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科生该如何给自己“正名”?

郑钰潇 重庆瞭望
2024-09-08

这段时间,高考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考生的手中。在收获喜悦的同时,关于文理之争的声音,仍然时有出现。


“所有的文科专业都叫服务业”……不少人还记得,“网红”张雪峰在去年年底发表的这番引发强烈争议的言论。


前不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接受采访时指出,“文科在中国的边缘化有很复杂的原因,其中最核心的一点,是文科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没有得到充分尊重”。这一观点,再次把相关争议呈现在公众面前。


尊重意味着尊严——学习知识的尊严、工作生存的尊严、个人发展的尊严。与其被动地囿于“文科不是服务业”的自证陷阱中,不如直面困境:文科生该如何给自己“正名”?


▲第六届西洽会全球采购对接会,外商在翻译人员的协助下和重庆企业代表洽谈。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站在所谓的“道德正义”制高点,可以“心安理得”地说出诸如“文科有利于形成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文科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一类的话术。


现实却是,多数文科生不得不面临充满丛林法则的残酷竞争。有网友吐槽:“新传”卷、法学苦、历史学冷、小语种天坑……没有人不愿意抬头仰望“月亮”,但为着那几枚“六便士”,不少人还是得低头赶路。


“文科是服务业”也好,“文科无用论”也罢,这些或哗众取宠,或充斥着狭隘偏见的言论,经不起推敲,当然也很荒谬。然而荒谬背后,是微妙又令人尴尬的现况。


智联招聘发布的两个报告值得关注。《2024年大学生就业前景研判及高考志愿填报攻略》显示,从毕业生薪资来看,工学专业的收入最高,占据了前50强中的41个席位。《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也显示,理工类、经管类、人文社科类专业毕业生的offer(录取信)获得率依次为49.4%、47.1%、43.9%。


诚然,仅从就业角度理解文科的价值,就如朱国华所言,“这本质上是按一种经济上投入产出的逻辑来理解高等教育”。他明确提出,要“反对以投入产出为核心的资本逻辑成为一个霸权逻辑”。


文科生要给自己“正名”,首先取决于自我的取舍与抉择。作为个体,不必过度拔高对抗“霸权”的价值追求,也无需在被“霸权”裹挟时自我贬低。成为向更高山峰攀登、更险深海进发的斗士固然值得钦佩,然而在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中努力生活也是一种勇士。


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海漄说过:“我们需要忠于理想,也需要面对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文科生”。如何跨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或许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作答。


▲巫山县龙骨坡遗址现场,考古人员正在分析现场采集的样本。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刨去“就业”这个大众最关切的现实话题,往更深层次探究,摆在面前的仍有一连串的问题:


今天的文科生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吗?我们的文科教育是否真的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


从历史上看,重理轻文有着根深蒂固的生存土壤。时至今日,依旧有很多人笃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文科生往往“矮人一头”,被刻板印象固化。


笔者在读高中面临文理分班时,英语老师曾苦口婆心地劝说大家“千万别选文科”,称“文科就是‘瘟科’”。尽管时隔多年,她的这番话还是让人感到如鲠在喉、如芒在背,颇有点“受害者怎么成了加害者”的感慨。


回到现实中,文史哲这类不易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或进行产业成果转化的学科,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面临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被有意或无意地搁置在“视线盲区”,被当作“花瓶”或是“饭后甜点”。


此外,也有一些并不完全适配的政策掣肘着人文社科的发展。比如,学者温儒敏就对“项目化”的学科建设表达过看法:“不能过多预设,也不宜完全依靠定量管理,还是要让学者自由发挥各自的个性与创造性。”


套用一句年轻人常用的比喻:世界不能没有文科。社会要发展,必将面临层出不穷的问题。要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推动社会进步,离不开人文学科的系统训练。


文科生要给自己“正名”,需要不断发展的学科建设加持。以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为代表的理工科,其培养的理性思维、技术能力,与人文社科培养的人文主义、批判性思维,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新形势下,取长补短才是制胜王道,相互交融才能走得更远。


▲“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向观众展现了艺术设计的创新实力。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站在宏观层面,伴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改革走向纵深,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等多重利好因素,文科生自然会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底气。


落脚到微观个体,要让文科生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让他们避免走入“牢骚太盛防肠断”的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也需着力破解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充分应对科学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


可以选择成为“一滴水”,融入时代前进的巨浪中。文科生的专业壁垒相对较低,在就业市场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局面,就业的同质化程度和可替代性较高……这些都是亟须破解的难题。对于个人来说,要懂得“借力”“借势”,让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


比如,今年4月,重庆印发《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计划(2024—2027年)》。其中明确提到,要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与之相关的文科生则可以利用好重庆建设全市域青年发展型城市这一契机,抓住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机遇,主动展现担当作为。


也可以成为“一股风”,为新文科建设吹去新气象、新变化。新文科是对文科内涵、边界、结构的一次重构,将带动理、工、医等学科体系的交融互鉴,也将是一场知识革命与思维更新。其中,需要“头雁”领飞,为社会创造良好的示范效应。


“考古圈团宠”钟芳蓉的事例就很典型。4年前因高分报考北京大学考古学而备受关注的她,最近以岗位第一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了敦煌研究院校园招聘的面试环节。考古文博这类“冷门绝学”与她一道“出圈”,被更多人所了解。


成为平凡的“一颗星”也挺不错,在自己的人生中努力闪耀。人文社科涵养的是人格,开阔的是眼界。每个文科生不必也不可能都成为“学术明星”,步入社会之后,在学校里收获的这些“无用之用”的知识也不会都派上用场。但水流云在,这种气质、格局、底蕴,会伴随我们终身。


无论是学科还是现实生活,都没有绝对的文理之分。文科以深邃的哲理、诗意的语言,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理科则以精准的数据、严谨的逻辑,构建起现实世界的框架,教会我们分析、实证与创新。它们如同人类文明的双翼,交融互补,共生共荣。


文科和理科只是求学路上的一次选择,而不是工作和生活的全部定义。让我们超越认知的偏见,不断发现自我,拥抱文科与理科的无限可能。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杜铠兵 伏一晨 实习生 魏子怡 付涵 周欣潼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便民热线缘何成了“许愿热线”?

● “三下乡”该怎么“下”

● 什么是年轻人追求的“县城感”?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