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康震丨诗仙李白(五):李白入狱之谜

本期介绍: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可以说真的是弃笔从戎了。这对长期怀有政治抱负的李白来讲,无疑又是一次重要的机遇,那么李白参加了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还会发生什么?李白能够在这次叛乱中认清形势吗?还会有什么事情等待着李白?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李白可以说真的是弃笔从戎了,这对长期抱有政治抱负的李白来讲,无疑又是一次重要的机遇,那么,李白参加的是怎样一支军队,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还会发生什么?李白能够从这次叛乱中认清形势吗?还会有什么样的事情等待着李白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上一讲我们跟大家讲了李白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军队。加入永王李璘的军队,对李白来讲,在他个人主观上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因为他在和平时期,有过一次机遇。就是到长安,见到唐玄宗,他就是唐代最大的头了。盛唐的时候,唐玄宗。但是,无所作为。宫里面待了一年多,就出来了。现在战争年代的时候,他又碰到了唐玄宗的儿子,而且这个儿子有兵权。是什么呢?是当时统驭整个长江流域,军政事务的这么一个永王。所以,应该说,以李白的个性和他平时的志向,参加永王李璘的军队,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但是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李白,他的确是个诗人。他考虑问题的时候,有时候他的确是从具体的政治的角度,生活的角度来考量。但不免他把一个政治的行动,军事的活动,也给浪漫化了。就是你看他诗里头就没写过一件具体的事。全都是一些打比方。老把自己比成什么呢?谢东山。就是老把自己比成谢安。要不就是静胡沙。反正就是这些事都不当事。在他来讲都很轻松。可是你知道,在其他的一些诗人的诗里边,在一些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里边,有些诗人的诗它是记录的。像杜甫就不一样。杜甫的诗纪实性很强。所以杜甫的诗叫诗史,可以当历史来读。但是,李白的诗就不能当历史来读,可以当作历史的情绪来读。它代表了一种历史的情怀。但是不能当历史的诗史来读。

所以我们说,这是李白诗歌,还有包括李白人生从头到尾的一个特点,就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诗也是这样。我们很难从他的诗里边,看出他真正具体地落实了几件,他做过的跟政治有关的,跟他的理想有关的事情,没有。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不管参军后的李白,能否按他所想的那样,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命运多舛的唐王朝,又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政权变动。天宝十四载,即公元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天宝十五载六月十五日,唐玄宗在逃亡成都的路途中,将太子李亨留下,以图恢复北方。七月十五日,他在宰相房琯的建议下,下发分制置诏。这个诏书的主要内容是,太子李亨做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收复长安、洛阳等黄河流域的失地。永王李璘,负责经营长江流域的军政事务。盛王李琦,负责江南东路,淮南、河南等地的军政事务。丰王李珙,负责河西、北庭等地的军政事务。由于唐玄宗在登基之初,就规定皇子们,在没有长大成人后,是不出阁的。也就是不能离开京城。等成年后,才能到他们的封地上去。所以盛王李琦、丰王李珙因年幼,并没有到分封地去。而是随着唐玄宗,一起去了成都。太子李亨,永王李璘,分别奔赴所任。唐玄宗的这个分制置诏书刚刚发出,唐王朝内部的政权斗争,就开始了。

百家

讲坛

康震

就是唐玄宗的诏书,就是分制置诏。这个诏书是什么时候发的呢?是七月十五号发出来的。可是,在七月十二号,在灵武,灵武是哪个地方呢?在现在的贺兰山麓东边。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县一带。在这儿,当时的太子李亨,自己宣布继位。他自己当皇帝了。而且改了年号,改元为什么呢?改元为至德年。因为当时是什么呢?天宝年,改为至德。尊他的爸爸为太上皇。这个通报一直到8月12号,因为路途遥远,他在宁夏,他父亲当时在成都,这一直到八月十二号,八月中旬的时候,这个通报才到达成都。当时的玄宗,也没有办法。只好认可,默认了这个事实。

