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分析》2021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 哲学分析 2023-03-12


·哲学专题讨论·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智慧、知识与事实

——纪念金岳霖诞辰125周年专题



编者按:2020年是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由金岳霖学术基金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哲学分析》编辑部联合承办的“纪念金岳霖先生诞辰125周年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自“轴心时代”以来,人类文明就以发现事实、拓展知识、追求智慧为显著特征。本期选刊此次研讨会的三篇文章,分别涉及金岳霖先生学术思想中的“事实观”“知识论”“理论智慧观”。这组文章力求通过诠释金岳霖先生的经典文本来积极地思索当代逻辑学与知识论的核心议题,在关注当代英美认识论相关研究最新进展的同时,以开阔的比较研究视野,探讨了与当下热议的“实践智慧”并行的“理论智慧”及其相关问题。对于金岳霖先生最好的纪念是以他所期望的方式来从事他所献身的事业。本期专题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年轻学者们在传承金岳霖先生的学术精神、理论方法与思想传统上所作出的努力。




理论智慧的能力之维
——从金岳霖到布兰顿



摘要:“智慧”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议题,在当代一度被边缘化,近年来英美认识论又重新开启了对这个话题的热议。但是,大量文献只聚焦于实践智慧的讨论,而对理论智慧关注不足。其实早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已有了对理论智慧足够的重视。针对理论智慧,大多数当代学者仍无法摆脱认识论研究聚焦命题性知识的偏见,将理论智慧刻画为命题性知识。在儒家、金岳霖、怀特海的理论智慧观中已经蕴含了理论智慧的能力维度,同时可以借助布兰顿的思想构建一种基于“概念能力之知”的理论智慧观以进一步发展这个线索。这种立足“概念能力之知”的理论智慧能够呼应金岳霖的智慧“求通”理念。

关键词:理论智慧;概念能力之知;亚里士多德;金岳霖;布兰顿

作者:黄远帆,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助理教授。




事实的建构何以可能:

论金岳霖事实观的当代价值



摘要:“事实”既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概念,也与诸多重大哲学问题密切相关。在哲学史中,哲学家们对事实有着不同的理解,进而也导致了不同的哲学主张。金岳霖先生提出一种事实的认知建构论,以事实为中心,建构了其整个知识论体系。事实的认知建构论的革命性意义在于,它深刻地阐明了事实的主客观统一,树立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事实观的典范。一方面使得我们摆脱了经验论的思维定式,揭示了事实如何既具有客观内容,也具有人类认知实践中的建构性要素,最终深入地展示了以事实为中心的知识体系建构如何可能;另一方面也让我们有更好的思想资源去回应真理问题、盖梯尔问题、事实与价值的关系等一系列当代哲学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事实的认知建构论;知识体系;知识论;盖梯尔问题;新式符合论

作者:阮凯,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知识和真命题的关系

——回到金岳霖的《知识论》



摘要:在金岳霖先生所著的《知识论》中,知识是一个核心的概念。由于书中提及“所谓有知识就是能够断定真命题”,因而引发了将知识等同于真命题的误解。基于金先生对命题的划分,真命题可分为积极性的真命题和消极性的真命题。金先生所谓的知识指的是积极性的真命题而不是消极性的真命题。消极性的真命题虽真,但金先生因其以所有可能为可能的特性而不将它视为知识。澄清知识是积极性的真命题还有助于理解金先生的真之符合论思想。“所谓有知识就是能够断定真命题”,被断定的真命题或与事实相符,或与历史总结相符,或与固然的理相符。消极性的真命题虽是普遍的真命题,但是它的真无所谓被断定,它所表达的理仅是必然的理而不是固然的理,故而有知识不是断定消极性的真命题而是断定积极性的真命题。

关键词:概念;命题;积极性;有知识;理事兼重

作者:桂海斌,清华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哲学传统研究·

Philosophical Analysis


从历史研究到理论创造——论冯契对后期墨家“三物”论说的创造性诠释



摘要:相异于主流解释把后期墨家“三物”论说理解为对推理形式的刻画或对逻辑规律、原则的揭示,冯契立足于对逻辑范畴问题的长期思考,将其本质勘定为提出了“类”“故”“故”“理”三个范畴是逻辑思维所必具的学说,并从“类”“理”三个方面来重构和诠释后期墨家逻辑思想。冯契对“三物”论说的创造性诠释为建构逻辑范畴体系提供了一个极具民族特色的基本架构,而以“类”“故”“理”为骨架的范畴体系正是冯契“智慧说”哲学体系的重要理论创获之一。对“三物”论说的诠释与逻辑范畴体系的建构之间这种高度融合、相互生成,充分体现了冯契的哲学史研究与哲学理论创作之间存在着一种由此及彼、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冯契;后期墨家;“三物”论说;逻辑范畴体系

