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专题报告三

TUIIR 国关新青年 2021-09-21

2020年1月4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政治学与国际关系教学共同体年会在清华大学成功举行。来自全国60多个院校的80多位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的教师莅临参会。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学峰老师做了题为“国际关系研究方法教学与教材反思”的主题报告。结合即将出版的教材《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和多年教学实践,孙老师分享了他在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过程中的探索和反思。


孙老师认为,提升课程和教材质量的关键在于明确课程定位。经过多年摸索,“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课程定位逐步确定为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入门级课程,主要介绍社会科学方法框架下国际关系学术研究的核心概念和主要程序,为同学们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最终成果奠定基础。与课程定位相适应,课堂教学和课程教材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核心概念,主要包括研究和科学概念的内涵以及与相关概念的差异,为同学们学习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程序夯实基础。二是社会科学研究程序,主要包括五个环节:选择研究问题、完成文献回顾、提出因果解释、概念操作化和测量以及经验检验和变量控制,在此基础上介绍论文编写和体例规范。


在有关研究程序的讨论中,课程重点培养同学们以下四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具体包括:(1)研究困惑意识,即研究问题源于研究者自己无法解释的经验或理论困惑;(2)文献回顾意识,即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和批判,确定研究者自己的经验困惑,这也是学术共同体目前亟需回答的难题;(3)因果机制意识,即明确社会科学的核心在于构建因果解释,而因果解释的核心在于明确因果机制;(4)变量控制意识,即在检验因果假设的同时,要明确竞争性假设并控制或排除相关因素对检验结果可靠性的干扰。


为了更好地帮助同学们形成上述意识和能力,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特别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大量使用研究实例,具体包括三类案例,即国际关系经典理论研究成果、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国际关系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以及主讲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研究实例。其中前两类案例重点介绍成功经验,第三类例子主要反思失败教训以及如何汲取经验。二是创新课程作业模式,即根据研究程序布置每周课后作业,作业要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最终通过期末研究设计整合学期内所有作业,帮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研究设计的核心环节和主要要求。三是更新课程讨论模式,每次课程利用20—30分钟邀请2—3位同学介绍上周作业,其他同学和主讲教师则根据作业和发言进行提问评论,课后所有同学根据课堂讨论要点改进本周作业并提交更新版本。提交时要保留修改痕迹,以此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自己的点滴进步并为继续完善自己的研究设计明确方向。为了锻炼同学们的临场应变能力,主讲教师不会提前通知相关同学本周要做课堂发言,这样也有助于督促同学们认真对待每次课程作业。


孙老师的报告结束后,与会者围绕如何将教材与学生的具体研究相结合,如何区别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论文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收获等问题与孙老师进行了深入探讨。



嘉宾简介

孙学峰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国际关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CJIP)主编,曾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主任(2015.11—2018.11);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对外政策和东亚国际关系。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主要包括:《中国崛起困境》(2011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合法化战略与大国崛起》(2014)、《东亚安全秩序与中国周边政策转型》(2017);合作出版教材《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2001年第1版,2007年第2版,2020年即将出版第3版)、《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案例选编》(2010)等。曾获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2012)、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2010)和清华大学教学年度优秀奖(2016/2018),主讲的“国际问题研究方法”为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


国关新青年

NEW THOUGHT NEW VISION

长按二维码关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