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3 乡村人居生态环境 | 矿冶景观的生态修复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风景园林》2022-03 | 200 Vol.29

专题1:乡村人居生态环境

专题2:矿冶景观的生态修复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乡村人居环境

郑曦

点击查看全文

尽管全球正在经历普遍的、广泛的城市化,乡村依然是人类聚居的基本环境类型。2020 年全球总人口达 76 亿,其中有约 34 亿人居住在乡村。相比于高度人工化的城市地区,全球乡村面积更为广阔,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乡村聚落及所依附的农耕、渔业、林业等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营建智慧和本土景观特色,同时乡村人居环境的统筹发展是国土空间生态系统治理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专题1:乡村人居生态环境

2000—2020 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

赵人镜 刘家睿 李雄*

摘要:乡村是人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兼具多重价值的复合景观系统。“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与实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2000—2020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管理与保护、乡村景观多样性,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政策、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与保护。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背景及驱动因素,对比两者在研究视角、理论与方法3个方面的差异,为探究乡村景观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础,提出国内的乡村景观研究未来应持续关注乡村景观多种功能和价值,健全评价与保护机制,完善理论与方法框架。

关键词:风景园林;乡村景观;文献计量;政策驱动;知识图谱

国内外乡村景观发文量年度分布


延伸阅读:

[1] 马蕊,严国泰.英国乡村景观价值认知转变下的保护历程分析及启示[J].风景园林,2019,26(3):105-109.

[2] 张琳.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及规划思考:以云南元阳阿者科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5):87-93.



中国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发展和展望

申佳可 陈照方 彭震伟 王云才*

摘要:近年来,景观特征评价(landscape  character assessment,  LCA)成为识别乡村景观特征的有效工具。为更好了解LCA如何为乡村景观规划与管护提供决策支持,系统性评述了中国已发表的49篇乡村LCA实证研究在指标选择、方法使用、结果应用3个核心评价环节中表现的特征及存在的不足。利用卡方检验发现:空间格局特征类指标是普遍使用的决定性指标,人文美学特征类指标在南方地区使用比例显著,功能性特征指标使用率不断降低。数字化技术在各环节渗透以及对多空间尺度和时间维度变化的重视是评价方法的发展趋势,对中国当代风景园林师提出了新要求。现有研究评价结果与风景园林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在相应尺度上生成对接相关实践类型的乡村LCA成果是提升评价应用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乡村景观;景观特征评价;系统性综述;时空特性;评价指标

中国乡村 LCA 研究的系统性综述方法框架


延伸阅读:

[1] 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20(4):56-60.

[2] 王云才,马玥莹,申佳可.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20,27(1):35-40.

[3] 王云才,申佳可,象伟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空间绩效评价体系[J].风景园林,2017,24(1):35-44.

[4] 汪伦,张斌.景观特征评估:LCA 体系与 HLC 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5):87-92.



|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构建

蔡文婷 姜娜 佃袁勇 李业涵

摘要:为科学指导不同规模不同特点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从分类与评价两方面,构建一套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首先,以价值中立为导向,基于尊重文脉地脉的人地关系理论,从自然地理区划与文化地理学视角出发制定体系构建原则,筛选景观特征要素,根据不同尺度的乡村景观拟定针对性方法范式,构建多尺度多层级嵌套式的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体系;其次,基于功能产生价值原理,从表征乡村景观资源特征的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和景观感知3个维度出发,以科学性、完整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选择评价指标,根据不同景观资源类型构建乡村景观资源评价体系;最后,将分类体系与评价体系整合,构建出一套打破行政边界的多尺度多层级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本土化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以期为不同尺度层级的乡村景观保护规划、营建与维护管理等提供科学、高效的指导依据和决策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风景园林;乡村景观资源特征;特征分类体系;特征评价体系

乡村景观资源特征分类的逻辑


延伸阅读:

[1] 王云才,陈照方,成玉宁.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J].风景园林,2021,28(7):107-113.

[2] 汪伦,张斌.景观特征评估:LCA 体系与 HLC 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5):87-92.



