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唐伟胜《物性叙事研究》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思飞学术 Author 唐伟胜 著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物性叙事研究

ISBN:978-7-5446-7910-7

出版时间:2023-12

作者:唐伟胜 著

定价:49.00元

限时优惠:34.30元

扫码购买本书。如需发票,请在支付之前在地址栏下方的留言栏填写Email, 抬头和税号,谢谢合作




本书简介

本书综合中西物思想资源,尤其是当代西方的“思辨实在论”及“物论”,结合大量叙事分析实例,提出“物性叙事”范畴,区分物性叙事的四个基本策略,包括“无限隐退的物”“平等的物”“无人的物”“活力的物”等策略。其中,“无限隐退的物”策略意味着叙事可以制造物的表面特征与其隐退的真实之间的距离,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叙事意图;“平等的物”策略则既可让物开口说话,也可让人和物双方保持缄默,并通过多种方式来制造人与物平等的叙事效果;“无人的物”策略让人类完全退出叙事,使物显现其神秘莫测的意义;“活力的物”策略则赋予传统认为的惰性之物力量,让它们影响甚至改变人和物的行动。本书具有较高理论创新价值,是国内首部物性叙事研究专著,为叙事学研究及文学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和新思路。




作者简介

唐伟胜,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江西省“双千人才计划”入选者,现任江西师范大学首席教授,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中国)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小说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西省文艺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叙事学分会会刊《叙事研究》执行主编,国内多家CSSCI期刊外审专家。曾多次赴海外访学研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专著6部,译著6部,编著10部,教材5部。现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物叙事研究”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

自序(节选)

文|唐伟胜

虽然古今中外思想家和哲学家都对物的本性进行过思考,比如西方的柏拉图(Plato)、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巴鲁赫·德·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卡 尔·马克思(Karl Marx)、哈曼等,以及中国的庄子、邵雍、王国维等,但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讨论物性及其书写方式的成果并不多见。因为目前的叙事理论及批评实践均置重于人类,大大忽略了物如何得以讲述以及物在叙事意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这个背景下,本书旨在借鉴物转向中的各派物论,通过对中外经典和当代物叙事的(重新)阐释,建构具有普遍意义的物性叙事理论,为叙事阐释提供新的视角。为此,本书将物叙事分为三种模式,即“符号的物”“行动者的物”“本体的物”。由于“符号的物”模式(即物质文化研究)已经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书将重心置于后两者,将这两者共同纳入“物性叙事”范畴。


本书分“物性叙事理论建构”和“物性叙事批评实践”两个部分。


在理论建构部分,本书首先阐明当今物转向的基本特点:认为物具有独立于人类的生命及活性,在本体论上与人类完全平等,人类应该超越理性,对物进行(美学)想象。在回顾梳理中西物思想渊源之后,本书指出当代物转向发生的内外原因,包括科学的发展、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哲学思想的迭代。


在“物叙事研究的三种模式”一章中,本书区分了“符号的物”“行动者的物”和“本体的物”三种叙事模式,其中“符号的物”将物视为一种文化符指,试图揭示物背后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所指;“行动者的物”则不仅仅将物看作人类活动的背景和工具,而是具有生命和灵性,是扮演重要角色的“行动者”;“本体的物”叙述的则是物自身,或曰“物性”。


