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影像书 | 自我哀伤辅导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2-03-25

“在杂音系列专栏里,我们收集各种各样有关精神健康议题的声音。尽量去呈现更多的观点,打造一个多元化声音的集散地。”


杂音系列

27

关键词:哀悼与失去,自杀,影像发声



1 2.0 9

与几个朋友坐火车去北京,

她们冲着北京国际短片联展去的,

我则是去忙药玩的北京站。

一路上十分欢快,

我完全不知道未来即将发生什么。


1 2.0 9

北方一片苍茫


1 2.1 0

我有两场活动要带

同时又有一堆项目申报材料要写

从八月开始透支

每次以为能休息的时候就有新的担子落下


1 2.1 0

忙里偷闲

和朋友们一起去看北京国际短片联展

认识了许多新的人

拾回自己影像创作者的身份

我享受这些难得的喘息

在这里可以暂时放下精神健康和刺鸟栖息地


1 2.1 5

几个月以来的压力一直没得到纾解

经常忙着忙着就哭了

这张照片是我即将崩溃时的紧急自救:

拉上朋友玩团体游戏


1 2.1 6

见到了一起生活过的女导演们

疫情这一年,我学会了主动寻求帮助

从单枪匹马到开始有伴

我们当中有人怀孕了,这感觉很奇妙




即将入睡的凌晨

收到一条消息


“小卡,在吗?”

来自一位半熟不熟的朋友


大晚上找来的

一般都和抑郁症躁郁症有关

要么是聊自己,要么是替别人问

这些年的经验让我养成了自己的应对习惯

我没理,准备明天再回 



一觉醒来

我继续写结项报告

翻着叶锦成的《精神医疗社会工作》


看着写不完的文书

觉得沮丧、疲惫



下午两点五十一分


“我们有个共同好友昨天跳楼自杀了”


凌晨发消息的女孩

再次发来消息


“谁?”




“L”



我隐约还记得昨天看过L的朋友圈,

赶紧又去翻了翻,

难以置信。


我们没怎么继续聊。

我觉得自己昨晚的反应差劲透了。


去看L跟我仅有的聊天记录。




我预感我的情绪会有波动。


我在克制。


努力克制。


第一时间和微信上能聊的人聊。


正好香港的社工前辈来找我聊天,我立刻跟他聊。



及时介入

第一时间干预


文字的理性先于情感排兵列阵

对不可预知的反应严阵以待



预防

预防

预防


我在克制


我很冷静


我预感我会内疚

我预感我会悲伤

我在克制


我没克制住


开始痛哭



翻L的朋友圈

在群聊里面不断地打字

拍莫名其妙的视频

语无伦次



借住在朋友家

正在睡觉的她听到了哭声

问我怎么了

如实告知


默然


她也抑郁过


那种把人掏空的感觉

我们都熟悉


她开始陪我聊天

聊她的故事


我的眼泪不受控制


她拉我出去


我犹豫了一下,接受了



“别人给予帮助的时候,

不要拒绝,

给自己一个机会,

给帮你的人一个机会。”



