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之处何在?来看13年对比呈现

元界君 元界
2024-09-06

元界由《权力、资本与商帮》作者王俞现 主理。在“中国元宇宙100人”系列之外,元界推出『中国未来产业100人』系列,关注元宇宙之外属意于新时代为新质产业发展培植土壤的政产学研投协各界的创业家、思想家与实战家。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如何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总书记作了详细阐释

工信部部长:人工智能为数字化转型关键变量,要促进元宇宙形成新质生产力


对比,是最直白的呈现。时值一年一度两会,元界从首要任务,以及科技、创新、教育、产业等主要维度,对2012年以来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梳理、对比,发现这13年来政府工作报告的变化脉络,以及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独特之处。



一)

首要工作任务的变化


元界梳理发现,从2012年以来的每年政府工作报告,会以主要任务、重点工作或对政府工作的建议等方式,阐述当年工作的主要方向、内容,除2013年、2015年和2020年是4条或6条外,其它年份大致在8-10条左右。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基本方向,大致围绕农业、消费、环保、民生、改革、文化教育、开放、创新等展开。


迄今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将创新、科技的内容被上升为政府首要工作任务的13年,是将创新、科技逐渐作为中国主旋律、放到前所未有地位的13年。


2012年: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13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4年:推动重要领域改革取得新突破。

2015年:把改革开放扎实推向纵深。

2016年:稳定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17年:用改革的办法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2018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9年: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0年: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着力稳企业保就业。

2021年: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2年: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023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2024年: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在这13年中,多数年份政府将稳经济相关内容,作为首要任务。2014年、2015年、2017年和2018年,政府以“改革”作为首要任务。


2、其中有三年的首要任务不尽在此列,从更长的时空来看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2013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4年: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3、从2019年到2023年,中国连续处于稳经济、稳需求、稳就业的状态,这与疫情及带来的影响有关。当这一切过去,经济趋向恢复、稳定之时,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将工作首要任务放到了以科技、创新为底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来。


4、政府工作报告前两条尽是有关创新、科技的内容,这种局面在迄今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仅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2018年。这一年“发展壮大新动能”和“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两大任务,被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条: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另一次即2024年。虽然前两条未出现“创新”字样,但第一条、第二条(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尽是有关创新的内容。


当有关创新、科技的内容,被上升作为政府首要工作任务时,中国正在全球科技残酷的博弈竞赛中,经历一场涅槃,这也是中国对竞赛的最严正的现实回应。



二)

创新重要性,日愈凸显


1、“创新”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任务主要条目中,是在2014年。


(六)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2017年,“创新”再次出现在主要工作任务的条目中,位置上升到第四:


(四)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3、到2018年,创新条目上升到第二条。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4、到2019年,在主要任务条目中,创新出现两次,当然,元界所说意义上的创新,与第三条息息相关。


(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壮大新动能,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条目中。


5、2021年也是第三条。


(三)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条目中。


6、2022年也是第三条。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创新驱动战略,第一次进入主要条目。


7、2021年和2022年,连续两年在主要条目中出现“实体经济”字眼。


8、2023年在第二条首次在主要条目中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延续这一说法,并第一次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组合在一起,被政府列为工作首要任务:


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



四)

深化对科技的重视


对创新等的重视,不仅体现在以主要条目出现,而且体现在表述的深化、篇幅和系统上。有关科技的表述,也是如此,并且多年是将科技与创新摆在一起陈述。


1、2012年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研发中心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2013年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前沿先导技术研究。健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完善支持科技发展和成果应用转化的财税、金融、产业技术和人才政策,创造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2、从2014年开始,有关科技创新的篇幅增加。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并具体提到科技人才的贡献与回报相匹配的问题。


3、之后,这种口吻基本一直延续。以多年为例:


2017年

(四)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技术创新中心,打造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完善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体系。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实施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广聚天下英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定能成就创新大业。


2018年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要抓紧修改废止;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要下决心砍掉。


2019年

(三)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完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

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决不能让改革政策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

