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女记者为东北“带盐”:她的出镜特别仙,她的文字我笑翻

王琳 庖丁解news 2022-03-17


Ladys and 乡亲们,你们好吗?我是中新社记者王琳,与黑龙江分社的兄弟姐妹们一起为小新(中新社)守边疆。


初来《庖丁解news》“炸道”,我戴了对牛角出镜,表达一只小庖丁对牛的敬意。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1721035459931209731

▲戳视频,仙女记者为你“传经送宝”


以冰为城,以雪为乡,我是南方样貌的北方姑娘。黑龙江位于中国最北,今儿咱们就唠实在嗑儿:

【如何在地方新闻特质中“找到北”】


▲“媒体行活动”走进-40℃的中国“北极”漠河


NO.1

「 抢抓“天时”、刻画人物,段子式新闻有点甜」

新闻要与时间赛跑,新闻人是时代的记录者。这是一个“看天吃饭”的行当,这里的“天”可以指自然气候,也可以指时代背景,它们是新闻作品的鲜明烙印。

冬季寒冷多冰雪,是黑龙江的气候特质。如何在写法上,让这种气质更出挑呢?东北妹子,先讲段子:

2020年11月19日,黑龙江连发36个暴雪预警,新闻也要借这阵“天时”的东风。气象是表层,深层是自然环境孕育了东北人幽默豪爽的个性、苦中作乐的智慧。


▲列车员用力撞冻住的车门


比如,我们在雪天外出得撞门,因为门冻得“当当的”。早上5点出门采访,我用80斤的体格撞开大门,一脚踩出去雪没到小腿。

一对小夫妻正在雪海里“挖车”,形象展现了“东北名言”:“家有爷们儿好处多,大雪过后能挖车。”


▲大雪过后打扫汽车上的积雪 


面对大雪,不同地域的人有什么不同反应?

打开朋友圈,原本粗线条的东北人变文艺了,用镜头捕捉雪中美景,再配上一句:“窗外飞雪白,相思格外红。”

走到街头巷尾,婉约派的南方人变狂热了,随便找个雪窝子,“我把你埋上,你把我埋上”,俩人就能玩一天。


▲哈尔滨雪地漂移


……将这些生动的见闻一连串写到新闻里,形成了两篇段子式报道:
《黑龙江: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
《36条暴雪预警后 黑龙江冻出“冷”幽默》
(点击上面标题欣赏原文)

【环境是皮人是骨,突显不同的性格、差异的言行,就是通过刻画人物,激活地方新闻特质】


▲直播东北冻货市场


中新社通稿中心吴庆才主任的业务讲析,可借以共勉:通稿不一定正襟危坐“严肃脸”,真正有中新风格的通稿都是很好的新媒体稿。中新风格具备的“短快活新灵”也是新媒体特色,两者的最大公约数,一是遵循新闻规律,二是努力让作品具有“阅读的舒适度”。


▲采访哈尔滨经济贸易洽谈会


NO.2

「 深耕“地利”、描绘风情,故事式新闻热辣辣」


上回书说“天时”,2020年战疫又战贫,本就举足轻重的黑龙江农业,因为这一时代背景而更加重要。

黑龙江占据寒地黑土的“地利”,维护粮食安全是关涉国际民生的头等大事。

这一年的农业报道,应该是时代脉搏与地方担当的同频共振。


▲下乡采访,走进黑龙江大农田


兵法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黑龙江作为“粮草先行官”,要担当什么重任、如何完成使命?

在全国两会时,我们发布的《决胜之战粮草先行,黑龙江护航中国粮食安全“压舱有石”》一文,答了疑问、安了民心。
(点击上面标题欣赏原文)

深耕“地利”,跳出“地域”,站在中国看龙江,站在世界看中国

这也符合“中国立场,国际视角”的央媒站位。


▲在黑龙江省新闻发布会中提问


谚语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讲的是在一座山的不同位置,可以看到不同季节的景色。

同时不同地,和同地不同时,都会风光迥异。写好新闻,先讲故事。


▲在黑龙江省旅发大会上采访俄罗斯姑娘


我们常说,边境无小事,事事连两国。

一位在中国边城黑河生活的朋友讲:当地一个普通游泳馆,就是反应俄罗斯经济状况的晴雨表。为什么这么说?

卢布增值的时候,俄罗斯妇女过境来游玩,游泳馆是她们很喜欢的地方。

俄罗斯妇女身材姣好,黑河妇女看了羡慕又无奈,就撤出了游泳馆。

等到卢布贬值的时候,俄罗斯妇女花不起钱过来游泳了,她们从馆里撤出来,黑河妇女回来了!


