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内涵及意义

河海学报社科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1-05

引用规范:耿步健,葛琰芸.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内涵及意义[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5):22-27.

作者简介:耿步健(1967—),男,江苏泰兴人,博士,教授,上海师范大学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伦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等研究。


摘    要: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习近平所阐述的“生命共同体”主要包括“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3个方面,具体内涵是指将自然界的动物和山水林田湖草等纳入生命共同体的保护对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由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共谋生态治理出路。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思想内核,是凝聚各方力量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动员,是引领各国人民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

关键词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美丽中国;地球美好家园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进一步梳理和研究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可以为新时期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也对加强和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美好家园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习近平相继提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等等。尽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日益明确,但由于思想认识的摇摆性、治理任务的艰巨性、工作推进的不平衡性、工作基础的不适应性和自然因素气象条件影响的不确定性,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依然严峻。在此大背景下,习近平从关注生命的视角和走出一条不同于欧美现代化之路的高度,不断提出和阐释其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经历了“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再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过程,并与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得益彰。从某种意义上说,“命运共同体”就是指“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人类跨越种族、文化、国家、意识形态的界限同属一个利益攸关的生命共同体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自然是全人类的自然,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能轻视和否定自然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力量。习近平早在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就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在2017年7月1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上,习近平将“草”纳入生命共同体,不仅是对草原生态地位的肯定,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深层次的把握。在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讲话中,他再次强调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必须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在阐述“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上,习近平还不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首次将生命共同体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内涵的核心和高度凝练的表达。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时再次强调:“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撷取继承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精华和吸收借鉴国外有关生态环境建设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打造出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与中国风格的生态文明话语。在“天人合一”生态价值观和“天下大同”社会价值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很早就形成了尊重自然和保护生态平衡的理念,参悟出如何正确处理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古代先哲认为万事万物的运行都要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的活动更要尊重自然、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要行有所止、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只有认清事物固有的限度,才能知止不殆,实现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也是对西方“生态共同体主义”不断超越而形成的中国化话语表达,在不断实践创新中努力塑造中国版的“生态集体主义”,让我国“以更加自信的心态参与全球各方面的建设”,充分发挥我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国际社会应有的作用”。


二、习近平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在“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3个方面,其科学内涵是指将自然界的动物和山水林田湖草等纳入生命共同体的保护对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由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共谋生态治理出路。


1.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

“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是指将自然界内的动物和山水林田湖草等都纳入生命共同体的范畴,各组成部分与其所处环境构成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统一的有机整体。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它创造了宜居的生态环境和物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和可循环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司其职,使得地球上各种元素进行循环、维持能量在各组分之间正常流动。比如,生物链中某种植物灭绝,那么以此为食的昆虫就会消失,紧接着以昆虫为食的鸟就会饿死,以鸟为食的其他动物都会受到影响。若是动植物含有污染成分,那么作为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同样会有危险。因此,保护“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就等于保护了生物链和食物链的平稳运行,就等于保护了物种的多样性,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一方面,“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强调尊重动物和山水林田湖草各自生长和运动的自然规律。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但是人类的某些活动超过其最大负荷量即“生态阈限”,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陕西延安削山造城、浙江杭州千岛湖临湖地带违规搞建设、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新疆卡山自然保护区违规‘瘦身’、腾格里沙漠污染、青海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破坏性开采、甘肃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这些粗暴掠夺自然、严重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必须严加惩治,因为“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把握好向自然索取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耗的资源的“度”,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强调运用系统思维加强生态治理,人类应当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适当的干预、调整和治理,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其符合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和发展方向。面对生态结构相对合理、功能比较稳定的生命共同体,应努力减少人为干预,划定生态保护与修复部署片区;面对生态结构破坏严重、功能稳定性差的生命共同体,应加大人工治理力度,明确生态治理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面对治理中各自为政、散兵游勇的弱点,应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治理”的制度保障体系,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面对治理中因小失大、顾此失彼的问题,应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加强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正如习近平所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我们提出了‘五个统筹’,治水也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不能就水论水。要用系统的思想方法看问题,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应该统筹治水和治山、治水和治林、治水和治田、治山和治林等。”

