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土地科学》2023年第2期目次及摘要

中国土地科学 中国土地科学 2023-10-24




空间规划



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
张英男,龙花楼

统筹发展与安全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行动——基于社会空间融合的视角
傅婷婷,谷    玮,王梦婧,等

基于多维城乡差异化人地特征的城区范围识别方法——面向中国多样本城市的实践探索
张    欢,赵志庆,王    伟,等




土地法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效力性强制规定研究——兼评《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綦    磊,李建喆

粮食安全目标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缺失与补救
王    江,唐艺芸




土地经济



中国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吉雪强,刘慧敏,张跃松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影响农地流转
钱    龙,刘    聪,郑淋议,等




土地利用



资源禀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陈    莎,杨润佳,叶艳妹,等

近10年长江中下游典型水稻主产区种粮大户的耕地承包规模变化研究——以江西省北部为例
吴富有,李资华,廖富强,等




土地生态



空间均衡导向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及演进——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理论分析
杨和平,李红波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内涵解析与框架构建
官炎俊,王    娟,周    伟,等




土地科学研究进展评述



202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3年展望——土地管理分报告
朱道林,张嘉庆,代亚婷,等

202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3年展望——土地经济分报告
张清勇,曾虹云,郑慧敏,等

文章摘要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理论认知与实践探索

作者:张英男1,龙花楼2,3

单位:1.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摘要:研究目的:探究如何借助国土空间规划这一政策工具助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以期深化和丰富城乡融合背景下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的理论认知与实践创新。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基于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流空间”理论及互惠式城乡发展理论阐释了国土空间规划赋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认知,提出了以“参流构形—以形引流—形流耦合”为核心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实践逻辑;(2)基于区域差异,立足都市圈地区、大城市腹地及偏远地区的三个类型县域分别提出面向“一体化”、“郊区化”和“中心化”的国土空间治理实践路径。研究结论:城乡融合背景下空间治理的核心在于合理利用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区域发展的扩散效应、引导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以形成互惠共生的城乡网络体系,从而推动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统筹发展与安全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行动——基于社会空间融合的视角

作者:傅婷婷1,2,谷  玮1,2,王梦婧3,吴次芳1,2

单位:1.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

3.浙大城市学院国土空间规划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以建设包容多元差异的社会空间为切入点,探索统筹发展和安全战略下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共建共享共治的理论和现实路径,以期为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城市更新是处理城市发展和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社会空间融合是存量发展阶段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发展与安全统筹的关键工具;(2)社会融合理论和社会空间理论构成社会空间融合问题的认识基础,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社会互动和身份认同是解构社会空间融合问题的四个关键维度;(3)空间融合、资源升级、纽带建立和认同感塑造是城市更新实现社会空间融合目标的四条理论路径;(4)城市更新促进社会空间融合的现实路径以空间治理为载体,并可以从多尺度共治、多主体合作和多维度干预三个方面展开。研究结论:统筹发展和安全背景下,社会空间融合应成为中国城市更新实践的重要导向。空间治理是城市更新的载体,通过多尺度共治、多主体合作和多维度干预助力社会空间融合的实现。


关键词:城市更新;发展;安全;社会空间融合;空间治理


基于多维城乡差异化人地特征的城区范围识别方法——面向中国多样本城市的实践探索

作者:张  欢1,2,3,赵志庆1,2,3,王  伟4,黄  玫4

单位:1.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2. 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3. 自然资源部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

4.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北京 100812)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概念辨析与方法演进分析,从城乡差异化人地特征入手,构建指标量化下的城区范围识别方法并应用于107个样本城市进行准确度校验。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归纳演绎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城区概念中的实体地域认知日益深化,现有多类指标筛选法、遥感影像识别法、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识别法三类识别方法且具有差异化应用特征;(2)可从人口、土地、产业、环境4个维度选取差异化特征要素并确定指标条件,构建以实体地域为基础的城区范围识别方法;(3)借助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和统计数据,依次通过初步筛选获得城区初始范围,通过图斑功能、连接度、边界核查等判断获得城区实体地域范围,通过图斑占比、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分析获得城区范围;(4)在方法准确度校验中,105个样本城市的城区实体地域范围面积与同年度建成区面积平均偏差为21.2%,趋势线斜率为0.825,判定方法有效。研究结论:本方法可应用于全国各区域城市的城区范围识别,未来可在人口指标增补、统计精度提升等方面进行优化并开展镇区、乡村空间识别的延续性研究。