换句话说,当他的父亲,就是说(八月)十二号继承了王位之后,他的父亲并不知道这个消息,所以七月十五号的时候,依然以皇帝的名义,发布了分制置诏。那样一个命令。但是等到八月中旬的时候,他默认了这个事实。到八月十八号,一个礼拜以后,唐玄宗派他的心腹大臣,叫韦见素、房琯,就刚才提到的房琯。还有一个人叫崔涣。派他们三个人,将自己的传国玉玺,就是代表皇帝权威的印章,就交给了李亨。正式地将皇位传给他。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二日,也就是唐玄宗下达分制置诏的前三天。太子李亨,在甘肃灵武,即皇帝位,改元至德。尊唐玄宗为“上皇天帝”。

八月十二日,灵武即位的通报到达成都,唐玄宗只好承认现实。而此时最尴尬的,还不是唐玄宗,而是李亨的弟弟永王李璘。玄宗的分制置诏下达后不久,李璘就从成都到达襄阳江夏。开始招兵买马、筹措军备。这期间他的哥哥李亨,却已经成为了皇帝。这时的李璘会有什么反应呢?

百家

讲坛

康震

关于李亨和唐玄宗之间的矛盾,以及李亨如何巧妙地利用这次机会,继承了皇位,我们今天没有时间讲,但这显然,是李亨蓄谋已久的一个动作。因为什么呢?因为唐玄宗长期以来,对他这个太子,很不满意。而李亨一直也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所以当时没有跟他的父亲去成都,而是留了下来,整顿中原的事务。他父子之间的矛盾,以李亨继承了皇位,暂时告一段落。可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冒出来了。为什么呢?那个分制置诏发布的时候,说太子领一部分兵,永王领一部分兵,盛王领一部分兵,丰王领一部分兵。太子虽然是天下兵马元帅,但是他只掌管什么呢?整个北方事务。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太子变成皇上了。皇上是什么呢?就没有什么分管不分管的。天下全都是我的。所以那个分制置诏,对于李亨来讲,就失去了实际的功能。失去了效果。而当时的永王李璘对他来讲,因为我刚才讲,那个盛王和丰王,实际上都没有离开成都,所以不可能对他构成威胁。在当时除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军队,对李亨构成威胁之外,那对他威胁最大的就是他的弟弟了。就是永王李璘。

应该说父子之间已经如同敌国,兄弟之间就更不用说。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讲,一方面存在,跟安史乱军的作战。另一方面,李亨跟他的父亲,李亨跟他的弟弟之间,也展开了激烈的而且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这个是交错在一起的。你想想看,李白当时要有我在这儿,讲这么清楚的话,他不会犯这个错误。而我也是读了那些历史书以后,才慢慢清楚的这些事情的。这个很复杂。一般的人怎么可能知道呢?而对于李白来讲,他刚从庐山上下来,他参加这个军队,很正常,但是这个背景并不正常。

那么李璘到底是个什么人?其实说起来李璘跟李亨的关系非常的近。他是唐玄宗的第16个儿子。但是他小时候他的母亲早早去世了。是由谁养大的呢?是由李亨养大的。就等于说长兄如父一样。长兄从小就把他抚养大。经常喜欢抱着他睡觉。说是他的弟弟,跟他儿子也差不多。我说的意思是感情其实很好。那么感情再好,一旦政治利益上发生冲突,那就也好不到哪去。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永王李璘,在太子李亨即位后,继续按照唐玄宗分制置诏的意图,经营长江流域的军政事务。并迅速成为长江流域,一支巨大的军事力量。新皇帝李亨,绝对不能容忍李璘,有如此强大的军事存在。他命令,李璘离开军队,回到成都,侍奉玄宗。李璘拒绝了。一场兄弟之间的战争,就要爆发了。而此时,李白还在李璘的军队当中,双方的厮杀,将给李白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百家

讲坛

康震

那么在当时,天宝十五载的七月份,李璘就离开了成都,因为他父亲要派他到江南来负责整个长江流域的军政事务。他七月份到达了湖北的襄阳,九月份到达了江夏,然后史书上记载说,他“招募勇士数万人,恣情补署,江淮租赋,山积于江陵,破用巨亿。”(《旧唐书》)换句话说,他到处招兵买马,收敛钱财,钱财达到巨亿,就是以亿计。都堆在哪儿?江陵。江陵就是现在的湖北省的江陵县。

