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宁 |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戏剧

王宁 外国文学文艺研究 2021-03-17

【作者简介】

王宁,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院长,致远讲席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外国语言文学系长江特聘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89年获北京大学英文和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后获荷兰皇家科学院博士后基金前往乌德勒支大学从事研究。1991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199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7年至2000年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兼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兼创始导师。2000年调入清华大学任外国语言文学系,为该校英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创始导师。2010年当选为拉丁美洲科学院院士,2012年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2013年当选为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获此殊荣的首位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此外,还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文学组评审专家和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文学与艺术组评审专家等。学术兼职包括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等。王宁教授著述甚丰,对现代性理论、后现代主义、全球化与文化问题、世界文学、翻译学等领域的研究尤其精深,除出版两部英文专著和十多部中文专著以及近450余篇中文论文外,还在三十多种国际权威刊物或文集发表英文论文130余篇,收录SSCI或A&HCI数据库论文近100篇,部分论文被译成意大利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日文、韩文、德文、塞尔维亚文、法文、阿拉伯文等,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王宁教授在美国人文中心发表演讲

从世界文学到世界戏剧

(本文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年第1期,第122-146页。经作者与期刊授权由“外国文学文艺研究”微信公众号推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 ( 项目批准号:14ZDB082 ) 的阶段性成果


 

世界文学最近十多年来已经成为国际学界的一个讨论得十分热烈的前沿理论课题,这当然主要得助于三位欧美学者的著述和大力推进:弗朗哥· 莫莱蒂( Franco Moretti ) ( 2000 ) ,大 卫· 达姆罗什( David Damrosch ) ( 2003 ) 和西奥· 德汉( Theo D ’haen ) ( 2012 ) 。作为一位中国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研究者,我本人也从中国的和比较的视角参与了这场国际性的讨论,并在不同的场合就世界文学这个概念阐述了我本人的看 法。同时我也认为,研究世界文学不仅要研究具体的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还要从理论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于是我近年来又提出了我自己建构的世界诗学( world poetics ) 概念 [1] [2],试图借此引发学界对之的讨论。当然我的世界诗学建构主要基于中国的和比较的理论视角,据此我试图提出一种具有相对普适意义的文学阐释理论,或曰诗学。随着世界文学和世界诗学讨论的日益深入,我越来越感到,文学有着多种不同的文类,其中戏剧较之其他文类更接近艺术,而且更容易得到跨越语言和国别界限的世界性传播,因而戏剧的表现除了人物的对白外,同时还诉诸人物的形象和唱腔,这一点尤其在中国的各种地方戏曲中见出其鲜明的特色。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一些并不懂得中文的外国人却对京剧情有独钟,甚至还能用中文唱上一两段京剧。因而我认为,世界戏剧这一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它并没有得到研究世界文学的学者们的重视,也未得到戏剧理论家的重视,尽管中国的戏剧较之小说和诗歌更容易走向世界。有鉴于此,我在这篇文章 中,仅在我的西方同行达姆罗什和莫莱蒂等人的启迪下,不妨提出我对世界戏剧 ( world drama) 的理论构想。


