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任静丨如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

任静 外研社国际汉语
2024-09-04


任静



西安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国际中文新手老师。曾担任MEP中文培优项目助教,“汉语桥”主讲老师。希望可以多多学习,日后为国际中文教育添砖加瓦。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对国际中文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所有国际中文教师都应该关注的重大议题。本文作者以2022“汉教英雄会”交流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中“中国故事”的内涵,阐述了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和重要性,重点研究了如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从教学角度而言,文章提出从宏观来看要把“讲好中国故事”纳入教学计划,从微观来看需要丰富教学方法、注重“他者”视角、赋予传统话题以当代价值、挖掘细微的文化现象所体现的中国思想等。对国际中文教师而言,文章提出教师应不断学习,摆脱文本交流模式的限制,关注学生情况,并善于对抽象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




2022年12月21—22日举办的“汉教英雄会”国际中文教学技能全国交流活动,共有来自30个省市自治区的多所院校参加,各教学团队展示了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课程,运用了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模拟技术,传播了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让我们看到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前沿成果,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受益良多。


在众多教学主题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天津师范大学的“以和为贵”“愚公移山”、北京语言大学的“当代择业观”、东北师范大学的“饮食中的‘和’文化”以及新疆大学的“丝绸之路”都体现了国际中文课堂中要“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要求。除此之外,其他院校的教学展示也无时无刻不在“润物细无声”地讲述中国故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作为与国际学生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国际中文教育在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选择恰当的故事,如何“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中华文化是我们需要重视且深入研究的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中国故事”


“中国故事”从字面义来看指的是源自中国的故事,按照故事元素可以分为人物、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包含建筑、景点)、文体艺术、传统民俗和文化、政治(包含宗教、哲学)、科技和经济、社会生活和语言文字(包含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以及朝代、器物和教育等。中国故事的范畴极广,但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哪些要讲,哪些不讲,或是说哪些该着重说明,哪些该简要带过,都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吕玉兰老师曾在“新时期中国故事讲述策略与方法”专题讲座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所讲的“中国故事”更多的是比喻化的表述方式,应包括所有的国际中文教育中需要融合的中国文化因素内容,因此她总结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有关“中国故事”的界定(点击查看)

  • 与“文化因素”关系密切,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 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帮助学习者构建中国形象;

  • 内容要与时俱进;

  • 中文学习与中国故事的深度结合,不能脱离语言教学本身;

  • 非“语言教学”的附属品,而是可以帮助学习者开拓国际视野,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因此,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中国故事”需是积极正面的,与文化因素关系密切的,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的,更为重要的是与当代中国紧密相关的。正如“汉教英雄会”交流活动中,评委老师在评价天津师范大学的“愚公移山”课程时提到的“要给话题赋予新的时代精神,给传统文化赋予新内容”。


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团队展示

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讲好“中国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是有担当、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的国际素养和历史使命,对于国际中文教师而言更是如此。


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优势

教师主体优势。国际中文教师作为联系国际学生与中国的直接桥梁,在塑造中国形象、传递中国声音方面起着示范作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得力干将。其一,国际中文教师的必备技能契合“讲好中国故事”的要求。中文教师具备汉语语言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这是面向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条件。教师具有跨文化知识与交际能力,具有国际视野与人文情怀,在此基础上讲述中国故事会更加游刃有余。其二,国际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保证了“讲好”的效果。教师具有亲和力,在讲中国故事时生动的教学与平直的文字相比更具人情味和现场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一名优秀的国际中文教师能够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看待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做到既不夸大本国文化,也不轻视他国文化。教师会运用柔化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讲述中国故事,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教材载体优势(点击查看)国际中文教材是学生所能接触到的,最直接、最便捷的中国故事的来源之一,“教材编写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将汉语知识融入中国的社会交往、美食、历史、旅游等话题中,使汉语学习内容自然地承载‘中国故事’”。无论是传统的纸质教材,还是现今的多媒体教材,都可以给予学生关于中国故事的第一手资料。


教学对象的双角色优势。一方面,国际学生是“中国故事”的受众,他们在课堂中听教师讲中国故事,并给予教师即时反馈,方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和兴趣度,进而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另一方面,国际学生是“中国故事”的新传播主体,他们在学习语言和文化知识后,会利用学校举办的演讲比赛及网络社交媒体等传播平台,把自己亲身感受、经历的中国故事和中国体验传播出去,自发成为传播中国故事的使者。


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

“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消除偏见和刻板印象。人们对于异文化的抵触和排斥往往是因为了解不够全面,面向国际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可以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有利于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提升国家影响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国际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中国故事,学成归国后在世界各地传播中国故事,可以让更多世界友人了解真实的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提升中文教学效率。将中国故事融入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对待中文学习。此外,相较于语言知识,大部分学生对蕴含中国文化的中国故事更感兴趣,在课堂上适度地讲述中国故事有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化知识。


如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

“讲好中国故事”?

