会给自己设置写作的难度


“在轻与重之间,融趣味与思想为一炉,期待多元文化与思想资源的融合共生,在学术工业生产制造的时代,亦愿为创造性的思想工作保留难能可贵的一片‘余地’。”“轻与重”文丛推出至今已有八年,始终在“轻与重”之间寻求着来自文字的诗意与哲思。

“轻与重”丛书责编高建红在这篇编辑手记中,回顾了丛书编辑过程中的努力与收获,她将此视为“人与书的共同成长”。


            重

--

“轻与重”之间的诗意与哲思

文 | 高建红



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对很多人来说,或许是一种奢侈。编自己喜欢的书,对一个编辑而言,大概是最幸福的事。幸运的是,我就是那个奢侈而又幸福的人。


“轻与重”,作为一套丛书的名字,既诗意又富有哲理。文丛的图标——蝴蝶与螃蟹,传递的是一种悠远的隐喻:该快时当快,坚守一种持续不断的开拓与创造;该慢时宜慢,保有一份不可或缺的耐心沉潜与深耕。自丛书初创到如今在读者中间慢慢产生影响,我的编辑生涯始终与“轻与重”联系在一起。随着“轻与重”文丛的口碑越来越好,我也从编辑小白逐渐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副编审。


“轻与重”文丛,姜丹丹 主编


01
被不断否定“逼”出来的书封


一本书的装帧设计,其成功往往建立在无数被否定的方案之上,“轻与重”文丛也是如此。


记得第一次写邮件给设计师姚荣老师,请他为“轻与重”文丛设计封面,是在2012年4月。收到我的邮件后,没过几天,姚老师就发来了设计初稿。我和编辑部的同事们看过之后,都觉得不是很满意,姚老师于是又设计了第二稿、第三稿……但遗憾的是都没有通过。等做到第六稿之后,他已经被我们“折磨”得几乎想要放弃了。在2012年6月底这一天的邮件中,姚老师说:“华师大的书太难做了,又做了一稿,再不入贵社法眼,只能另请高明了。”或许是被我们的“逼迫”激发出了最大的灵感,在一次次地被否决之后,这最后一稿终于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其实姚老师可能不知道的是,在他的七个方案之外,其他设计师也曾拿出四个设计方案,不过最后未被采纳。


轻与重文丛新书

《论电影》([法] 阿兰·巴迪欧 著 李洋 许珍 译)


大家都知道,丛书的封面实际上比单本书的封面更难设计,因为丛书既要保持风格的统一,又要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在最初设计封面的时候,我们就向设计师提出了这个要求。一开始,问题似乎并不存在,可是当文丛出到第28种的时候,我们发现:由于颜色有限,封面的相似度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向姚老师提出,一定要拿出一个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姚老师在与他的好友、沪上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张志全讨论之后,认为“轻与重”原来的封面格局非常适合这套丛书的气质,也已成为这套书的识别标识,完全放弃损失明显。经过仔细考虑,姚老师给出了调整思路:保留原来的方块格局,中间色块替换为与内容相关的清晰图片,既起到点题作用,又解决了区分每本书的问题,色彩则根据图片随机设置。在这样一种设计思路下,从第29本书《苏格拉底》(点击链接,即可阅读)开始,“轻与重”文丛以新的面目出现在读者面前。


除了封面,丛书的开本也很关键。我们找来大大小小不同开本的书作为参考,反复比照后,最终选择了32开(130x184mm),字体则采用9.5磅报宋。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丛书中有七本是大开本(148x210mm),与小开本的放在一起,似乎显得不是那么协调。之所以会有大开本,是因为最初推出的11本书,字数都不是很多,少的五六万字,多了也不过十一二万字。而第三辑推出的6本书,少的十几万字,多的则达26万字。由于篇幅相差很大,我们的设想是推出两种开本:字数少的用小开本,字数多的用大开本。但从反馈回来的意见来看,读者似乎更喜欢小开本,我们决定以后无论字数多少,统一用小开本,同时在用纸上,改轻型纸为双胶纸。一来轻型纸看起来有点粗糙,双胶纸则显得更为平整光滑;二来同样的页数,使用双胶纸的书会比使用轻型纸的薄很多,这样就解决了字数多造成的书太厚问题。


