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社会与自然资源学习小组 | “我们科学家不知道如何做到”

高煜芳 小象君 Elefam 2021-10-13


社会与自然资源学习小组分享(1)

——“我们科学家不知道如何做到”

 


“我曾经认为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崩溃和气候变化。我认为有了30年的科学研究,我们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我错了。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是自私、贪婪和冷漠……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精神和文化上的转变——而我们科学家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

 

这是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前任院长格斯•思佩斯 (Gus Speth) 在几年前的一次访谈中的坦率直言。思佩斯是上世纪环境保护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由他发起成立的自然资源保护协会 (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 和世界资源研究所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如今已经是赫赫有名的国际环保组织。但是,现在已经退休多年的他不断在呼吁保护工作者需要转变认识环境问题的思路,从更深层次去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思佩斯,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实践者也已经认识到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必要性。我们该如何利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思维方式去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里自然保护面临的纷繁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挑战?这正是这个夏天“社会和自然资源”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每周都在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以下内容根据6月10日学习小组第一次线上分享会的笔记整理,并结合对嘉宾的补充访谈。本次分享嘉宾是学习小组的组织者之一、耶鲁大学的博士生高煜芳,他讲述了学习小组的由来,以及他对跨学科自然保护的一些认识。

 


高煜芳与藏传佛教僧人、民间保护工作者讨论不同文化对自然保护的认识

高煜芳:自然保护研究者和实践者。北京大学生物学本科,耶鲁大学环境科学硕士,目前在耶鲁大学攻读自然保护和文化人类学联合博士学位。美国国家地理探险者、英国玛什陆地自然保护领袖奖获得者。2018年被授予耶鲁大学公共学者奖,以表彰他对跨学科的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所付诸的努力。


1. 能否跟大家介绍一下这个“社会与自然资源”学习小组?

 

“社会与自然资源” (Society and Natural Resources) 其实是我在耶鲁大学和导师苏珊•克拉克教授 (Susan Clark) 一起给森林与环境学院的研究生们上的一门研讨课。我们每年关注的主题不一,基本上是围绕如何以跨学科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分析和解决自然保护面临的复杂问题。去年夏天,按照这门课的模式,我和耶鲁同学赵维洋一起尝试组织了第一期线上学习小组。今年是第二期,从6月持续到8月,为期10周。每周我们有文献阅读和讨论、线上嘉宾案例分享,也有翻译写作、小组课题等活动。今年的嘉宾分享案例包括跨国界的候鸟保护、非洲刚果盆地的森林资源管理、长江江豚的保护、不丹王国的湿地管理等。具体可见暑期学习小组招募|自然保护需要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

 

2. 组织这个学习小组的初衷是什么?

 

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保护工作者已经形成一种共识,即自然保护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确实很有必要,但光靠自然科学远不足以理解和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而且单一学科的训练常常固化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路径,而我们却常常难以自知。去年夏天,我和参加学习小组的两位同学共同写了一篇文章:《民间自然保护从业者的职业困境》。文中,我们提到了保护从业者常常面临的热情和能力脱节的问题,并且大概阐述了我们认为从事自然保护实践工作需要具备的跨学科、跨领域的能力,而这种关于整合的知识和技能,就我们所知,在目前国内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鲜有涉及。另外,当前保护工作者,包括做研究的和做实践的,多数都是理工科背景出身,对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缺乏了解,研究和实践也经常脱节。我们希望把“社会和自然资源”这门课带给国内有志以保护自然为事业追求的同伴们,和大家分享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共同学习成长。

 

Donald Schön1983年出版的《反思型实践者》一书影响深远

 

我现在所在的博士项目是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和人类学学院的联合学位项目,为了满足两个学院的要求,我在两个学院都有导师和同学,因此得以深刻感受到两个学院或者两个学科之间的巨大差异。一方面,森林与环境学院的同学们对于自然保护充满了热情,他们非常重视应用型研究,他们认为环境危机迫在眉睫,急切地想要采取行动,投身保护实践;另一方面,人类学学院的同学们显得异常冷静而克制,他们不断强调我们需要更多的反思和理论探索,需要更加全面细致地揭露问题的复杂性。我希望自己是一个反思型的实践者,对经验进行反思,再将反思带到新的行动中,同时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自省。我们不仅要思考,还要思考我们思考的方式。这也是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

 

3. 什么叫作跨学科?