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都是谁写的呢?都是后来宋代人,或者五代人写的唐史。他们要维护的是谁的利益?他们当然要维护唐肃宗,因为唐肃宗是正宗的皇帝。出于这样一个目的,在史书上写的时候,说他这么强大,“见富且强,遂有窥江左意”。就是说他有活思想了。他想占据金陵,占据广陵,就是扬州。以此为据点,来扩大他的势力。史书上说了一句话说“肃宗闻之,诏璘令还觐上皇于蜀,璘不从。”(《旧唐书》)唐肃宗了解到这个情况以后,就给他下了一道诏书。因为当时唐肃宗已经是皇帝了。说你现在回四川去陪爸爸去,把你的兵权都交出来,陪父亲,回到成都去。李璘不从。李璘不从,他的儿子,李璘的儿子叫李㑥。这个字怎么写呢?单立人过来一个容易的易。这个人刚愎自用,但是史书上说,喜欢作乱。其实也不是喜欢作乱,他可能自己也想当皇帝,但这就无从而知了。

他劝李璘取金陵,就是去占据金陵,引舟东下。当时一共准备了五千甲士。什么是五千甲士呢?就是精锐的部队五千名。精锐的部队,以浑惟明、季广琛、高仙琦这三个人为大将,但是,只是往广陵走。并没有说要取江东。换句话说,李白在写那个《永王东巡歌》的时候,虽然他也是在军队里边,跟着人家走。但是他并不知道,高层为什么要朝那边走。我刚才讲了,他总以为人家到那儿去,是要运送粮草。人家到那儿去,是要从海路上取幽燕之州。人家到那儿去,是要收复两京。但是,对于李璘来讲,这个时候,他打出来的名义,说我还继续在执行唐玄宗的命令,就是分制置诏。我负责江南地区的军务。但是对于李亨来讲,分制置诏对他来说很痛苦。他已经是皇帝了,他不允许这个东西再起功能。他要求李璘,马上返回成都,把兵权交出来,但李璘不干。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你很难说谁叛变了,谁反叛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李璘在行动,李亨也在行动。这个时候一个重要的人物就出现了。他跟李白是好朋友,就是谁呢?就是前面跟他一起同游梁宋的高适。高适是在盛唐诗人里边,官做得最大的人之一。

这跟他的字也很相近。他的字就是达夫。所以他的官后来官做得很大。当时他(李亨)命令高适,担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掌管广陵十二郡的总体的军政事务。那就是说高适是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不光能写诗。当时年轻的时候,大家在一起玩可以,现在要为朝廷做事,他也能担得起来。我们都知道,扬州从隋代一直到唐代,一直都是唐代(和隋代)重要的经济中心。那么他担任淮南节度使,整个掌握以广陵为中心,周围

十二个郡的所有的军政事务。这是一条线。

再一个,当时有一个将军叫来稹。命令江东节度使来稹,率军在湖北安陆,与谁呢?与高适会合。准备讨伐李璘。这两个人算是一条主要的干线。还有一条干线是什么呢?唐肃宗动作很快。他派宦官叫啖延瑶。姓啖,叫啖延瑶。与广陵采访使李成式联络,对李璘构成腹背受敌的包围。换句话说他采取两条线,一个是高适,与刚才我讲的来稹。这是一条线。再有一条线是宦官啖延瑶和李成式。

我刚才说这就是灭顶之灾。这绝对是灭顶之灾,因为当时出兵的时候,我刚才讲了,李璘只有五千甲兵。但是,高适手里有十二个郡的兵马。而且人家已经把布袋都装好了,就等着你来钻。在这个过程当中,李白对这个毫无察觉。换言之,为什么我今天要讲高适呢?因为大家都是诗人。但是在这样的严重的形势下,高适的头脑是很清醒的。他不但清醒,而且他付诸实施。后面我们会讲到他是怎么做的。但是李白对形势就认得不清楚。我们当然不是要责怪李白,但是就是同样地,在严峻的政治形势面前,确实有不同的表现。