基于原住民地方依恋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景观感知与优化策略——以北京田仙峪村为例

何悦 陈荣 张云路*

摘要:新型农村社区是当下推进城乡统筹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当前新型农村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公共空间地方性的丧失、过度城市化等现象让原住民的地方依恋这一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为化解新型农村建设与原住民地方依恋之间的矛盾冲突、建设现代治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的新型农村社区,以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田仙峪村为例,采用地方依恋量表问卷和村民访谈等方法度量不同年龄段村民对于不同公共景观要素的地方依恋感知程度,细化人群并深入研究各群体依恋感知出现差异的原因,揭示触发原住民场所依恋感知的乡村公共景观特征。结果显示,村民对具有生产性质和情感牵绊的公共景观依恋感较强,不同年龄群体对于各类公共景观要素的关注点和认同度具有较大不同。基于此,进一步提出了以增强地方依恋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景观的优化建议和策略,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乡村公共景观;地方依恋;新型农村社区;原住民

研究范围与景观要素选点


延伸阅读:

[1] 张琳,杨珂.旅游发展下村民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依恋感知研究:以云南沙溪寺登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2):104-109.



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乡村景观营建模式与空间结构研究

宋云辉 陈一*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生态文明体系的构建需要以更具地域特色、更高建设水平的乡村景观为基础。选取成都市82个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系统分析了成都市乡村景观的营建手法与空间结构特征。首次提出农旅综合休闲模式、花卉园林观光模式、生态风景度假模式、人文民俗保护模式与特色产业体验模式5种乡村景观营建模式,总结出组团式、平行式、围合式、中心式、树枝式与混合式6类乡村景观空间结构,进而分析得出成都市乡村景观在整体格局、模式选择与空间优化3个方面的问题与提升策略,为乡村景观的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乡村振兴;乡村景观;林盘景观;营建模式;空间结构;提升策略

成都市林盘结构示意图


延伸阅读:

[1] 王云才,陈照方,成玉宁.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J].风景园林,2021,28(7):107-113.



作品

高荡布依山村保护更新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山村工作室 安顺市建筑设计院

      高荡村是布依村寨的典型代表。村寨位于白水河谷地带一处喀斯特山间小盆地,布依语称为“瓮座”,取“群峰上托着一口锅”象形之意。近年来,和周边其他布依村寨一样,高荡村面临生态环境退化、既有民居居住品质降低、新房建设失序、文化特色逐渐淡化、村寨凝聚力减弱等问题。自 2015 年起,在高校与地方的共同支持下,针对该村研究型设计工作开启,经前期调查研究、社区发动、设计沟通等阶段,于 2019 年起开始对设计进行陆续实施。

高荡村所处的喀斯特地貌区



| 昆明乌龙古渔村——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中的研究与实践

水石设计

       古韵悠悠的乌龙村展现着老昆明的往日时光与文明,也决定了乌龙村的再生实践要以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为核心。在此前提下,设计团队通过从策划到设计的思考与实践,对整体环境进行空间化的织补、修复与重构,从而还原乌龙村最美好的状态。同时,设计也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当代社会需求相结合,通过展示地域文化、体验休闲文化,促进研学创意,释放文化价值,力争使其成为中国古村落保护与活化的典范与文旅标杆。

项目航拍



专题2:矿冶景观的生态修复

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模式

袁兴中 张超凡 张冠雄 黄鑫

摘要:以山东省兖州煤田邹城市太平采煤塌陷区为例,在多年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太平采煤塌陷区新生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趋势,结合动态塌陷特点,重点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塌陷区新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育为核心的生态修复技术。从生态系统整体设计与修复的角度,提出了6种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模式,包括顺应塌陷时间节律的动态设计、以生境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结构设计、地形–底质复合设计、水上–水下一体化设计、动物–植物协同设计、多功能生境设计模式,并进行了相关生态修复实践。结果表明,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明显,修复后的采煤塌陷区成为多样性丰富、多物种协同的共生系统及林–水一体化的动态景观系统,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研究结果可为采煤塌陷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照。

关键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育;动态塌陷;新生湿地;采煤塌陷区

以生境单元为基础的空间结构设计示意图


延伸阅读:

[1] 王云才,薛竣桓.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太原市棕地修复逻辑与策略[J].风景园林,2019,26(6):53-57.



