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LA专题 | 赵人镜 刘家睿 李雄 | 2000—2020 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

赵人镜 刘家睿等 风景园林杂志
2024-08-31

全文刊登于《风景园林》2022年第3期 P12-18


赵人镜,刘家睿,李雄.2000—2020 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J].风景园林,2022,29(3):12-18.

2000—2020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

赵人镜

女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刘家睿

男 /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

李雄

男 / 博士 /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 本刊编委会主任 / 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作者写作心得 


摘要:乡村是人居环境重要的组成部分,乡村景观是兼具多重价值的复合景观系统。“美丽乡村”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与实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2000—2020年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管理与保护、乡村景观多样性,国内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乡村景观政策、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景观评价与保护。分析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背景及驱动因素,对比两者在研究视角、理论与方法3个方面的差异,为探究乡村景观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基础,提出国内的乡村景观研究未来应持续关注乡村景观多种功能和价值,健全评价与保护机制,完善理论与方法框架。

关键词:风景园林;乡村景观;文献计量;政策驱动;知识图谱


近年来,中国颁布多部政策法规支持乡村发展。在多部政策法规的推动下,乡村已经开始被作为地域综合体进行统筹的规划与建设,乡村景观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时代背景下,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有必要对其现有研究趋势与热点进行梳理、对比国内外研究差异,为中国未来乡村景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文献计量学方法能够描述、评价、预测学科或领域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CiteSpace是综合聚类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等对学术领域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可视化工具。笔者借助CiteSpace软件,对WoS、CNKI数据库乡村景观相关文献反映的研究趋势、学科分布、关键词与研究热点进行了分析,并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


2 国内外研究趋势与学科分布

2.1 国内外研究趋势

2000年以来,国外乡村景观的研究成果在波动中缓慢增长,整体已进入相对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生态文明、美丽乡村以及乡村振兴等政策背景为国内乡村景观的研究提供了较明确的方向,研究成果快速增长,2019年年度发文量达到顶峰(图1)。


1 国内外乡村景观发文量年度分布


2.2 国内外研究学科分布

WoS数据库中隶属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学科的文献,占总文献数量的81.5%,该学科在乡村景观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图2)。国内乡村景观研究文献分布于30个学科当中,其中属建筑科学与工程学科的文献共计2 105篇,占比达71.2%,其余学科分布相对零散(图3)。


2 WOS 乡村景观研究排名前 10 的学科分布

3 CNKI 乡村景观研究排名前 10 的学科分布


3 乡村景观研究热点

使用CiteSpace软件统计WoS与CNKI数据库乡村景观研究文献中的高频关键词。进一步对高频关键词相关的研究文献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出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的热点主题。

3.1 国内外研究关键词

国内外研究所涉及的高频关键词具有明显差别(表1),与之关联的研究文献也凝练出具有差异性的研究热点。


表 1 乡村景观研究高频关键词词频排序


3.2 国内外研究热点

3.2.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热点

1)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可以通过对乡村大尺度生态过程及服务功能进行评价,协助解决乡村景观空间的综合性规划问题。乡村景观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深度介入了乡村景观的评估、保护、设计和管理等多个阶段,研究层次深、范围广,是国外乡村景观研究中较为成熟的热点内容。

2)乡村景观评价。乡村景观评价是通过主客观结合的方法对乡村景观外部美学形式与内部功能属性进行价值判断的研究。相关研究结合公众感知和专家设计建立模型,对乡村景观的文化服务价值、美学潜力、改善景观的支付意愿、基础设施的视觉影响等进行研究。乡村景观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介入,增强了分析结果的客观性。

3)乡村景观管理与保护。乡村景观管理与保护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及管理、生态环境保护、景观与遗产的恢复与保持等内容。国外乡村景观管理和保护战略特别强调了景观的特殊性,重视个体行为和态度在乡村景观建设中的参与性与积极作用,致力于通过建立多样化的保护与管理模型,为政府层级自上而下的决策提供直接建议。

4)乡村景观多样性。乡村景观多样性研究也是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景观和功能多样性也是乡村景观多样性研究的重点。景观和功能多样性研究通过引入生态学、生物学、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内容,极大地拓展了乡村景观研究的广度,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与整体性。