宏观角度

将“讲好中国故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参照《国际中文教育用中国文化和国情教学参考框架》(点击查看)的规范和标准,“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适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将目标设计成教学任务,根据不同的中国故事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微观角度

1.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单一语言知识的学习往往枯燥无味,多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选择适合学习者的教学模式呢?赵金铭先生曾提出,“中国应先了解海外学习者的思维模式与话语体系,使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来讲中国故事,使他们听懂中国故事。”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聚焦普通人的生活百态。中国故事是由无数中国大众的故事组成的(点击查看),由“小人物”见“大思想”,可以让学生更有亲切感和真实感。如华中科技大学教师组展示的医学汉语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为“心血管系统”,团队通过模拟救护车急救、在医院进行病情汇报以及在住院部填写病历等情景,让学生们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医生真实的日常工作。教学最后落脚于医学与人文的结合,聚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护心跑男”团队的故事,讲述跑男们为心奔跑、为爱奔跑的感人事迹,对学生进行医德医风的引导和教育,从“医生”这一职业出发,升华至救死扶伤、全心全意服务病人的“大思想”。


华中科技大学教师团队展示


(2)沉浸式教学,以教育戏剧等方式进行授课。沉浸式教学(点击查看)给学习者创造了相对封闭的中文学习环境,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天津师范大学教师团队在“以和为贵”的主题教学展示中,运用短剧表演的形式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中国古代以来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外交理念。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团队的“愚公移山”主题教学展示也运用了戏剧表演(点击查看)的形式,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及台词设计,深刻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内涵。此外,在“中文+”主题下,多数院校都采取了情景再现的方式组织教学,如模拟导游带团、铁路安检等典型场景,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都有很大作用。


天津师范大学教师团队展示


(3)综合运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多媒体作为教学工具,已经大范围地运用到教学活动当中。无论是展示真实图片、播放故事视频,还是开展语伴交流活动,多媒体资源的运用都对“讲好中国故事”有很大的助力。北京语言大学学生团队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习者与中国语伴进行“圆桌会谈”,与中国的同龄人就择业观进行讨论,“面对面”介绍当代中国,使中国故事更具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西南大学学生团队所展示的“铁路汉语——安检与托运”,在生词复习环节教师借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真实的安检场景,让学习者了解到中国铁路安检的真实情况,用最直观的方式传递真实信息。


北京语言大学

学生团队展示

西南大学

学生团队展示


2. 注重“他者视角”,搭建“故事会”平台


吕玉兰老师认为“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的文明互鉴应该有用中文‘讲好中国故事’和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两个视角”。“讲好中国故事”并不是中国文化的一味输入,要体现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搭建“故事会”平台,让学习者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讲述中国故事,并学会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团队展示的“苏州园林的艺术特点”一课中,教师设计了“我是讲解员”课堂活动,要求学生用中文为游客介绍苏州园林。学生们要在熟悉并理解苏州园林特点的基础上才能为他人讲解,这就属于从“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同时也是学习者用中文“讲好中国故事”。关于课上提到的中外园林对比,笔者认为可以将“我是讲解员”活动延伸到课后,为学习者搭建“故事会”平台,让学习者为教师或同伴讲解自己国家的“园林”,即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团队展示



3. 赋予传统话题以当代价值


中国故事从时间来看可以划分为古代故事和当代故事,古代故事汇聚了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渊源与见证;当代故事则可以反映当代中国的面貌、政策、观念等,是世界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参考。然而部分古代故事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与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有所差异,这就需要我们挖掘传统话题的当代价值,赋予古代故事以时代内涵,探索其对当代中国的指导意义