改革完善金融支持机制,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2021年

(三)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完善科技项目和创新基地布局。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深入谋划推进“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改革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式,推广“揭榜挂帅”等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增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带动作用。......。促进科技开放合作。......。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要健全稳定支持机制,大幅增加投入,中央本级基础研究支出增长10.6%,落实扩大经费使用自主权政策,优化项目申报、评审、经费管理、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努力消除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使他们能够沉下心来致力科学探索,以“十年磨一剑”精神在关键核心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2022年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提高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培育壮大新动能。


2024年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加强健康、养老等民生科技研发应用。加快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深化科技评价、科技奖励、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举措。广泛开展科学普及。培育创新文化,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建设,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建设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积极推进人才国际交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彰奖励制度。我们要在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上持续用力,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能的良好局面。



五)

深化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视


1、2012年和2023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条目中,两次提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早在2009年9月时称“新兴战略性产业”。


2、2014年“未来产业”说法露出。2024年“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被写入政策工作报告。2018年,“数字中国”露出,“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第一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


2014年

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


2015年

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是竞争高地。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批新兴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


2017年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支持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便利人民群众生活。本着鼓励创新、包容审慎原则,制定新兴产业监管规则,引导和促进新兴产业健康发展。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新兴产业统计。


2018年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建设智慧社会。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兴产业统计。

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为数字中国、网络强国建设加油助力。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2019年

促进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壮大数字经济。


2020年

扩大有效投资。......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增加充电桩、换电站等设施,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2021年

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统筹新兴产业布局。


2024年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施产业创新工程,完善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优化产业投资基金功能。加强重点行业统筹布局和投资引导,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六)

历年其它首次


1、2012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2013年提出“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2024年提出“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


2、2015年在“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条目下,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条提到“新兴消费”:“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


3、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出现“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引进国外高质量人才和智力、鼓励原始创新等的说法,并提出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国家层面设立400亿元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4、2016年出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制造+互联网”等说法。


5、2017年建立了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列的叙事体系,在进一步释放国内需求潜力的条目下提出,推动国家级新区、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创新发展。


在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节,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工业强基、重大装备专项工程,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高端迈进。


6、2018年提出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集众智汇众力,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


7、2019年“互联网+医疗健康”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8、2020年报告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和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


9、“数据”和“要素”字眼第一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条目中j d 2020年,即“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2022年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一节提出: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提高应用能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10、2022年提出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等说法。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实施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推进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提高应用能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11、2023年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去年龙头企业保链稳链工程的基础上,提出“持续开展产业强链补链行动,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同时提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经济发展。


12、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科技、创新的篇幅,史无前例,除发展新质生产力外,第一次出现的提法还有“人工智能+”行动,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有关数字经济发展的内容,涉及条款之多,也是前所未有。


(一)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运行。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

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制定支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积极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重点支持科技创新、新型基础设施、节能减排降碳,......推动各类生产设备、服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

(五)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互利共赢。

出台服务贸易、数字贸易创新发展政策。

积极推动数字、绿色、创新、......等领域合作。

(八)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大力优化经济布局。

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

(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深入推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七)

有关教育的表述,大有变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教育的表述,与以往不尽相同。


科教兴国战略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条目中,只在2012年和2024年。将“科教兴国战略”与“高质量发展”连在一起放在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条目中,2024年还是第一次。


2012年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2013年

(三)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面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2016年

(七)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

加快推进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注重培养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017年

(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制定实施《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我们要发展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使更多孩子成就梦想、更多家庭实现希望。


2021年

(八)切实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建设,促进新兴交叉学科发展。


2024年

(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

坚持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统筹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实施,深化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加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优化学科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

大力发展数字教育。



八)

农业科技与农备的智能化


13年中有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农业科技或农备的智能化问题,并且在2021、2022、2023年是连续三年提到。


2012年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2021年

(五)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


2022年

(六)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和推广应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


2023年

(六)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是新质生产力的引擎:四家党报罕见同日评论人工智能

工信部部长:人工智能为数字化转型关键变量,要促进元宇宙形成新质生产力

他的目标是让AI 取代他做CEO,一家中部企业的自举之路

从估值3亿美元到融资超10亿美元,他仅用8个月|中国未来产业100人

90后,近10亿融资,风口之上,他要深化AI+通用机器人的融合

李飞飞门生与英伟达新研究部门GEAR:起底领衔华人科学家范麟煕

谷歌大牛蒋路加盟TikTok,字节对标Sora开干,拉开AI应战序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元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