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分析》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 哲学分析 2023-06-11


·哲学专题讨论·

玩劳动:数字时代劳动与休闲的耦合逻辑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数字时代用户生成内容(UGC)成为资本新的剩余价值增长点,休闲和劳动的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的劳动形式——玩劳动。玩劳动具有新特点:无酬、自由愉快、对象化的产品却被数字资本占有并成为其巨额利润源泉。休闲何以成为劳动?基于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的理论可以揭示,玩劳动蕴含着休闲“劳动化”和劳动“休闲化”两条耦合路径。前一路径是数字时代资本逻辑向休闲扩张的具象表达,后一路径为超越资本逻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能性。

关键词:玩劳动;休闲;劳动;劳动休闲化;休闲劳动化

作者:袁继红,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智能社会与人的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丘仙灵,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休闲与劳动——论阿伦特

韩炳哲关于“休闲”的争论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阿伦特认为,古希腊的休闲与劳动分别意味着不同的存在方式,休闲是一种安宁的存在状态,现代社会的本质则是劳动社会,其症结在于积极生活的其他形式全部降格为劳动,人必须将自身同样降格为劳动动物才能获得自身的发展,休闲由此成为劳动的附庸。韩炳哲认为,休闲是一种凝思性地逗留的存在状态,而现代社会本质上是积极社会或功绩社会,其症结在于人们在劳动与休闲之中的过度活跃,使人完全丧失了休闲的能力。二者观点虽有较多分歧,但其共同关注点是劳动的总体性,即在结束生活之必需的阶段后,劳动将自身独立化和绝对化为目标本身。其争论的实质是对海德格尔的“深度无聊”概念的不同形式的说明。“深度无聊”开启了休闲的可能性。

关键词:休闲;劳动;积极生活;现代社会;深度无聊

作者:周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刘慧梅,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庄子“逍遥”思想的当代休闲价值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作为一种生命状态,休闲离不开对物质、精神的双重追求。但是,日渐充裕的物质生活不仅没有将人的精神引向理想的充盈境界,反而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精神危机,将现代人推入了生存困境之中。为此,主张“精神自由”“无所凭待”“自然和谐”的庄子“逍遥”思想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重要镜鉴:一方面,个体应保持并坚守返归自身的理性习惯,洞察自我价值实现的“限制条件”;另一方面,通过生命境界的审美化,从而解除束缚人格自由和精神超越的外在因素,最终达成真正的内心和谐。

关键词:休闲价值;庄子;逍遥;精神超越

作者:金立,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尹晨茹,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哲学传统研究·

认识论三问

——兼谈新现象学的认识论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认识的对象是什么?如何认识对象?如何证明并确信所获得的认识?这是一般认识论所涉及和涵盖的三个基本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西方哲学长期以来观点纷呈,讨论和论辩迄今依然不断并且仍将继续,显示了认识论作为哲学根本问题之一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以笛卡尔、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哲学和胡塞尔、海德格尔的经典现象学,特别是施密茨的新现象学,在上述三个问题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此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比较研究,将展示出认识论问题在探讨和论辩中不断发展与深化的状态与进程。

关键词:认识论;主体性哲学;胡塞尔;海德格尔;施密茨

作者:庞学铨,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表象、表达和回忆: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的语义学维度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在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进行语义学解读时,其核心思想在于,认为概念内容有着形式和质料的双峰结构,这构成了黑格尔揭示思维和事实、显像和实在、心灵和世界间表象关系的基础。黑格尔在阐释概念内容的表象维度时,另一个重要的原创新思想体现在“回忆的合理性”这一概念。回忆是一种特殊的“做”的活动:通过对经验过程进行重构而使之变得合理化,从而呈现出有着表达上渐进性的叙事形式,从回溯的视角看,一直对该过程起到制约作用的内隐规范也将变得明晰。

关键词:黑格尔;语义学;概念;合理性

作者: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美国匹兹堡大学哲学系教授。

译者:周靖,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校者:周红宇,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讲师。



“伏羲画八卦”是中国学术史

的开端——上古道术思想史研究的

目标、内容与方法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作为新开辟的一个学术研究领域,需要首先明确上古道术思想史研究的目标、内容与方法。就其研究目标而言,一是确定“思想史”概念的适用性优于“哲学史”,二是将“伏羲画八卦”树立为学术史的开端,三是恢复《周易》在中国哲学史中的重要地位。其研究内容是以道术为主题全面梳理上古学术思想,给出一个尽量完整的中华文明早期思想创造图景。就其研究方法而言,一方面是“走出疑古”,重新梳理上古文献资料,另一方面是“以中释中”,重新理解上古思想源流。