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团队的“愚公移山”一课设计了“茶话会”活动,要求学生联系实际,回答“如果自己是愚公会怎么做”的问题。教师还在课堂最后展示了“当代愚公”黄大发的事例,通过讲解愚公精神在当代的延续,提炼出了故事所反映的中国人坚持不懈、排除万难的精神,赋予了传统故事以时代精神,有利于消除学生的误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精神;新疆大学学生团队的“丝绸之路”课程,将古代的“丝绸之路”与现在的“一带一路”倡议联系起来,讲解二者之间的关系,赋予其时代价值;重庆交通大学教师团队的“中国茶文化”一课设计了课堂讨论环节,要求学习者讨论茶文化的内涵和礼仪等。评委老师针对这一设计,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多联系当代中国,带领学生探讨茶在脱贫攻坚方面的贡献,探讨不同时代的茶与中国人精神之间的联系,让茶不仅限于茶本身。


新疆大学

学生团队展示

重庆交通大学

教师团队展示



4. 以小见大,挖掘细微文化现象所体现的中国思想


古代的书法、器物等文化既是优秀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故事的一部分,我们在课堂中要善于挖掘这类故事所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内涵


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团队的书法艺术课程深入阐释了“礼”的内涵,课程以古人见面时常行“揖礼”这一文化现象导入,紧接着开展书法练习实践,教师从汉字结构、舒展紧凑的写法联系到中国人崇尚的“礼让”品质,挖掘了书法的精神内涵。评委老师在点评时充分肯定了这一做法,并提出可以由书法内涵引申到中国人追求的人生态度,如书写时写错可以“将错就错”,折射出人生不应过于执着,计划有变时要顺势而为;再如书法讲究留白,人生也要留白,不要把自己“填得太满”,过犹不及。同济大学学生团队展示的非遗竹编课程,通过带领学生亲自体验竹编文化,从“竹”字出发谈到了竹子的特性,再过渡到人应该具有的正直品质,以小见大。评委老师建议可以结合近年来中国主张用竹制品代替塑料制品的现象,引申出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绿色能源政策,以小见大,挖掘其所蕴含的中国思想。


新疆师范大学

教师团队展示

同济大学

学生团队展示


教师还可以利用直播、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带领学生线上“云体验”中国历史文化景点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文化直播课程,带领学生云游回民街和永兴坊,感受西安的饮食文化,去秦始皇陵兵马俑聆听秦始皇的故事,还有极具特色的剪纸、武术等直播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特色文化。




启示


“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对国际中文教育的新要求,也是国际中文教师的必备素质,这要求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广阔的知识面,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教学知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领域

教师作为“百科全书式”的角色,要保证自己对中国文化具有准确、全面、系统的了解,不仅要能够正确理解和阐释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也要与世界接轨,将中国故事与“世界故事”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视角,全方位讲好中国故事。

转换语言姿态与表达方式,摆脱文本交流模式的限制

“讲好中国故事”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入,而是师生间的双向文化交流。因此教师要摆脱传统文本交流模式的限制,发挥教师讲述中国故事自带的亲切感优势,得体地讲好中国故事。

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情况与双方交流情况

教师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注意学生的状态和接收情况,关注学生的情感投入情况和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如果我们在讲述中陷入单向输入的局面,不经意间可能就会引起学生的不适感,产生文化隔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和表现。

对抽象内容进行生活化处理

有些中国故事非常抽象,比如蕴含人生哲理、人生态度的故事等,这对学习者尤其是初学者来说,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因此教师要善于将抽象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创设便于学生理解的情景。正如评委老师在点评“非遗竹编”课程时所说的那样,“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具体问题抽象化。”


“讲好中国故事”是国际中文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如何将中国故事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当中也是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索的问题。通过观看“汉教英雄会”院校团队的精彩展示和名师点评,我找到了一些答案,但也仍存不少疑问。日后我会以这些方法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 侯颖. 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国际中文教育浅析[J]. 继续教育研究,2021(06):120-123.

[2] 李晨阳. “一带一路”背景下“吉林特色中国故事”传播对策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6):193-195.

[3] 李丛,李依鸿. “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实现路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06):20-25.

[4] 李谷乔.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J]. 吉林日报,2021(04).

[5] 吕玉兰,王春辉. 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建设途径探析——聚焦二语学习者用中文讲好本国故事[J]. 江汉学术,2022,41(06):94-101.