02
翻译与编校:看不见的努力


小巧的开本、精致的封面自然能吸引不少读者,不过如果一套丛书仅仅样子好看,那它也不会走得很远,关键还是要内容过硬。“轻与重”文丛收录的作品来自法语、德语、英语学界国际知名学者,如叙事学理论主要奠基者茨维坦·托多罗夫,法国著名哲学家皮埃尔·阿多,德国社会理论家阿克塞尔·霍耐特,瑞士文艺批评家和理论家斯塔罗宾斯基,法国国家图书馆奖获得者、历史学家保罗·韦纳,法国“原样派”领袖索莱尔斯等。文丛中既有比较严肃专业的学术论著,也有读来相对轻松的关于爱情、绘画的个人评论,呈现了对哲学、历史学、艺术、文学诸领域的独到见解。译丛的随笔(essai)文体,“既保证了它作为一套理论译丛的严肃的学术品格,又不失其平易近人、贴近大众的普及色彩”。


除了选题要好,翻译质量亦很重要。“轻与重”文丛的译者汇聚了国内老中青三代翻译家和学者,其中既有翻译经验丰富的老翻译家如郭宏安、黄建华、张新木等,也有像袁筱一、黄蓓、孙圣英这样的中青年翻译家,这样就从整体上保证了丛书的翻译质量。好的译者,译文常常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基本不需要改动,编辑起来也非常顺畅,而一些特别认真的译者,比如李金佳老师,会明确要求,某些措辞或说法“不能在不通知译者的情况下,直接删改”,需“两方协商斟酌而定”。复旦大学法文系的孙伟红老师也是这样一位特别严谨的译者。孙老师是研究卢梭的专家,翻译精益求精,在编校她翻译的《脆弱的幸福》一书时,我曾专门去她的办公室拜访,就个别词语的翻译提出不同看法,孙老师非常耐心地进行了解释,从中我学到了许多平日学不到的东西。



《脆弱的幸福:关于卢梭的随笔》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孙伟红 译

2012年9月


学会与人沟通,是编辑要练好的一门基本功。比如,译者出于各种原因拖稿或者翻译质量不过关时如何处置,就特别考验编辑的情商。翻译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找到合适的译者已经很难,如果译者按时交稿就是编辑的大幸,因此编辑的日常工作之一便是催稿。有的译者催了多次也不交稿,后来连邮件也不回了,编辑的微信留言不回复,打电话过去没人接听,还碰到停机的。还有的译者交稿期过了很长时间也拿不出译稿,最后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生小孩、工作太忙等等)只能提出放弃,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保持耐心,即便苦恼,也要妥善处理。


有的译者虽然稿子按时交来了,可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有些书稿需要相关专业背景,翻译难度很大。碰到差的译稿,有时候忍不住要发发牢骚,可这毕竟解决不了问题。有的译者老是催问为什么书还没有出版,我只能找个借口说太忙,其实经常是因为译稿问题太多。也许有人会说,稿子翻译质量不好可以退回给译者修改啊。可是,有的稿子退改过两三次依然问题多多,没办法,只能我自己下功夫帮译者改稿,不管怎样都要给读者呈现一个合格的译本。几年下来,法汉词典被我翻得快要散架了,崭新的姓名译名手册、现代汉语词典也变得有些破旧,更别说发现译文有问题时,要随时核对外文原文、上网查证。对我来说,这一过程耗时耗力,却也是一个极好的学习机会。我的法语水平能在日复一日的编校工作中不断提高,这些磨人的译稿可谓“功不可没”,如此,坏事似乎就变成了好事。


