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8年前的安定医院,医生和病人在戏剧里找出路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1-07-02

“在药丸系列推送里,我们会通过文献翻译、书籍推荐等形式进行趣味科普,同时会有选择性地安利与精神健康相关的优质文艺作品。希望你能在里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颗药丸。今天借纪录片《安定医院》和大家聊一聊精神病院那些事儿。



10粒药丸
纪录片《安定医院》
推荐观看人群:精神健康从业者,精神卫生史研究者



如果只说出一所精神病医院的名字,估计你大概率会说出安定医院这四个字。作为一家上能追溯至北洋政府时期的老牌精神病医院,它在中国大陆的精神健康发展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今天带大家换个角度看这个地方,来一次影像考古。



一起学做戏



纪录片《安定医院》拍摄于2002年(油管有片源)。讲的是一个治疗师刘老师带着病人(现在一般称学员)排练戏剧的事。十有八九你会想起“戏剧治疗”“心理剧”这些概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谷歌。从片中内容来看,刘老师做的还是一个比较初步的尝试。刘老师自己写了个剧本,琢磨着戏剧排练的过程能让学员们锻炼人际关系、改善自我认知,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达到和谐”。说是排练,其实也是一次次的小组辅导。
过程一波三折,女主反复易人。听到新来了学员,刘老师赶紧就去拜访了,这种主动的态度让人印象深刻。其实不管是这种院舍式的治疗,还是社区里的康复,有时候经常会觉得,不仅仅是一个单向的施予,也是一个双向的配合。讲个笑话,我们当学生的时候去社区里服务,没人愿意来,搞得学生跟抓壮丁似的连哄带骗喊大家来进行“服务”。也不知道是我们服务他们,还是他们服务我们,当然导致这种结果的主要责任还是在我们身上。走题了,话说回刘老师,几番波折后剧目成功演出。演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意义都在于过程当中。
有个学员说,自己以前特紧张,排练过程里面放松了许多。

还有学员说,怎么别人的角色都挺好,就我这个看起来不好啊。刘老师说,我就是想让你体会一下,当一个不近人情的人的感觉,你对自己要求太高了。学员连说,我也不是不近人情。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学员通过与角色产生同理心或距离感,来促进对自我的探索。

有个学员评价另外一个学员:我看您快好了,挺明白的。刘老师搭话:是,她原来就没糊涂过。戏剧治疗里有个说法叫做积极的观众参与,说的就是案主会反过来成为观众,以观众身份去看其他成员的演出,“表演者”与“观众”的界线较为模糊。

刘老师的工作方法和她的价值观关系很大,比如她自己会说自己快乐一方面是因为不过于把自己当回事儿,一方面是珍惜已经有的一切。完了她就经常对大家说,要感激,要发现别人的优点。这话有点鸡汤啊,估计放在我身边的90后00后患者身上他们都会觉得老派无聊,不过在片中,学员觉得刘老师的建议有一定作用,得到了一个机会去重新回顾和家人的关系,个中牵挂也就此呈现。


暴力,权力,区隔,幽默  



住院生活也不完全是peace&love,有个学员好久没出门了,出门赏花结果遇到了两个人打架。她表示自己发病起来可不是这样的。别笑,其实的确如此,就算拿到的诊断都一样交流起来那还是:“我们不一样。”这也是精神疾病让人头大的地方,各有各的麻烦,而治疗的方案也是各有各的说法。



还有个学员,很有反医学霸权的意味,说别以为懂一点医学知识就能怎么样。等到她反手被医生给制服了,她又说:“你们逞这个一时之快有意思吗?”        
   病人和医生的对峙
       一个青少年学员


影像记录下最初的探索



我给这个片子打70分,及格分再加十分。拍的虽然是电视台专题片风格,讨论的深度也十分有限,但却是为数不多的本世纪初精神健康影像记录,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前两年我去过一家比较大的省会精神病医院,那里的人也在探索各种治疗方式。治疗师跟我说,他们一开始想让大家锻炼身体,就搞了运动会。没想到效果挺好。时间久了也就变成了一个固定项目。她说其实她也不懂那些理论,大家喜欢,觉得有用,那就继续做吧,边做边改进,其实国内即便是医疗体系下的精神疾病处遇,也有不少处在摸索着过河的状态。这也是我们一直写这些文章的原因,不用那么迷信,也别那么轻蔑。

内地的院舍服务里面有不少是收治任务繁重的托底性的服务,啥叫托底,就是没人管,最后送到你这里来,社会的安全网到底了。愿意干这行的人不多,最后真正和学员朝夕相处几年乃至数十年的人,不见得是最符合我们完美治疗师想象的人。理想的来说当然是希望能够促进社区康复,能够在院舍里面强调多元介入,能够以理解和沟通为主,但现实往往比较骨感,这个片子在呈现院舍服务的行业生态上打开了一个小口子。


留不下的和走不掉的



戏剧的第一位女主排练到中途出院了,原因是经济上的问题。住院是一笔不菲的支出,对于多数中国家庭来说,这院也不是想住就能住。大家不要觉得好像病人就一定会抗拒住院,其实也有人想住而不得的。过去有青少年双相者曾表示,住院的时光反而是最怀念的,因为她出院后和周遭的环境适应的不好,加上标签和自我标签,以至于她想再去住一次院。对于部分当事人来说,住院可能死板,治疗方法可能不喜欢,但是或许这里还有一份“在乎”。
有想进去的就有想出来的。片中有个男性学员,被家里人放鸽子了,他就一直眼巴巴等着家里人来接。有时候病人准备好了,家人和社会却不要ta。



这种“滞留”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17年有个新闻,说的就是安定医院里面有人住了二十年。





关于精神疾病的纪录片



国内有关精神疾病的纪录片不多,这两年说的最多的是马莉的《囚》,那部片子很好,值得一看。此外还有《人间世:笼中鸟》、王兵的《疯爱》也是比较为人熟知的。国外的片子似乎更加多元,从方法和内容上都有很多可取之处,不仅仅是呈现,也出现了许多对精神健康行业具体领域的反思。后面我们争取借助“药丸”栏目,慢慢给大家介绍。介绍归介绍,总归取代不了您自己去看,从初衷来说我们是希望给大家开个窗,而并非把东西揉碎了喂给大家。

五月到了,防治五月病的工作又要开始了,祝大家生活顺利,心情愉快。


关于影像和戏剧

从新东方教室杀人案到作为社会行动的纪录片

一人一故事剧场:给精神病康复者的剧场实验

赖淑雅:当社会工作遇见应用戏剧(上)

赖淑雅:当社会工作遇见应用戏剧(下)


关于精神健康行业

如何与精神疾病重症康复者相处?听听美国心理治疗师怎么说

是躁郁症患者,更是精神科医生,回顾这位杰出女性的传奇一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