本书将“行动者的物”叙事和“本体的物”叙事合并称为“物性叙事”,并提出了“物性叙事”的四个策略,即无限隐退的物”“平等的物”“无人的物”“活力的物”。其中,“无限隐退的物”策略意味着叙事可以制造物的表面特征与其隐退的真实之间的距离,并以此来实现自己的叙事意图;“平等的物”策略则既可让物开口说话,也可让人和物双方缄默,并使用“罗列”“互为聚焦”“谨慎的拟人化”等方式来制造人与物平等的叙事效果;“无人的物”策略让人类完全退出叙事,用某种数学公式、句法结构来组织叙述,最大限度地让物脱离人类认知和意义范畴;“活力的物”策略则赋予传统认为的惰性之物力量,让它们影响甚至改变人物的行动,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物性叙事的这四种策略是物性叙事理论建构的核心。为了更好地把握物性叙事概念,本书还讨论了中国的“以物观物”(looking for thingness in things),认为这是物性书写的中国方案。中国的“以物观物”传统虽然并没有提出观物的具体方式,但其思想与西方本体书写有颇多相似之处,均强调对自我的超越。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西方的本体书写倾向于突显“无人”“世界末日”“混乱与死亡”“恐怖与怪异”“虚无”这类主题,而中国思想传统中的“以物观物”(包括经过王国维改造后的概念)则往往表达“超然”“离愁别绪”“天人合一”等与主体修养和人世幸福相关的主题。


本书还将物性叙事理论用于拓展传统叙事理论。首先,本书认为,物性叙事理论可以从两个方面拓展陌生化叙事理论:(1)消除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中的人类理性痕迹,使物超越人类对它进行的镜像式和象征式表征,进入自在自为的真实界;(2)突出物的灵性和主体性(agency)使之反作用于人类和叙事进程。这两个方向的拓展都能让读者感受/发现更陌生的“物性”。其次,本书还借用物性叙事理论将短篇小说中的“谜”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拥有真实之谜的物不直接出现,也就是不直接对读者在场,但该物的感性特征通过故事中的人物叙述者间接得到描述;第二类是拥有真实之谜的物依然不出现,而且该物的感性特征也不出现,仅仅给出高度抽象的实在特征(或许仅仅给出一个名字)去暗指物的真相;第三类是感性物出场,而且其感性特征如火花般给出,令人眼花缭乱,但这些特征叠加起来产生的效果,却让读者更加远离对该物的常规认知,形成与该物的认知疏离,使之成为阅读中的谜团;第四类是感性之物在场,但作品通过揭示物还具有的一些不为人所见的真实特征,从而使物从读者的感性认知中逃逸,并被神秘化。“谜”就是短篇小说文类的定义性特征,虽然已经被很多理论家注意到,但一直没有系统的分类,本书借鉴物性叙事理论框架,比较成功地解决了这一理论难题,显示出物性叙事理论在文学理论建构方面的巨大潜力。


在批评实践部分,本书将物性叙事理论用于阐释或重读多个西方经典叙事文本和现当代文本,展示了物性叙事理论的强大阐释力。在重读坡的《厄舍府的倒塌》(“The Fall of the House of Usher”)时,笔者发现,该小说的恐怖效果来自“灵性之物”与“理性之人”的核心张力,沿着这条思路,小说中的很多未解之谜即可得到合理解释,比如:罗德里克的病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厄舍府为什么会倒塌?罗德里克为什么要邀请“我”?罗德里克为什么要在玛德琳死后将尸体停放在地窖14天?在当代知名生态作家巴斯的《隐者的故事》(“The Hermit’s Story”)中,笔者发现,巴斯处处都在强调自然、动物和人类的独立实在性,从而传达出其深层生态意识。在韦尔蒂的《一位旅行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Traveling Salesman”)中,韦尔蒂利用美国南方普遍存在的葡萄藤来建立人与物的亲密关系,而这种亲密关系建立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整个叙事进程走向。在《淹死的巨人》(“The Drowned Giant”)中,巴拉德突显了巨人和人类心理的无限隐退性,实现了“认知间离”(cognitive estrangement)的美学效果。在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的颂歌中,诗人叙述了自己受惑于物的过程,体现了诗人对神秘不可知的终极之真的偏好和迷恋。在美国非洲裔作家怀特黑德的《第一区》(Zone One)中,城市尘土与尸体的灰烬在空气中混合,随着雨水和气流覆盖了整个城市。雨水使城市尘土与尸体灰烬杂糅,形成了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所说的物质杂糅体和莫顿所说的“超物体”(hyperobject),将人类引向灭绝的道路。