首先,提出一个理论概念必须涉及到对之进行界定。我对世界戏剧先作一个简略的概括和界定:世界戏剧并非各国戏剧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理论研究的范畴,它既要探讨世界文学大框架下的一种独特的文类,同时也属于戏剧研究的一个分支,也即超越特定民族/国别的戏剧之局限,考察研究那些具有世界性特征和世界性影响的优秀戏剧。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创作只能通过语言的媒介来完成。尽管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些耸人听闻的哀叹声:“文学已经死亡”,或者“小说已死”,或者“诗歌已死”等等,但是文学依然存在,它仍在不断地向我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精神产品和审美愉悦。因此在当今这个后现代社会,随着图像的崛起和普及,语言的无所不在的功能确实受到挑战而呈萎缩状态,它不得不影响到印刷文学的生存,现在我们听到实体书店倒闭的报道已经不足为奇。 因此毫不奇怪,我们常常会听到上述这些令人忧心忡忡的哀叹。但是十多年过去了,文学非但没有死亡,反而一直在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尽管它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处于繁荣的状态和受到读者大众欢迎的程度。但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我们仍然欣喜地注意到,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并没有死亡,它们仍是我们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生活中的一部分。进入全球化时代以来,世界文学的崛起并且迅速进入学术研究的前沿,这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挽救比较文学并使之走出危机之境地的作用。显然,正如对世界文学始终给与强有力支持的美国文论家希利斯·米勒所言,“与其相反,新兴的世界文学学科可以被视为是拯救文学研究的最后一搏。它通过隐约地宣称研究全世界的文学正是理解全球化的一种方式。这样一种理解使我们成为世界公民,世界主义者,而不仅仅是某个单一语言的地方族群的公民” [3]。也就是说,在全球化的时代,文学再也不只是用单一的语言来表达,而是超越了语言和民族的界限。通过翻译的中介,某个产生自特定民族/国别的文学作品可以在另一语境中获得“持续的生命”甚至“来世生命” [4];反之,缺少翻译的中介,有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作品反而在另一语境中长期处于“边缘的”或“死亡的”状态。有鉴于此,当代读者和学者需 要世界文学,而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自然也为世界文学在过去十多年里的兴起和长足发展提供了适应的时代和文化语境。


诚然,上述这些现象只是各种文学文类的个案,或者更确切地说,主要诉诸于小说和诗歌的状况。戏剧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体裁,就其作为印刷出版的戏剧文学文本而言,它所受到的阅读范围从来就无法与小说相比,这一点尤其在中国更是如此。广大戏剧观众只需聆听人物的对白和唱段而无须去阅读印刷出来的戏剧文学文本。甚至一些戏剧票友也不去阅读戏剧剧本。那么戏剧在当今这个时代的境遇又是如何呢?可以说,作为可供阅读的戏剧文学的境遇远不如小说。但是作为一种表演艺术的戏剧则仍不失相对稳定的观众和爱好者,因为它主要诉诸人物的对白、形象、行动和唱腔,因此它所受到广大观众的观赏则是其他文学体裁所无法比拟的。它可以更为生动地得到表现而且又更容易超越语言和国别的界限而得到广泛的传播。广大戏剧观众和爱好者无需阅读剧作家的某个戏剧文本就可以通过观赏该剧的演出而得到巨大的审美享受。这一点尤其见诸于中国的一些地方戏曲,例如越剧和昆曲等,在海内外的传播。我们今天在剧院里观看到的剧作实际上与剧作家创作的原作往往相距甚远。事实上,由于中国各地有着众多的方言,即使对于中国的观 众而言,我们仍然很难听懂一些地方戏曲的对白,但是我们却能够欣赏剧中人物的行动和唱腔,甚至还能跟着人物的唱腔哼上几段。因此我首先要论证,世界戏剧这个概念是可能 的而且是客观存在的,因为它不仅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而且也是艺术表演的一种独特形式。世界戏剧的出现也如同一般意义上的世界文学,并不意味着世界上各种地方戏剧或戏曲的简单相加,它必定有着自己的选取标准和世界性特征和世界范围的传播,同时也应具  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质量。