这是我喜欢对大家说的话

现在到了我自己履行这句话的时候了


窝在房间里面痛哭

理所当然

但并不是什么好的选择


我们一起出了小区,见到了很美的落日,在冰冻的湖面旁散步。走啊走,走到落日变成了新月,我们回家去。


她去交暖气费,我看到路边的树上挂着塑料袋,像一颗急速下坠的心。我没有办法再完成任何工作了,但明天就是最后一天工作任务是写结项报告。


装点门面,自卖自夸。


L是朋友的朋友,也是刺鸟的读者。

我们的读者死了,我要在这里说自己做的事情有多么的好。这让我觉得恶心。


·

·

·


另一位朋友回来了,她已在群里知道了这件事,看到我的样子。她比我想象得更加冷静,说“聊聊吧”。


一张口没说两句,眼泪又开始泛滥。


她没有走过来拥抱,也没有特地说安慰的话,而是指出了一个事实。


现在很多人需要你,如果你不行了,对他们也会有影响。


我完全忘记了这件事情。


2020年我认识了许多新朋友ta们让我过得比往年好很多



尽管我并不觉得刺鸟在别人生活里是多重要的存在,但是如果它不能表现、表演出自由飞翔的样子。的确会让原本就沮丧的读者们更感到泄气吧。


这样说着,眼泪就收住了。


又开始和大家这个漫长的名为精神健康的田野,开始痛陈种种阻碍和不公。


结项报告,最后终于写完了。


第二天,

要去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

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

专门做精神健康的基金会。



见到了尚善的创始人毛爱珍阿姨

她的儿子

优秀的演员尚于博因为抑郁症而离开

此后她创立了尚善


我告诉了她L去世的消息

同时询问失独家庭支持的讯息

她跟我说她正在跟一个失独的妈妈聊天

是前段时间南航自杀的那个学生的妈妈


左边是那封广为流传的遗书

右边是儿子留给妈妈的话



2020年自杀的学生非常多

到公共视线里的也非常多

一个学校不止一起

一个月也不止一起


以至于我要用


“8.18南航”

“8.31南航”

“9.19南大”


的方式来记忆


11月药玩南京站结束后去看望南大跳楼的博士生发现不止我们,还有别人记得她 



对于每个经历丧亲之痛的人来说

大凡遇到,都是第一次

而对于基金会的工作人员来说

已经见证了无数次的失去


他们线上社群的人数多得吓人

其中因为抑郁症躁郁症而失去子女的

不可胜数


晚上做了一期播客

我的反应比以往要迟钝 


L走的第三天

去北同中心

聊可能的合作

中心的猫叫尊重和多元


这两天都在外面谈事情

没怎么哭


19号

L走的第四天

离开北京去上海

高铁开了没多久

又开始哭

完全止不住

一路哭到上海


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哭

也根本没有料到会如此哀恸

L跟我只在微信上聊过两次

我们甚至都没有见过面


快到上海时

明白自己不能长时间一个人待着

给朋友发信息

希望尽早和她们汇合 


等待的时间里拍了大量过曝的照片

好像要特别特别亮

才能接近事物的本来面貌


黄昏的太阳很好

圣诞节快到了

我在人群里面穿梭

大家快活、热闹


在热闹的市集点了一杯酒

卖酒的人送我一袋薯片

很感激


就地打开电脑干活

修改南京朋辈支持的推文

觉得自己像个傻逼


看朋友们的展

那么多影像

能打到心里的很少

可能生活的密度太大了

大得喘不过气也睁不开眼


L也是个艺术创作者

如果愿意你也可以称呼他为艺术家

他活跃的场合更加民间 更加草根

当然,他还很年轻,还在上大学


等不及活动结束

匆匆跳上去南京的火车


朋友说南京是个好悲壮的城市

她的原话是这样的:


有时我们这种人对万事万物总有一种极致的悲壮,这种极致的悲壮可能会迎来极致的犬儒,好像有一根线在那里,只要跨过去我们就能成为冷漠但身心健康的人,但我们其实又做不到,绕不开,不然我们不会在这里讨论这个话题。所以说其实我们有一辈子的伤痕文学需要书写,不仅书写自己的,你还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书写他们的,但这原本并不是你的责任。所以一定不要觉得你做的不够多,因为能坚持一直在做的人就已经太少太少了。南京是个好悲壮的城市,我发现了。