关键词:城区范围;城区实体地域范围;人地特征;城乡差异;国土空间规划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效力性强制规定研究——兼评《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

作者:綦  磊,李建喆

单位: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释明和增设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效力性强制规定,明确法律后果,完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法律制度,为人民法院裁判纠纷提供确定性指引。研究方法:法律文本分析、法律规范解释和理论分析。研究结果: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兼具社会资源、集体所有、财产三重属性,释明和设置流转合同的效力性强制规定,必须符合公共利益、保障农民集体和成员利益、比例原则三项准则。研究结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合同因违反特定规划、未采用公开竞价方式、低于政府规定的最低价而全部或部分无效。农民集体决议规则、地方政府同意规则、产业准入和环境保护的规定,并非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合同的效力性强制规定。


关键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效力性强制规定


粮食安全目标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缺失与补救

作者:王  江1,唐艺芸2

单位:1.重庆大学西部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研究中心

2.重庆大学法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在粮食安全目标引领下,审视现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缺失,提出补救举措。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为因应保障粮食安全战略的现实急盼,现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亟待修订。现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存在如下缺失:一是其目的条款在内容上存在偏误与缺失,无法充分承载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初衷;二是其基础性法律概念未与粮食安全法律体系内的概念保持一致;三是其制度设计未能充分体现“特殊保护”的立法要求。研究结论:上述缺失亟需通过法律修订予以补救。具体举措包括:应以促进粮食生产为直接目的、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间接目的,增列生态可持续发展为间接目的,以此重构立法目的条款;应统一“永久基本农田”的规范表达,并据此统一话语体系;应废除永久基本农田的占补制度、确立村级“田长制”的特殊监管职责、建立与地力等级挂钩的梯度补贴制度,优化特殊保护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土地法学;粮食安全;耕地保护;永久基本农田;立法目的


中国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吉雪强1,刘慧敏2,张跃松1  

单位:1.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明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为实现农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建言献策。研究方法: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工具变量模型、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1)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农地流转面积扩大会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2)农业化学化水平在农地流转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中介效应,农地流转主要通过降低农业化学化水平而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3)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农地流转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过程中发挥遮掩效应(削弱作用),农地流转会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而降低其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减量效应。研究结论: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建议通过加快农地流转、提升农业化学物资使用效率、推动清洁型农业机械应用等措施进一步发挥农地流转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减量效应。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业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工具变量;中介模型


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何影响农地流转

作者:钱  龙1,刘  聪1,郑淋议2,钱文荣2

单位:1.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

2.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基于28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上述研究结果可信;(2)机制验证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会通过提升农业经营效益、降低农业经营风险和匹配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地流转;(3)基于自然地理、生产定位和经济发展的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地形起伏度相对较小区域、粮食主产区和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地流转促进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有效激活农地流转,应稳步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根据区域差异进行精准施策,同时重视提升经营收益、防控风险和技术进步在实现规模经营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建设;农地流转;规模经营


资源禀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

作者:陈 莎1,杨润佳2,叶艳妹2,薛继兵1

单位:1.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影响机制,推动耕地利用转型和多功能管理。研究方法:面板门槛模型分析。研究结果:(1)资源禀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均存在门槛效应,长期来看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的提升趋于有利,对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呈现从“正向到负向再到负向略有缓解”的变化特征;(2)当纳入耕地资源禀赋考虑时,劳动力转移对耕地利用功能综合水平和耕地利用功能形态的影响从“负”转变为“正”,且随着耕地资源禀赋的上升正向影响不断凸显。研究结论:要因势利导,把握本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趋势,通过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生产政策的完善合理调控劳动力结构及农业要素投入。同时,要善于发挥本地区耕地资源禀赋的优势并认识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耦合性和阶段差异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加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生态保护修复,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并挖掘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以实现耕地利用转型和功能优化升级。