3.2.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热点

1)乡村景观规划设计。规划设计在关键词词频统计中共出现1 063次,是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的重点。国内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及其指导下的项目实践2个方面。理论研究主要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视角出发,提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应当强调尊重地域文化特色,保护自然生态格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实践多以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为引领,在建设过程中重视提炼乡土实体景观元素以及民俗文化;重视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生态过程。

2)乡村景观政策。乡村景观政策是影响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向:①对国内乡村景观政策进行解读与应用;②对乡村景观政策发展提出建议。

3)乡村旅游景观。乡村旅游景观研究多从乡村旅游与乡村景观的关系出发,提出风景园林学科视角下乡村旅游的重要目标是保护传统乡村景观与文化完整性。在乡村旅游生态层面,相关研究提出在科学、完善的保护规划范围内对乡村景观资源遵循先保护后开发的原则;针对乡村旅游中的遗产保护问题,提出通过旅游功能的空间扩展、开辟协作性景区,最终形成旅游产业与传统乡村景观良性互动、耦合发展的模式。

4)乡村景观评价与保护。国内对乡村景观评价的研究主要考虑结合不同人群对乡村景观的感知,力求在制定乡村发展政策时能够充分考虑多方偏好及影响因素。乡村景观保护研究对于维护乡村景观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乡村景观保护研究多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和方法,支撑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3 研究热点形成的背景及驱动力

国内外乡村景观的研究与自然资源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广泛、多样而紧密的联系,这种变化也成为乡村景观研究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国际上乡村景观的研究最早开始于欧洲。进入21世纪,由于城市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西方国家的乡村景观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学术界对乡村景观的阐释也在不断更新。乡村景观的研究开始融合生态学、社会学、历史学、人类学、行为学、美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理论,采用新技术与方法,不断对土地利用、土地管理、乡村景观评价等议题进行探讨,并持续至今。乡村景观研究与多样化的社会变革在广泛的跨学科合作基础上互相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的乡村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城市与乡村的快速发展与剧烈转型,乡村景观的研究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而国内乡村景观研究受政策驱动的特征也较为明显。在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这些关键政策转折点,与政策主题相关的乡村景观研究成果均出现爆发式增长。


4 研究评述与建议

4.1 国内外乡村景观主要研究视角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视角广泛多样,重点关注了传统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的保护、重视城市与乡村二元景观的协同性,深度介入了乡村景观定义、评价、保护、设计与管理的全流程。国内乡村景观现阶段研究呈现出较强的实践性特征,视角相对单一,对景观多样性、乡土风貌保护、土地利用与管理等方向的关注不足,对乡村景观规划系统性、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较为薄弱。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文化底蕴和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研究对实践指导性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国内乡村景观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具有较大的发展和建设空间,未来的乡村景观研究需要充分理解乡村景观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借鉴国外乡村景观研究在城乡景观协同、乡村风貌和自然生态保护中的丰富经验,为国内乡村景观科学、合理、高效的规划建设提供指导。

4.2 国内外乡村景观主要研究理论

自20世纪60年代生态运动开始,国外从乡村土地管理出发,已经开始探索乡村景观研究与生态的结合,并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和技术方法。进入21世纪,乡村景观研究的外延随着生态系统服务、农业遗产、自然保护区、绿色基础设施、乡村旅游等内容受到重点关注而得到极大拓展,带动了大范围的跨学科融合,生态学、计量学、统计学、农学、林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在乡村景观研究中渗透广泛。形成了以生态设计理论为基础,新思潮和新理论多元融合发展的理论研究格局。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理论与方法受国外影响,也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面貌,但缺乏研究的深度。

在未来的乡村景观研究中,研究者应当拓展理论研究的深度。一方面应当形成多学科理论融合的研究思路;另一方面应充分结合国情,重视理论的实用性和落地性。运用多学科理论及方法综合指导乡村建设,完善乡村景观研究的理论框架。

4.3 国内外乡村景观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方法均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同时又有一定差异。国外乡村景观研究方法具有2个主要特征。1)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2)专家评价与公众参与相结合。国内乡村景观研究也体现出定性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但定量分析指导实践的能力较弱,且部分定量分析盲目嵌套、模仿国外研究方法,创新性、适地性有待提升(表3)。同时,国内乡村景观研究多为自上而下的指导性研究,对公众参与重视不足。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在未来发展中既需要注重多学科方法的交叉与创新,寻找适合中国乡村振兴建设的前沿研究方法,又需要注重研究中参与主体的横向扩展。多元化、多主体、多层次应是未来乡村景观研究的趋势。