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研究进展

常江 李灿坤 冯姗姗

摘要:采矿迹地是由于人类采矿活动而产生的大量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其景观重构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转型、发挥社会效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阐述采矿迹地概念的基础上对其类型进行分析,并提出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的内涵。通过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国内外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的研究内容及特征进行了梳理,发现其研究趋势呈现出4个转变:1)从单一的植被恢复研究拓展到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修复研究;2)从修复治理的效果评价研究转向基于价值识别的综合改造利用研究;3)从单一地块的案例研究转向区域性景观规划设计研究;4)从责任主体研究转向多方利益主体参与过程研究。最后,从建立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的综合价值评价体系、规范和优化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的规划和设计方法、梳理和完善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的制度保障体系3个方面提出了景观重构策略,以期为未来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采矿迹地;景观重构;整体性修复;综合改造利用;区域性设计;综合价值评价;规划设计;制度体系

采矿迹地景观重构内涵


延伸阅读:

[1] 拉茨,孙晓春,刘晓明.废弃场地的质变[J].风景园林,2005(1):29-36.

[2] 柯克伍德,李佳怿.毒性国度 / 塔溪矿区的未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渥太华县皮歇尔与卡丁矿区的案例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8):14-29.

[3] 马德尔,孔洞一,崔庆伟.修复地球表面肌肤:德国矿区生态修复再利用理论与实践[J].风景园林,2017,24(8):30-40.



研究

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10 年观(2011—2020 年)

沈洁 章晴 林诗琪

摘要:设计实践的主观性和创造性思维活动造成了开展设计学术研究的困境——如何将通过设计实践获得研究成果的过程纳入学术研究体系,成为设计学科面对的共同问题。设计研究作为实践和研究的方法论正在试图对此进行回应。首先明确了设计研究的边界与分类标准,在此基础上爬梳了最近10年(2011—2020年)发表于《中国园林》和《风景园林》2本刊物的设计研究成果,运用文献计量学相关理论方法,对设计研究及3种主要模式——关于设计之研究(RaD)、为了设计之研究(RfD)、通过设计之研究(RtD)的发展特点与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发现风景园林设计研究在深度、广度和学术质量上都有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以下现象:RaD中的设计理论与设计批评发展相对停滞;RfD由服务于特定对象的设计前预研究更多地转变为有助于建构设计过程的知识研究;在为数不多的RtD文献中,学者更偏向于采用后实证主义和变革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基于风景园林设计研究分类的讨论有助于学者跳脱出固有视角,认识设计与研究的关系,明确自身的研究倾向。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研究;发展趋势;关于设计之研究;为了设计之研究;通过设计之研究

RaD 关键词共现聚类时序图


延伸阅读:

[1] 郭湧.当下设计研究的方法论概述[J].风景园林,2011,18(2):68-71.

[2] 瓦丁格尔.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以“基于设计的博士项目”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7):57-63.

[3] 岳邦瑞,康世磊.景观规划理论的类型与范式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20,27(3):63-68.

[4] 姜珊.凯瑟琳·古斯塔夫森设计语言研究[J].风景园林,2011,18(5):108-113.

[5] 郭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方法论的“相关性”刍议[J].风景园林,2015,22(6):117-122.

[6] 林广思,张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都市主义设计课程教学介绍与评析[J].风景园林,2015,22(10):120-128.

[7] 段建强,张桦.翳然林水与平冈小陂:豫园与寄畅园掇山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1):29-32.

[8] 杨云峰.场地与雕塑的博弈维格兰公园与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1,18(6):108-112.

[9] 杨小乐,金荷仙,彭海峰,等.基于夏季小气候效应的杭州街道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2):100-104.

[10] 王敬儒,岳邦瑞,兰泽青.从自然科学技术原理向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转译:河段尺度下的生态设计手法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8):111-115.

[11] 王志芳,赵稼楠,彭瑶瑶,等. 广州市公园对比评价研究: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文本分析[J].风景园林,2019,26(8):89-94.

[12] 徐磊青,孟若希,陈筝.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7,24(10):27-33.

[13] 陈筝,杨云,邱明,等.面向城市空间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技术[J].风景园林,2017,24(4):28-33.

[14] 杨冬冬,韩轶群,曹磊,等.基于产汇流模拟分析的城市居住小区道路系统布局优化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101-106.

[15] 刘颂,毛家怡,沈洁.基于 SWMM 的场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水文效应评估:以同济大学校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1):60-65.

[16] 李波,杜春兰,袁兴中,等.反季节水位变动背景下的护岸功能型生态结构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4,21(6):69-73.

[17] 沈洁, 林诗琪.风景园林通过设计之研究(RtD)进展[J].风景园林,2019,26(7):51-56.