中间有一个导火索,不然怎么开打啊?什么导火索呢?当时的吴郡采访使李希言。他们都串通好了,这都是唐肃宗的人,李亨的人。李希言照会李璘,这个是很不寻常的。为什么呢?因为李璘是王子,是皇族。他这个采访使,跟他相比较,是个下级的官员。那么,李希言,给他照会,并且在照会上直接写李璘的名字。给李璘看。质问李璘,为什么沿江东下,你的寓意何在?李璘看到这个信以后,大怒。说你现在有什么资格给我照会。这照会也就罢了,有什么资格直接写我的名字。就是这些礼仪都跑到哪儿去了?他一怒之下,派他的大将,浑惟明攻取李希言。这是一条线。再派第二个将军季广琛,袭击广陵。一条线打李希言,另一条线直接打扬州。这样子的话,兄弟之间就真的开打了。这就公开化了。就打起来了。

打呢你就好好打。你哪怕打出来个水平也可以。他(李璘)又不行。李璘最后率领了五骑,五个人,想从丹阳直接奔鄱阳。然后打算南走岭南。但是在大庾岭地区,就是现在的,相当于五岭这个地区。大庾岭这个地区,被当时的江西采访使,叫皇甫侁。这个字怎么写?单立人过来个先进的先。皇甫侁抓住了。李璘中了一箭,倒在地上。皇甫侁上去把他的头给砍下来了。他的儿子李易(音),也被乱军所杀。所以李璘的军队就这样子分崩瓦解了。很迅速。李白参加他这个军队,前后算起来就是两个月,还不如在长安时间长。在长安的话,一年多呢。这次就是两个月光景。这个就是李璘军队的总的下场。李璘被杀了,他儿子也被杀了。他军队也被瓦解了,所有的权力现在又都归到李亨的手里。政治高层的斗争告一段落了。但问题是,对李白来说,他的处境非常尴尬。他现在开始逃亡了。因为这个词用在他身上很合适,他真的是逃亡。他不能再隐居起来。如果说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他还能隐居的话,那现在怎么隐居?因为别人要抓他,他算是有谋逆之罪的人。所以他就开始逃亡。

但是呢?他能逃到哪儿去呢?所以他自己的内心非常痛苦。他在一些诗里边就谈到这个问题。比如说他有一首诗,叫《箜篌谣》。他在《箜篌谣》里边,用了个典故,什么例子呢?叫“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当年汉文帝和他的弟弟淮南王之间有矛盾。我们前一段时间看《汉武大帝》里边也是。他的母亲老嫌汉文帝跟他的淮南王,好像其他的王子之间,老是觉得,他不爱护他的兄弟。弄得皇帝很为难。当年汉文帝和淮南王有矛盾,把淮南王发配充军到四川。淮南王的性格刚烈,绝食而死。他一死,弄得皇帝很被动。为什么呢?民间,就有歌谣说,“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就是你这个皇帝怎么当的?有才无德。连弟弟都给你逼死了。他就用这个典故来说明什么呢?但是李白说不出来。他这叫哑巴吃黄连,真是有苦说不出。他在错误的地点参加了一个错误的军队,最后得了一个错误的结果。但是又不能告诉别人,这个是错误是别人强加给他身上的。他又不能这样讲。李白在一些诗里边,用这样的典故,来叙说自己对当时的政治,一种痛苦的体验。但是呢?他现在才明白这些道理,很晚了。因为他是个诗人,所以他现在就只剩下要倒霉要给人家抓起来。

那么李璘死了以后,他的谋士们,逃散的逃散,杀死的杀死,流放的流放。李白逃避到了彭泽,叫人家抓起来。投到了浔阳的监狱。就是九江。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永王兵败后,李白仓惶出逃,最终身陷囹圄。且不管李白在李璘的军队当中,有没有得到重用,不管他的政治理想,有没有实现。入狱对他来说,无疑又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他想洗雪自己,但为时已晚。参加“叛军”永王的军队,这已是事实。身陷囹圄的李白,会不会因此而遭来杀身之祸呢?在狱中,等待他的又是什么?