为了更加清楚地阐明思辨实在论或面向物的本体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批评之间的关联,本书还附上了笔者翻译的两篇文章。第一篇是哈曼的《精致的破锤:面向物的文学批评》(“The Well-Wrought Broken Hammer: Object-Oriented Literary Criticism”),在该文中,哈曼用面向物的本体论视角,考察了新批评、新历史主义和解构主义的得失。第二篇是西方著名叙事研究学者玛丽—罗拉·瑞安(Marie-Laure Ryan)的《人类化的物与怪异的物:论物在叙事中的主动作用》(“The Humanized Object vs. The Alien Object: The Active Roles of Objects in Narrative”),该文以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纯真博物馆》(Masumiyet Müzesi)以及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的著名小说《恶心》(La nausée)为例,探讨了无生命物件在叙事中的积极作用。


中国的外国文学批评界近20年的主流范式是社会批评和政治历史批评,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反本质主义被普遍接受。本书将重点置于“物性叙事”,主张重新思考物的本体及其叙事问题。这不仅符合后人类中心主义时代精神,更为后人类中心主义的叙事研究提供了具体方法和路径。本书建构的物性叙事研究方法可用于种族文学研究(如本书分析过的怀特黑德)、生态文学研究(如本书分析过的巴斯)、哥特文学研究(如本书分析过的坡)、科幻文学(如本书分析过的巴拉德)、性别文学研究等。超越建构论,我们就可以更深入地去思考种族的本质、自然的本质、非人类的本质、性别的本质及其叙事再现方式,对本质进行重新思考在当今时代无疑更具革命性。

......


目录



自序

他序

上篇 物性叙事理论建构

第一章

物转向与中西物论传统

第二章

物叙事研究的三种模式

第一节 物与物叙事

第二节 物叙事研究模式之一:符号的物

第三节 物叙事研究模式之二:行动者的物

第四节 物叙事研究模式之三:本体的物

第三章

建构物性叙事理论

第一节 走进物性

第二节 建构物性叙事理论的必要性

第三节 物性叙事研究现状

第四节 物性叙事理论建构的四个角度

第五节 以物观物:物性书写的中国方案

第四章

物性叙事

对传统叙事理论的拓展

第一节 使石头具有石头性:物本体与陌生化叙事理论的拓展

第二节 建构短篇虚构叙事“谜”的分类学:面向物的视角

下篇 物性叙事批评实践

第五章

灵性之物:重读

《厄舍府的倒塌》

第一节 《倒塌》中的物:神秘的恶之力

第二节 《倒塌》的叙事进程:灵性之物与人类理性的较量

第六章

实在的物:《隐者的故事》的

自然书写

第一节 巴斯的后自然书写与思辨实在论

第二节 《隐者的故事》:实在的荒野,实在的人类

第七章

物的力量:重读

《一位旅行推销员之死》

第一节 鲍曼之死:《推销员》“故事”层面的叙事进程

第二节 与物重建亲密关系的失败:《推销员》“话语”层面的叙事进程

第八章

隐退的物:巴拉德

《淹死的巨人》的美学建构

第一节 巴拉德与作为“内空间”科幻小说的《淹死的巨人》

第二节 暗指与诱惑:面向物的本体论

第三节 真实而隐退的巨人外空间

第四节 深不可测的人类内空间

第九章

魅惑的物:济慈颂歌中的

复魅叙事

第一节 《夜莺颂》:迷魅在“广阔户外”

第二节 《希腊古瓮颂》:迷魅在永恒而神秘的真与美中

第三节 《秋颂》:迷魅在立体而动感的大自然中

第四节 余论:济慈的现代价值

第十章

平等的物:谨慎的拟人化、

兽人与巴斯的动物叙事

第一节 物转向与谨慎的拟人化

第二节 超越人类情感的动物灵性

第三节 带有动物属性的人类

第四节 当人类和动物相遇

第十一章

超物体:《第一区》的

“9·11”尘土书写

与大历史叙事

第一节 大历史叙事方式:僵尸文类和后“9·11”小说

第二节 “9·11”尘土书写与人类纪

第三节 “9·11”尘土书写与“没有人类的世界”

