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家家都是“亿元户”的非洲穷国——津巴布韦

秀才读史论公道 2024年09月16日 17:2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愚叔看世界 Author 愚叔浅谈

来到津巴布韦,你一界线,就可能成为一名亿万富翁!别急着激动,先来听听这个故事。

津巴布韦,这个曾被称为罗得西亚的国家,名字源于绍纳语“zimba ramabwe”,意味着石头城堡,看似诗意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笑话。

坐落在非洲东南部,这里土地广阔,总面积达39万平方公里,划分为10个省份,首都哈拉雷更是名声在外。

据2022年的数据,这里住着1690万人,主要是绍纳族和恩德贝莱族。

津巴布韦还是南部非洲的“面包篮子”,玉米、烟草、棉花和花卉四季常绿,畜牧业也相当不俗,特别是养牛业。

这里还拥有黄金、铂金等80多种矿产资源,简直是个自然资源的富矿。

但真相是,这里的人虽然“名义”上是亿万富翁,实则穷得叮当响。

100万亿津巴布韦币在这里可能只够买两个白馒头,或一个肉包子。

更离谱的是,一个月的工资连一颗白菜都买不起。

你没听错,这的确曾经发生过。

津巴布韦曾经是通货膨胀的典型教材,曾在街头数着数着钱就能数到头昏眼花。

想买一个鸡蛋?请准备上千亿。

坐公交?那得几万亿。

报纸?一大麻袋钱才行。

他们的货币连手纸都不如,有段时间,津巴布韦人上厕所还得用这些纸币代替厕纸。

由于经济完全崩溃,2009年后,津巴布韦的本国货币彻底停止流通,转而使用美元等国际货币。

那些亿万大钞现在只能作为纪念品卖给游客,也算是过一把瘾吧。

想想看,这种财富归零再分配,简直就是一场荒诞的人生体验。

据2014年数据显示,津巴布韦的人均GDP仅0.1美元,稳坐“世界第一穷”宝座。

而刚果则以年人均334美元居第二,差距悬殊至极。

生活在津巴布韦的哈拉雷,你会发现街边卖的都是二手衣物,二手鞋子,二手裤子,因为新的他们根本买不起。

连商店里的货品质量也差强人意,和国内的廉价店差不多。

更让人心酸的是,津巴布韦全国居然没有一家大医院,人均寿命是全球倒数第一。

21岁以下的人口占多数,活到30岁在这里就算是高寿了。

津巴布韦的前世今生:

当年的津巴布韦,可谓是非洲的明珠,风光无限,人称“非洲小巴黎”,不仅气候宜人,还有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简直是自然的宠儿。

那时候,这片土地还叫罗得西亚,煤炭、铁矿、金子、钻石应有尽有,可说是财富的象征。

英国殖民者也不是吃素的,看中了这块肥肉,眼睛一亮,赶紧和津巴布韦的国王签了个采矿协议。

协议一式两份,英文版一份,津巴布韦文一份。

老国王字都认不全,结果英国人一通操作猛如虎,75%的肥土地就被他们划到自己名下了,只剩下25%的瘦地留给津巴布韦人。

1890年,津巴布韦正式成为英国的后院。

虽说殖民者拿走了土地和自由,但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工业投资。

那时候的津巴布韦,谷物丰收,工厂遍地开花,日子过得风生水起。

但好景不长,津巴布韦人终究是要反抗的。

毕竟谁愿意看着自家的地被别人占着呢?

穆加贝领导起来,大家群起而攻之,1980年,终于摆脱了殖民的枷锁,迎来了津巴布韦的新生。

新政府上任后,穆加贝并没有一棒子打走白人,而是希望他们能交出土地,自己人来种。

英国人也不是省油的灯,提供了2亿美元帮助津巴布韦人回收土地。

表面看是和谐相处,实际上暗流涌动。

那时候的津巴布韦,真是富可敌国,1美元兑换100元当地货币,经济繁荣得不得了,可谓是非洲的粮仓。

进入90年代后,世界局势一变,穆加贝看着苏联的解体,心里咯噔一下,怕自己国家也步后尘。

于是,1992年起,他强推改宪,要强制收回白人的土地。

英国人哪受得了这个,但津巴布韦人势头汹汹,白人只得灰溜溜地回国。

2000年,穆加贝更是下了法令,强行夺回所有白人的农场和土地。

这下好了,殖民者没了,土地有了,工厂也有了,可惜,技术和现代化的工具没有了。

加上西方国家的经济制裁,不收粮食不买烟草,津巴布韦经济一落千丈,从非洲的面包篮子变成了人见人怕的经济黑洞。

过去那些耕耘的土地变成了荒地,工厂也关门大吉,津巴布韦的人民从富裕到贫穷,只在一夜之间。

人们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经济急转直下,这一切的转变,不禁让人唏嘘。

经济一地鸡毛:

面对国家经济一地鸡毛,人民生活水深火热,聪明透顶的穆加贝灵机一动,想出了个“绝妙好计”:那就是印钞票。

他的逻辑无比简单粗暴,没钱了?印呗!

从2001年开始,津巴布韦的政府就像开了印钞机的高速公路,一路狂奔不止。

结果通货膨胀如同野马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货币的价值越来越低,物价自然就越来越高。

津巴布韦的货币面值从一百万、一百亿,到不可思议的100兆,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到了2008年,通货膨胀的速度已经快到让人反应不过来。

今天你可能用一车纸币换只鸡,明天恐怕连个鸡蛋都买不到。

想坐公交?准备一百万亿津巴布韦元吧,这价格,估计连津巴布韦人自己都要掐指一算了。

当时津巴布韦的厕所里甚至出现了禁止将钞票当做手纸使用的通告,可见那时候的津巴布韦货币连手纸都不如。

有这么一个段子:一个津巴布韦人拖着一大袋子钞票去超市,结果一个饿汉过来,一把抢过手推车,钞票统统不要,直接带走了车。

这足以说明,当时的津巴布韦钞票比手推车还不值钱!