03
遗憾与收获:在失误中成长


从2012年到现在,“轻与重”文丛已经出到71种了,而我担任了其中49本书的责任编辑,说起来也颇有成就感。当然,因为经验不足,丛书也留有遗憾,比如托多罗夫的《日常生活颂歌》,书中的45幅插图,全部由排版公司扫描原版书中的图片后进行处理,印刷出来的效果却不太理想,被豆瓣上的读者吐槽图片质量太差,“只能模糊看到人影,是男是女有时候还得仔细辨!”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提醒排版公司在扫描《个体的颂歌》一书插图时留意改进,可能是技术问题,这一次整体上看起来更清晰了,但还是有一些图片明显存在着龟纹。吸取这两次教训,我们不再对图片进行扫描,而是请擅长摄影的设计师姚荣直接用相机翻拍,事实证明,翻拍的效果明显要比扫描的好很多。


赶时间、稿子看得太匆忙,或者是碰到了知识盲点,有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编校上的小差错。比如,人名的翻译,译者没有使用约定俗成的译法,把安徒生翻译成了安德森,小加图翻译成了小卡顿,由于这些人名是在作者举例或引用时出现的,我竟然疏忽了。还有一次,因为急着出书,三校捅版,导致付印样出现差错(脚注中的一句话跳到了正文中),未能及时发现,被读者指出后,我也是颇感沮丧。同事安慰说,“无错不成书”,且有些问题在重印时得到纠正,可喜欢较真的我,总觉得自己不应该犯这样的错。经验往往就是在错误中积累的,7年多的时间,我的一审字数将近一千万字,多年养成的职业习惯让我在拿起一本书看的时候,不由自主地就要挑错。


优秀的出版人,常常集编辑、作家、翻译于一身,老一辈出版家比如巴金、邵洵美就不用说了,新一代的有上海译文出版社的黄昱宁,既翻译又搞文学创作,最近还出版了她的第一部个人小说集《八部半》。我自忖才气不足、当不了作家,那就搞搞翻译吧。六点图书的创办者、著名学术出版人倪为国也一直鼓励我这样做,因为编辑只有自己从事创作和翻译,才能更深切地理解作者和译者的甘苦和不易,在编辑他们的作品时,才会更加慎重、富有耐心和责任感。


“轻与重”文丛中的《古希腊悲剧研究》一书就是我利用晚上和周末休息时间翻译的,工作繁忙,断断续续翻译了好几年,个中艰难自不待言,甚至一度想放弃。为了翻译好这本书,我通读了译林版的《古希腊悲剧喜剧全集》,还一次次向法国朋友请教,整个翻译过程提高了我的法语水平,也让我累积了翻译的经验。令人欣慰的是,《古希腊悲剧研究》不仅申请到傅雷出版资助,还很有幸地入围了2018年傅雷翻译奖。虽然最后未能得奖,但对非法语科班出身的我也算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毕竟这是我翻译的第一本法文著作。更重要的是,以后译者把译稿交到我手中的时候,大概也会对我多一份信任吧。




《古希腊悲剧研究》(点击链接,即可阅读)

[法]雅克利娜·德·罗米伊 著

高建红 译

2017年9月



曾经发掘和培养了菲茨杰拉德、海明威等多位文学天才的美国著名出版人麦克斯韦尔·珀金斯认为,编辑必须坚持自我隐形的职业操守,“不应该引人注目”。的确,编辑要甘于寂寞,不要在乎读者是否知道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能够与像“轻与重”这样的丛书一起成长,即便是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嫁衣又有何妨呢!