在描述世界文学的本质和目标时,莫莱蒂曾中肯地指出,“世界文学不能只是文学的扩大……它必须有所不同。这一范畴 ( categories ) 必须有所不同” [5]。他在这里试图表明,他的主要观点就是:“世界文学并不是目标,而是一个问题,一个不断地吁请新的批评方法的问题:任何人都不可能仅通过阅读更多的文本来发现一种方法。那不是理论形成的方式;理论需要一个跨越,一种假设———通过假想来开始” ( 同上 ) 。尽管莫莱蒂知道一个人不可能通过原文来阅读世界上所有的文学作品,即使是通过翻译也无法做到这一点,但他仍然提出了一种“远距离阅读” ( distant  reading ) 的方法,并认为这仍不失为一种了解世界的有效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至少可以了解自己国家以外的一些事情。他本人就曾经就世界小说作过一些尝试性的实验,希望广大读者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关于这些数量众多的小说的一些大意。因此按照我的理解,世界文学的兴起并不仅仅意味着文学和文学研究在当下的复兴,而应该有着更为远大的目标和计划。它是一个问题导向的理论概念,它对文学经典的形成和重构以及文学史的书写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当年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假想后很快就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得到响应,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经就世界文学问题作过一些简略的阐述,并就欧洲文学的一些经典作家的创作发表过自己的评点意见 [6]。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这方面也有论述[7]。按照詹姆逊的看法,歌德创造出“世界文学” ( Weltliteratur ) 这个概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要告诉人们,文学并不只是一种语言或一种文化环境中产生出的东西。通过翻译的中介,文学可以旅行到世界各地不同的国度。如果我们并不否认这一事实,也即如果外国小说和诗歌确实无法为那些不懂得其写作语言的读者所阅读和欣赏的话,那么翻译就不可避免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和不可避免的角色。同样,如果我们将其运用于戏剧的翻译、改编和传播的话,也许更为恰当。因为一部在广大观众中产生巨大反响的剧作必定经过翻译/改编才有可能为更为广大的观众所欣赏并打动观众。在描述世界文学何以通过生产、翻译和流通而形成时,达姆罗什提出了一个聚焦于世界、文本和读者的关于世界文学的三重定义:

①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简略折射。

②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有所获的作品。

③世界文学并非一套固定的经典,而是一种阅读模式:是超然地去接触我们的时空之外的不同世界的一种模式 [7]。


在这里,达姆罗什除了提出另一些颇有理论洞见的创新性见解外,还用了这样的关键词:“在翻译中有所获”。也即通过翻译的中介,一部原先具有“地方”特色并且仅仅在某个民族/ 国家和文化语境中传播的作品有可能在另一种语言或文化环境中具有“持续的生命”或“来世生命”进而产生国际性的影响。而未经过翻译的中介,一部本来在其母语中颇为风行或有着很大影响的作品完全有可能在另一语境中处于“边缘的”或“死亡”的境地。 如果我们将这一见解用于描述一部戏剧作品的持续生命或来世生命的话,或许更为恰当, 因为所有的戏剧作品要想在另一个国家或另一种文化语境中上演和得到观赏都必须经过翻译和改编的中介。正如德国戏剧理论家费希尔-李希特( Fischer-Lichte) 在描述易卜生的剧作所经历的全球化过程时所正确指出的:

在这一语境下,我们切不应忘记易卜生的剧作都是翻译,因为并不存在所谓的“原 作”。事实上,即使是挪威语也只是在挪威于 1905  年获得独立后才成为其官方语言的,而挪威语也明显地与易卜生的剧作所用的语言差异很大。所有的翻译又都是改编。这样看 来,每一代人都要求一些用外国语言或死去的语言而写作的经典作品有新的翻译,不管它 是古希腊悲剧还是莎士比亚、易卜生、契诃夫或布莱希特的剧作都是如此 [8]。


这就告诉我们,一部剧作从文本到舞台演出其中必然有改编这个中介,缺乏这个中介, 戏剧的传播就会大受影响。考虑到戏剧的这一独特特征,同时也受到达姆罗什的启迪,我不妨在此提出我建构的关于世界戏剧 (world drama ) 的一个三重概念:

①世界戏剧是民族 - 国别戏剧中最优秀的经典剧作之总汇。

②世界戏剧必须是那些在改编和创造性生产和演出中有所获的剧作。

③世界戏剧必定是那些超越时空的局限为全世界所有的人演出、欣赏并加以批评性讨论的剧作。


有了这三条标准,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的剧作和易卜生的剧作以及其他经典剧作家的剧作都应当被视为世界戏剧,因为它们受到自己国家以外的广大观众的观赏、讨论和研究。一些最优秀的非西方剧作也应当被视为世界戏剧, 因为它们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本民族/国家的界限,也受到自己国家以外的观众的欣赏以及 批评家和学者们的讨论和研究。


