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王建国《英汉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

相关推荐:专著推荐 | 王建国《汉英对比视角下的翻译实践分析》

书名英汉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

作者:王建国

出版社:中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扫码购买本书。如需发票,请务必自行备注Email,抬头和税号。如有多笔订单,均需上述方式粘贴

王建国:

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外国语言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是语言学和翻译学。发表论文与书评90余篇;出版各种著作8部;主持或参与课题27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参与4项。


内容简介

《英汉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共包含七章以及附录,包括概论、英汉思维方式与翻译、英汉审美观差异与翻译、英汉翻译的扩展策略、英汉翻译扩展中的篇章建构、英汉翻译扩展中的词汇处理、译文评价等。本书译例丰富、通俗易懂,是一部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作品,对英汉翻译学习者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编辑推荐

《汉英翻译学》姊妹篇

英译汉方向专门研究

以英汉文化差异切入

深入分析英汉语翻译策略

可操作性强,例证丰富

英汉译者的实践参考书


名家推荐

叶子南

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荣休教授

王建国教授的这本英汉翻译学是可称之为学而不愧的著作。坊间英汉翻译的书多如牛毛,有的以教材训导,有的以技巧示人,有的专谈理论,不削于实际的文字转换,有的则专事操作,把翻译中的所以然拒之门外。


建国此稿明智地避开了这两个极端,在翻译界的楚河汉界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谈理论流连在思维之上,讲实践巡回于字里行间。本书可供理论学者一窥实践的广阔天地,也可供实践者浏览理论的琼楼玉宇。有书如此,翻译界之一大幸事也!


何自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

王建国教授的《英汉翻译学》和此前出版的《汉英翻译学》乃姐妹篇,分别讨论英-汉和汉-英翻译的不同策略和技巧。正如作者所说,传统上以为,无论谈论英-汉翻译还是汉-英翻译的策略和技巧,似乎都是相同的。然而在翻译实践中远非如此!汉语译成英语或英语译成汉语,从来都不是100%的对等物。这两本专著正是认准两者是“非对等物”而给读者展示英-汉、汉-英翻译过程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和技巧,讨论译事中必须重视的诸如思维方式差异、文化信息差异、修辞审美差异、语境语用差异、篇章结构差异、词义宽窄差异等问题。

从事汉英翻译的学人应该知道英汉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而从事英汉翻译的学人亦须了解汉英翻译策略和技巧。为此我同时向读者推荐王建国教授上述两部专著,从中了解不同译事的基础理论与实践。


李德超

香港理工大学副教授

《英汉翻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是近年来学界讨论汉英翻译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书中从思维、审美、文化和语言的各个层面出发,对汉英转换过程中涉及的原理和规律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探幽发微,辅以大量丰富实用之译例,无论对翻译学者、学生还是从业人员,都大有裨益,值得推荐。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前 言 001