“轻与重”文丛

姜丹丹 主编


“轻与重”文丛,特别注重选择在欧洲(德法尤甚)与主流思想形态相平行的一种称作essai(随笔)的文本。这种文本孕育出的思想表达形态,承袭了从蒙田、帕斯卡尔到卢梭、尼采的传统,在20世纪,经过从本雅明到阿多诺,从柏格森到萨特、罗兰·巴特、福柯等诸位思想大师的传承,发展为一种富有活力的知性实践,形成一种求索和传达真理的风格。




轻与重文丛 新书《论电影》

点击封面了解更多

[法] 阿兰·巴迪欧 著

李洋 许珍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年1月

对阿兰·巴迪欧来说,电影是一种教育,一种生活的艺术,以及一种思想。自1950年代末至今,他撰写了三十多篇论述电影的文章,提供了哲学家看电影的一种视角与解释方式。从具有现代性的导演,如茂瑙、安东尼奥尼、塔蒂、戈达尔,到美国当代电影,如《黑客帝国》《木兰花》《完美的世界》,本书涉及各种电影的风格,为读者呈现了过去五十年来电影发展的多样路径。



已出书目:


1 脆弱的幸福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孙伟红 译

2 启蒙的精神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马利红 译

3 日常生活颂歌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曹丹红 译

4 爱的多重奏 [法]阿兰·巴迪欧 著  邓刚 译 

5 镜中的忧郁 [瑞士]让·斯塔罗宾斯基 著 郭宏安 译


6 古罗马的性与权力 [法]保罗·韦纳 著 谢强 译

7 梦想的权利 [法]加斯东·巴什拉 著 杜小真 顾嘉琛 译

8 审美资本主义 [法]奥利维耶·阿苏利 著  黄琰 译

9 个体的颂歌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苗馨 译

10 当爱冲昏头 [德]H. 柯依瑟尔  E. 舒拉克 著 张存华 译


11 简单的思想 [法]热拉尔·马瑟 著  黄蓓 译

12 论移情问题 [德]艾迪特·施泰因 著 张浩军 译

13 重返风景 [法]卡特琳·古特 著 黄金菊 译

14 狄德罗与卢梭 [英]玛丽安·霍布森 著 胡振明 译

15 走向绝对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朱静 译


16 古希腊人是否相信他们的神话 [法]保罗·韦纳 著 张竝 译

17 图像的生与死 [法] 雷吉斯·德布雷 著 黄迅余 黄建华 译

18 自由的创造与理性的象征 [瑞士]让·斯塔罗宾斯基 著  张亘 夏燕 译

19 伊西斯的面纱 [法]皮埃尔·阿多 著 张卜天 译

20 欲望的眩晕 [法]奥利维耶·普里奥尔 著 方尔平 译



21 谁,在我呼喊时 [法]克洛德·穆沙 著 李金佳 译

22 普鲁斯特的空间 [比利时]乔治·普莱 著 张新木 译

23 存在的遗骸 [意大利]圣地亚哥·扎巴拉 著 吴闻仪 吴晓番 刘梁剑 译

24 艺术家的责任 [法]让·克莱尔 著 赵苓岑 曹丹红 译

25 僭越的感觉/欲望之书 [法]白兰达·卡诺纳 著 袁筱一 译


26 极限体验与书写 [法]菲利浦·索莱尔斯 著 唐珍 译

27 探求自由的古希腊 [法]雅克利娜·罗米伊 著 张竝 译

28 别忘记生活 [法]皮埃尔·阿多 著 孙圣英 译

29 苏格拉底 [德]君特·费格尔 著 杨光 译

30 沉默的言语 [法]雅克·朗西埃 著 臧小佳 译


31 艺术为社会学带来什么 [法]娜塔莉·海因里希 著 何蒨 译

32 爱与公正 [法]保罗·利科 著 韩梅 译 

