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信息 | 《英语研究》(CSSCI来源集刊)第十辑目录及摘要


《英语研究》2019年第十辑

目  录


摘  要



筚路蓝缕 以启山林

——胡壮麟先生学术思想与治学心得访谈

李战子① 胡壮麟②

①国防科技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②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访谈围绕胡壮麟教授在语言学尤其是功能语言学和外语教育领域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及治学经验展开。他简要回顾了开创中国功能语言学研究的经历。他以功能语言学为引领,兼容并包,立足外语教学和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变迁,将符号学、文体学、多模态研究和认知语言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融会贯通,并对功能语言学创始人韩礼德学术思想的中国渊源及回归做了系统探究。


关键词:胡壮麟;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外语教育;《语言学教程》

  

论抒情诗的叙事性:

以劳伦斯的《人与蝙蝠》为例

谭君强

云南大学 文学院

 

摘要:从总体上说来,表达出强烈情感的抒情性在抒情诗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情之所“兴”,往往以一定的“事”作为依托,而情感的起伏波动,也或多或少伴随着发生之事而行。因而,叙事性与抒情性的交融在抒情诗中为常见现象。序列性与事件性作为叙事性的必要表现,同样存在于抒情诗中,并形成抒情诗必要的构架。对抒情诗的叙事分析离不开序列性与事件性,两者的展现对于理解抒情诗表现的情感变化极为有益。通过劳伦斯的抒情诗《人与蝙蝠》,读者可以更为清晰地看到叙事性、序列性与事件性在抒情诗中的表现。


关键词:抒情诗;叙事性;抒情性;事件性;《人与蝙蝠》



《阔少爷》叙事艺术辨析

程锡麟

四川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阔少爷》是美国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反映并批判了美国爵士时代富豪阶层的生活。本文结合相关叙事理论对《阔少爷》的叙事艺术进行辨析,主要涉及元叙述、叙述者、人物塑造方式等问题,另外还从费伦的修辞性叙事学角度探讨该小说主人公所体现的三维度人物观。这些叙事方式的运用对小说人物的刻画及评价、主题的表达都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阔少爷》;元叙述;叙述者;人物塑造;三维度人物观



谨慎的拟人化、兽人与瑞克·巴斯的动物叙事

唐伟胜

江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用拟人化的方法来讲述动物故事有一个明显的悖论:本意表达动物主体的故事往往落入人类中心主义的陷阱。为此,思辨哲学家史蒂芬·夏维若(Steven Shaviro)提出了“谨慎的拟人化”概念,其核心是在不消除人类的前提下,谨慎地给世间万物赋予“情感”,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消弭人和万物在本体上的差异,实现“去人类中心”的效果。“谨慎的拟人化”正是美国著名自然作家瑞克·巴斯(Rick Bass)创作的动物叙事的故事逻辑。在他的动物叙事中,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动物,而动物被谨慎地赋予了人类情感,这样,人和动物往往在某个时刻相互对望,实现了彼此的平等:人和动物都具有各自的主体性,没有本体级差,同属大自然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谨慎的拟人化;兽人;动物叙事;瑞克·巴斯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中的白人创伤叙事

万 姗 刘立辉

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作为一种新兴的理论研究范式,创伤理论的兴起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启发性的视角。然而,迄今的创伤叙事及创伤研究主要聚焦于创伤的被施予者一方,忽视了对创伤施予者的关注。美国南方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则有所不同,她在短篇小说《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中展现了20世纪中叶美国民权运动兴起及其后续影响的多元性与复杂性,探讨了美国社会转型对美国南方白人——既是种族问题的创伤施予者,又是创伤受害者——所造成的创伤体验,同时试图借助哲学与神学思想为治愈创伤提供解决方案。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白人创伤;创伤叙事



兰斯顿·休斯与埃兹拉·庞德的文化对话

罗良功

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梳理了20世纪美国两位重要诗人——埃兹拉·庞德和兰斯顿·休斯——在现实中的交往,对他们之间的文化对话进行了深入分析。本文认为,庞德与休斯之间颇有建设性的文化对话的基础是他们共有的多元文化观,尤其是他们对美国非裔文化及非洲文化的共同关切。而庞德以西方中心为特征的文化立场与休斯以民族平等为旨归的文化立场之间的矛盾成为两者交流的掣肘。在一定意义上,庞德与休斯之间的文化交流揭示了美国现代主义运动背后主流作家与非裔作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和不同文化潜流的融合与碰撞。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兰斯顿·休斯;文化对话;文化观;文化立场



回归地方与身体

——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的整体性生态书写

韦清琦① 张晓雯②

①南京师范大学 金陵女子学院;

