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语篇副文本的互文机制研究》

通讯君 语言学通讯
2024-09-03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欢迎更多优秀作者、出版社加入我们的专著推广计划,联系邮箱:dianzishu@126.com

Newest

专著推荐

  • 内容简介:

  • 本书主要研究语篇副文本的互文现象及其互文机制。研究以互文语篇理论为指导框架,采用宏观架构和微观剖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考察了学术语篇和文学语篇的副文本系统的配置、副文本与主文本和语篇世界之间的耦合互文方式、互文修辞效果和修辞动因以及互文的认知机制。本书发展了热奈特关于“副文性”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对了解副文本的语篇地位和语篇功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节选)

  • 祝克懿


著作《语篇副文本的互文机制研究》的选题主要关涉“互文性理论”与“语篇副文本”两个学界极为关注的论域,也是互文语篇研究重点攻关的研究课题:运用具有哲学、符号学方法论意识的互文性理论考察语篇副文本互动生成与理解的结构与功能。可形成合力的相关研究成果如黄小平《注释、参考文献与新闻类学术语篇的互文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陈昕炜《中国古典小说序跋语篇之互文性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宋姝锦《文本关键词的语篇功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等。王志军的著作作为互文语篇理论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在向学界汇报其学术思想和检验互文语篇分析实践的可接受性,也是对已有语篇副文本研究成果的互动与呼应。


进入21世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新拟建设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宏伟目标,实质上也为修辞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设置了顶层的学术理想。综观修辞学术研究二十余年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体验哲学为基础形成的认知革命对修辞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跨学科视角,运用现代科学手段,以系统抽象、数据化表现为特征的研究也正走向科学化的进程,但是在语言生成机制、识解儿童语言心智的形成、语言运用与理解过程的认知处理、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等方面,仍然是挑战修辞学术进步的重大课题。因此,注重语篇内部结构体系的建构与外部功能的发展,适应时代需求现在时和将来时必须拓展的功能维度,揭示语言运用的本质属性与发展规律,仍然是修辞研究亟待回应当今语言研究发展趋势、适应时代与学科发展需求的重大理论问题。王志军的著作选题前沿,借鉴有解释力的互文性理论,从中国修辞传统出发,积极回应时代与学科发展需求,在推动学科建设方面显现出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 理论方法的解释力


法国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创立的互文性理论关注语篇系统的结构意识,更强调语篇系统的空间层级意识和关系意识。互文语篇理论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语篇论域,抽取理论核心,可描写解释为一种以“系统、层级、关系”为支柱理论的“宏观、动态、多元”理论体系。互文语篇理论在中国传统互文思想“参互成文,合而见义”的基础上吸取西方互文性理论“互动·多元”的哲学方法论精髓,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和方法论,发展成为西方互文思想与中国传统互文思想互补共生的理论。王志军的著作运用互文语篇理论工具系统审视中西方互文思想,在此基础上展开具有原创性和学术生产力的语篇副文本研究,并通过大量的语篇研究实践证明互文语篇理论是有效展开修辞文本分析的理论工具。


二 梳理了语篇系统内部主、副文本系统间的结构功能关系


著作认为:语篇不是抽象的系统,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实际发生的、具有层级性、对话性、互文性、辩动性的多元系统整体。语篇系统整体由主文本系统和副文本系统两部分构成,二者相辅相成、互为存在前提。副文本系统在语篇系统整体中处于边界地位,沟通和联结着语篇内部和外部的互文空间。副文本系统的建构具有层级性、多元性和系统性。主文本作为语篇系统整体中最稳定、最有秩序的组成部分决定着语篇系统整体的方向,维护着它的整体性。边界性副文本系统对语篇主文本的意义建构和理解表意过程有一定的作用,或加强、催化,或遮蔽、否定。已有的研究从传统语篇出发,仅从某些视角关注主文本系统,相对地,副文本系统对语篇建构与解构的重要功能作用则被极大地忽略了。因此,王志军的著作从互文语篇理论维度倾力考察副文本系统的本质属性与构成元素,分析副文本系统内部及主副文本系统间的对话关系,探索语篇结构与语篇意义的生成与理解过程,有着建构互文语篇理论,丰富语篇研究等学科建设意义。 