[18] 林辰松,董宇翔,陈泓宇,等.基于 NSGA-II 算法的集雨型绿地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优化计算方法及应用:以南阳院士小镇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2):92-97.

[19] 廖菁菁,刘悦来,冯潇.公众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探索:以上海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 580 弄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20] 侯晓蕾,郭巍.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6):42-48.

[21] 侯晓蕾,郭巍.社区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4):41-47.

[22]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16-22.

向下滑动查看



城市自然保护地管理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钟乐 章政 张引

摘要:当前,全球已进入“城市化世纪”,自然保护事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城市自然保护地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中国正同时处于新型城镇化和自然保护地体系重构的关键时期,急须思考城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和管理路径,但当前中国的相关研究较为欠缺,还需借鉴更多的国际经验。在系统梳理全球城市自然保护地相关研究、实践的基础上,首先从定义、特性两方面阐释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内涵,辨析其与城市荒野、城市绿地、传统自然保护地的异同。其次回顾了城市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介绍其现状概况,阐明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的重要性,并从认识层面、行政层面、资金层面、社会层面总结了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研究的3个思考方向,分别是城市自然保护地本底研究、与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的关系研究、定位及管理措施研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4条可能路径:以科学研究促认识提升、以多种途径促行政治理、以市场手段促资金保障、以国民教育促社会参与。在系统思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思考中国城市自然保护地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能为后续研究与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城市荒野;城镇化;国家公园

城市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自然保护地的影响


延伸阅读:

[1] 王向荣.城市荒野与城市生境[J].风景园林,2019,26(1):4-5.



基于公众心理健康视角的绿色空间研究与展望

辛昱铮 陆伟* 孙佩锦

摘要:增进公众心理健康与福祉是人类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课题,以促进心理健康为目标的绿色空间规划设计是健康城市建设的关键。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核心合集的英文文献,从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影响机制与测度方法3个方面,梳理绿色空间与公众心理健康关联性研究的进展。既有研究表明:绿色空间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多因素混合、多机制协同作用;绿地自身特征与暴露特征主要通过3种间接途径产生心理健康效益,并受到个人与社会因素的调节。考虑既有研究在指标阈值与因果权重中的争议,以及在学科融合、指标选取及数据获取与分析方面的局限,建议未来研究在加强跨领域学科融合、细化绿地属性特征、关注个体属性与行为、进行纵向与实验研究、引入智能新技术等方面予以完善。

关键词:健康城市;绿色空间;心理健康;影响机制;研究进展

绿色空间对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历年发表文献变化趋势


延伸阅读:

[1] 姜斌.城市自然景观与市民心理健康:关键议题[J].风景园林,2020,27(9):17-23.

[2] 李雄,张云路,木皓可,等.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20,27(4):91-94.

[3] 周素红,黄畅如,张琳.城市公园环境对个体恢复性感知的影响及设计启示:以青少年活动环境感知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5):16-22.

[4] 刘畅,李树华,陈松雨.多因素影响下的大学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研究:以北京市三所大学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3):46-52.



城市公园声景长时感知模型研究——以加拿大温哥华市 3 个城市公园为例

洪昕晨 黄圳 王光玉 刘江*

摘要:为探究循环神经网络(RNN)对长时间模拟城市公园声景感知响度(PLS)和感知协调度(PHS)的适用性,采用具有时序记忆和延迟功能的Elman神经网络和NARX神经网络分别进行验证。将城市公园声景和光景客观指标作为输入层,PLS和PHS作为输出层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1)PLS和PHS同时与等效A声级(LAeq)、背景声(L95)以及光景客观指标中的直射光(TL)之间具有相关性;2)Elman神经网络对PLS有较好的长时模拟效果,而NARX神经网络则对PHS具有较优的长时模拟效果;3)从输入层各参数的贡献率来看,等效A声级(LAeq)、前景声(L5)、心理声学参数响度(LO)和漫射光(EL)同时在两个RNN模型中体现出了较高的贡献度。该结果表明,循环神经网络适用于城市公园的声景长时感知模型,并为城市公园的声景优化设计提供了有效的评估方法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声景;光景;循环神经网络(RNN);城市公园;长时模拟;感知响度;感知协调度

主客观指标的皮尔逊相关性矩阵


延伸阅读:

[1] 洪昕晨.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4):65-70.

[2] 罗曼,袁晓梅.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成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33-37.