作者:晋荣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布兰顿思想中的黑格尔资源:考察与评估



摘要:布兰顿在自己的理论方案中对黑格尔作出了极富原创性的运用,这些互动不仅展现了德国观念论的生命力,也呈现了分析哲学的诸种面向,更让我们看到了融合这两个哲学传统的可能性。本文试图较为全面地考察与评估布兰顿思想中的黑格尔资源:首先分析布兰顿将分析哲学从康德阶段推进到黑格尔阶段的理论动机和具体方案;其次梳理黑格尔对布兰顿的两个主要启示,即从理性主义推进到表达主义,以及作为“宽大回忆”的历史理性洞见;最后讨论布兰顿如何将黑格尔的资源有机地整合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并总结性地评估布兰顿对黑格尔的借鉴。

关键词:布兰顿;康德;黑格尔

作者:孙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还原的观念——胡塞尔的诸还原概念及其共同的“方法论”意义



摘要:还原是一种在胡塞尔现象学中得到普遍应用的方法,这一方法贯穿于胡塞尔的整个现象学生涯。从《逻辑研究》到《经验与判断》,胡塞尔至少提出了六种还原的观念,分别是:第一,《逻辑研究》中提出的“向实项组成部分的还原”;第二,《观念I》中提出的先验还原;第三,《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中提出的向个体对象之明见性的还原;第四,《笛卡尔式的沉思》中提出的原初还原;第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提出的向前科学的生活世界的还原;第六,《经验与判断》中提出的向前述谓经验的还原。在上述六种还原中,虽然胡塞尔并未把第三、第五、第六种研究方法称作“还原”,而是称作“回退”或“回溯”,但这三种研究方法与其他三种还原具有相同的方法论意义,即:如果要证明一个论断,那么在证明的过程中既不能明显地也不能隐含地使用这个论断,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还原是为了避免论证的“循环”或构造分析的“循环”。

关键词:还原;设定;回溯;构造;合法性审查

作者:迪特·洛玛(Dieter Lohmar),德国科隆大学哲学系教授。

译者:张浩军,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授。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Philosophical Analysis


作为“家际伦理”的中国式伦理



摘要:中国式家际伦理学就其直接置身于、直面于种种原始而具体的家人之际关系而言,是一种类似于列维纳斯现象学的“面对面”的应对型、交往型的伦理。在这种家际伦理里,一种始于男女夫妇间的自组织的爱的双向回馈是其根本的法则。一方面,这种爱的双向回馈在父子之际沿纵向时间展开,使我们生命生生不息通向其固有的无限性,另一方面,这种爱的双向回馈又在兄弟之际沿横向空间展开,使我们的生命光被四海,得以永无止境地扩充。故中国家际伦理学既不同于个体主义式的源于同一化知识话语的“他组织”的西方美德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又不同于时兴的社群主义化的非西方“角色伦理学”,因为后者虽与家际伦理同样重视人际之间的关系性、对话性,却由于其伦理罔顾对有限生命的超越性并缺失人类德性的普遍性,而与中国传统的家际伦理貌似相同,实则大相径庭。

关键词:中国式家际伦理;爱的双向回馈;生生不息;善兄弟为友;西方伦理学;角色伦理学

作者:张再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




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侵害了个人自主吗——基于身体财产权的分析



摘要:对于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是否侵害了个人自主,有肯定和否定两种回答。同时,也应该区分为两种情境分别讨论,即个人选择对自身实施增强,以及父母选择对未出生的孩子进行增强。如果自主指的是实现自我管理的能力保障,摆脱外在的依赖和外来的干预,抑或是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那么无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都能找到支持各自观点的论据。如果把自主理解为个人拥有的对自己身体的财产权,那么个人选择对自身实施增强的选择可以得到辩护;以同样的理解为前提,当孕妇选择对胎儿进行增强时,只要这种干预受到不伤害原则的约束,并借助哈贝马斯商谈伦理中“虚构知情同意”的保证,那么孕妇的增强决定也不构成对胎儿自主的侵害。