三 发掘语篇副文本的互文机制、探索语篇系统的结构功能表征


著作对语篇副文本互文机制的研究步骤和重心是先语篇结构后语篇意义,然后再做科学语篇副文本、文学语篇副文本的个案研究。语篇结构研究的首要任务自然是构拟语篇整体功能结构的描写框架、解释体系。互文语篇理论对语篇结构研究范式的提取与确立得益于法国学者热拉尔·热奈特关于互文性理论的结构理念和功能思想的启迪。热奈特在《隐迹稿本》(1982)中对互文性理论所涉互文现象进行具体化,建构了“跨文性”的类型系统——包括(狭义)互文性、副文性、元文性、承文性、广义互文性五种下位类型。互文语篇理论以此作为语篇功能结构的一种描写解释维度,逐一展开研究,拟通过解构并建构语篇结构系统和功能系统的范式,研讨语篇意义的生成与理解,归结并推导语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言运用规律。


“跨文性”下属的五种类型中,由于表现副文性的副文本系统各要素:标题、作者姓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序跋、简介、题辞等形式系统特征鲜明,与主文本的边界关系、互动共生关系的辨识度也相对高,因此成为最先被集中考察语篇系统内部互文关系与语篇外部文本间性的研究课题,且研究成果也初具规模效应。仅以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从篇内互文结构视角完成的专题研究为例,有标题副文本(朴宝兰,2015;丁怡,2018);目录副文本(黄已玲,2020);摘要副文本(储丹丹,2010);关键词副文本(宋姝锦,2013);注释、参考文献副文本(黄小平,2015);序跋副文本(陈昕炜,2015);互文结构中的副文本(刘斐,2013;郭梦音,2014;邵长超,2016);等等。从研究步骤看,这些成果属于语篇功能结构研究第一阶段必须面临的基础问题,因为只有对语篇系统组构成分的结构形态与功能特征有精细准确的描写阐释,才能对上位的副文本系统有整体认知和宏观把握;从语篇整体研究的布局看,这些成果属于语篇系统的专题研究和副文本类型的个体考察,是对副文本个体结构形态与功能特征的研讨,而且从各语言分支领域切入的专题研究有专门设定的理论目标、语料选取范围和实现目标各自的方式路径。而副文本系统的研究在第一阶段个体考察的目标任务完成后亟需的是理论上有一个宏观视角的系统整合,实践上需要以面上的体制分析副文本系统与主文本系统的篇内互文关系和进一步整体考察语篇系统间的篇际互文关系。王志军学术眼光与魄力兼具,依凭其审视问题的宏观视野和知识结构体系的相关储备,发展了热奈特关于“副文性”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极具策略性地确定了在互文语篇理论视域下探讨语篇副文本这个理论意义重大的选题,并努力发掘语篇副文本的互文机制、探索语篇系统的结构功能表征,最终实现了理想的学术预期。 


四 传承复旦修辞学传统


坚守复旦的修辞学传统是该书的研究基点,也是研究的亮点。其显著的特点是注重通过学习时间的积累,系统钻研修辞学文献、夯实基础、增强理论意识,并将学习所得的精华转化为修辞认知。比如为纪念复旦中文学科创建百年,2017年复旦大学中文系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包括22卷本的“复旦中文学科建设丛书”。其中,“修辞学卷”《启林有声》的编写,邀请了王志军参与收集和整理复旦百年修辞资料的工作。王志军非常珍惜这个回溯修辞学科源流与百年演变史的机会——一个获得考察历史与当下对话、了解中西语言文化理念碰撞轨迹的契机,认真收集整理了从老校长马相伯、李登辉到陈望道、郭绍虞、吴文琪、赵景深、张世禄、郑业建、胡裕树诸前辈学者留下的历史文献,从中了解其奠定现代意义上修辞科学基石,引领几代学人传承修辞文化、共建学术风范的学术成就与历史功绩。毋庸讳言,这个学习过程的印记深深地烙进了王志军之后的研究,更显现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里。如再次研读陈望道1921年以来、以《修辞学发凡》为主的修辞学文献,在领会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提出修辞学的任务是研究“修辞现象的条理、修辞观念的系统”。要完成研究任务需要“实地观察、分析、综合、类别、记述”(1997:15),还要考察“修辞方式的功能或同题旨情境的关联”,“各种方式的交互关系”(1997:17)等观点时,王志军感悟到,望老所言语辞表达的三种境界:记述的境界、表达的境界和糅合的境界以及修辞手法的两大分野: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奠定了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基础。循此基础,王志军以“三境界和两分野”在语篇宏观结构和功能层面的适用性作为研究旨归,推导出语篇研究中可参照的消极记述境界和积极表达境界两种境界,据此总结了两种境界对书面语篇副文本系统的配置和副文本互文效果的制导因素和运用规律。显而易见,著作除了仍然葆有选题原有的前沿性和论证过程的理论价值,还精炼化了系列有理据性、富于创见的结论,如:


(一)著作基于修辞研究范式讨论了语篇互文研究中的“嵌套互文”和“耦合互文”理论范畴。“耦合”本是一个物理学术语,著作创新性地应用于语篇互文研究领域,将之准确定位于主文本和副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扩展和相互塑造的非对称性互文,并认为,“嵌套互文”和“耦合互文”的区分属语篇互文研究和文本互文研究的切要区分,直接影响空间性较为凸显的书面语篇副文本与主文本互文机制的类型刻画。而且不同类型语篇的副文本与主文本的耦合互文从宏观修辞功能到微观互文范式也存在差异性。从修辞实践看,修辞活动的题旨情景和参与主体也制约着副文本系统的配置以及副文本与主文本间的耦合互文方式和耦合互文效果。消极记述境界追求系统性、知识性、逻辑性、抽象性、概念性、明确性、客观性,积极表现境界追求情感性、具体性、个体性、体验性、感受性、多义性。


(二)不同类型语篇副文本系统中构成性副文本和策略性副文本的配置和选择存在系统性差异。同一类型语篇内各类副文本与主文本间的耦合互文度也存在差异。影响副文本和主文本互文耦合度的因素有:互文本接口的复杂程度、主副文本主体是否一致、互文标记数量、副文本自身的信息量以及副文本与主文本间的物理空间距离和心理空间距离。


(三)书面语篇阅读和认知具有跨时空性、非线性和反复累积性,其认知机制有别于瞬时性、线条性的口头交际。在书面语篇理解过程中,“人的认知倾向于追求最大关联”,与主文本同处于同一物理时空的副文本是认知主文本认知资源的重要来源。对副文本系统进行互文语篇理解和阐释要求读者是释义的读者,需要读者识别副文本、找出互文互涉的互文本。研究互文意义,即是把两个或多个相关、共现、重现、重组、互涉、对话的副文本和主文本关联在一起,以确定在两个或多个文本之间流动的、动态的语篇整体意义。


综观该书在互文性理论视域下对语篇副文本的系统考察,无论从理论探讨的覆盖面和系统性,还是从问题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看,该书可以说为语篇副文性的研究建立起一个有理据性的解释框架,演绎并建构起语篇副文本系统内部自足、外部与语篇主文本系统互动共生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该书的研究于“量”,占据了语篇篇内研究的半壁江山,于“质”,也大大丰富了语篇研究的结构与功能意义。


期待王志军的学术思想一如既往自由驰骋在语篇研究的互文空间,续写新篇、成果迭出!更希望他在大数据时代跨学科的学术空间充分挖掘潜能、释放科学能量、激发学术生产力,让思维时时跟进国家科技人文的飞速进步,促成果步步切近社会、国家需求的学术大环境!


祝克懿


2022年6月于复旦书馨公寓


出版信息


语篇副文本的互文机制研究

王志军 著    

ISBN:978-7-5227-1029-7

出版日期:2022-12

页数:350

字数:371.0千字

丛书名:《汉字文明研究·书系之八》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扫码即可购买。如需发票,先填写发票信息,再支付。

请在扫码后的地址栏下方留言电子邮箱、抬头和税号,谢谢合作!

作者


志军,男,1988年5月生,河南林州人。现为郑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直聘)。2014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18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2018—2020年在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兴趣为语篇语言学、修辞学、话语分析。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河南省博士后启动项目资助各一项。在《当代修辞学》《语言研究集刊》《语言文字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目录






  • 4月21日直播: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能力提升研修班

    扫码报名4月21日-23日 语料库翻译研究方法能力提升与论文写作研修班


扫码报名5月29-6月27日SPSS在研修班




15万学者关注了我们

语言学通讯

关心您的语言学习、教学与科研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