为了不至于太累,

买了最贵的卧铺。

好运分到下铺,

却怎么也睡不着。

到了午夜,又开始哭。


扒拉着最近联系人,

看谁能陪我一会儿。

打给了一个不会说教和随意评价我的朋友。


从车厢这头走到那头,

聊着那些无解的问题。

耗眼泪,

杀时间,

不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


到南京了。

2020年12月20号,凌晨三点。


手机没电了,决定充会儿电


斜对面有个看书的男孩

他沉默了很久跟我搭话

是第一次来南京的

旅游来着

还在上本科

他看着一本哲学书

说着一些对未来的规划

我心中觉得他很天真

转而又为这种轻视而厌恶起自己来


太冷了

手机充好电大概是五点多

去了南京的706

朋友给我留了门

甚至铺好了床


昏昏沉沉

没过多久就出发了


路上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

疲惫,恍惚


到了


零星几个人在寒风中等着

人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

看到了L的家人

和他的朋友们

大家都不说话


送葬的队伍一支又一支

死亡流水线一样来来往往的灵魂

头一次对黄泉路

有了真切的想象


太阳出来了

我们这边也要开始了


人群中最年轻的队伍

黑色的长龙

大家都在看我们


死去元知万事空


我和L第一次见面了

之前他说有机会要见面

所以我过来了


被留下来的人总是这样

从往生者留下的点滴里面寻找各种暗示和意义

比如他说要面基

到了这个时候我才觉得非见不可

比如他说要投稿

我才开始想是不是应该给他做一次个展

活着的人笨拙地揣摩他的心意

自欺欺人的安心


遗像和本人有些差异

看着更小,更学生气

他躺着

戴着他常带的帽子

突然感觉到那些花哨的狂乱的骄傲的

瞬间就没有了

突然间那个特立独行的人就变成了

遗像上那个有点傻乐的男孩


哭泣,躲避

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

面对着死亡

仍然拥有生命的人从中窥见了

连自己都不曾察觉的隐秘内心



五天像是五个月就一个感想大家不要自杀周围的人真的会非常非常痛苦,千万不要自己苦撑,也不要陷入绝望的错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同龄人的尸体就这么横在眼前,冲击太大了。一定都要好好活着。普通人就是在互相吊一口气的拉扯里面存活下来的。不要在忧郁里面寻找美学,美不重要,电影也不重要,活着重要。


朋友们搞艺术的居多

间断不想活的也不在少数

葬礼回来后我给朋友发了这些话

这些话是带着自己的经历去说的

并非是在揣度L的意志


有时候我们很舍得自己去死

但说到朋友却绝对绝对舍不得


精神疾病和自杀不划等号

人们选择自杀的理由也是多种多样的

活着的人已无从得知


学佛的朋友帮L登记了超度


曾经去过不少墓地

病逝的年轻作家

天灾人祸里死去的儿童

帝王将相……


时间足够长以后

我们才有可能获得跳脱的自由

当下

完全做不到


和L的同校同学一起吃早饭

比我小的他很关心我的情况

我们一边吃面

一边聊L给彼此留下的记忆


“不要走火入魔”


是L送给他的话

他转送给了我


他说最近也在跟一个双相的人聊天

L的事情让我们都更加觉得点滴行动的必要


大概你发现了

字里行间反复提及的朋友朋友朋友

大概有七八个人给我提供了即时的支持


写作此文的时候突然发现

他们也多为精神疾病的亲历者

都是和诊断打过交道的人

并不是什么特殊的发现

稀松寻常,却难免感慨


下午又来了一个朋友

他们在聊天

我自觉又要哭

躲到房间里发作

他们进来,陪伴,倾听


过去

我不会这样接受帮助

哪怕帮助到了眼前


也会因为自尊、傲慢和不信任

拒人千里之外


但现在

即便知道对面的人未必能理解自己的话语

也愿意坦陈不堪和脆弱

只当是打岔

只当是给无休止的自我折磨按下暂停


1 2.2 1

我终于结束了这段漫长的旅途

回到故乡

如果按从北京站的药玩开始算

这段旅途持续了一个月

如果按从上海站的药玩开始算

这段旅途持续了四个月

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


家乡通了高铁

我像个外地人一样惊讶

世界变化得这样快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这是我妈电动车头盔上映射的夕阳

我把最近的见闻告诉了她

往常她都会说那些自杀的人自私冲动

这一次她没有评价

只说“家人会很难受”

