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土地科学》2023年第5期目次及摘要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2023-10-24



专  论



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和价格 

谭    荣





土地管理



多视角认识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逻辑

吕    萍,邱    骏,宋    澜


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的理论研究框架构建与解析

苏    浩,吴次芳,李雪银





土地法



集体主导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实践路径及制度规范

罗亚文


法院实质审查征地案件中的公共利益了吗?——基于2056个案例的回归分析

方    涧,张金航





土地经济



农地组织化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改进:效应与机制

栾    健,张哲晰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试点县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许恒周,曹旭欣


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邻里效应分析 ——基于农技推广和农户认知的调节作用

张馥林,陈美球,黄庆龙,等





土地利用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调节效应分析

范翔宇,卢新海,刘进进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宋    洋,朱道林,徐    阳,等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差异演进及驱动机理研究

魏建飞, 高    威, 李    强, 等


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基于影响分析与组态分析的双重视角

王全喜,宋    戈,隋虹均


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减贫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关联分析

孔雪松,蒋献佳,程    鹏


文章摘要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和价格

作者:谭  荣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解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观和制度选择对价格信号的影响机制,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的市场配置机制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建立“价值和价格”的制度分析框架,对两类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价格与制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制度分析。研究结果:(1)价值观决定制度选择、制度选择决定价格,三者属于一个联动的系统;(2)快速发展阶段土地资源、资产和资本三种属性的形成,是一个伴随着价值共识演化的过程,而价值共识的演化则需要得到制度改革的支持;(3)目前一些试点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即制度设计),过度以经济价值转化为目标,会造成民众对生态产品价值认识扭曲的问题。研究结论:现阶段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需要在塑造和强化生态文明价值观两个层面上进行制度创新:一是推动不同立场的组织或个人参与决策;二是将保护生态环境的公共政策设计从事后逻辑转变为事前逻辑。


关键词:价值观念;价格机制;制度分析;生态产品;生态文明


多视角认识我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逻辑

作者:吕  萍,邱  骏,宋  澜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政策系统的分析框架,分别从改革环境与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宅基地制度改革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定位要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应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对于发展环境不同的地区,要采取差异化的改革举措以应对住房属性与需求层次的变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仅要寻求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还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以形成多主体利益耦合的改革合力,减少对改革带来的阻碍和制约。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一个新老问题交织、涉及面广且关乎农民基本利益的复杂问题,应从改革环境、改革利益相关者、城乡关系等多个视角进行讨论,并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明确改革目标和确定改革路径。


关键词:宅基地制度改革;城乡关系;利益主体;改革路径


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的理论研究框架构建与解析

作者:苏  浩1,吴次芳2,李雪银1

单位:1.中国海洋大学国际事务与公共管理学院

2.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建立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方法体系,为准确判别区域耕地系统健康状态和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调查法和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系统健康是指当构成耕地系统内部因子或系统外部的水平方向因子和垂直方向因子受到干扰时,系统能够维持稳定的生产能力、维持能力和恢复能力。(2)耕地系统健康与突变理论的运行机理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突变理论为构建耕地系统健康诊断框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当构成耕地系统各因子受到干扰在一定的阈值范围内时,耕地系统将有序运行,则耕地系统处于健康状态。反之,系统的各因子发生突变超出阈值范围,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则耕地系统处于非健康状态。(3)基于“要素特征-作用机理-阈值测算-系统诊断-调控策略”的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框架体系,是测算区域耕地系统健康水平和诊断健康状态的基本逻辑。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健康是因耕地系统构成因子的突变引发,突变理论能够有效解释耕地系统变化机理和健康状态,本文构建的耕地系统健康诊断理论框架体系,完善和丰富了耕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理论体系。


关键词:耕地系统健康;耕地保护;突变理论;诊断   


集体主导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实践路径及制度规范

作者:罗亚文

单位:南京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明晰宅基地的盘活形式由“农户自主流转”向“集体主导、统筹流转”的模式转变,探索集体主导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实践路径及制度规范。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逻辑演绎法。研究结果:(1)集体主导盘活的试点路径可总结为委托流转、转权流转和扩权流转。(2)路径局限:农户退出意愿掣肘盘活效率、地性转换易导致宅基地面积缩减、受让方权利名称及属性未明晰、单一赋权逻辑较难契合多元流转形式。(3)委托代理方式以及宅基地经营权的规范构造可为集体盘活路径所吸收。研究结论:宅基地用途应适当向经营性利用扩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盘活主体和宅基地所有权人应在充分尊重农户退出意愿的基础上为受让人设立宅基地经营权,由此构建以农户退出意愿为前提的多元盘活路径。


关键词:土地法学;集体主导;宅基地经营权;农户退出


法院实质审查征地案件中的公共利益了吗?

