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音乐研究》2022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 2022-06-09


《音乐研究》2022年第2期

(总第213期)



目   录


雅乐观念的成熟与元典认知

…………项 阳  

 

《广陵散》本末辨正 

…………丁承运  

 

琴学三书说略 

…………陈克秀  


再次解译《白石道人歌曲》自度曲的史学意义

  …………李 玫  

 

清代音乐书目补正数则 

…………郑俊晖  



后调性音乐音高组织发展引论 

…………贾达群  


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五声性旋律的和声处理技法

…………马玉峰  

 

和声理论的早期历史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兼论斯波索宾团队《和声学教程》对和声理论

 传统的继承(下) 

…………任达敏  



他者视角下的中国西南两性对歌研究 

…………肖 璇  

 

延安秧歌剧体裁特征的再认识

  ——兼论延安秧歌剧在百年中国歌剧中的历史地位

  …………王冬霓  

 

 

论瓦格纳研究中的“史料陷阱” 

…………康 啸  


斯特拉文斯基关于“传统”的美学阐释及其实践意义

…………苏 哲  

 

功成不居 隐秀无形

  ——音乐会版歌剧《张富清》听读笔记 

…………彭志敏  



摘    要


雅乐观念的成熟与元典认知


文◎项 阳


摘 要:雅乐观念初现非国家礼乐核心为用。“国乐”“正乐”“华夏正声”是国家礼乐核心为用的成熟雅乐观念。当外来乐舞进入,梁武帝萧衍以中原乐制定位“国乐以雅为称”,创制“十二雅”,以一雅对应一层级;隋文帝杨坚认知金石乐悬领衔乐队以“华夏正声”定位,在太常专设雅部乐;玄宗朝《开元礼》以“十二和”与多种乐舞定位雅乐,面对不同仪式对象有选择组合,用于国家吉礼,亦与鼓吹乐共用于嘉、军、宾礼最高仪式,国家雅乐观念呈现出成熟样态。所谓典雅、精雅、雅致乃至雅化概念非“雅乐—正乐”,以礼乐而非以雅乐论的“六乐”为雅乐元典“乐经”之意义。

关键词:华夏正声;正乐;国乐;雅乐;国家礼乐

《广陵散》本末辨正

文◎丁承运

摘 要: 世人对《广陵散》的误会由来已久。文章以大量史料论证了《广陵散》和《聂政刺韩王》并无关系,其段落标题系南宋人别有用意添加;又通过分析曲名释义,嵇康的音乐审美思想与琴乐实践,以及《广陵散》的历史地位,认为《广陵散》核心在于追求解散怀抱与精神超越,其悲剧色彩本不存在,为后人基于嵇康人生遭遇的过度联想。文章旨在为《广陵散》正本清源,以期回溯它本来的历史面貌。

关键词:广陵散;止息;曲之师长;过度关联;附会荆轲



琴学三书说略


文◎陈克秀


摘 要: 朱熹《琴律说》、徐理《琴统》、王坦《琴旨》三书在琴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琴律”一词,以及琴之徽内、徽外弦度详数,均首见于《琴律说》,其使今人对中古的琴律“律算”成为可能。《琴统》提出的“十则”,是对弦发声之物理特性所做出的一个最完整的认识与总结,且领先于世界。《琴旨》明确分别弦律、管律之不同,并以此切入五度相生律之弦度音分,乃为近古琴律之首倡。三书合览,可识琴之器数,可知琴学之大半,其为今天琴学之研究,留下了一份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琴学;琴律说;琴统;琴旨



再次解译《白石道人歌曲》自度曲的史学意义


文◎李   玫


摘 要:白石谱是音乐史上的真实存在。姜白石在创作模式方面有如同我们今天所言以某种音乐素材创作新作品;有对旧曲调进行改编;有将乐工演奏之曲进行记谱;创作包含同音列不同主音式的转调;音列内部移宫调式交替;前后阕长短句不同故不用分节歌式而写成通谱曲调等。研究白石谱,不仅具有音乐史意义,也有唐宋音乐的音乐形态学研究意义,古谱学研究的意义更是不言而喻。文章以《杏花天影》作为一个译谱和分析的实证案例,呈现出再译白石谱所具有的学术意义。

关键词:白石道人歌曲;自度曲;沓字;重译



清代音乐书目补正数则


文◎郑俊晖


摘 要:以《四库全书总目》《琴书存目》《中国古籍总目》《中国音乐书谱志》等为代表的古今优秀书目,著录了大量的清代乐书,但由于清代乐书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等原因,在记录上存在一定的失误之处。文章围绕《太音正谱》《绿绮心传》《律吕解》《天乐正音谱》《乐述》《乐律书》《律吕卦义大成》《易律通解》《律吕新书衍义》《律吕图说》等十余种清代乐书的基本图书要素进行探究,重点讨论其撰者生平、成书经过、编修时代、典藏流变和文本关系等问题,并分析造成记录失误的原因。