[3] 许晓青,郭晓彤,韩锋,等.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声景感知及影响感知的要素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6):97-102.

[4] 刘江,杨玲,黄丽坤.生态型城市公园声景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5):89-93.



作为空间治理主体互动媒介的景观方法

王洲林 陈蔚镇*

摘要:系统探究景观方法对空间治理主体互动过程的支撑作用是新时代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和挖掘景观研究与实践范式应用价值的途径之一。首先界定景观方法和空间治理主体互动的研究对象,然后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梳理和典型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系统展示了这种支撑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一般来看,各类景观研究方法都强调为空间规划各环节的主体互动打开跨边界交互的窗口,并架设跨层级联系的桥梁;具体到特定空间范围,景观规划项目所建构的实践框架能有效纳入多元利益相关者,且整个过程所运用的多种景观研究方法可显著提升各类主体在空间规划体系整体运作中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本质上,作为空间治理主体互动媒介的景观方法主要致力于提供共识性的话语体系与合适的契机和平台来推动空间规划研究或实践领域的合作,而非直接提供技术性的土地利用解决方案。本研究的分析视角在进一步明确风景园林与空间规划的交叉研究重点的同时,深化了对风景园林价值实现途径的理解。

关键词:风景园林;空间治理;主体互动;媒介;景观方法;国土空间规划;规划体系运作

景观研究方法与空间治理主体互动的关联模式


延伸阅读:

[1] 金云峰,陶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风景园林规划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19-24.

[2] 王云才,马玥莹,申佳可.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20,27(1):35-40.



拥挤感知对游客恢复性体验的影响——以福州城市公园为例

刘凡 傅伟聪 王敏华 董建文*

摘要:拥挤感知对游客的游憩体验具有重要的影响与意义。基于刺激–有机体–反应(SOR)理论,以情绪反应为中介变量,构建游客拥挤感知对恢复性体验影响的关系模型,选取福州的8个城市公园为研究样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拥挤感知对恢复性体验的影响路径有2条,分别是“拥挤感知—恢复性体验”的简单路径和“拥挤感知—情绪反应—恢复性体验”的综合复杂路径;2)拥挤感知可划分为物理拥挤感知与游憩拥挤感知2个维度,其中物理拥挤感知对恢复性体验的影响大于游憩拥挤感知;3)游客的情绪状态对其恢复性体验有显著影响且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公园建设、管理过程中,注重游客的空间体验、关注游客的情绪,可有效提升游客的恢复性体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拥挤感知;情绪反应;恢复性体验;结构方程模型

修正理论模型



植物群落景观的观赏形式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

段艺凡 李树华*

摘要:城市绿地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为了确定不同植物群落景观的观赏形式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和差异,通过视频与照片这2种观赏形式,以4种典型植物群落景观(乔木林、乔–灌–草、乔–草、草坪)为研究对象,探究视频和照片观赏植物群落景观后对参与者的皮肤电导水平(SCL)和心电图(pNN50、LF/HF)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观赏形式针对不同的植物群落景观存在一定差异;2)在4种植物群落景观中,观赏草坪群落的视频与照片后对人的压力缓解效果最好,乔–灌–草群落次之,缓解效果最小的是乔木林和乔–草群落;3)不论采用哪种观赏形式,性别和专业的差异对参与者的生理指标均有显著影响。基于以上结果,2种观赏形式可以采用相互交替或叠加的方式使用,而这4类植物群落景观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活动的开放空间和交流空间,以确保隐私和安全,从而营造出适宜人居环境的康复景观,且这4类植物群落景观的搭配和选择可为未来景观感知和偏好的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绿色空间;植物群落;皮肤电导水平;植物景观图像;人体生理反应;观赏形式

视频观赏植物群落景观后参与者 SCL 指标的变化



环境伦理视野下的自然价值及其审美解释

毕雪婷 韩锋*

摘要:地理和文化层面的荒野之争促使自然保护的核心目标由“野地”转向“野性”。从环境伦理学的自然价值论入手,不仅肯定了生态系统中非人成员的内在价值,而且进一步论证成员之间共生共存的价值关系,从而整合科学与审美建立起一种“人类–环境作用的模型”。可以发现,“人走进荒野”的结果是“哲学走向野性”,强调由自然体验深入自然本质,完成基于生态关系的自然审美建构。具体而言,将荒野哲学关注的自然价值流转的2个向度——物之纵深与人之内心,转换为文化对自然价值的双维度定位——身体性适应与精神性回应,形成一种“有形+无形”的景观价值识别和保护体系,以此展现人与自然建立起生命关联的整体之美。

关键词:风景园林;环境伦理;荒野;自然价值;自然体验;审美解释;整体保护

自然系统中价值的关系网


延伸阅读:

[1] 王应临,张玉钧.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下风景遗产保护路径探讨[J].风景园林,2020,27(3):14-17.