百家

讲坛

康震

他当然还够不上什么主要的谋士,主要的幕僚。他待了才两个多月。可能什么还没来得及开始呢,就结束了。锣鼓还没敲呢,准备唱呢,结果人家说谢幕了。已经落幕了。他自己主要是名气太大,现在我们回想起来,可能李璘让他来幕府里边,主要就是借助他的名气。就是这个文化人,这个文人,也到我的军队里边来,以壮声色。当时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写了一首诗,题目叫《不见》。看不见的“不见”。有个副标题说“近无李白消息”。近来听不到李白的消息。说“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当时李白投到监狱里头,舆论都认为这个人该杀,太狂了。而且是谋逆之罪,正好罪名也很合适。刚刚够好。当时看来主张要杀掉他的人,而且当时有很多人确实也杀掉了。大有人在。但是李白没有死。首先咱说第一个,他没死。当时有很多的流传的传说,其中有一个叫裴敬的人,他在《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里说什么呢?说李白没死,主要是当时郭子仪给说的情。为什么郭子仪要给李白说情呢?是因为李白年轻的时候,郭子仪当时还小。郭子仪在军队里边当兵,犯了法,人家要惩罚他。李白当时就跟那个主事的人说了好话,就赦免了郭子仪。现在郭子仪是天下兵马副元帅,兼左仆射。权力非常大。那么就是说,以德报德了。让李白能够脱离这样一个灭亡的厄运。这个后来经过有关的研究者的研究认为,这是绝对不可信的。为什么呢?因为郭子仪大概在唐玄宗开元四年的时候,就已经应了武举。而当时的李白,还没出夔门呢,他在四川还待着呢。俩人根本没有见面的机会。那就是说,这个问题翻到另一面,可能郭子仪认为李白有才,愿意帮他。但是,跟李白帮郭子仪这个荒唐事是根本没关系的。

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说?我们觉得在李白身上很多传说。都很奇怪。说他死的时候是捞月亮的时候死的。也有的人说他骑了一头鲸上了天了。那么人们愿意把这些传说,加到李白的身上,这代表了人们对李白的一种看法,就是不希望李白身上发生很多悲惨的事情。希望很多浪漫的,我们平时达不到的事情,做不到的事情,而我们又很想做的事情,都发生在他身上。因为发生在他的身上最合理,符合他的性格逻辑。所以李白就是这样,背负了很多传说的一个人物。但是如果我们都从传说的角度来认识李白,那李白也会很累。因为真的没有发生那么多的事情在他身上。但是,可以在现在确定一个事实是,李白没有死。他捡了一条命。

但是他非常痛苦。他在监狱里边写了好些诗。他的诗,“万愤结习,忧从中催”,简直苦恼死了。“举酒太息,泣血盈杯。”拿起来杯子来喝不下去水,喝不动酒。滴到杯子里的全是血,一杯一杯的。满满一杯的血。他当然快气疯了。因为对李白来讲,他是满腔的热情,是要为国朝做大事,没想到做了一个不自觉的谋叛者,他真的是一个不自觉的叛逆者。气愤归气愤。他还得求人。命是现在保住了,可是再关下去,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所以他当时,给很多的大臣都写信。李白架子再大,这个时候也得放下来。这里边我们要特别提到一个人,就是高适。我们还没忘了他。我们发现高适在整个事变里头,充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我们说当年,在天宝初年的时候,他和杜甫、李白,同游梁宋,互相诗酒唱和,何其潇洒。都是很好的朋友。那么现在李白,就是当这个时候,李白在监狱里头的时候,杜甫在哪儿呢?杜甫还在长安呢。杜甫本来是要去投奔唐肃宗的,结果被叛军抓起来了,扣在长安了。说他陷贼长安。所以当时这三个人呢,李白是高适的阶下囚。而杜甫呢?被叛军关押在了长安。高适,我刚才说了,他有三个重要的职务,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是一个真正地拥有实际军事权力的一个大人物。