我松了口气


END





后记


我之前经常说做了这么久的事情,很庆幸的是田野对象啊身边认识的人啊都还活着,多好啊。现在我不敢再去这么说了。哀伤辅导,实际上是个专业术语,以前经常有人问我这个事情,我还一度觉得离自己很遥远。在我的这次经验里面,告知朋友们我的情况,与自己的支持网络保持连结,保持自我观察和审视,及时书写和记录,是平稳渡过的关键。这件事情对我的刺激不仅仅是一个生命的逝去,还包括整个精神健康发展现状那些重要问题的折射,等于是把所有我内心最在意的困难又一次完完全全呈现出来了。正午显影。


人缘何哀伤?因为失去,因为力所不能及,也因为借由他人的死而窥见的不堪和破碎的自身。我不觉得死亡是不能谈论的事情,也不觉得聊往生者的故事就等同于消费死者。


我为自己的懈怠和不够努力而感到惭愧,另一方面,我也明白这些担子有一大半都不应该落在我们这样的完全靠意志支撑的组织身上,有太多应当自责而没有自责的人/组织/部门了。尽管明白很多事情并不是一己之力能够达成的,但也不希望这个道理成为懈怠的借口。我们可以非常理性地去分析L的经历当中各方面的支持如何失灵,但是再怎么分析都没有办法回到过去,这种无力是每一个从业者都需要长期面对的。


感谢坚持看到这里的你,这篇推文不想只停留在私人表达,下面的部分,是与这个话题相关的资源分享。




关于丧亲之痛


过去,我们制作过相关内容,特别是第一篇,用尽量通俗的语言将有关丧亲之痛与精神疾病诊断脉络理了出来,如果对你有启发,欢迎传播扩散。

丧亲之痛:是抑郁症还是再正常不过的悲伤?

那些被留下的人:如何处理亲友过世的哀伤?



关于失独的支持陪伴


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有专门的项目【尚善暖心】,有需要的人可以在这里找到资源,包括免费的心理辅导和各种线上线下活动,还有广大的失独社群——他们彼此称呼为“同命人”。但是因为我没有接触更多,具体适不适合还需要大家自己去评价。


这不是广告,只是一个信息共享



刺鸟的下一步工作


同时,刺鸟栖息地的工作计划也因为L的去世做出了大的调整,他在社交网站上留下的关于双相、关于求医问药之绝望的文字给了我很大的刺激和启发。2021年,我们把知识赋能和鼓励艺术表达放到了更重要的位置。


L生前是个艺术创作者,他做过许多行为艺术,也曾想过给我们投稿。我有想过,如果他的作品更好地被世人看到,如果他能够有一些理解尊重他同时又有能力的专业人士助力,如果有人跟他一起很认真地去系统整理他的创作,他会不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有那么点意思。


因此,2021年,我们会更加积极地征集民间投稿。艺术是我们一直以来所相信和青睐的,我们可能没有办法直接一对一地陪伴你,但我们可以为你的作品付出足够的时间、精力,整合各方资源,将你眼中的世界带给更多人。而作品展示之后所带来的新故事说不定就会成为生活变化的小小起点。除了鼓励表达,我们也会开展更多的社会参与式艺术项目。


而在知识赋能方面,我们推出了帮助大家一起读书的「偏方」项目。围绕精神健康议题,基于书籍和文献进行知识生产。我们相信大家能够借由阅读和交流达到自我赋能。我们提供工具/思维方式和行动经验,而非全文翻译/资源搬运等投喂式的公共教育。注重批判性思考,关照当下现实,希望跨越学科藩篱,最终服务于行动。



希望你继续关注刺鸟栖息地。

谢谢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陪伴!

谢谢!




文字丨小卡
图片丨小卡
排版丨Summer


刺鸟栖息地
非典型精神健康公益组织。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除了开展同伴教育、互助团体、讲座沙龙等经典社工项目,也通过影像研习、影像制作、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四年举办药玩·精神健康嘉年华。与多所高校合作,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706空间青年基金、银杏基金会、爱德基金会支持。赞助支持/活动合作/投稿,联系thornbird123@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