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变迁与文学再现 ——评《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

何 宁 外国文学研究 2021-09-21

点击上方“外国文学研究”可以订阅哦

内容摘要


四卷本专著《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聚焦历史变迁与文学再现,关注战后外国文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全球化和新世纪文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加以探讨,将战后世界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加以条分缕析,透彻探讨重要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为理解战后历史和文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何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Titl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A Review of Post-WWII World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iterature

Abstract

The four-volume scholarly book, Post-WWII World Hist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iteratur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literary representation since WWII and explores vital issues in postwar foreign literature. It addresses literature of Realism, Postmodern literature, globalization and literature in the new millennium, probes into the interplay between various societal factors and literature in the world development, examines major literary movements, writers and works,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since WWII.

Author

He Ning is a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His research is focused primarily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Email:hening@nju.edu.cn

美国著名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曾写道:“大量的历史才能产生一点点文学”(James 48)。进入20 世纪之后的人类历史,尤其是二战之后,经历冷战对峙、人类登月、电脑与互联网、基因科技等等过去几十个世纪以来难以想象的各种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让文学创作呈现出与以往时代不同的风貌。二战结束之后,亚非拉的前西方殖民地纷纷独立,在建设民族国家的同时,也用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笔触创作各自地域的文学作品。美国文学随着战后美国的迅猛发展得到长足的发展,逐渐在世界文学中占据着引领风潮的地位。欧洲文学在战后的废墟上休养生息,随着柏林墙两侧的风云变幻产生了丰富的文学样式和流派,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风格鲜明的文学创作也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为人们所熟知。世界文学的广度和读者群远远超过以往世代,如何评论这样的文学发展,对文学研究者而言极具挑战。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等撰写的四卷本《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正是以创新的理念来研究战后纷繁复杂又众彩纷呈的外国文学,将战后世界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与文学之间的互动加以条分缕析,透彻探讨重要文学流派和作家作品,揭示出战后历史变迁与文学再现之间隐含的内在逻辑,为理解战后历史和文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最具特色的是对战后文学中现实主义的深入研究。作品的第一卷即为“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研究”,聚焦二战之后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现实主义文学作为18 世纪以来最具影响的文学类别,在20 世纪受到评论界和作家的质疑和挑战,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给予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烈的冲击,一度失去在文学领域的主流地位。现实主义文学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创作风格的问题,更是与战后哲学、社会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恰是探讨战后历史进程与文学进程的最佳切入点。这一卷首先梳理战后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分析解构主义对现实主义的批判,在研究战后文学理论家对现实主义探索的基础上,建构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在经历过后现代主义思潮洗礼的语境下,作者以开放的态度来讨论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战后历史进程中的变化,指出现代主义文学形式的创新以及这种创新的有限性。诚如书中一再强调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在战后历史进程中所展现的生命力,正来自于它与现代主义以来的理论话语的对立与交融,而作为极具包容性的文学类别,它与其他的文学类别始终保持着交流,这也使得它并没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所取代,始终在战后文学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对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梳理的基础上,第一卷以对战后世界文学中现实主义文学全面而深入的考察,来展现一幅战后现实主义文学与世界历史进程互动的全景图。研究的内容充分探究了战后英国文学对现实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创新、美国新现实主义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主义呈现、殖民主义体系崩溃之后亚非拉国家现实主义文学的蓬勃发展、以及全球化时代不同国族的多元化现实主义文学等。现实主义文学在战后不同国族的文学中体现出活力和生机,成为与战后历史变迁互动最为深入和频繁的文学样式,也成为战后历史最具广度的文学再现。在对战后重要现实主义作家的分析中,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叙述手法,而是紧紧围绕这些作家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思考和创新,考察战后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语境,剖析现实主义在战后不断充实和深化的历程,对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的考察体现出以点带面,总揽全局的特色。