▲采访中国黑河与俄罗斯布市共迎“中国年”


如果在做卢布汇率波动的报道时,引用这家游泳馆的俄罗斯游客接待量增减,新闻就有了接近性、趣味性。

类似许多特有的、鲜活的现象,就是地利因素滋养而出的“地方风情”,可以为作品增添无穷的魅力。


▲中新网“云访谈”对话黑河后旅发时代


举一反三,在奔小康的时代背景下,不同地域的小康之路也不同。

比如中国对俄边城绥芬河,市民或多或少都会俄语,商埠的牌匾都是中俄双语,连交易结算都是能用卢布的。

所以可说,这是一座“会说俄语”的城市,这一拟人修辞由社会现象得来,也代表了对俄合作的城市功能。

NO.3

「 构建“人和”、通力合作,跨界式新闻味道浓」

新闻因人物而生动,记者既要与人交手、广结人脉,也要倾听人心、洞悉人世。“人和”,是影响作品的潜在因素。

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没有那么多独家,各家媒体在协作中各显神通;在媒介融合的年代,单打独斗不吃香,各位记者在合作中闯关过卡


▲疫情时期,探访黑龙江首条N95口罩生产线


疫情是“此时”最频关键词,“此地”黑龙江呈现出境外输入疫情的特点。

2020年4月,中新社黑龙江分社四人主动请战、前往疫线。我们走进重症中心、见证患者出院、采访院感专家、亲历卡口通行……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报道组在牡绥疫情一线


那次行程的最后一战,我们穿上了总社邮来的隔离服、护目镜,用全了晓丹社长给带的防疫物资,走进高污染隔离区——牡丹江医疗废物处置中心。

当天,我们全程跟访医废清运人,从集中隔离点、医废暂存间再到高温消毒间,一处也没错过。

那里装满已经使用的防疫用品、手术器械、术后残物等,是距离新冠病毒很近的地方。


▲中新社跟访牡丹江医疗废物清运全程


与前方后方的并肩作战,与采访对象的真诚交流,令一篇篇新闻报道充满了人情味,也获得了更多人的鼓励与尊重。

许多报道中,我感受到媒体之间的协作意识,更感受到同事之间的合作力量。


▲绥芬河战疫时期,各媒体联合采访院感专家


媒体人,要有大局观念,也有各自风采

在产业融合、媒介融合的浪潮中,我们要打破战线的疆域,通力创作更全面深入的报道。

我们要突破自我的限制,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型记者,以图、文、视全媒体形式呈现真相。


▲采访中俄文化大集


记者是城市的眼睛,看它所看到的;也是城市的耳朵,听它所听到的;还是城市的嘴巴,说它想说的话

我们要打开全部感官,以事实为依据创造具有可读性的作品。

天时、地利、人和这仨词儿看似挺玄,其实就是新闻5W中的when、where、who。

但只有将基本要素写全、榨干、吃透,才是真的占天时、居地利、揽人和。

这就是地方新闻特质中的“北”,你找到了吗?


▲在中新网演播室准备节目


NO.4

「 我们为小新守边疆:最北最冷最放心,最偏最远最忠诚」


如题,“美女记者”是别人叫的,我靠颜值吃饭得饿死。

黑龙江以冰雪闻名,作为文字兼出镜记者,我每年冬天走一遍流程:看采冰、逛景区、打滑梯、蹦冰迪,表情一般是享受、好奇、开心……就像在海边长大的一样。


▲在哈尔滨太阳岛雪博会直播


其实,夏天跋山涉水,信号时有时无,冬天冰天雪地,体温时有时无。看似光鲜的职业,背后有许多酸甜苦辣。

每位驻扎黑吉辽的新闻人,都在为东北“带盐”,虽历尽辛苦,但甘之如饴


▲直播中国雪乡风景区开园


那场战疫报道,我们圆满交卷了。

返程接受隔离时,晓丹社长、同事们早早带着鲜花在酒店楼下等候,“欢迎回家”“战疫记者”“你们辛苦了”……一声声问候,暖了心房,湿了眼眶。


疫线报道组解除隔离后,中新社黑龙江分社晓丹社长与同事们前来迎接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为小新守边疆,最北最冷最放心,最偏最远最忠诚。

在我们的大家庭中,有人谦逊温厚,有人殚精竭虑,有人歌甜人帅,有人细心体贴,有的是出差狂人,有的是自律达人,有的扛着机器赶赴现场,有的每天坚守编辑后方……

还有入行媒体的新兵:初生牛犊莫怕虎,跟紧牛群别掉队。


▲在中俄博览会上设立的中新网直播间

  

想对每位兄弟姐妹,说一声感谢,道一声加油。


最后以《敬你》中的一段歌词结束本文:


我敬你满身伤痕还如此认真
山水迢迢还奋不顾身
我敬你万千心碎还深藏一吻
乌云滚滚还走马上任
我敬你泪流成河还如此诚恳
生死茫茫还心怀分寸
我敬你人去楼空还有刀有盾
落叶纷纷还独自上阵


作者:王琳

编辑:魏园

推荐阅读:
用历年人民日报数据告诉你,“战时状态”滥用了吗?

有多少编辑都成了剑客?

美女记者驻外,差点儿把分社烧了...

又三十余家传统媒体阵亡,有的连休刊词都不留……

美国“勤王大戏”变全武行!一文尽览全球媒体辣评

发刊词:新闻不死,仍有圣徒无数

关于拜登就职典礼,两位“首席”的聊天记录被曝光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