健康城市背景下城市森林空间规划研究——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

冯黎 陈明坤* 白宇 周里云

摘要:科学合理的城市森林空间规划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核心。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聚焦现状城市森林破碎化程度较高及各类用地交叉重叠等现实问题。基于MSPA方法提取城市森林空间要素,构建森林源地、森林节点及森林廊道有机组合的网络化森林空间布局。并进一步探索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的空间落地方法,创新提出保护森林源地、补充城镇开发边界内森林节点、增加城镇开发边界外的森林节点及构筑结构化森林廊道等实施策略。以期为国内外健康城市视角下的城市森林空间规划和实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健康城市;城市森林;天府新区;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空间规划

城市森林与健康城市的关系示意图


延伸阅读:

[1] 刘颂,何蓓.基于 MSPA 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以苏锡常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8):98-104.



近代上海经营性私园的时空迁演研究(1882—1949 年)

陈喆华 周向频* 吴怡婧

摘要:经营性私园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在上海出现的一类特殊的私家园林,由私人集资开设,依靠门票和园内各项服务性收费自负盈亏。通过文献查阅和案例分析,考查1882—1949年近代上海经营性私园的时空分布、规模和经营内容,梳理经营性私园在沪发展60余年的历史,探讨其与近代上海商业化、城市化及娱乐休闲需求的关联。经营性私园的属性从文人园转变为城市娱乐休闲场所,在园林造景和经营内容上求新、猎奇,反映出这类园林日益显著的营利性质,在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成为吸引人流、拉动城市基建、加速经济繁荣的推手。经营性私园从城市中心逐步外迁至远郊的发展轨迹,迎合了近代上海地产开发热潮不断外延的趋势,也反映出地价波动对于城市行业变更的作用,侧面佐证了无规划城市空间自发演替的发展规律。

关键词:近代上海;经营性私园;城市化;公共娱乐空间;历时性;自发性

近代上海经营性私园分布轨迹



图绘与现实——历代兰亭图像中的“曲水流觞”山水意象研究

王应临

摘要:“曲水流觞”是中国历代文人心中理想山水环境的代名词。分析历代传世兰亭图像演变,并结合兰亭考古研究,进一步探讨兰亭图中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曲水流觞”山水意象特征。研究发现:1)历代兰亭图的图绘重心从人物转移到山水,其构图在四段落图式基础上进行传承和创新;2)现实世界中的兰亭几经变迁,从毫无人为干扰的自然环境演变成人工意味浓厚的纪念性园林。在历代兰亭图中,曲水流觞之地始终都处在自然山水之间,通过一或两座亭阁增添人工意趣,保持了在自然山水环境中进行极为有限人工建设的基本思想。从绘画的角度为以“曲水流觞”山水意象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理想游憩山水环境研究进行了有益补充。 

关键词:风景园林;曲水流觞;兰亭;图像;山水;审美;图式

〔明〕钱毂《兰亭修禊图卷》(局部)


延伸阅读:

[1] 王应临,王舒.《四部丛刊》检索分析视角下“曲水流觞”传统山水环境模式环境要素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7):113-117.



清初宝应纵棹园水景空间和舟游活动关系研究

戈祎迎

摘要:明末清初江南园林中的栖居游乐活动种类丰富,其中依据本土气候和水体开展的在当时颇为流行的舟游活动现今却较少受到学界关注。选取以水景著称的扬州宝应纵棹园为研究对象,通过图文对照分析园林的选址与格局,结合文献、绘画,总结舟游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场地条件和载具特征;进而从行舟赏景、行舟逸乐和舟船造景三方面讨论空间及空间各要素与舟船的耦合方式,并探究活动背后的情理哲思。研究发现:纵棹园中水景空间和舟游活动呈现出明显的互动关系,且前者的营造和后者的实践相互影响,存在复杂的作用机制,可为当代园林空间营造和园林文化传承创新带来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中国园林史;纵棹园;水景空间;舟游活动;乔莱

《画川别业图》





  本期引文格式

2022/03

[1] 郑曦.乡村人居环境[J].风景园林,2022,29(3):8-9.