高适既是讨伐永王的统帅,李白就是他讨伐的一个对象。我们现在不知道,李白给抓到监狱里头,是不是高适下的指令。但显然,高适对于他这个往日的好朋友,采取的是做壁上观的态度。这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李白犯的不是一般性的错误,而是谋逆之罪。李白给他写过一封信。当然是诗的形式。名字叫什么呢?叫《送张秀才谒高中丞》。因为当时高适担任御史大夫,所以叫他高中丞。当时有一个秀才,叫张孟熊。张孟熊想要去找高适。找高适干吗呢?就是请求他能够出兵洛阳,给他献计策。知道李白跟高适是好朋友,就去找他。李白就写这封信,相当于推荐信,推荐张秀才去找高适。前面有一篇小序。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现在关在监狱里,就在您的监狱里头,正在读一本书,什么呢?就是《史记》的张良传。他读了张良传,他觉得这个秀才张孟熊,就有点像张良。所以我写这首诗送给他,并且把他推荐给你。他在底下的诗里边啊,这个诗分为两段。在前面的一大段里边,就是在写张良的功绩。为了烘托张秀才。而后面的一句,他写到什么呢?写到“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什么意思?说你高适,确实厉害,会打仗,一下就把这些妖怪都平定了。可你知道高适当时平的谁的妖怪?那不就是李璘是妖怪吗?妖氛,敌军。李白也是这妖氛里边的一部分。所以他说什么?他说,“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说我自己心情也还挺好,我倒也没有那种,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感觉。只是觉得有点玉石俱焚的意思。就是你们不管是玉,还是烂石头,一块儿全都给打到了。现在落到这步田地,“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我面临着目前这种危难的局面,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但是这个话很明白,希望高适能拉他一把。那么这个信寄出去以后,没有任何回应。高适和李白的交游关系,就此就中断了。到后边两个人再也没有来往过。高适在广陵待了不到一年,就去了洛阳,担任别的官职。又过了一年,高适到了长安,后来去了彭州担任刺史。后来又到了蜀州,担任刺史。后来到蜀州做刺史的时候,杜甫就到了成都草堂。杜甫一直跟高适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得依靠高适,所以杜甫在四川成都的时候,主要依靠两个人,都是他的好朋友。一个是高适,蜀州刺史,一个是剑南西川节度使严武。这当然是后边的话。但是我们要说,李白和高适,这两位诗友,写诗的朋友,文章之友,最终他们的友谊变成了什么?变成了玄宗、肃宗和李璘父子兄弟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我讲这个什么意思?这就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文化和文人的命运。这个命运不由自己。高适一旦成为封建官僚体制中间的一员的时候,他的命运就不由他来掌握。那么,如果在这个中间,出现了个人的价值,个人化的价值跟体现的时候,那毫无疑问,都要被泯灭在这个庞大的体制中。








百家

讲坛

画外音

在新皇帝李亨发动的这场战争中,李白不自觉地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狱中的李白,悲痛万分。在一些诗作中,李白表达了自己近乎绝望的心情。那么,身陷囹圄的李白会出狱吗?这个世人皆杀的对象,会不会因此而遭难呢?他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抱负,会因此而灰飞烟灭吗?