第一章 概论 1

1.1 引言 1

1.2 翻译过程 2

1.2.1 思维方式 3

1.2.2 审美意识 5

1.2.3 语用意识 6

1.2.4 语法结构 8

1.2.5 文化信息的处理 9

1.3 案例综合分析 12

1.4 结语 14

第二章 英汉思维方式与翻译 16

2.1 个体意识与整体意识 17

2.1.1 界限标记与层次性结构的处理 17

2.1.2 周遍性重复的使用 22

2.1.3 段落衔接 25

2.1.4 汉语亲属称谓词的使用 26

2.2 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 28

2.2.1 客体意识转换为主体意识 28

2.2.2 客体意识转换为主客交融 30

2.2.3 修辞性地模糊原文意义的界限 32

2.2.4 主观性衔接词 34

2.2.5 拉近空间距离 35

2.2.6 拉近时间距离 37

2.2.7 拉近社会距离 38

2.2.8 拉近情感距离 38

2.3 汉英时间意识和空间意识 39

2.3.1 界限性强的时间感转换为连续性强的时间感 39

2.3.2 界限性强的空间感转换为界限性弱的空间感 40

2.4 小结 42

第三章 英汉审美观差异与翻译 43

3.1 英汉精练特征与英汉翻译 43

3.1.1 少用虚词 44

3.1.2 多用实词 44

3.1.3 形象化表达 45

3.1.4 显化“过程” 46

3.2 英汉精确性特征与英汉翻译 48

3.3 英汉模糊性特征与英汉翻译 52

3.4 英汉语的冗余性特征与英汉翻译 53

3.5 汉语的平面审美和英语的立体审美 54

3.5.1 少用虚词 54

3.5.2 使用四字格等平行结构 55

3.5.3 使用话题链 55

3.6 散焦与聚焦 59

3.7 汉语平面的音乐美和英语立体的音乐美 60

3.8 小结 71

第四章 英汉翻译的扩展策略 72

4.1 扩展的原因 72

4.1.1 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73

4.1.2 审美方式存在差异 73

4.1.3 语言结构存在差异 74

4.1.4 语用方式存在差异 74

4.2 扩展策略 74

4.2.1 过程句直接取代结果句 75

4.2.2 去抽象化 76

4.2.3 去界限标记 76

4.2.4 显化导致结果的过程 78

4.3 显化方法 79

4.3.1 施动者 80

4.3.2 受动者 81

4.3.3 受动者状态 82

4.3.4 动作状态 83

4.3.5 动作方式 84

4.3.6 施动者动作 85

4.3.7 受动者动作 85

4.3.8 动作地点 86

4.3.9 性质 86

4.3.10 动作工具 87

4.3.11 动作方位 87

4.3.12 目的 88

4.3.13 地点 88

4.3.14 时间 89

4.3.15 品质 89

4.3.16 动作对象和次数 90

4.3.17 动作方式、物质的方位、性质和状态 90

4.4 扩展的约束机制与强度 91

4.4.1 审美方式的影响 92

4.4.2 思维方式的影响 93

4.4.3 语用方式的影响 94

4.4.4 历时因素 95

4.4.5 母语因素 97

4.5 扩展的方向 99

4.6 结语 104

第五章 英汉翻译扩展中的篇章建构 106

5.1 话题研究 107

5.2 英汉翻译中的构句 114

5.2.1 话题的选择 114

5.2.2 述题的选择 120

5.2.3 话题结构的构建 122

5.2.4 利用汉语特色的话题结构 124

5.3 译文篇章衔接方式的选择 125

5.4 篇章主题与选词 126

5.5 话题链的使用与译文的忠实性 128

5.6 结语 130

第六章 英汉翻译扩展中的词汇处理 132

6.1 英汉翻译词汇处理的一般原则 132

6.2 英语实词的翻译和汉语实词的使用 133

6.2.1 英语名词的翻译和汉语名词的使用 133

6.2.2 英语动词的翻译和汉语动词的使用 138

6.2.3 英语形容词的翻译和汉语形容词的使用 139

6.3 英语虚词的翻译和汉语虚词的使用 140

6.3.1 英语连词的翻译和汉语连词的使用 140

6.3.2 英语介词的翻译和汉语介词的使用 142

6.4 结语 143

第七章 译文评价 144

7.1 翻译原则―策略―方法―技巧 144

7.2 译文评价方法 146

7.2.1 思维方式转换评价 148

7.2.2 审美方式转换评价 149

7.2.3 译者价值观 151

7.2.4 语用转换评价 153

7.2.5 体裁再现评价 154

7.2.6 主题再现评价 157

7.2.7 意象再现评价 158

7.2.8 文化信息的处理评价 159

7.2.9 风格再现分析 160

7.3 结语 163

附录

I. 略论英汉翻译腔的积极作用 165

II. 专业硕士学位翻译实践报告选编 172

III. 学术硕士学位论文选编 184

参考文献 218

后记 231



文字:范祥镇

排版/发布:吴迪 王诗同

审核:刘永淳、胡晓凯

扫码购买本书。如需发票,请务必自行备注Email,抬头和税号。如有多笔订单,均需上述方式粘贴



听说转发文章

会给你带来好运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翻译学通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