②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美国自然文学女作家T.T.威廉斯以其独到的叙事风格和思想立意见誉于生态批评领域,她深入当今世界疏离破碎的本质,将书写中心回归地方和身体两大议题,力图探寻出人与自然交融共生的生态思路。在她的众多著述中,可观测的自然地理连同附着于其上的社会文化内涵延伸为广泛的地方范畴,寓情于地方的诗学也转向地方政治,消解了自然与文化的两端分界。置于地方体系内与之联结融通的身体则作为能动的物质实在,兼负被赋予精神特性的感知和叙事媒介身份,揭开真实完整的生态情貌,打破了物质与精神的遥相对峙,映照出威廉斯为驱逐各种分离和对立因素的整体性生态观念。


关键词:地方;身体;生态书写;整体主义



英文报刊文化报道的事件化过程及文化形象塑造

——以China Daily为例

刘玉梅① 管邦迪②

①四川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提升国家传播能力,建构国家文化形象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国内外宣英文报刊在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选取China Daily文化报道为文本,以体认语言学为理论背景,提出媒体文化报道的“事件化模型(Eventualizing Model)”,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阐释文化报道的事件化过程,尝试刻画其文化报道的隐匿性特征,以期为外宣英文报刊在塑造和传播中国文化形象时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中国文化形象;China Daily;文化报道;事件化模型



非现实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张克定

河南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旨在从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非现实位移事件及其主观性和客观性。按照认知语言学理论,非现实位移事件是指认知主体运用其认知想象能力把不可动实体构想为可动实体并在时空框架中以参照实体为衬托而发生在心理上和视觉上的位置变化的位移事件。根据哲学和语言学关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观点,非现实位移事件所呈现出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涉及认知主体的态度、感觉或观点,却涉及认知主体的观察视角和识解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认知主体的自我印记。然而,非现实位移事件是认知主体基于现实空间情景识解出来的,故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由此可知,非现实位移事件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但前者要远远强于后者。


关键词:非现实位移事件;认知主体;识解;主观性;客观性


象似度与隐喻推广

王小潞① 徐婷婷②

①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

②香港城市大学 翻译及语言学系

 

摘要: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认知过程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然而这种映射的基础却甚少有人论及。我们认为,象似性是隐喻映射的基础,而象似度更会影响隐喻映射的强度,从而影响隐喻推广的范围。为验证这一假设,本文自建两个封闭语料库,分别以英超足球比赛报道和抗击埃博拉疾病报道中的战争隐喻代表——“体育即战争”和“疾病即战争”隐喻为搜索对象,对比分析两个语料库中战争隐喻的分布和频率。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战争隐喻的分布差异明显,且“体育即战争”隐喻的分布和频率均显著高于“疾病即战争”隐喻,因为后者的象似度明显不如前者,进而促使“体育即战争”隐喻的推广程度大大超过“疾病即战争”隐喻的推广程度。


关键词:象似度;战争隐喻;体育比赛;疾病抗争;隐喻推广



多元化宏观结构和体验人本观

——对奎因“整体论”的学习与思考

王 寅

四川外国语大学 语言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奎因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但在其研究中尚有不少矛盾论述。他在半个多世纪前严厉批判了逻实论者所坚守的“分析与综合之分”和“还原主义”经验论,相应地提出“整体论”,主张认识论的整体论和意义整体论,认为命题不能孤立地被经验证实或证伪,语句不存在绝对可以分离开来的语义内容。对此,很多学者指出绝对整体论不能令人信服。本文尝试基于后现代哲学的多元观,突显他的“相对论”立场,提出“多元化宏观结构”,强调其局部性和调变性;不存在一个永真不变的统一性“整体力场”,对于不同学者当有不同的整体知识体系,可因时因地而不同、因学科和背景而异来考虑哪种局部性整体更适用。


关键词:奎因;经验主义的两个教条;整体论;多元化整体论



翻译过程中的图式化

杨朝军

河南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

 

摘要:图式是人类对现实世界规律内在、抽象的反映,图式化体现了事体的抽象程度,并具体呈现为心智图形、意象图式、事件结构等。翻译过程中首先要分析源语的语言结构,揭示其隐含的图式化层次及其侧显方式,然后再根据译者的需要对其进行重新编码。研究发现,在源语事体、意象图式、侧显特征、编码方式和翻译方法之间存在以下共变关系:如果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图式及其侧显方式相同则语言编码及翻译方法往往相同;如果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图式及其侧显方式不同则语言编码和翻译方法往往不同。本文通过对图式化理论的探讨和翻译过程的分析,试图说明以意象图式为基础的翻译原则应关注以下方面:①源语和目标语的意象图式及其侧显是否一致;②源语和目标语所传达的事体和含义是否一致;③源语和目标语的文体风格是否一致;④译文和源语在功能上是否保持一致,是否达到了翻译的目的。


关键词:事体;图式化;侧显方式;翻译方法


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两种汉译本风格研究

罗益民① 刘 佯②

①西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

②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梁宗岱译本和辜正坤译本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工具与方法,建立了原作现代拼写本和两种汉译本的双语平行语料库和汉语类比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描写、分析和解释两种译本的翻译风格。研究表明,两种汉译均体现了翻译文本的普遍共性,即词语层面的简化趋势、句法层面的明确化倾向和意合特征、高频实词与英语原作高度重合、高频虚词中显著增译人称代词等。梁宗岱遵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形式上恪守“信”的翻译准则,尽可能做到形式对等;辜正坤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注重文体趣味,竭力追求“神似”的艺术效果,以实现功能对等。 