“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不应局限于山水林田湖草某一生态系统,而应扩大到整个自然界的每一个生命,将生物圈中的每一环节都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的范围。对待“自然内部制衡的生命共同体”,既要取之有节、用之有度,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又要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整体性,实现绿色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形成的“共生共荣、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的物质基础。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又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生态自然逐渐成为“人化自然”。但人与自然之间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简单的物质交换不能满足人类自身的需求,还需通过实践不断改造自然,但超过自然的可承受限度又会伤及人类自身。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事关人类福祉。古代人类生产力尚不发达,对自然充满崇尚、敬畏之情,以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近代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借助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以自我为中心而蔑视自然的承受能力,结果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现在人类已幡然悔悟,不断倡导经济社会发展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同步进行,在追求金山银山的同时还能确保绿水青山,从而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用“生命共同体”概括回答了人与自然的利害关系问题,丰富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在强调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母、生态环境具有相对于人的优先地位的基础上,同样尊重人民在自然史中的主体地位,即人民群众是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者、环境保护的维护者和建设者、良好生态环境的享用者和受益者,并强调改造和利用自然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如今雾霾天气、水质污染、塑料垃圾、化学农药等已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导火索,打赢这场污染防治攻坚战迫在眉睫。习近平多次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当坚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既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无废城市”建设,又为顺应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的“海绵城市”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旨在协调处理好不同区域主体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在分配和使用自然资源、分担生态环境责任、维持自身生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关系。习近平曾在杭州G20峰会上明确指出:“生态环境就如同存储着绿色资本的银行,人们应当为未来存款,而不是将本息全部挥霍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倡导生态环境的“代内正义”和“代际正义”,强调当代人有责任和义务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保障子孙后代的生态环境权益,不走挥霍浪费自然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就要求进一步强化和完善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社会机制,健全政府的自然环境责任,完善自然环境法律制度,为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天空更蓝。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正确把握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反映了人类对绿色产品、绿色空间的期待,彰显了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既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又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造福子孙后代,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大体现。


3. 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

“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又称“命运共同体”,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向度,是系统整体观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具体运用,强调世界各国、各组织是一个有序整体。中华民族是休戚相关的生命共同体,9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和300万平方千米的领海是我们理应保护的家园,世界也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1.49亿平方千米的陆地和3.62亿平方千米海洋的生态治理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方面,“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生态文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脱离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来单独讨论,两者之间存在一致性。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要首先从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入手,只有从社会层面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解后,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和解。“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旨在超越不利益群体、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意识形态和不同社会制度,让世界各国共谋人类共同的未来。站在全人类解放的高度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希望通过每一个具体的人及其联合体与自然的和解,从生态维度达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人的人道主义”。

另一方面,“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不吝啬将中国发展的理念、路径、经验与世界各国人民分享,也乐于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有利于生态环境治理的成功举措。习近平指出:“我国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向联合国交存《巴黎协定》批准文书。我国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淘汰量占发展中国家总量的50%以上,成为对全球臭氧层保护贡献最大的家”。当前,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并在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让生态文明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国人民,促进人类利益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向纵深发展。“人与人命运相连的生命共同体”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和人化自然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又彰显和弘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生态治理应对机制和实现全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增强了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感、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责任感和旨在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问题的危机感。


1.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思想内核

相当一段时间以来,西方国家一直主导着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话语权,我国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刚开始也大都以西方的环境伦理学研究成果为参考,有关生态文明的研究方法和内容也少有超越,明显地带有西方学术话语的特点,尚未真正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权。纵观西方生态环境保护的历程,以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为起点,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的提出,资本主义国家依托经济全球化推行“生态殖民主义”和转嫁生态危机,无法跨越资本逻辑的陷阱使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而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则是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和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上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权,既具有深厚的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底蕴,又广纳世界现代生态文化之长。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全球性生态环境治理的过程中,要自觉践行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规律,转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自觉践行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理念,打造中国生态文明话语体系和国际生态文明话语表达,扩大“美丽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话语权,真正使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话语权的思想内核。


2.是凝聚各方力量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动员

1949年以来,我们党一直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并不断加强保护与治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生态治理方面做出的努力主要是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时期的植树造林的思想,认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要一代一代永远干下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的发展,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意识到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认为“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随后,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认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尽管如此,“绿水青山”还是在“金山银山”面前不断褪色和恶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从确立生命共同体理念的高度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成为凝聚力量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动员,并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的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一脉相承,是几代共产党人思想智慧的结晶。特别是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党进行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与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安排,使人民能够在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的良好生态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不断建设美丽中国和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3.是引领各国人民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智慧

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不仅提供了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策略,也向世界人民贡献了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智慧。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主要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但它又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多维关系交织在一起的矛盾共同体”,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离不开生态环境治理。同样,全球治理要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离不开旨在解决国际范围内人与自然关系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不断增强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取得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也频频受到世界各国的称赞。“三北”防护林工程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据NASA地球的最新卫星资料显示,20年间世界变得越来越“绿色”,而中国是世界绿化的主力军之一。当然,这些成就的取得也离不开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为思想内核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人类命运系于地球,地球命运系于全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解决全球治理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习近平生命共同体思想能够为从生态维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共创地球美好家园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世界各国人民要想更为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地球美好家园、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历史重任,就必须认同和践行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


总之,习近平关于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不仅能够加深中国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能帮助世界人民扩大生态文明视野,激发全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END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本刊实行专家匿名审稿制,不收取版面费、审稿费等任何费用,并按照规定向作者支付相应稿酬。


往期精彩回顾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目次
我国城市养老服务发展70年回顾与前瞻——基于分配-供给-输送-财务四维框架的分析
中国道路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构建研究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和制度环境
老年多维贫困测量:概念与视角的转换——基于A-F法及CLASS数据的实证分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