——基于2056个案例的回归分析

作者:方 涧,张金航

单位: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法院在集体土地征收案件中审查“公共利益”要件的实然状态及其形成原因。研究方法:回归建模、文献分析。研究结果:法院对公共利益要件的实质审查持克制主义态度;对公共利益要件的接纳性呈现两极化;对公共利益理由的支持力度与被告行政级别呈负相关性;法院高度认可“征补协议”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联性;其他因素对法院裁判结果的影响轻微。研究结论:法院在土地征收案件中并未实质性审查公共利益,存在显著的形式化与程序性倾向。其主要原因在于诉讼机制与立法意涵的非弥合性、行政规划与公共利益的非对等性、司法审查考量因素的非法律性以及传统法院职能定位的非能动性。


关键词:公共利益;土地征收;司法审查;回归模型;实证研究


农地组织化流转与农业生产效率改进:效应与机制

作者:栾  健,张哲晰

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村集体介入的农地组织化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效果与作用机制,为打破农地流转困境、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参考。研究方法:处理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与农户分散流转相比,村集体介入实现的农地组织化流转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且多种检验均表明研究结果稳健;(2)机制分析表明,农地组织化流转促进了流转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表现为地块规模的扩大和转入期限的延长,并分别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地权稳定效应实现农业提质增效;(3)进一步分析表明,农地组织化流转有效降低了化肥施用强度,能够实现农业增效与增绿的协同发展。研究结论:在继续坚持并创新完善土地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应稳妥充分发挥村集体在农地流转市场中的组织协调职能,实现农地高效流转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农地组织化流转;村集体;交易成本;农业生产效率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影响研究

——来自中国试点县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作者:恒周,曹旭欣

单位: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


摘要:研究目的:评估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效果并厘清其作用机制,为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运作机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双重差分方法。研究结果:(1)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对县域层面的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上而言具有显著且稳健的促进效应;(2)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对农业机械化的政策效应会受到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出水平以及区域位置的调节效应影响;(3)从作用机制来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可以促进人口、地理和经济层面的县域金融集聚,在普惠金融发展下提高农户的金融可及性并缓解其信贷约束问题,最终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研究结论:在总结现有试点区域政策经验的基础之上,应针对性地制定与所在区域相吻合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政策,以促进金融集聚,实现政策的长期效应。


关键词: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双重差分方法;农业机械化  


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纳的邻里效应分析

——基于农技推广和农户认知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馥林,陈美球,黄庆龙,荣丽敏,邹梦玲

单位:江西农业大学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中心/江西省鄱阳湖流域农业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探究农户采纳绿色生产技术行为的邻里效应,分析农技推广与农户认知在农户邻里效应中的调节作用,为加快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政策落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内生转换Probit模型。研究结果:(1)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中存在明显的邻里效应,邻里效应中群体学习、交流机会显著正向促进农户采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农技推广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中邻里效应有显著正向和负向调节作用,农户认知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中邻里效应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3)农户具有技术接纳者和技术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且技术采纳可将邻里效应中群体学习、社会规范、交流机会的概将分别提升3.65%、3.82%、4.12%。研究结论:为了促进农户对绿色生产技术的采纳,建议培养农业生产示范户,充分发挥邻里效应;深化多元政企合作,形成技术扩散乘数效应。


关键词:绿色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邻里效应;内生转换Probit模型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

——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调节效应分析

作者:范翔宇1,卢新海1,刘进进2

单位:1.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2006—2020年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在其中发挥的调节效应。研究方法:多期双重差分方法、三重差分方法与门槛模型。研究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2)这种促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和批次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对中部地区和第二批试点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提升影响更为显著。(3)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主要呈负向调节效应,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负向影响最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次之,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最末。(4)基础设施建设对数字经济发展和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的调节效应具有“由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单门槛非线性特征。研究结论:促进具有技术嵌入和环境赋能作用的数字经济发展,对提升中国城市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其水平提升和效益转化还有待重视和加强。


关键词: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绿色效率;双重差分;调节效应;门槛模型


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对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作者:宋  洋1,2,朱道林3,4,徐  阳5,张嘉庆3

单位: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2.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城市发展与土地政策研究中心