关键词:人类增强技术;个人自主;身体财产权

作者:计海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Philosophical Analysis


告别区块链神话:区块链价值及其限度的理性分析



摘要:区块链技术至今已有十数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区块链技术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众技术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科技新宠。人们对区块链技术赋予了太多的期望,以至于在区块链头上闪现了无数的光环,甚至被视为拯救网络空间的灵丹妙药,更有甚者,诞生了不少区块链神话,例如,区块链是完全匿名且不可篡改的、区块链将取代社会中的所有法律和法规等等。然而,如果理性而审慎地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区块链技术有其不可替代的应用价值,然而盲目迷信,将区块链技术奉若神明,显然违背了科学精神,也不利于区块链健康良性发展。理性地分析区块链,能让我们避开区块链的一些炼金术般的应用,转而引导我们深入探究区块链技术更为本质与核心的结构,会让我们重新地审视和深刻地理解我们人类经济社会中的信任关系和信任结构。如此这般,区块链技术才能够真正地融入人类社会与网络空间中,为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存在。

关键词:区块链;区块链神话;数字信任;区块链的局限

作者:陈鹏,北京语言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副教授。




拉姆齐、实用主义和维也纳学圈



摘要:学界一般认为,弗兰克·拉姆齐(1903—1930)是维也纳学圈的同情者。但这种看法是错的。拉姆齐是个实用主义者,并且他一直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批评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这些批评也同样针对维也纳学圈的立场。拉姆齐认为学圈的立场(包括维特根斯坦的立场)的错误在于:不是从人本探究出发(human inquiry),而是试图从基本殊相和逻辑中建构世界,其结果是一种不可接受的唯我论。

关键词:拉姆齐;实用主义;维也纳学圈;分析哲学史

作者谢丽尔·米萨克,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

译者:许振旭,巴塞尔大学哲学系博士候选人。

校对:张晓川




罗兰茨对延展认知的现象学阐释及其局限



摘要:关于延展认知的诸多争论都可以被归结为有关“认知标志”的分歧,罗兰茨试图发展出一种能够广泛兼容经典认知观与当代认知观的认知标志理论,该理论将认知看作一种揭示或揭蔽的活动,作为揭示的认知并不关心具体的心理学功能描述,而是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心灵与认知理论,从中可以自然而然地推导出延展认知的结论。罗兰茨的理论借鉴了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一些基本原则,但是他的论证仅仅给出了一种关于认知的先验描述,缺乏对于人与技术融合的构成性分析,而这是从现象学视角来论证延展认知的必需环节。

关键词:具身认知;延展认知;现象学;认知科学

作者:戴潘,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动态与随笔·

Philosophical Analysis


避免盲目与空洞——从视角主义的立场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关系



摘要:“没有科学哲学的科学史是盲目的,没有科学史的科学哲学是空洞的”这个著名的洞见要求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相互合作。然而,学者们对于这两个学科相互合作的合法性在理论上并未达成共识。加里森在一份近期的研究中提出了一系列科学史需要科学哲学帮助的研究课题,为辩护该合法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这个建立在归纳证据上的论证仍缺乏一般性的理论框架。吉尔的科学视角主义和分布式认知理论为加里森的论证提供了一种可行的一般性理论框架。

关键词: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视角主义;分布式认知

作者:黄翔,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科学哲学与逻辑学系教授。




古今中西之争的哲学求解
——论一个哲学传统的养成



摘要:如果从冯契先生1985年发表《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近代哲学革命》开始算起,那么最终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得到确立的古今中西之争的近代哲学史研究范式,其提出迄今已整整三十五年了。如今回望,古今中西之争已经超出了狭义的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范式,成为我们观察整个近代以来中西政治、社会、文化论证的核心范式,而其作为一种解释框架的辐射力和规范力量已经使得我们可以从中凝练和养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哲学研究传统。

在近代中国的视域中,旨在回答“中国往何处去”的古今中西之争问题本来是一个有待从哲学角度加以审视和反思、重构和建构的问题,但是经过近三十余年的发展——当然也应该包括此前的积累——它本身已经陶养出一个哲学研究的传统,从一个有待解释和解决的问题,到本身成为一种解释框架;从一个对哲学提出的问题,到成为一种哲学研究的范式和传统,这更是在我们回顾这个问题和传统的形成过程时必须具有的“问题”意识。

作者:应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本刊声明一、本刊对所有来稿不收取任何费用,也未委托任何机构或个人代为组稿。二、本刊严禁一稿多投,如因作者一稿多投给本刊造成损失的,本刊保留追究作者法律责任的权利。三、作者投稿请登录《哲学分析》官方网站http://zxfx.cbpt.cnki.net。

四、本刊联系方式为021-64280039。

《哲学分析》编辑部



往期目录         

《哲学分析》2021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1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6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哲学分析》2020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欢迎关注《哲学分析》

Philosophical Analysis

扫码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