关键词:上古;道术;思想史

作者:张朋,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人和事与人理和事理

——兼论句型的语言学哲学研究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传统命名的20世纪的“语言转向”和“语言哲学”由逻辑学家弗雷格和罗素开创,其基本特征和首要创新方向是“新逻辑转向”和“新逻辑哲学”。由于现代语言学在20世纪末期迅猛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带头学科,这就形成了在21世纪需要开创“语言学哲学”的新形势。在研究“人”的哲学时,必须同时研究个体之“人”、团体之“人”和作为人类之“人”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为此不但必须研究专名和摹状词,而且必须研究人称词的语言学哲学问题。必须把“事”升华为哲学范畴。在研究“事”的哲学时,不但必须关注动词和副词的语言学哲学问题,而且必须关注句型——首先是与“主—系—表”句型不同的“主—动—宾”句型——的语言学哲学问题。在研究人理和事理时,复数人称词、篇章语言学、华严宗关于“理事无碍”和“事事无碍”的观点都值得引起关注。

关键词:语言学哲学;人理;事理;人称词;动词;句型

作者:李伯聪,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大数据时代记忆与遗忘的

“五重观念”及遗忘的道德重建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大数据颠覆了人类生物记忆与遗忘的传统观念,遗忘成为例外,而记忆成为常态。大数据时代塑造的完整数字记忆皮肤,让遗忘的本能变得困难。在大数据时代,有必要重新审察记忆与遗忘的时间性、心理性、质料性、功能性、确证性这“五重观念”。另一方面,重建遗忘的美德不能寄希望于去做新卢德主义分子,而是要将记忆数据库的信息收集奠基于合乎伦理的设计之上,并通过重建人类遗忘道德自主性来完成。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记忆;遗忘;“五重观念”;道德重建

作者:曹克亮,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自由主义的三重信纲及其疑难

——兼论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相关观点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自由主义世界观是一种以权利为基石,以个人主义和多元主义为实证基础的法学世界观,其中,法学世界观、个人本位论、社会多元论是自由主义思想的三条基本信纲。在法学世界观的视野中,自由主义往往被认为是对个体性的人和多元性的社会的发现和辩护,实际上却是对它们的遮蔽或取缔。由于自由主义将政治哲学问题还原为与权利法则相关的问题,它为现实社会所构建的政治和道德秩序乃是同质性的自由秩序,因而在面临诸如个体与社会、自由与秩序、道德与政治、多与一、权利与正义(或善)等一系列政治哲学问题时,这一哲学并没有给出具有西方古典思想高度的健全的或成熟的解答。

关键词:法学世界观;个体本位论;社会多元论

作者:陈祥勤,上海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知识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命运

——略论新HPS的研究纲领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朗基诺在《知识的命运》中提出的“非个人主义的个人”,与基切尔的“个人主义的理性观”,成为当代科学哲学中关注科学的社会维度的两大重要立场。基切尔的个人主义可以看作是本体论的,而朗基诺“非个人主义的个人”所批评的对象是方法论个人主义。如果我们同时坚持方法论的多元性和本体论的统一性,既可以将朗基诺的观点发展为“批判的逻辑经验主义”,也形成了关于科学技术的哲学、历史和社会科学的新视域。批判的逻辑经验主义既强调用逻辑与经验的方法做哲学研究,尊重科学理性;也主张对科学的社会维度进行批判的、经验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比较均衡的新HPS研究纲领。

关键词:朗基诺;基切尔;批判的语境经验论;批判的逻辑经验主义

作者:王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郑金连,全球化智库(CCG)研究总监。



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中的“关系转向”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人工智能伦理的研究目标似乎不应是解决人工智能相关的具体伦理问题,而是要改变和创新提出问题的方式。人机关系是机器伦理和机器人伦理的核心问题。当前的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主要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且其中的规范路径研究面临一些困难,如概念的模糊性、认知的有限性、情境的复杂性与道德选择的不确定性等。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看,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论,即人工智能伦理研究的“关系转向”,这种路径更多是现象学的、经验主义的视角,基于身体主体而不是我思主体来看待人和机器的本质。我们需要反转我们的认识和理解,重要的不是通过控制和约束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制定统一的伦理规则,而是重新认识到,人工智能伦理是人与机器、人与技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共同创造,要在关系思维中谋划更好的人机关系与人类未来。

关键词:人工智能伦理;机器伦理;机器人伦理;人机关系;关系转向

作者:周丽昀,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意识可以延展吗?




摘要 / Philosophical Analysis

延展心灵理论认为,某些心理状态和认知过程可由外在于大脑的实体所构成。基于该讨论框架,延展意识假说试图指出心灵有意识的部分也能被延展。然而,延展心灵并不能蕴涵得出延展意识。解答这个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认知与意识的本质。本文探讨了支持和反对延展意识双方的辩驳,着重分析了支持延展意识的对等论证和意识生成论论证的优势与不足。本文指出,我们可以接受意识是被有机体以特定的感觉运动方式所塑造的,但不能从中推出生成作用能解释意识持存的全部根据。进而提出,如果延展意识假说能够成立,它所依赖的意识理论需要满足可设想性和反身性两个条件。

关键词:延展心灵;延展意识;对等论证;生成论

作者:王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安秀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本科生。







本刊声明  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三、作者投稿请登录《哲学分析》官方网站http://zxfx.cbpt.cnki.net。

四、本刊联系方式为021-64280039。

《哲学分析》编辑部



往期目录         

《哲学分析》2022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欢迎关注《哲学分析》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