 

不同学科背后对世界和知识本质的假设未必相同。在我看来,不是在生态学野外调查或者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里加点问卷和访谈就是“跨学科研究”,不是借用社会科学术语和手段来研究野生动物保护而忽视这些概念方法背后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理论假设就是“保育社会科学”。遗憾的是,很多保护工作者尽管认识到了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必要性,还是难以超越自然科学训练对他们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影响,惯常地采用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对待社会科学。真正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需要有以问题为导向的元分析框架和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来帮助我们汲取和整合不同领域的视角、观点、问题意识、认知和实践范式。

 

单学科 (disciplinary)、多学科 (multi-disciplinary) 和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

 

但是,实际究竟该怎么来操作呢?我自己还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答案,也在探索和学习。过去几年里,我从生物学转向文化人类学,经历了一个蜕变过程,尤其是在刚开始接触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思考方式时,因为与我以前的自然科学训练截然不同,令我感到非常难受,好在现在挺过来了。在《扎西桑俄×高煜芳:年保玉则雪豹引发的“保护”之对话》这篇文章里,我谈到了过去10年我个人的成长历程和对自然保护问题认识的转变。我乐于与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可能还不够成熟的想法,和大家一起讨论。

 

4. 今年学习小组的主题是“生态保护是一项【自然-社会-文化】的综合议题”,您是怎么考虑的?

 

我们需要问什么问题?

 

要深刻地认识自然保护面临的问题,有至少5个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根本问题:

1. 是什么?——这是关于本体论 (ontology) 的问题,涉及到什么是事实;

2. 我们如何知道?——这是关于知识论 (epistemology) 的问题,谈的是什么是知识;

3.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这是关于价值论 (axiology) 的问题,涉及到如何做价值判断;

4. 我是谁,我如何感知和认识这个世界?——这关系到个体的身份认同、能动性、心智成长等;

5. 什么是实际可行的?——这涉及到具体的行动实践。


我对探究这些问题很有兴趣。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些问题太过于哲学,似乎和自然保护扯不上关系。但是实际上,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假设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如何认识存在的意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认识我们需要应对的环境问题,以及如何采取行动去解决问题。我们很难在短短10周时间里讨论这么多深层次的问题,所以如果有可能,我希望每年的学习小组都聚焦在某一个议题上做些深入的阅读、学习和思考。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自然-社会-文化的综合议题

 

今年的主题强调的是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的结构性因素。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是凭空孤立存在,而总是被包裹在特定时空情境 (context) 下的。这个情境包括自然、社会和文化三个层次不同又互相影响的维度。我总是用冰山一角的那幅图来展示这三个层次的关系。什么是自然?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文化?他们之间又是什么关系?我们对于自然-社会-文化结构的理解将如何影响我们认识和处理自然保护面临的问题?这个夏天我们邀请了一些不同背景的嘉宾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不同角度和我们共同来讨论。


嘉宾们分享的这些案例呈现了不同“自然-社会-文化”结构下的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问题。问题如何表现出来以及怎样解决,取决于具体情境,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就会发现不同情境下的这些案例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 (patterns),使得我们可以进行迁移学习,从其他人的经验中进行总结反思,举一反三。

 

5. 从上世纪后半叶以来,自然保护的方式方法有过什么变化吗?

 

从1960年代以来,自然保护的范式  (paradigm) 已经发生了多次转变,尽管一种新范式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的范式完全被取代。从单一物种保护 (single species conservation)、建立公园和保护地 (park and protected areas)、综合社区发展和保护项目 (integrate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grams),到生态系统管理 (ecosystem management)、适应性管理 (adaptive management)、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ecosystem services)、景观层面的保护 (landscape conservation)、适应性治理 (adaptive governance) 等,每一种范式的背后都有与之相应的理论假设 (doctrine)、惯常做法 (formula) 和符号标志 (symbol)。我们该怎么去认识这些不同的保护范式?随着新保护范式的诞生和受到推崇,我们解决保护问题的有效性真的提高了吗?今年学习小组特别关注的一个话题是基于社区的自然保护 (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环境人类学家对于社区参与发展和保护项目已经有好几十年的研究积累,这个夏天我们会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一些经典文献,并且编译一些文章来和更多的保护工作者们分享。

 

6. 您提到这次学习小组主要和大家分享的是Policy Sciences的跨学科整合的思维方式。什么是Policy Sciences?