表 3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热点中的主要方法与技术


5  结语

社会文化、经济发展背景的差异导致国内外在乡村景观研究的阶段和成果上有一定的差距。未来国内的乡村景观研究应持续关注以下3个方面:1)乡村景观的多重功能和价值,从多角度关注乡村景观的复合功能和包括遗产价值、审美价值等在内的多重价值,为乡村景观的保护性规划设计、开发建设和文化景观价值等研究提供支撑;2)在规划建设研究之外,应健全乡村景观评价与保护机制,关注乡村景观特质性和层积性,建立多样化的评价体系,注重乡村景观风貌和乡村景观有机演进机制的保护,避免出现“千村一面”的同质化乡村景观;3)完善乡村景观研究的理论体系与方法框架,杜绝对国外经验的照本宣科,充分结合中国国情,加强学科交叉联系,有针对性地吸纳国际前沿方法,支撑未来乡村景观的规划建设、保护和发展。




图片来源:

所有图表均由作者绘制,CNKI中乡村景观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及WOS中乡村景观相关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在OSID码中呈现。



为了微信阅读体验,文中参考文献标注进行了删减,详见杂志。

参考文献

[1] 斯蒂尔戈.景观探源[M]. 赖文波,罗丹,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2.

[2] 黄明华,惠倩.田园城市?  花园城市?:对霍华德Garden City的再认识[J].城市规划,2018,42(10):9-17.

[3] 斯卡佐西,王溪,李璟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关于乡村景观遗产的准则》(2017)产生的语境与概念解读[J].中国园林,2018,34(11):5-9.

[4] ICOMOS. ICOMOS-IFLA Principles Concerning Rural Landscapes as Heritage[EB/OL].(2017-07-30)[2022-01-01]. https://www.icomos.org/images/DOCUMENTS/General_Assemblies/19th_Delhi_2017/Working_Documents-First_Batch-August_2017/GA2017_6-3-1_RuralLandscapesPrinciples_EN_final20170730.pdf.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全文) [EB/OL]. (2005-10-18) [2022-01-01]. http://www.gov.cn/ztzl/2005-10/19/content_79386.htm.

[6]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EB/OL]. (2012-12-31) [2022-01-01]. 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3/content_2332767.htm.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EB/OL]. (2018-01-02) [2022-01-01]. http://www.moa.gov.cn/ztzl/yhwj2018/zxgz/201802/t20180205_6136444.htm.

[8]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 [EB/OL]. (2019-05-29) [2022-01-01]. http://gi.mnr.gov.cn/201906/t20190606_2440234.html.

[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EB/OL]. (2021-04-30) [2022-01-01]. http://www.gov.cn/xinwen/2021-04/30/content_5604050.htm.

[10] 刘阎霄,张扬,李政,等.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研究态势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1):4740-4751.

[11]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 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12] VAN ZANTEN B T, VERBURG P H, ESPINOSA M, et al. Europe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A Review[J].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2014, 34(2): 309-325.

[13] WILLEMEN L, HEIN L, VAN MENSVOORT M E F, et al. Space for People, Plants, and Livestock? Quantifying Interactions Among Multiple Landscape Functions in a Dutch Rural Reg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0, 10(1): 62-73.

[14] VAN DER ZANDEN E H, LEVERS C, VERBURG P H, et al. Representing Compositi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Management Intensity of Europe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A New Typolog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6, 150: 36-49.

[15] QUÉTIER F, RIVOAL F, MARTY P, et al.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an Alpine Grassland Landscape and Socio-political Discourses on Rural Development[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0, 10(2): 119-130.

[16] ANDERSSON K, ANGELSTAM P, ELBAKIDZE M, et al. Green Infrastructures and Intensive Forestry: Need and Opportunity for Spatial Planning in a Swedish Rural–urban Gradient[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2013, 28(2): 143-165.

[17] ORSI F, CHURCH R L, GENELETTI D. Restoring Forest Landscape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Rural Livelihoods: A Spatial Optimisation Model[J]. Environmental Modelling and Software, 2011, 26(12): 1622-1638.