第十二章

本体的物:《直觉主义者》

中的后种族想象

第一节 作为科外幻小说的《直觉主义者》

第二节 《直觉主义者》的升降机物性书写

第三节 走进物本体:直觉对理性的胜利

第四节 建构后种族城市

附录1 精致的破锤:面向物的文学批评

第一节 思辨实在论

第二节 面向物的哲学

第三节 新批评

第四节 新历史主义

第五节 解构主义

附录2 人类化的物与怪异的物:论物在叙事中的主动作用

引用文献

物性叙事理论关键术语简释

教育部人文项目申报讲座




相关推荐

叙事研究

专著推荐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英国文学的命运共同体表征与审美研究”文献卷首部译作出版!

专著推荐 | 《文学:后殖民研究的不同视角与方法》

专著推荐 | 王腊宝 等《澳大利亚后现代实验小说研究》

专著推荐 | 《语篇副文本的互文机制研究》

专著推荐|《罗伯特·斯蒂文森作品中流动的家》

专著推荐|高方《中国文学译介与中外文学交流——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

专著推荐 | 《读者·阅读·评论:网络文学接受效应研究》

专著推荐 | 申富英《乔伊斯作品幽灵叙事研究》

专著推荐 | 赵炎秋《艺术视野下的文字与图像关系研究》

专著推荐 | 《体验小说:判断、进程与修辞叙事理论》

专著推荐 | 《经典叙事学叙事模式理论与实践》

专著推荐 | 《不可靠叙述研究》

专著推荐 | 《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性别叙事》
专著推荐 | 陈晞《菲利普 · 拉金研究》

专著推荐 | 《诺顿莎士比亚全集》(国际学生版 第3版 )

专著推荐|蒋承勇总主编《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共六卷)

专著推荐 | 读一部旅行文学,来一次文学旅行:张德明《旅游文学十讲》

专著推荐 | 如何从认知诗学与文化视角研究儿童文学?(12卷本)

专著推荐 | 申丹《双重叙事进程研究》

专著推荐 | 谭君强《比较叙事学》

专著推荐 | 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专著推荐 | 季进《另一种声音:海外汉学访谈录(增订版)》

专著推荐 |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19世纪西方文学思潮研究》(共六卷)

专著推荐 | 《德利罗四部小说中的体育叙事研究》

专著推荐 | 国际畅销非虚构文学作品:《走向伊斯法罕》

专著推荐 | 《四明雅韵——宁波古代诗歌英译》在诗意中领略一座城的古音雅韵

专著推荐 | 《福尔摩斯来中国》

专著推荐 | 《寓意的逻辑:爱伦·坡小说研究》

专著推荐 | 黄建香:《源氏物语》与中国文化

专著推荐 | 认知诗学经典读本Cognitive Poetics(修订版)

专著推荐 | 女性主义与文学研究

专著推荐 | 傅修延《趣味叙事学》

专著推荐 |《叙述声音研究》

专著推荐 | 张旭春《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与英国浪漫主义研究》

为你读诗 | 曹明伦主编英汉对照《英诗金库》

专著推荐 | 张欧: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捕蝶者》

专著推荐丨李维屏、张琳 等:《美国文学思想史》

专著推荐 | 李维屏、张群等《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美国短篇小说史》

专著推荐 | 李维屏 《美国文学专史系列研究:美国女性小说史》

专著推荐 | 刘建军主编《百年来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研究》国家社科重大成果 六卷本

专著推荐 | 孟昭毅 《比较文学主题学》

专著推荐 | 《20世纪英国女作家研究》

专著推荐 | 王楠:《美国性别批评理论研究》

专著推荐 | 聂珍钊 文学伦理学批评系列丛书(5卷本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成果)

专著推荐 | 文学研习丛书:从基础“学习”迈向深入“研究”

专著推荐 | 如何使用精神分析法研究小说与电影?