 

《策略过程:自然资源专业人士实用指南》


说到“Policy”,我们通常联想到的是国家政府机关的政策,但是Policy一词也可以指机构或者个人提倡、采用的行动或原则。我想也许比起“政策科学”,把Policy Sciences翻译成“策略科学”会更加合适,就暂且这么翻吧。策略科学既是一门关于社会的理论,也是分析复杂的公共问题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和决策过程的方法。它的一些思想起源于约翰·杜威 (John Dewey) 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理念,由后来担任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的哈罗德·拉斯维尔 (Harold Lasswell) 在1930年代提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不断发展完善。拉斯维尔是二十世纪最有创造力和最高产的社会科学家之一,被誉为“一人大学”:某位学者评价说,“他在人类学、传播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社会学的能力和贡献足以使他成为在古希腊时代的政治科学家。”

 


策略科学框架在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方面的应用。

它不会告诉我们具体该如何采取保护行动,但指导我们如何思考,有哪些问题我们不应该忽略。

 

拉斯韦尔也是最早提出以问题为导向、理论联系实际的跨学科思维的知识分子之一。只是,在理论研究至上的社会科学家群体里,他的策略科学的想法并不怎么受待见,而对推崇应用型研究的社会实践者而言,他的分析框架又太艰深难懂。所以很长时间里,拉斯韦尔的成果都鲜有人知,而各个领域的学者们不断在“reinventing the wheel”。


我们让学习小组的同学们精读的一本书是耶鲁大学苏珊•克拉克教授的《策略过程:自然资源专业人士实用指南》这本书正是策略科学的思维框架在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领域的应用。克拉克教授过去30年一直在用更加易懂的语言向保护工作者分享拉斯韦尔的策略科学框架,耶鲁森林与环境学院的很多同学们都上过她的课,受益匪浅。

 

简单来说,策略科学主要包括4个元分析框架:

1. 以问题为导向 (problem orientation)

2. 社会互动过程 (social process)

3. 决策机制 (decision process)

4. 个体的立足点 (standpoint clarification)


这个夏天,我们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主要以策略科学框架为基础,学习如何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考虑人群互动的社会过程和决策机制,反思自我的立场和看待世界的方式,结合多种方法,用更全面深刻的思维方式分析现实世界复杂的自然保护问题

 

7、参加今年学习小组的都有哪些人?

 


我们原来计划只招募6个人,后来因为报名的人太多,大家热情很高,所以我们选了背景各异的9个人。其中有哈佛剑桥的博士,有已经在知名保护机构工作多年的保护实践者,也有正在美国、新西兰、中国等高校学习的大学生。对了,这个学习小组是免费的。接下去,这些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也都会陆续写文章分享学习体会,发布在北美小象君的平台与更多的自然保护工作者们分享。

 


更多阅读:

暑期学习小组招募|自然保护需要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

1. 颜慧,何畅,高煜芳. 2017.民间自然保护从业者的职业困境.中华环境.9月刊封面报道.33-35页

2. 高煜芳,扎西桑俄. 2017. 扎西桑俄x高煜芳: 年保玉则雪豹引发的“保护”之对话. 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

3. 高煜芳. 2017. 关于大象保护和象牙贸易 研究者这样说.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4. Clark, S.G., 2002. The policy process: a practical guide for natural resources professionals. Yale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 Professional Challenge)

5. Clark, S.G. 2001.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 solving in species and ecosystem conservation. Yale School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tudies, Bulletin Series 105: 35-54. 

6. Clark S.G., Palis F., Trompf G.W., Terway T.M., Wallace R.L. 2017. Interdisciplinary problem framing for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a framework,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Sustainable Forestry, 36:5, 516-534. 


分享会笔记整理:

Emma:新西兰梅西大学兽医本科生,兴趣是野生动物疾病、动物福利在自然保护中的应用。今年间隔年回国参与保护实践,暑期在年保玉则生态环境保护协会任实习生,同时负责北美小象君对学习小组分享内容的传播。


🐘扫码关注北美小象君🐘

{ 点击 文章目录 查看 往期内容,或者直接点击下面 关键字 查看精彩文章}


自然保护职业职业概览 | 自然摄影师 | 野生动物兽医 | 前辈建议 |  自然摄影师2 | WWF职位 

自然保护专业学习:相关专业 | 美国欧洲英国兽医申请 

野保工作者:WCS中国 - 燕山亭 |  守护荒野 - 丫总 | 野生动物兽医 | Jane Goodall | 中南屋 - 黄鸿翔 |  星巴 (肯尼亚)高煜芳 | 解焱 | 自然大学 - 冯永锋 |  江豚奶爸 - 何大明 

影视人:《何以为食》导演 - 简艺 |《我们诞生在中国》- 王其寒 《地球:神奇的一天》- 许倩倩

环境专题:垃圾 | 美国国家公园 中国国家公园 | 葡萄酒 | 农场环境污染

动保科普:台湾白海豚 | 中华白海豚 | 台湾云豹 | 澳洲袋獾 | 兔狲 | 化妆品实验 | 藏獒问题 | 孟加拉豹猫 | 动物福利&权利 | 华北豹 | 穿山甲 | 农场动物 

热点事件:东海漏油 | 唐人街救鸡 | 射杀大猩猩 象牙贸易 | 狮王之死 | 2017新闻汇总

 

-  ❤️  For a planet of all  ❤️  -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