[6] 王陈欣. 法国中文教材对中国形象构建的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1,19(06):49-55.

[7] 王鹤楠,王睿昕. 国际传播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路径研究[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06):131-134.

[8] 魏玉红,曲英楠. 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讲好中国故事”策略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06):14-19.

[9] 魏梓秋,安文丽. 有用,有趣: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J]. 语文教学通讯,2022(05):69-71.

[10] 邢梓元. 如何在留学生汉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J]. 散文百家,2021(12):166-168.

[11] 于洪菲. 对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J]. 学园,2021,14(22):7-9.

[12] 赵金铭. 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思考[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4(6):1-10.

[13] 张小婷. 论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建设——以“讲好中国故事”为视角[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7-10.

[14] 范纬. “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中级汉语综合课教材编写的分析与实践[D]. 江西师范大学,2021.

[15] 郭继月. 李子柒系列视频的文化元素及传播问题研究[D]. 西北大学,2020.

[16] 张小婷. 国际汉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形象建设研究[D]. 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0.

[17] 王芊懿. 国际中文教育文化传播途径的研究——以“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重庆行”讲述中国故事为例[D]. 西南大学,2022.

[18] 邢梓元. 讲好中国故事视角下国际中文教材中国故事元素调查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22.

[19] 于洪菲. 国际中文教育背景下文化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2022.



特别说


本文为“2022汉教英雄会”延伸学习活动一等奖获奖作品,原文略有删改。延伸学习活动获奖作品将在“外研社国际汉语”微信公众号陆续发布,敬请持续关注。交流活动回放可在“外研社”“外研社国际汉语”视频号观看。


扫码观看完整回放

(有效期截至2023年12月21日)


资源推荐


如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

“讲好中国故事”?

点击查看课程详情

为助力国际中文教师提升讲述中国故事的能力,北京时间4月22日(周六)10:00~12:00我们邀请到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学汉语 知中国》教材主编吕玉兰老师带来如何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主题分享,吕老师将结合汉语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课文教学等语言教学实践线上教学场景中进行中国故事讲述的实例,剖析国际中文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内涵、策略与方法,并分享如何处理好“中国故事”与学习者“本国故事”之间的关系,帮助国际中文教师提升语言文化融合教学的意识,增强自身文化传播能力。欢迎报名参加~

扫码报名讲座


“理解当代中国”

国际中文系列教材

(刘利总主编,外研社,2022)


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点击查看)包含《高级中文读写教程》《高级中文听说教程》两册。国际中文系列教材围绕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主题建构话题,面向中文水平较高、希望深入了解当代中国进一步提高中文水平的学习者,适用于来华留学本科三、四年级学生或硕士研究生,也可用于非学历生高年级专题选修课教学。

扫码进入“理解当代中国”专题页面

获取更多信息


《学汉语 知中国》

(吕玉兰、杨玉玲主编,外研社,2022)


《学汉语 知中国》系列教材(点击查看)主要适用于国内外中高级水平的汉语学习者。本册是第1册,适合已经学习完基本的汉语语法、汉语水平达到HSK4级水平的学习者使用。本册教材选取的“南方与北方”“穿越”“大数据”“汉语中的外来词”等主题话题性强,兼顾语言和文化,注重故事性、情感性与启发性,适合中高级阶段学习者“知其然更要其之所以然”“要输入更要输出”的学习特点。

扫码查看图书配套资源



往期精选

1

“汉教英雄会”丨阿联酋教师团队梁铭轩:我是这样调动小学生的

2

“汉教英雄会”丨阿联酋教师团队张露丹:我是这样调动幼儿园小朋友的

3

“汉教英雄会”丨对话暨南大学教师团队

4

闫国庆丨将中国元素贯穿教学设计,在国际中文课堂中讲好中国故事

5

资源集锦丨中国文化图书集锦

6

配套资源丨“理解当代中国”国际中文系列教材教师用书及教学PPT

7

节日文化教学丨清明将至,一起来做风筝吧!(内含教程及资源)

8

节日文化教学丨清明节文化教学视听资源集锦


编辑 | 吴晓静 李文雅 杨立梦

美术编辑 | 丰可(实习)

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外研社国际汉语   

欢迎分享与转发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教学资源网

教师发展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团队交流视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外研社国际汉语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