[18] ZIMMERER K S. Conserving Agrobiodiversity Amid Global Change, Migration, and Nontraditional Livelihood Networks: The Dynamic Uses of Cultural Landscape Knowledge[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4, 19(2): 1.

[19] VAN BERKEL D B, VERBURG P H. Spatial Quantification and Valuation of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4, 37: 163-174.

[20] SWETNAM R D, HARRISON-CURRAN S K, SMITH G R. Quantifying Visual Landscape Quality in Rural Wales: A GIS-Enabled Method for Extensive Monitoring of A Valued 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J]. Ecosystem Services, 2017, 26: 451-464.

[21] HOWLEY P. Landscape Aesthetics: Assessing the General Publics’ Preferences Towards Rural Landscap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 72: 161-169.

[22] FRANK S, FÜRST C, KOSCHKE L, et al. Assessment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Validation of a Landscape Metrics-Based Assessment by Visual Estimation of the Scenic Beauty[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3, 32: 222-231.

[23] YAO Y, ZHU X, XU Y, et al. Assessing the Visual Quality of Green Landscaping in Rural Residential Areas: The Case of Changzhou, China[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12, 184(2): 951-967.

[24] SAHRAOUI Y, CLAUZEL C, FOLTÊTE J C. Spatial Modelling of Landscape Aesthetic Potential in Urban-rural Fring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6, 181: 623-636.

[25] TEMPESTA T, VECCHIATO D, GIRARDI P. The Landscape Benefits of the Burial of High Voltage Power Lines: A Study in Rural Areas of Ital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 126: 53-64.

[26] LOKOCZ E, RYAN R L, SADLER A J. Motivations for Land Protection and Stewardship: Exploring Place Attachment and Rural Landscape Character in Massachusett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1, 99(2): 65-76.

[27] HARTEL T, SCHWEIGER O, ÖLLERER K, et al. Amphibian Distribution in A Traditionally Managed Rural Landscape of Eastern Europe: Probing the Effect of Landscape Composition[J].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10, 143(5): 1118-1124.

[28] PURTAUF T, DAUBER J, WOLTERS V. Carabid Communities in the Spatio-temporal Mosaic of a Rural Landscap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7(1-4): 185-193.

[29] FISCHER J, HARTEL T, KUEMMERLE T. Conservation Policy in Traditional Farming Landscapes[J]. Conservation Letters, 2012, 5(3): 167-175.

[30] PINTO-CORREIA T, GUSTAVSSON R, PIRNAT J.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Centrally Defined Policies and Local Decisions: Towards More Sensitive and Creative Rural Landscape Management[J]. Landscape Ecology, 2006, 21(3): 333-346.

[31] SCHERR S J, MCNEELY J.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Towards a New Paradigm of ‘Ecoagriculture’ Landscapes[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363(1491): 477-494.

[32] KRISTENSEN L S, THENAIL C, KRISTENSEN S P. Landscape Changes in Agrarian Landscapes in the 1990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rmers and the Farmed Landscape: A Case Study from Jutland, Denmark[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4, 71(3): 231-244.

[33] KIRCHNER M, SCHMIDT J, KINDERMANN G, et al.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ustri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s: The Impact of Policy an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on Trade-offs and Synergies[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5, 109: 161-174.

[34] VESK P A, MAC NALLY R. The Clock is Ticking: Revegetation and Habitat for Birds and Arboreal Mammals in Rural Landscapes of Southern Australia[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6, 112(4): 356-366.

[35] DENOËL M, FICETOLA G F. Conservation of Newt Guilds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of Belgium: the Importance of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Habitats[J]. Aquatic Conservation: Marine and Freshwater Ecosystems, 2008, 18(5): 714-728.

[36] HIETALA-KOIVU R, LANKOSKI J, TARMI S. Loss of Biodiversity and Its Social Cost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J].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2004, 103(1): 75-83.

[37] AGNOLETTI M. Rural Landscape, Nature Conservation and Culture: Some Notes on Research Trends and Management Approaches from A (Southern) European Perspective[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4, 126: 66-73.

[38] PALANG H, PRINTSMANN A, GYURO E K, et al. The Forgotten Rural Landscapes of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J]. Landscape Ecology, 2006, 21(3): 347-357.