我们都知道,西方文学,包括其戏剧,长期以来在中国通过众多译者和艺术家的翻译、改编和演出在中国观众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追捧。在当今中国,莎士比亚、易卜生这些伟大的剧作家在中国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艺术大师。这些译者和艺术家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形成。这一新的现代戏剧传统与中国固有的传统戏曲迥然不同,它在某种程度上也与西方同一时代的戏剧有着很大的差异,也即从西方引进了话剧这个形式,但讲述的却是实实在在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这就加速了中国现代戏剧的国际化步伐,尽管它确实从后者中受到很大的启迪和影响,但确实应被视为世界戏剧的一部分。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中国现代戏剧可以同时与其过去的传统以及西方乃至世界戏剧进行对话。作为文学创作和艺术生产的一种重要的体裁,戏剧在中国也有着漫长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遗产,它往往以地方戏曲的形式在广大观众中十分流行,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缺乏应有的翻译/改编以及再创造,它在外部世界却很少为人所知。这就是目前中国的戏剧界所出现的进口和出口的极不平衡的状态,这也如同中国当代小说的译出远不如外国的,尤其是西方的,小说的译入。


任何熟悉中国文学发展史的人都无法否认这一事实,即中国戏剧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世界戏剧的版图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在2016年纪念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的日子里,中国的戏剧研究者不禁更加怀念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大师汤显祖,尽管国内学者也大张旗鼓地举办了各种纪念活动,并且以不同的戏剧或戏曲形式排演汤显祖的剧作,以纪念这位中国古代戏剧艺术大师逝世四百周年,但实际上由于翻译和改编的缺乏,汤显祖在世界戏剧的版图上依然处于相对的边缘地位,直到近年由汪榕培等翻译的《汤显祖全集》的问世和在英国的再度出版,汤显祖才逐步从边缘向中心移动。[9] 可见中国文学和戏剧走向世界还有着漫长的路要走,但是中国现代戏剧确实已经很接近西方戏剧和世界戏剧了。这一点我们应有所认识。作为中国文学和戏剧艺术中的一个流行的和重要的体裁,话剧就是在西方戏剧的影响和启迪下诞生的,或者更为确切地说,是在易卜生以及另一些重要的西方剧作家的影响和启迪下诞生的 [10]。这方面也出现了诸如郭沫若、曹禺、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这样一些蜚声海内外的戏剧艺术大师和梅兰 芳等表演艺术大师。但是他们与西方戏剧艺术大师在中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相比也相形见绌。由此可见,世界戏剧概念的提出对于中国戏剧走向世界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也许应该是另一篇论文的题目,本文仅抛砖引玉吸引国内学者对这一话题的关注。



注释:

[1] 王宁. 2014. 马克思主义与世界文学研究 [J]. 文学理论前沿,  (12) : 1-29.

[2] 王宁. 2015. 世界诗学的构想 [J]. 中国社会科学, (4) : 169-176.

[3] Miller, J. 2011. Globalization and world literature [J]. Neohelicon, (2) : 251-65.

[4] Benjamin, W. 1992.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A]. In R. Schulte & J. Biguenet ( eds. ) 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 Chicago &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 Moretti, F. 2000. Conjectures on world literature [J]. New Left Review, (1) : 54-68.

[6] 王宁. 2015. 世界诗学的构想 [J]. 中国社会科学, (4) :169-176.

[7] Jameson, F. 2008. New literary history after the end of the new [J]. New Literary History, (3) : 375-387.

[8] Damrosch, D. 2003. What Is World Literature? [M]. Princeton &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9] Fischer-Lichte, E. 2011. Introduction [A]. In E. Fischer-Lichte, B. Gronau & C. Weiler (eds.) Global Ibsen: Performing Multiple Modernities [C].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10] Wang, N. 2003. Reconstructing Ibsen as an artist: A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the reception of Ibsen in China [J]. Ibsen Studies, (1): 71-85.


说明:

1. 本文注释原为脚注,为适应平台格式,编者统一于文末;

2. 本文已获得作者与期刊授权,其他平台转载前需获得双方授权;


王宁教授文章回顾

王宁 | 西方文论关键词:世界主义”

王宁 | 世界主义及其于当代中国的意义

王宁 | 世界主义、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王宁 | 走向多元取向的世界主义——以文学为视角反思近百年普遍主义的合法性

王宁 | 民族主义、世界主义与翻译的文化协调作用

王宁 | 重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华民族和文化认同

王宁 | 世界文学语境下的华裔流散写作及其价值

欢迎关注《外语与外语教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