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代青年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当代青年研究 当代青年研究
2024-09-04

2023年第4期 总第385期



01

目  录



青年文化


异国“街头音乐家”:后亚文化视域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乔丽娟   吴   瑛


数字时代媒介对地方语言的影响:广州年轻一代的粤语使用与认同

徐   静

青年群体


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分化的生成机制与社会后果——基于杭州市 X 区的田野调查

王晓磊


“情感动员”:大学生公益参与的组织动员策略研究

杨永娇   李晨玮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青年民族干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常人方法学为中心

袁本罡   严   珉


婚恋与家庭

质询与诉求:“恐婚”情绪的网络话语分析

杨   雅   金丽萍


作为“保证金”的彩礼:婚姻契约视角下的江西农村彩礼研究

牟敏娜


观念与行动之间: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展望

王   乐


研究述评


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知识图谱(2003—2021 年):基于 CiteSpace 的计量分析

李长熙   张伟伟


“Z 世代”研究的概貌、热点与主题: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梳理

余正台   刘   浩



02

摘  要



异国“街头音乐家”:

后亚文化视域下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乔丽娟 吴 瑛


文章从后亚文化理论视角出发,以来自中国的青年异国“街头音乐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风格和传播模式两个层面分析该群体如何创新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研究发现,中国青年在异国的音乐街演呈现出多元碰撞的国际传播风格,在时间轴上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年轻的交织相容,在空间轴上体现出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全球的混杂揉合。在传播模式上,青年异国“街头音乐家”表现出“警惕商业化 + 积极主流化”的特征,他们对商业权力持警惕态度,拒绝被收编和同化,同时积极主动参与主流文化的生产,形成“反向融合”的互动机制。上述特征深受中国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的影响,中国的后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家主导下的个体化进程。








数字时代媒介对地方语言的影响:

广州年轻一代的粤语使用与认同


徐 静


媒介的变迁正在对年轻一代的方言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基于媒介化和社会加速理论视角对广州本地青年的研究发现,数字媒介环境及其时间性深刻重塑了年轻一代的地方语言使用与认同。一方面,数字技术特征的电视媒介与文本偏向的社交媒介在强化普通话与书面语语言环境的同时,也削弱了原本粤语在传播中的中心地位,使得年轻一代对粤语的接受度与使用度不断降低 ;另一方面,“加速的”数字媒介时间使得习惯于“永久在线,永久连接”的年轻一代在追求媒介的即时反馈中逐渐摒弃了“低效的”粤语沟通与粤语文化。总的来说,数字媒介具有空间束缚型文化的特征,年轻一代难以在数字媒介场域以方言作为文化资本,这成为其粤语使用减少与认同降低的主要原因。








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分化的生成机制

与社会后果——基于杭州市X区的田野调查


王晓磊


新生代农民工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而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在这一进程中,该群体内部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剖析新生代农民工阶层分化的生成机制与社会后果,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和实现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杭州市 X 区作为田野调查点,对 24 位新生代农民工开展深度访谈,借助扎根理论构建分析框架。研究发现 :代际压力下的家庭禀赋机制(养老与养育压力)、代内发展下的经济保障机制(经济收入与债务负担)及外部市场下的市场竞争力机制(文凭与技术)综合塑造新生代农民工的阶层地位。在社会后果上具有阶层再生产、地位差距上的“马太效应”等特征,表现为子女在择校和课外补习上存在教育分层,群体成员在发展心态和生活方式上反差明显,社会诉求和利益表达的渠道选择和争取结果上具有实质性差异。最后,提出缩小该群体内部阶层差距和降低负面风险的社会治理对策。








“情感动员”:

大学生公益参与的组织动员策略研究


杨永娇 李晨玮


在我国,组织动员对推动公益参与具有强大力量。针对当前压力型“工具动员”的局限,文章提出“情感动员”概念,基于情感治理理论,利用大学生帮扶动员调查实验,探讨了组织动员式公益参与中的情感逻辑及其对动员对象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的工具动员模式,动员对象在情感动员模式下的公益参与意愿显著更强。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动员对象的生物情感和社会情感在公益参与动员中的作用机理,并明确了价值情感和负面情绪在情感动员模式下对大学生参与意愿的强化作用。文章补充了组织动员过程中动员对象的主位视角,对优化组织动员策略,促进青年群体参与现代公益事业,进而传承慈善文化、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在日常生活中培育青年民族干部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常人方法学为中心