3.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4.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5.湖北经济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检验资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对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作用效果,以期为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用地提质增效与扶持政策的精准实施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基于DEA的超效率SBM-Undesirable模型与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内,中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显著提升,但整体水平依旧滞后于资源富集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2)政策扶持有效促进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其影响效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3)政策扶持对于工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在不同地理区位、人口规模和资源类型分组中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扶持政策的实施对于东部城市、矿业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与小城市相比,大中城市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提升受政策扶持的驱动效果更加明显。研究结论:应当结合各地区功能定位和比较优势,继续细化扶持政策的精准实施,纾困不同类型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行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鼓励资源枯竭型城市创新工业用地供应方式,盘活利用闲置低效工业空间,凝练可推广的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模式。


关键词:工业用地利用效率;政策扶持;双重差分模型;资源枯竭型城市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差异演进及驱动机理研究

作者:魏建飞1,2,高  威1,李  强1,2,蒲雨池1,2,李彤辉1,2

单位: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

2. 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明晰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的空间差异及驱动机理,协同推进重大国家战略发展区域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方法: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超效率SBM模型、空间分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进行差异格局分析,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驱动机理。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系统兼顾城镇发展、农业生产和生态保育等重要功能,各子系统共同影响着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进程,国土空间效率由城镇空间效率、农业空间效率和生态空间效率构成,旨在强调以最小的要素投入析出最大的综合效益。(2)高效率区以上海、重庆、武汉、长沙等为核心,呈现由内向外密度递减的多核心圈层结构,低效率区呈基底状连绵分布在上游云南、贵州等地。空间关联特征具有较强的正向相关作用,各空间的关联主导类型存在差异且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局部LISA形态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的空间关联效应。(3)国土空间效率差异演进受外部社会经济和区域本底因子的双重影响,外部社会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财政支撑、工业化进程、土地城镇化进程能够显著推动效率提升,行政面积和地形地势等内部因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效率的变化。研究结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且集聚效应显著,未来发展要时刻把握社会经济要素与资源环境要素对国土空间效率的共同驱动作用,推动区域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关键词:国土空间效率;格局演进;驱动机理;长江经济带


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基于影响分析与组态分析的双重视角

作者:王全喜1,宋 戈1,2,隋虹均1

单位:1.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2. 辽宁省自然资源厅土地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中国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压力、状态与响应因素的多重并发影响和因果组态复杂机制。研究方法: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的影响分析和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法(fsQCA)的组态分析。研究结果:(1)2004—2020年中国耕地“非农化”面积总体呈增长态势,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市和不同单元分别表现出“东多西少”“阶梯递增”“中西扩散”特征。(2)社会经济驱动因素对耕地“非农化”的影响体现出明显时空异质效应,其中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结构是普遍性的因素。(3)压力、状态与响应中单因素并不构成影响耕地“非农化”的必要条件,不同地区耕地“非农化”的实现是诸多因素构成的不同组态构型并发协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组态构型的核心因素和辅助因素会发生角色和地位的转换。研究结论:耕地“非农化”受经济、社会和资源配置等多重因素影响,地方政府在制定调控管理政策时需着眼于不同组态路径中压力、状态及响应多重条件的适配关系,加强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空间规划管控。


关键词:耕地“非农化”;时空格局;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空间异质性;组态影响


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减贫与建设用地扩张的关联分析

作者:孔雪松1,蒋献佳1,2,程  鹏1

单位:1.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2.长沙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多维减贫指标体系,测度2000—2020年中国11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多维减贫动态变化,系统分析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方法:指标评价法、综合扩张指数和脱钩模型。研究结果:(1)研究期间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成效显著,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县域单元多维减贫指数均值分别为0.134和0.186,经济减贫指数明显高于社会和生态减贫指数;(2)集中连片特困区建设用地扩张先缓后快,局部区域扩张迅速,但整体以相对稳定型扩张为主,2010—2020年扩张明显加快,缓变型和快变型呈现组团化分布;(3)研究期间集中连片特困区减贫指数与建设用地扩张指数以较理想型的弱脱钩为主,强脱钩县域单元数量由2000—2010年的131个减少为2010—2020年的10个,与之对应的弱脱钩县域单元数量则由369个增加到486个,有效体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方式的转变。研究结论:特困区减贫动态变化与建设用地扩张存在密切关联,县域土地城镇化有助于增强特困区内生发展动力,后扶贫时期特困区需推进建设用地由增量扩张向存量调整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关键词:多维减贫;建设用地;脱钩模型;时空演化;集中连片特困区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