[2] 赵人镜,刘家睿,李雄.2000—2020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J].风景园林,2022,29(3):12-18.

[3] 申佳可,陈照方,彭震伟,王云才.中国乡村景观特征评价的发展和展望[J].风景园林,2022,29(3):19-24.

[4] 蔡文婷,姜娜,佃袁勇,李业涵.乡村景观资源特征指标体系构建[J].风景园林,2022,29(3):25-30.

[5] 何悦,陈荣,张云路.基于原住民地方依恋的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景观感知与优化策略:以北京田仙峪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3):31-36.

[6] 宋云辉,陈一.乡村振兴背景下成都市乡村景观营建模式与空间结构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3):37-42.

[7]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山村工作室,安顺市建筑设计院.高荡布依山村保护更新[J].风景园林,2022,29(3):43-47.

[8] 水石设计.昆明乌龙古渔村: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中的研究与实践[J].风景园林,2022,29(3):48-51.

[9] 袁兴中,张超凡,张冠雄,黄鑫.基于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模式[J].风景园林,2022,29(3):52-57.

[10] 常江,李灿坤,冯姗姗.采矿迹地景观重构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2,29(3):58-64.

[11] 沈洁,章晴,林诗琪.中国风景园林设计研究 10 年观(2011—2020 年)[J].风景园林,2022,29(3):65-72.

[12] 钟乐,章政,张引.城市自然保护地管理的国际经验和启示[J].风景园林,2022,29(3):73-78.

[13] 辛昱铮,陆伟,孙佩锦.基于公众心理健康视角的绿色空间研究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2,29(3):79-85.

[14] 洪昕晨,黄圳,王光玉,刘江.城市公园声景长时感知模型研究:以加拿大温哥华市 3 个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3):86-91.

[15] 王洲林,陈蔚镇.作为空间治理主体互动媒介的景观方法[J].风景园林,2022,29(3):92-97.

[16] 刘凡,傅伟聪,王敏华,董建文.拥挤感知对游客恢复性体验的影响:以福州城市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3):98-104.

[17] 段艺凡,李树华.植物群落景观的观赏形式对人体生理反应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2,29(3):105-111.

[18] 毕雪婷,韩锋.环境伦理视野下的自然价值及其审美解释[J].风景园林,2022,29(3):112-116.

[19] 冯黎,陈明坤,白宇,周里云.健康城市背景下城市森林空间规划研究:以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3):117-123.

[20] 陈喆华,周向频,吴怡婧.近代上海经营性私园的时空迁演研究(1882—1949 年)[J].风景园林,2022,29(3):124-128.

[21] 王应临.图绘与现实:历代兰亭图像中的“曲水流觞”山水意象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3):129-135.

[22] 戈祎迎.清初宝应纵棹园水景空间和舟游活动关系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3):136-142.