百家

讲坛

康震

应该说,高适虽然没有帮助李白,但是当时帮李白的人还挺多的。其中特别指出的一个人,是谁呢?叫宋若思。这个人当时也是御史中丞。御史中丞相当于什么官呢?就有点像现在的检察官一样。他对李白很好,因为什么呢?李白的这桩案子由他亲自审的,也是他直接管理的。所以在他的帮助下,李白获得了释放。不但获得了释放,而且在宋若思的幕府里边,开始担任幕僚。这个对李白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因为这叫绝处逢生。用雪中送炭不合适,用绝处逢生。换句话说,这样一个世人皆欲杀的对象,现在终于能够得到一个机会,重新站起来。什么情况能表明,重新站起来呢?他给宋若思做幕僚,文字工作。主要是什么呢?是代替宋若思写很多的东西。李白在宋若思的同情也罢,提携也罢,他觉得自己又找到了一次机会。他这个机会是怎么样,在他的文章里体现出来的呢?就是他写了一篇文章,也是以替宋若思的名义来写的。叫《为宋中丞自荐表》。这个有点奇怪。大家可能听得不太清楚。就是宋若思要把李白推荐给唐肃宗。但宋若思自己不会(去)写的,他是不会(去)写的。由谁来写呢?由李白自己来写。李白把自己写得非常好。以至于后人认为这是一篇伪作。自己写自己,怎么能这样写呢?不是太虚了吗?但是这就是李白。我们从这篇文章里头能看到,一个遭受了很多次打击的人,他依然也着超凡的自信力。这就是什么呢?李白只有一个。原因就在这个地方。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前面就是一些套话,他当时已经五十七岁了。我经常在想,自己到五十七岁的时候,能不能写出这么有自信力的,还这么张狂的文章。恐怕很困难。这个五十七岁的人,写了一篇三十岁的文章,这就是李白身上的盛唐精神。盛唐精神并没有到了战乱的时候就消失了。他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会体现出来。他在前面怎么说呢?前面说些套话,说原来受上皇的重视。就是现在的太上皇唐玄宗,当时很重视我。不是重视我,是重视他。要代替宋若思来说,说这个李白,当年受上皇的赏识。“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雍容揄扬,特见欣赏。”就是说上皇很喜欢他。把他弄到宫禁里边,起草诏书。“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闲居制作,言盈数万。”当时有奸臣当道,不得已他回家了。回到家也没闲着,写了上万字的作品。底下他怎么说永王这个事呢?这很困难。“属逆胡暴乱,避地庐山,遇永王东巡胁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具已陈首。”说什么呢?说安史之乱爆发了,我就躲在庐山上。结果永王的军队来了以后,胁迫我。因为这确实很难写。这个对他来讲,他得交代一下,胁迫他走。好在这是宋若思写的。虽然是李白起草的,但是这是宋若思的口气。胁迫他走,走到一半的时候他跑了。跑到彭泽。然后说“具已陈首”。所有这些事我都交代清了。后面的事你们都知道。意思就是说他是被胁迫的。然后底下就开始说什么呢?说“臣所管李白”,宋若思的口气。我管的这个李白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说“实审无辜”,他确实是无辜的。“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说这个人怀有经济之才。经天纬地的才能。有巢由这样的气节。他的文章可以变化风俗,他的学问可以上究天人。他的命运如果不给予公正的待遇,四海都为他称屈。望陛下“收其希世之英,以为清朝之宝。”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贝。您得收着。

我们说,这里边肯定有夸张的成分。可是呢,这里边透露出一个重要的信息,不是夸张,是李白觉得自己对国家有用。就是说,他在经历了很多次的磨难之后,他依然觉得,我很爱这个国家。我很爱这个王朝。同时我认为,我还能为王朝做事情。同时他还认为王朝会用我。这个人的自信达到这种程度。这是由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在盛唐文化的这个熏陶当中,熏出这么一种性格。就是他年轻的时候说过的,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个不是谁都能讲的。就是不管李白是不是真的有政治才能,我们姑且不说。我刚才讲了,他写的诗,不是反映历史的真实,而是反映历史的情绪。这个历史的情绪是什么呢?就是盛唐精神。所以,盛唐的精神是不可复现的。李白的人生和精神,也是不可复现的。我们经常在日常生活当中都会去谈论自己会遇到很多生活中的挫折,但是我觉得,而且这些挫折很容易把我们引向,对我们生活目标的一种平庸化,或者世俗化方面。日常话说那就算了吧。别那么老累着自己,干嘛非得那样。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但是李白这个人不。他目标定得高,关键是他一直相信这个目标肯定能实现,他一次失败了,他还要再坚持,是屡败屡战。他是这样一个人。关键是在于,这种自信通过他的诗表现出来的时候,成为一种非常典型的情绪。如果他不是个杰出的文学家,他写出来的东西,我们读了之后感染不了我们,我们就无从去体会一千多年前盛唐的精神是怎样的。

所以我们说,这篇文章很充分地说明,李白是什么?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就通过这样的文章我们就能看得到。刚才说了,他好像又要能够抬头了,李白是只要有机会就要抬起头来的。两京也收复了,阳光再次照到了李白的身上,他觉得人生可以重新开始。可以呢?还有一个更大的厄运在等着他。这就是我们下边所要讲到的,李白的流放之谜。这一讲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百家

讲坛


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国学经典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