袁本罡 严 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为观察视角,以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日常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场景性”“索引性”“权宜性”“自反性”分析等系统研究方法,能够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走进青年民族干部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由此,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成长场景下,应以民族政策为权宜参照,以共享知识体系指向“共同体知识”,通过保持“政策”与“文化”的自反性和可说明性,以期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质询与诉求 :“恐婚”情绪的网络话语分析


杨 雅 金丽萍


采用语义网络分析方式,对微博平台“恐婚”情绪进行批判性话语分析。从议题指向看,“恐婚”情绪在宏观政策层面,表现为对婚姻相关法律法规的隐忧与误读 ;在中观社会层面,表现为对现存职场压力和婚姻成本的焦虑、对未来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担忧;在微观个人层面,是对既往经历的投射和逃避,由过高期待演变而成的失落情绪,以及对两性平等关系的期待。从话语实践和现实根源看,“恐婚”情绪是青年人对“低度弥散”性别不平等现状的“隐秘质询”,以及在传统婚姻脚本与自主意识之间的“摇摆诉求”。虚拟空间的“恐婚”情绪与现实之间存在鸿沟,也存在形成“潜在共识”的可能,有赖于政策完善、公共协商,以及青年个体对现实婚姻关系的能动性思考。








作为“保证金”的彩礼 :

婚姻契约视角下的江西农村彩礼研究


牟敏娜


彩礼既为“财”又为“礼”,在婚姻实践中兼具支付属性与礼仪属性。在婚恋转型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面临“找不到”“结不起”和“稳不住”的婚姻风险。随着婚姻风险加剧,彩礼给付作为地位平等的男女双方之间的婚约要件,能够有效约束双方行为,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稳定性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高额彩礼在实践中有了新的双重属性,其中支付属性体现为全国市场与本地市场的婚姻价格波动,契约属性则体现为约束婚恋行为与规范婚姻秩序。








观念与行动之间 :

新时代我国家庭教育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展望


王 乐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迈入崭新的历史阶段。新时代既为家庭教育提供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又使其在面向未来的姿态中遭遇难以回避的现实挑战,观念和行动之间的张力成为新时代家庭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家庭教育观念的开放深化了对家庭教育的理解、释放了家庭教育活力,家庭教育的选择与开发能力却难以与“资源溢出”状态相匹配,家庭教育的边界意识也无法满足“跨界合作”的需求。为了从二元困顿中抽身,未来家庭教育有必要在集体意义上和系统意义上分别推进行动变革。









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知识图谱

(2003—2021 年):

基于 CiteSpace 的计量分析


李长熙 张伟伟


文章以 CSSCI中2003—2021年2330篇大学生就业相关的研究论文为研究对象,以信息可视化软件 CiteSpace 6.1 为工具,通过文献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及突现词分析,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的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 :我国大学生就业研究选题紧密围绕国家政策和现实背景,具有较强的现实性 ;研究主题发散,但呈现多元化交融的特征 ;研究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经历了初始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后,目前正处于蓄势阶段;研究内容关注社会维度、经济维度、教育维度等对大学生就业的全方位影响,并试图理顺政府、高校、家庭和学生个体在“学业—就业”转变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









“Z 世代”研究的概貌、热点与主题 :

基于中国知网文献的梳理


余正台 刘 浩


为探析国内“Z 世代”领域的研究发展状况,以 1999—2022 年中国知网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 VOSviewer 和 CiteSpace 两款软件,在“理论—主题—实践”分析框架下汇总和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主题,探讨不同研究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揭示大致的发展脉络与走向。研究结果发现 :“Z 世代”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以代际社会学、代际价值观演变、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等理论为基础,基本形成了“Z 世代”的群相特征、“Z 世代”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Z 世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三大主题,但离有效服务青年实践仍有距离,需要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调查、比较与研判。


《当代青年研究》创刊于1981年,是全国最早有公开出版刊号的青年研究学术期刊,目前由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主办。多年来,以学术性、前瞻性面对读者,伴随着中国青年研究历程,凝聚了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扶持了一大批社科新人,成为当代中国青年研究的坚实阵地和重要平台。编辑部长期以来注重学术创新,大胆开展学术讨论,始终保持刊物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格,不断提高刊物与时俱进的学术品位。编辑部根据新时代的新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关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意见,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精神为指导,明确“服务青年、学科交叉、中国特色”三大定位,不断提高办刊的政治水平和学术水平。

投稿链接:
https://qing.cbpt.cnki.net



赵琪|审核

芦焱琦|编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当代青年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