  延伸阅读

[1] 马蕊,严国泰.英国乡村景观价值认知转变下的保护历程分析及启示[J].风景园林,2019,26(3):105-109.[2] 张琳.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及规划思考:以云南元阳阿者科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5):87-93.[3] 陆琦,李自若.时代与地域: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反思[J].风景园林,2013,20(4):56-60.[4] 王云才,马玥莹,申佳可.景观性格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和管控中的应用[J].风景园林,2020,27(1):35-40.[5] 王云才,申佳可,象伟宁.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景观空间绩效评价体系[J].风景园林,2017,24(1):35-44.[6] 汪伦,张斌.景观特征评估:LCA 体系与 HLC 体系比较研究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5):87-92.[7] 王云才,陈照方,成玉宁.新时期乡村景观特征与景观性格的表征体系构建[J].风景园林,2021,28(7):107-113.[8] 张琳,杨珂.旅游发展下村民对传统村落景观的依恋感知研究:以云南沙溪寺登村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2):104-109.[9] 王云才,薛竣桓.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太原市棕地修复逻辑与策略[J].风景园林,2019,26(6):53-57.[10] 拉茨,孙晓春,刘晓明.废弃场地的质变[J].风景园林,2005(1):29-36.[11] 柯克伍德,李佳怿.毒性国度 / 塔溪矿区的未来: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渥太华县皮歇尔与卡丁矿区的案例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8):14-29.[12] 马德尔,孔洞一,崔庆伟.修复地球表面肌肤:德国矿区生态修复再利用理论与实践[J].风景园林,2017,24(8):30-40.[13] 郭湧.当下设计研究的方法论概述[J].风景园林,2011,18(2):68-71.[14] 瓦丁格尔.基于设计的研究作为知识生产的新模式:以“基于设计的博士项目”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7):57-63.[15] 岳邦瑞,康世磊.景观规划理论的类型与范式研究综述[J].风景园林,2020,27(3):63-68.[16] 姜珊.凯瑟琳·古斯塔夫森设计语言研究[J].风景园林,2011,18(5):108-113.[17] 郭湧.风景园林设计研究方法论的“相关性”刍议[J].风景园林,2015,22(6):117-122.[18] 林广思,张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都市主义设计课程教学介绍与评析[J].风景园林,2015,22(10):120-128.[19] 段建强,张桦.翳然林水与平冈小陂:豫园与寄畅园掇山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11):29-32.[20] 杨云峰.场地与雕塑的博弈维格兰公园与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1,18(6):108-112.[21] 杨小乐,金荷仙,彭海峰,等.基于夏季小气候效应的杭州街道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2):100-104.[22] 王敬儒,岳邦瑞,兰泽青.从自然科学技术原理向风景园林设计语言转译:河段尺度下的生态设计手法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8):111-115.[23] 王志芳,赵稼楠,彭瑶瑶,等. 广州市公园对比评价研究:基于社交媒体数据的文本分析[J].风景园林,2019,26(8):89-94.[24] 徐磊青,孟若希,陈筝.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7,24(10):27-33.[25] 陈筝,杨云,邱明,等.面向城市空间的实景视觉体验评价技术[J].风景园林,2017,24(4):28-33.[26] 杨冬冬,韩轶群,曹磊,等.基于产汇流模拟分析的城市居住小区道路系统布局优化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10):101-106.[27] 刘颂,毛家怡,沈洁.基于 SWMM 的场地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水文效应评估:以同济大学校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1):60-65.[28] 李波,杜春兰,袁兴中,等.反季节水位变动背景下的护岸功能型生态结构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4,21(6):69-73.[29] 沈洁, 林诗琪.风景园林通过设计之研究(RtD)进展[J].风景园林,2019,26(7):51-56.[30] 林辰松,董宇翔,陈泓宇,等.基于 NSGA-II 算法的集雨型绿地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优化计算方法及应用:以南阳院士小镇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2):92-97.[31] 廖菁菁,刘悦来,冯潇.公众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探索:以上海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 580 弄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92-98.[32] 侯晓蕾,郭巍.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6):42-48.[33] 侯晓蕾,郭巍.社区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4):41-47.[34]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16-22.[35] 王向荣.城市荒野与城市生境[J].风景园林,2019,26(1):4-5.[36] 姜斌.城市自然景观与市民心理健康:关键议题[J].风景园林,2020,27(9):17-23.

[37] 李雄,张云路,木皓可,等.初心与使命:响应公共健康的风景园林[J].风景园林,2020,27(4):91-94.

[38] 周素红,黄畅如,张琳.城市公园环境对个体恢复性感知的影响及设计启示:以青少年活动环境感知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5):16-22.[39] 刘畅,李树华,陈松雨.多因素影响下的大学校园绿地访问行为对情绪的调节作用研究:以北京市三所大学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3):46-52.[40] 洪昕晨.当代城市声景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1,28(4):65-70.[41] 罗曼,袁晓梅.杭州西湖声景名胜“南屏晚钟”形成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33-37.[42] 许晓青,郭晓彤,韩锋,等.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声景感知及影响感知的要素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6):97-102.[43] 刘江,杨玲,黄丽坤.生态型城市公园声景体验的影响因素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5):89-93.[44] 金云峰,陶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风景园林规划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19-24.
[45] 王应临,张玉钧.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下风景遗产保护路径探讨[J].风景园林,2020,27(3):14-17.

[46] 刘颂,何蓓.基于 MSPA 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以苏锡常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8):98-104.

[47] 王应临,王舒.《四部丛刊》检索分析视角下“曲水流觞”传统山水环境模式环境要素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7):113-117.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3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