专著推荐 | 浓缩的文学百科辞典:原版文学核心概念丛书(9种)

专著推荐 | 《欧美生态文学(第三版)》

专著推荐 | 《漫长的星期六——斯坦纳对话录》

专著推荐 | 《无用的文学:卡夫卡与中国》

专著推荐 | 到底谁是“迷惘的一代”?杨早:《对决人生:解读海明威》

专著推荐 | 文学史上永远无法侦破的悬案:艾米莉·狄金森遁世的真相| 《三种爱:勃朗宁夫人、狄金森与乔治·桑》

专著推荐 | 钱锁桥:《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

专著推荐 | 北大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増订版)

专著推荐 | 徐有志、贾晓庆、徐涛《叙述文体学与文学叙事阐释》

专著推荐 |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名篇十五讲》(第二讲)

专著推荐 | 邢春丽:《澳大利亚原住民小说与非原住民小说的历史批评研究》

专著推荐 | 张学昕《小说的魔术师:当代短篇小说文本细读》

专著推荐 | 申丹教授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第四版)

专著推荐 | 惠海峰:《英国经典文学作品的儿童文学改编研究》

专著推荐 |  北京大学陈平原《中国小说小史》、《中国散文小史》

专著推荐 | 新世纪英语语言文学界面研究丛书(6种)

专著推荐 | 陈晓明 张晓琴:《全球视野下的贾平凹》

专著推荐 | 陈昶 刘天艺 陈思和:《全球视野下的巴金》

专著推荐 | 周刚、陈思和、张新颖:全球视野下的沈从文

专著推荐 | 全球视野下的莫言

专著推荐 | 中西比较哲学家罗思文、安乐哲眼中的儒家文化

专著推荐 | 华媛媛、李家銮. 20世纪美国生态文学对中国道家思想的接受

专著推荐 | 《隐喻修辞:<红楼梦>语言新视野》专著推荐 | 殷贝《多丽丝·莱辛“太空小说”中的概念隐喻与新型乌托邦寓言》专著推荐  | 傅修延 《听觉叙事研究 》专著推荐 | 潘红 《哈葛德小说在晚清:话语意义与西方认知》

专著推荐 | 唐莹《玛丽琳·罗宾逊小说的伦理研究》

专著推荐 | Susan Bassnett 《翻译与世界文学》

专著推荐 | 王建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英译的出版与传播》

专著推荐 | 带你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典文学

专著推荐 | 唐伟胜、刘贞《什么是自然主义文学》

专著推荐 | 朱振武《新文科理念下美国文学专题九讲》

专著推荐 | 《视觉、权力与身体:尤多拉·韦尔蒂作品中的凝视机制研究》

专著推荐 | 袁洪庚《中外文学中“罪”研究》

专著推荐 | 《许子东细读张爱玲》

专著推荐 | 金衡山《美国大众文化软实力研究》

教材推荐 | 都岚岚《英语文学导论 短篇故事与小说卷》

专著推荐 | 《中国当代动物叙事的类型学研究》

专著推荐 | 杨莉馨、白薇臻《“布鲁姆斯伯里团体”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关系研究》

专著推荐|《罗伯特·斯蒂文森作品中流动的家》

专著推荐 | 安吉拉·卡特小说中的空间、镜子、主观性(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Photography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2023年新书)

专著推荐 | 《当代英国小说中创伤历史的书写》

专著推荐 |《认知符号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研究新路径》

专著推荐 |《沈石溪动物叙事的生态批评话语研究》

专著推荐 | 尚必武《麦克尤恩的小说创作及其伦理价值研究》

专著推荐 | 《当代外国文学纪事(英国卷)》张世耘 主编




本文编辑:思飞学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合作推广:语言学通讯、翻译学通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