那个时候的物价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一双袜子要200万津元

一个面包要一千亿津元

交通费1500亿津元都不够

想吃一篮水果?拿出你的一万亿津元吧!

到了2019年六月,津巴布韦政府终于按捺不住,宣布津巴布韦币彻底作废,改用美元和南非兰特。

这一决定宣布的当天,他们就蜂拥至国家银行门口,场面激动人心,宛如逃难大片的现场再现。

但换汤不换药,物价高得离谱的现状并未因为货币的改变而有所好转。

以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物价为例:

一根黄瓜10元

一个苹果15元

住宿一晚300元

中餐一顿150元

一天的生活费至少得准备300元,还不算水和其他日用品 。

当地人的工作情况:

在津巴布韦,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随遇而安,看心情行事”。

要说迟到早退,这在津巴布韦人眼里简直就是日常操作。

而他们请假的借口,那可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有的说自己病了,有的说家里有急事,时不时还会有人来一句:“我家里谁谁又game over了,这假,不批可不行。”

听得出来,这不只是请个假那么简单,简直是带着点创意的生活艺术。

这还不是最头疼的,到了月底发工资的时候,哪怕是平时迟到早退、请假无数的员工,这天他们却异常准时。

为何?因为他们要求发全额工资呢!

这真是让人又气又笑,不知道是该赞他们的精明还是哭笑不得。

在津巴布韦,虽然大部分人的工作和农业有关,一天的劳作收入大约三美元,大约一个月能赚到500元左右。

这个收入在当地,算是勉强维持生活。

我在当地认识的一位大学教授,每月能休息8到10天,一个月能轻松赚到2000多元。

再比如,一位在中国企业工作的当地管理人员,月薪大约1600元。

显然,这里的工作和收入,完全是两码事。

当地人的生活:

津巴布韦,这个地方,你说原始不原始?

交通靠走,通话靠吼,安全靠狗。

当然,这只是第一印象。

等你真融入这里的生活,你会发现,这里的原始,还真有几分味道。

咱们先来说说交通。

在津巴布韦,自行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创业好帮手。

你会看到村民们骑着自行车,背着数百斤重的香蕉或者木炭,在泥泞的乡村路上来回穿梭。

这画面,别说是懒惰,他们的勤劳程度,简直能让人眼泪汪汪。

城里的公交车,那可是走在时尚前沿的存在。

车身上的涂鸦,五光十色,看得你眼花缭乱。

但别看这车漂亮,里面的技术含量可就那么回事。

那些本该退役的老旧汽车,这儿还在执着地“服役”。

而那些大胆的司机,还敢开着这些即将散架的车冲上路,真是勇气可嘉。

不过,要在首都哈拉雷开私家车,那可不是谁都能干的活儿。

这里的司机,开车全凭本能,交通规则可谓是形同虚设。

你得有超凡的技术和一颗不怕死的心,才能在这车水马龙中自由穿梭。

饮食上,津巴布韦的saza是当地的特色。

这东西,看似简单,玉米糊一搅拌,就成了软绵绵、糯里糯气的面团。

配上几片烂菜叶子,一碗水汤,这就是你的普通餐了。

稍微讲究点的,可能还有点肉丁儿,算是加餐了。

津巴布韦也不乏外国风味。

这里的西餐,比如薯条、炸鸡、汉堡,尽管和原版差点儿味,但也足以解解馋。

至于吃饭,不管是手抓还是刀叉,随你便。

语言方面,这里的英语还算不错。

得益于英国殖民的“恩泽”,英语在这儿算是挺普及的。

特别是年轻人,说起来头头是道,毕竟这能让他们多挣点外快。

教育嘛,这里的情况也算不错。

识字率高达90%,这在非洲可是挺高的。

大学里,除了基础课,艺术和语言也是热门专业。

只可惜,很多家庭因为经济拮据,孩子们学不起,辍学现象还是挺普遍的。

好在津巴布韦已经进行了货币改革,现在最大的币值是50津元,折合人民币也就3.2元,算是回到了正常人的经济体系里。

而那些曾经的100万亿面额钞票,现在倒成了收藏品,每张能值500到1000元人民币,想收藏一张都难。

津巴布韦是个农业国家,这意味着很多日常用品都需要进口,价格自然不菲。

这里的生活物品价格有时候甚至超过国内,想买个普通脸盆,也得掏出十几元。

而这里的肉类相对便宜,但蔬菜却异常昂贵,因为当地人很少吃蔬菜。

一公斤西红柿的价格大约是2美元,差不多是一个普通人一天的收入。

所以,当地的农场工人如果能从工作中带回家一两个西红柿,那简直高兴得像中了彩票一样。

谈到治安,津巴布韦其实还算不错,这里的人们普遍友善。

对游客特别是中国游客非常好,因为他们觉得中国人都是富有的。

在街上走,经常有当地人热情地打招呼,气氛颇为友好。

但医疗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

津巴布韦的人均寿命只有50多岁,疟疾和艾滋病在这里十分常见,跟当地缺乏清洁饮用水和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有关。

艾滋病感染率高达20%,是全球最高的之一。

而这里最畅销的产品竟是止咳糖浆,每五分钟就能卖出一瓶,虽然政府已经禁止了这种交易,但它依旧在黑市上流通,很多年轻人沉迷于它带来的短暂快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秀才读史论公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