33 濒危的文学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栾栋 译

34 图像的肉身 [法]莫罗·卡波内 著 曲晓蕊 译

35 什么是影响 [法]弗朗索瓦·鲁斯唐 著 陈卉 译


36 与蒙田共度的夏天 [法]安托万·孔帕尼翁 著 刘常津 译

37 不确定性之痛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著 王晓升 译

38 欲望几何学 [法]勒内·基拉尔 著 罗芃 译

39 共同的生活 [法]茨维坦·托多罗夫 著 林泉喜 译

40 历史意识的维度 [法]雷蒙·阿隆 著 董子云 译


41 福柯看电影 [法]帕特里斯·马尼利耶 著 谢强 译

42 古希腊思想中的柔和 [法]雅克利娜·罗米伊 著 陈元 译

43 哲学家的肚子 [法]米歇尔·翁弗雷 著 林泉喜 译

44 历史之名 [法]雅克·朗西埃 著 魏德骥 杨淳娴 译

45 历史的天使 [法]斯台凡·摩西 著 梁展 译


46 福柯考 [法]弗里德里克·格霍 著 何乏笔 等译

47 观察者的技术 [美]乔纳森·克拉里 著 蔡佩君 译

48 神话的智慧 [法]吕克·费希 著 曹明 译

49 隐匿的国度 [法]伊夫·博纳富瓦 著 杜蘅 译

50 艺术的客体 [英]玛丽安·霍布森 著 胡振明 译


51 十八世纪的自由 [法]菲利浦·索莱尔斯 著 唐珍 郭海婷 译

52 罗兰·巴特的三个悖论 [意]帕特里齐亚·隆巴多 著 田建国 刘洁 译

53 什么是催眠 [法]弗朗索瓦·鲁斯唐 著 赵济鸿 孙越 译 

54 人如何书写历史 [法]保罗·韦纳 著 韩一宇 译

55 古希腊悲剧研究  [法] 雅克利娜·德·罗米伊 著 高建红 译


56 未知的湖 [法]让-伊夫·塔迪耶 著 田庆生 译

57 我们必须给历史分期吗?[法]雅克·勒高夫 著 杨嘉彦 译

58 列维纳斯 [法]单士宏 著 姜丹丹 等译

59 品味之战 [法]菲利普·索莱尔斯 著 赵济鸿 施程辉 张帆 译

60 德加,舞蹈,素描 [法]保尔·瓦雷里 著 杨洁 张慧 译 


61 倾听之眼 [法]保罗·克洛岱尔 著 周皓 译

62 物化:承认理论探析 [德]阿克塞尔·霍耐特 著 罗名珍 译

63 爱的悖论 [法]帕斯卡尔・布吕克内 著  董子云 朱珣 译

64 阅读:存在的风格 [法]玛丽埃尔·马瑟 著 张琰 译

65 历史的形象 [法]雅克·朗西埃 著 蓝江 译


66 逊政君主论 [法]雅克・勒布朗 著 贾石 杨嘉彦 译

67 艺术或生活 [法]托多罗夫 著 俞佳乐 译

68 马刺:尼采的风格 [法]雅克·德里达 著 成家桢 译

69 人的图像 [德]克里斯托夫·武尔夫 著 陈红燕 译

70 红云 [法]博纳富瓦 著 朱静 译


71 普鲁斯特与感性世界 [法]让-皮埃尔·里夏尔 著 张帆 译

72 政治与文化  [法]安德烈·马尔罗 著 黄芳等 译

73 经济神话学 [法]埃卢瓦·洛朗 著 王晶 蔡德鑫 译

74 列维·斯特劳斯对话录 [法] 乔治·沙博尼耶 著 杜蘅 译

75 智者的愚蠢 [法]白兰卡·卡诺纳 著 马洁宁 译


76 论电影 [法]阿兰·巴迪欧 著 李洋 许珍 译


往期推送精选


点击标题即可回顾往期内容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六点图书—


六点,在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中是省略号,她象征着无限和绝对; 

六点,时间上平分钟表盘,不偏不倚,蕴含“时中”之意; 

六点,军事术语中即原点,思想的战场风雨变幻,我自岿然不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