[39] 马嘉,张云路,李雄.基于生活空间协同的日本乡村景观营造模式及借鉴[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4):73-77,82.

[40] 程勇真.传统乡村美学消逝的趋势表征及反思[J].中州大学学报,2015,32(3):44-47.

[41] 田韫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229-232.

[42] 陈伟志,王秀萍,丁继军,等.基于“美丽乡村”的新农村环境改造探讨与营建:以宁波胡陈乡东山村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4):125-130.

[43] 唐祖辉.新农村景观的乡土特色表达策略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

[44] 戴松青.“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中国园林,2016,32(1):28-31.

[45] 丁恺昕,韩西丽.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丘陵地区乡村景观规划[J].生态环境学报,2018,27(7):1335-1342.

[46] 郑文堂,邓蓉,华玉武,等.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J].现代化农业,2015(2):46-48.

[47] 徐文辉,唐立舟.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四宜”策略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9):20-23.

[48] 王文龙.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反思及其政策调整建议:以日韩乡村建设为参照[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10):83-90,111-112.

[49] 乔丹,柯水发,李乐晨.国外乡村景观管理政策、模式及借鉴[J].林业经济,2019,41(7):116-123.

[50] 马蕊,严国泰.英国乡村景观价值认知转变下的保护历程分析及启示[J].风景园林,2019,26(3):105-109.

[51] 任伟,韩锋,杨晨.英国乡村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以英国查尔斯顿庄园为例[J].中国园林,2018,34(11):15-19.

[52] 鲍梓婷,周剑云.当代乡村景观衰退的现象、动因及应对策略[J].城市规划,2014,38(10):75-83.

[53] 余慧容,刘黎明.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保护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行为视角[J].城市规划,2018,42(12):25-32.

[54] 乌恩,蔡运龙,金波.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2(3):78-82.

[55] 蒲泓宇,彭浪,毛华松.旅游视野下的乡村景观保护与更新研究:以诸暨市牛头岭村为例[J].园林,2019(12):76-81.

[56] 孙志远.生态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研究:以广西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8):209-213.

[57] 孙艺惠,陈田,张萌.乡村景观遗产地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以浙江龙门古镇为例[J].地理科学,2009,29(6):840-845.

[58] 张琳,马椿栋.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9):25-29.

[59] 张琳.旅游视角下的乡村景观特征及规划思考:以云南元阳阿者科村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5):87-93.

[60] 邵钰涵,刘滨谊. 乡村景观的视觉感知分析[J].中国园林,2016,32(9):5-10.

[61] 陈梓茹,傅伟聪,朱志鹏,等. 基于VRM与SBE法的闽西乡村景观资源的评价研究:以张地村、涵前村、南坑村为例[J].现代园艺,2015(15):18-21,26.

[62] 孙漪南,赵芯,王宇泓,等.基于VR全景图技术的乡村景观视觉评价偏好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6,38(12):104-112.

[63] 鲁苗. 浅析乡村景观评价方法研究[J].设计艺术研究,2018,8(6):106-115.

[64] 张玉钧,张英云.市民参与型的乡村景观保护:以日本海上森林国营里山公园建设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7):838-841.

[65] 熊星,唐晓岚,叶海跃,等.基于“源汇”格局的传统乡村景观保护与导控策略[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9,38(6):120-125.

[66] 余慧容,刘黎明.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保护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行为视角[J].城市规划,2018,42(12):25-32.

[67] 张晋石.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68] 陈英瑾.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北京:清华大学,2012.

[69] 周心琴.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研究新进展[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3):85-90.

[70] 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52-55.

版面预览




相关阅读:

《风景园林》2022-03刊首语 | 郑曦:乡村人居环境

《风景园林》2022-03目录 | 乡村人居生态环境 | 矿冶景观的生态修复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3 乡村人居生态环境 | 矿冶景观的生态修复

《风景园林》2022-03专题导读 | 乡村人居生态环境

LA作品 | 高荡布依山村保护更新 | 2021 LA风景园林奖获奖项目

LA作品 | 昆明乌龙古渔村——古村落保护与活化中的研究与实践 | 2021 LA风景园林奖获奖项目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3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文章编辑 刘昱霏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杂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