关键词:语料库;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本;风格研究



翻译研究:前学科、学科、跨学科与后学科 ①②

埃德温·根茨勒①著  祝朝伟②译

①美国马萨诸塞大学 阿默斯特分校;

②四川外国语大学 翻译学院

 

摘要:西方的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的历史非常短暂,却充满活力。翻译研究20世纪70年代滥觞于荷兰与比利时两个低地国家,是一个很新的领域,但时至今日,部分理论家认为,该学科过于局限于翻译文本,戏剧、艺术、建筑、民族志、记忆研究、媒体研究、哲学、心理学等其他研究领域产生的文本未能纳入其中。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前学科”部分讨论二战至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翻译学科的发展;“学科”部分讨论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科创立期的翻译研究;“跨学科”部分着重讨论90年代至20世纪末翻译学科与学科外协作对学科领域的拓展;第四部分“后学科”则是一个新的时期,翻译学科的界定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论文参照了拙著《翻译与美洲的身份》(2008)的部分思想,并对S. 内加尔德及 S. 阿尔丢尼两位学者在新学刊《翻译》创刊号引言文章《翻译新范式》(2011)中提出的“后翻译研究”概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翻译研究;前学科;学科;跨学科;后学科

 


句子语境中英汉—汉英谓语语码

转换加工机制的ERP研究

陈士法  张雨晴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要:本文利用ERP技术研究了中国学习者句子语境中英汉—汉英谓语语码转换的加工机制,结果表明:①加工英汉语码转换时,中国学习者的脑电在P200和N400两个成分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发生语码转换的汉语谓语比无转换的英语谓语产生了较大的P200和较小的N400;②加工汉英语码转换时,中国学习者的脑电在P200和LPC两个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发生语码转换的英语谓语比无转换的汉语谓语产生了更大的P200和LPC;③英汉、汉英语码转换效应的非对称性表现在100~280ms时窗内加工两种转换的谓语时存在显著差异,汉英转换的英语谓语比英汉转换的汉语谓语诱发了更大的N200。据此,我们认为中国学习者在加工句子语境中的英汉、汉英谓语语码转换时存在语码转换效应及其非对称性。


关键词:语码转换;转换效应;非对称性;谓语



《英语研究》征稿启事

欢迎赐稿 欢迎订阅


 《英语研究》(CSSCI来源集刊)是国内以英语为专门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主要刊载英语语言、文学、文化和翻译、英语教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由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为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董洪川教授,本刊一年两辑。自创刊以来,《英语研究》已在学术界有了较大影响,受到广泛好评。


《英语研究》提倡严谨学风、倡导创新精神,本刊的办刊宗旨是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刊载国内外最新英语研究成果,推动国内英语学科学术发展。本刊秉持“质量立刊、特色强刊、开放办刊”的原则,努力创造“民主平等、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学术氛围。反对门户之见,鼓励学术争鸣。本刊强调论文的学术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推行专家匿名审稿制,注重学术理论的创新与突破,及时译介国外专家学者具有启迪意义和引领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努力反映英语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


《英语研究》的主要栏目有“语言研究” “文学与文化研究” “翻译研究” “教学研究”,另外还开辟有“学术访谈” “叙事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国别文学研究”“海外来稿”“海外译稿”“测试学研究”“教材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 “语料库研究” “双语教育研究”“教师教育研究”等特色专栏。本刊还适时就一些当下热点问题开设特别专栏,全面展示英语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 


《英语研究》热忱欢迎专家、学者及英语爱好者赐稿。


有意投稿者请将稿件的电子版发送到yyyjbjb@163.com电子邮箱,来稿请附上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标题,并请提供作者详细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称、学历及研究方向)与联系方式,以便在编辑稿件时联系。本刊审稿周期为三个月,由于编辑人员有限,若三个月内未收到答复,作者可自行处理,请勿一稿多投。


本刊地址:重庆沙坪坝区烈士墓壮志路33号 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研究》编辑部

邮    编:400031 

投稿方式:yyyjbjb@163.com

网    址:http://column.sisu.edu.cn/engstudy/ 


四川外国语大学

《英语研究》编辑部




近期精彩推文回顾

学者睿思 | 郭英剑:“双一流” 建设之于外语学科的意义

唐伟胜 | 早期韦尔蒂的地方诗学:重读《一个旅行推销员之死》

李霄垅,李建波 | 石黑一雄日本题材小说对战后日本受害者形象的建构

朱法荣 | 变形珍珠与通灵宝玉: 《红楼梦》之巴洛克美学解读

期刊信息 | 《当代外国文学》2018年第4期目录

会议信息 | 2019年外国文学(及相关)学术会议汇总(部分)

调剂信息(3.11更新) | 外国语言文学(及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类研究生调剂信息



欢迎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