对像伊夫林·沃(Evelyn Waugh) 和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 这样回归传统,具有浓厚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家,通过细致的分析,勾勒出他们对现实主义传统与后现代实验技巧之间的兼容并蓄;对美国新现实主义小说家的讨论则指出他们以生活体验为基础, 虚构历史真实, 以模糊现实与虚构的方式来再现社会生活, 从而创造出“另一种真实”来批判和重新建构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而对拉美文学“爆炸”时期作家的探讨,将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加以丰富,揭示出拉美文学“爆炸”的产生并非单纯源于外来的现代主义影响,更是来自对本土现实的关注和对本土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承继,是拉美作家对本土文明和历史深入思考和创新的结果。这些具有新意的观点和讨论让人们可以从全新的视角去认识战后的重要作家,理解他们在探索时代风云,把握历史脉搏的过程中,为何往往选择现实主义来呈现对历史进程、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思考。正是因为作者成功地将历史语境的探讨与对文学创作的分析结合起来,才使得战后历史变迁和文学再现之间的复杂关系得以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以战后文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是《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另一特色,书中对战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研究就是以问题意识为引导的。四卷分别探索了战后世界文学研究中的四个重要问题: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全球化和新世纪文学走向。其中第二卷研究后现代主义文学,涉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时期划分、后现代主义的审美观和审美原则等。在近几十年来的文学研究中,后现代主义无疑是最广为使用的名词和概念,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专著、论文可以说是不计其数。由于后现代主义不仅限于文学领域,更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因此从理论上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明晰已属不易,更遑论从根本上对这一问题的起源、发展、定义、主要观点、艺术表现形式等予以全面梳理。第二卷用七章的篇幅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任务,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诞生背景、关于定义的辩论、相关的理论观点、后现代主义政治、时期划分与发展形态、美学特点和艺术手法阐释得透彻清楚,从整体上厘清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核心理念。尤为难能可贵的是,由于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置于战后历史进程中来考察,因此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探讨具有新的观点和见解。在研究分析了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美国一家长期独大的原因之后,作者进一步犀利地指出:
然而,“美国中心主义”并不能否认这一事实, 即后现代主义文学绝非美国的专利,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或多或少地有后现代主义文学, 而这种或多或少除了与各国的文学传统不同有关外, 当然还与各国二战后的历史进程有关。各国的历史进程不一样, 伴随历史进程的文学进程或走向, 也自然不一样, 因为无论怎么说, 文学是决然脱离不了其所处的历史背景的。(王守仁等 2:27)
由此而来,第二卷在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具体的分析中,打破了以往研究中的“美国中心主义”,给予欧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充分的篇幅来展现各国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同面貌,将俄罗斯、日本和韩国等以往被忽略却又独具特色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予以探讨,让读者领略到一幅不同于以往的世界后现代主义文学图景,对于后现代主义文学有了从理论到到实践的深刻认识。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相似,全球化和新世纪文学走向同样是文学研究者必须要面对,但往往也难以阐释清楚的问题。本书的第三卷将全球化所涉及的生态文学、族裔文学和后殖民文学等方方面面都予以分析,第四卷则从叙事策略、历史书写等创作趋势,以及网络文学、科技文明等新兴研究对象来把握新世纪文学发展的走向,论述精妙,对当代文学研究者很有启发性,对外国文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的第三大特色是体现了中国学者的学术视角和主体意识。长期以来,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尽管中国学人作出了不少独到的研究和贡献,但往往还是外国研究者的观点和成果占据着研究的主导。本书的视角自成一格,以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之间的复杂关联与互动为切入点,正是中国学人的创见,而对现实主义的考察、后现代主义的探究、全球化和新世纪外国文学的思考,都体现出一种中国学人的立场。四卷的研究各具特色,展示出中国学人对文学理论的准确把握、对文学现象的透彻分析和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可以说是中国学人对战后外国文学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在具体的研究分析中,不少中国学人的洞见也得以呈现。如在讨论极难阐释的后现代主义问题时,作者引用中国学者钱佼汝先生关于后现代主义是复数的观点,并予以充分肯定,指出其观点客观全面,与西方学者不同。作为一部以创新的视角来研究战后外国文学的巨著,四卷本《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聚焦历史变迁与文学再现,关注战后外国文学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对现实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全球化和新世纪文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加以探讨,不仅研究的广度覆盖了战后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在深度上也有所突破,对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厘清了这两个以往研究中频频出现但又颇为复杂的重要概念,对全球化和新世纪文学的研究则给予外国文学研究者更宽广的研究思路和更多样的研究可能。对战后世界发展与外国文学发展之间的思考拓展了外国文学研究的视域,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并没有结束。随着世界发展的风云变幻,外国文学也正在经历着多种多样的变化,历史变迁与文学再现之间的复杂关系,将是文学研究界继续关注的议题。

责任编辑:刘兮颖

此文原载于《外国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

往期精彩文章回顾

李国辉 | 人格解体与象征主义的神秘主义美学

杨金才 | 托尼·莫里森在中国的批评与接受

尚必武 | 被误读的母爱:莫里森新作《慈悲》中的叙事判断

王卓 | 论《诗章》中的黑人形象隐喻与美国历史书写

刘悦 刘建军 | 拜占庭“文人剧场”的生成

END

《外国文学研究》

官方微信平台

投稿网址:http://fls.ccnu.edu.cn

联系电话:027-67866042

联系邮箱:wwyj@mail.ccnu.edu.cn

版权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