关键词:音乐书目;中国音乐书谱志;音乐文献学


 后调性音乐音高组织发展引论


文◎贾达群


摘 要:后调性音乐的音高组织,从调性音乐具有功能逻辑关系的“中心”,向着具有特定形态及其意义指代并有着结构力功效的“核心”衍变,清晰地显示出现当代专业音乐创作之音高组织发展的逻辑轨迹。《后调性音乐中的音高组织体系、技法及分析》,从九个方面对迄今为止后调性音乐中音高组织及结构建构的主要体系及其技法,和后调性音高组织分析研究的主要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将中国后调性音乐音高组织的技术和理论之独特贡献引介并推广至国际音乐理论学界,将“中国原创理论”融入全球后调性音乐理论研究中,使该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关键词:后调性音高组织;中心;核心;逻辑;数理模型;音响色彩



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五声性旋律的

和声处理技法


文◎马玉峰


摘 要:中国早期钢琴音乐,在初期有一些模仿西方作曲家风格的作品,但民族化与个性化是众多作曲家创作追求的方向。和声作为音高组织的核心手段,成为体现民族性表达的重要元素。这一时期钢琴作品中五声性旋律的和声,是以借鉴西方七声自然音调式三度结构的和声为基础,结合我国五声调式的固有特性和民间的多声特点进行风格化处理。文章归纳和梳理了这一时期钢琴音乐创作中和声方法的借鉴、融合、创新及其发展脉络。

关键词:中国早期钢琴音乐;五声性旋律;和声处理



和声理论的早期历史及其在中国的传播

——兼论斯波索宾团队《和声学教程》

和声理论传统的继承(下)


文◎任达敏



他者视角下的中国西南两性对歌研究

 

文◎肖 璇


摘 要:文章聚焦日本对歌学术研究团体,追溯该团体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开展两性对歌研究和文化寻源的历程。尽管其学术风潮起伏变化,不同阶段的研究方法转捩嬗变,但是皆统合在复原古代日本民族文化表达这一宗旨下。日本的中国对歌研究中所带的日本问题意识,也形塑了该团体独特的对歌研究特点。文章从内部学理的研究方法、理论生成,到外部地缘政治等维度,讨论日本对歌研究中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的方面,并分析其不足之处。

关键词:日本两性对歌研究;西南两性对歌;比较研究;文化复原


 延安秧歌剧体裁特征的再认识

——兼论延安秧歌剧在百年中国歌剧中的历史地位


文◎王冬霓


摘 要:延安秧歌剧作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生成的新型革命戏剧样式,具有基于陕北民间秧歌,以及先前“左翼”戏剧、苏区戏剧、延安早期歌剧的体裁特征。它在表现形式上对以《白毛女》为起点的解放区“新歌剧”产生了积极影响,为表现现实斗争的“新歌剧”提供了形式参照和创作经验。关于延安秧歌剧体裁及其表现形式的再认识,无疑是深化其研究的重要途径,也是真正认识其历史地位的重要前提,因此,延安秧歌剧研究需要立足于其“题材”,更应着眼于其“体裁”。

关键词:延安秧歌剧;体裁特征;中国歌剧;历史地位


论瓦格纳研究中的“史料陷阱”

文◎康 啸

摘 要:瓦格纳留下了海量“一手”材料,包括日记、信札、自传、论文及各式杂文,加之瓦格纳亲朋好友的日记、见闻、回忆等,共同呈现出瓦格纳的历史身影与艺术之路。瓦格纳用受欢迎的记录方式避开了某些历史真相,包括有意为之的遮掩修饰,以及无心而就的客观影响。文章考证瓦格纳史料的某些不实之处,区分不同的“伪史”特点,并探究造成史料失实的原因。“辨析史料”不论是正本清源,还是“抹黑”或“造神”,其本身也呈现出学术发展的状态。

关键词:瓦格纳;史料陷阱;史料辨析



斯特拉文斯基关于“传统”的美学阐释

及其实践意义


文◎苏 哲


摘 要: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在其代表作《音乐诗学六讲》中,从音乐现象、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多个角度,对“传统”进行了多层次的美学阐释。“传统”作为贯穿《音乐诗学六讲》的理论主线,体现了艺术进化的正确内涵、艺术价值的动态传承,以及建立传统的最终追求。“传统”不仅在理论维度代表了斯特拉文斯基美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更在实践维度引领着他的创作方向与音乐风格。“传统”作为斯特拉文斯基不懈追寻并力求触及的音乐美学问题,对今天的音乐发展和创作方向具有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美学阐释;创作实践


功成不居 隐秀无形

——音乐会版歌剧《张富清》听读笔记


文◎彭志敏


摘 要:文章以方石音乐会版歌剧《张富清》及其音乐创作为主要对象,着重分析阐释其主导动机设计、音乐素材选择、整体结构安排、细部处理方法、体裁形式特性、非矛盾性冲突写法、隐秀式潜在逻辑等,兼及作曲家对歌剧音乐创作的价值追求,并提出一些个人对歌剧音乐创作的看法。

关键词:歌剧;歌剧音乐;歌剧音乐创作;张富清



购买纸质期刊,请登录淘宝网“人民音乐出版社天猫旗舰店搜索。

购买电子期刊,请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或进入“音乐研究”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栏目订阅。




扫码关注我们

《音乐研究》

微信号|yinyueyanjiu_1958

投稿邮箱|yyyj@rymusic.com.cn


人民音乐出版社新媒体矩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