关键词:耕地功能转型;面板门槛回归;耕地可持续利用;功能形态;浙江省


近10年长江中下游典型水稻主产区种粮大户的耕地承包规模变化研究——以江西省北部为例

作者:吴富有1,2,李资华2,廖富强1,齐述华1,徐进军2

单位:1. 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江西省国土空间调查规划研究院


摘要:研究目的:以长江中下游典型的水稻生产区江西省北部的南昌、九江、上饶等市辖区为研究区,研究近10年种粮大户耕地承包规模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模型、地理探测器。研究结果:(1)与2011相比,2021年耕地承包规模显著增加,种粮大户数量由6298户增加到26781户,耕地承包面积由138.2万亩增加为462.91万亩,耕地的大户承包率由10.94%提升至28.85%,但种粮大户的户均耕地承包面积由219.43亩减少为172.85亩。(2)Theil指数由2011年0.8312下降至2021年0.6107,表明研究区耕地承包规模的空间异质性显著,但空间异质性显著下降。(3)种粮大户的耕地承包规模呈现以鄱阳湖平原的高高集聚和两翼山地丘陵农业区低低集聚为主的空间集聚特征。(4)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总产值、乡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等是种粮大户耕地承包规模空间分异主要原因,双因子交互作用能够更好地解释承包规模的空间分异。研究结论:在政府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背景下,种粮大户的耕地承包规模受自然环境、农业发展水平及社会经济等要素的共同影响;因地制宜地加大山地丘陵农业区机耕道路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小型化、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村规模化经营体制的创新,发展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有序引导种粮大户在合作组织发挥专业化作用,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


关键词:种粮大户;承包耕地;Theil指数;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


空间均衡导向下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及演进——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理论分析

作者:杨和平1,2,李红波1

单位:1.华中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中共江西省委党校


摘要:研究目的:测度2015—2020年全国31省的物质和生态财富价值变化,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框架,为不同区域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改进四象限模型、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2015—2020年全国31省GEP和人均GEP分别增长了19.35%和16.80%,但空间不均衡的格局差异愈发明显。(2)以物质和生态财富的均衡状态构建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空间均衡框架将31省划分为六个象限分区,各分区生态产品的供需强度存在相对势差。(3)处于不同象限的地区应在生态修复整治、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产业开发、产业生态转型等5种主要路径中因地制宜进行匹配组合,并朝着物质与生态财富协同的理想均横线演进。研究结论:剖析物质与生态财富的协同关系及生态产品供需强度对生态产品实现路径的指导依据,探索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方向和路径演进策略,有利于实现区域间“富绿”协同。


关键词:空间均衡;生态财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内涵解析与框架构建

作者:官炎俊1,2,王  娟2,周  伟2,3,4,曹银贵2,3,4,白中科2,3,4

单位:1. 浙江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

3.自然资源部土地整治重点实验室

4. 自然资源部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探讨露天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理论内涵,阐释其主要管理要素与组织框架。研究方法:系统回顾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基础铺垫、案例引导、需求倒逼、使命号召四层缘由共同驱动着露天矿区去探索一种与其生态系统内外部机理相适应的土地复垦动态管理模式—适应性管理;(2)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是以矿区土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与可持续开发利用为目标,通过监测、评估、反馈、调整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探索并认识矿区土地复垦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及其内在规律,从而促使土地复垦不断适应矿区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管理过程;(3)“目标制定—规划设计—方案执行—监测评估—信息反馈—模式修正”六要素一体构成矿区土地复垦适应性管理的基本组织框架。研究结论:适应性管理具有灵活性、动态性等特征,如果管理者能把握矿区生态系统内部演化机理与外部干扰规律,并借鉴吸收相近领域研究成果经验,那么适应性管理有望成为破解露天矿区土地复垦过程管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土地复垦;生态保护;五元共轭理论;适应性管理;露天煤矿区


202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3年展望

——土地管理分报告

作者:朱道林1,2,张嘉庆1,代亚婷1,丁宇泽1,张立新1

单位:1.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

2.中国土地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


摘要: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2年国内外土地管理领域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土地管理领域研究主要涉及土地管理制度与法律的应用理论问题,并对具体的实践应用展开了深入探讨;国外重点关注城市住房市场管理、土地生态保护制度等问题;关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障、土地管理视域下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以及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等问题是国内外研究一致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2年土地管理研究紧扣理论问题与实践需求,在探索土地治理的制度和法律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未来仍需进一步把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从不同学科交叉视角进行理论解释和创新。2023年将重点关注土地管理内在规律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土地治理体系探究、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和统一确权登记改革、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体制与机制、土地绿色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与粮食安全等议题。


关键词:土地管理;土地科学;研究进展;研究展望


2022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3年展望

——土地经济分报告

作者:张清勇1,曾虹云1,郑慧敏1,吴欣怡1,仲济香2,丰  雷3

单位:1.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2.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

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研究目的:梳理并比较2022年国内外土地经济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重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22年,国内研究集中于地价波动及其影响、城市土地供给、全国土地统一大市场、土地财政、三权分置、土地承包权退出、征地的公共利益边界、宅基地盘活等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地价影响因素、土地市场主体行为、土地市场化制约因素、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互动、征地过程中的收益分配、土地改革的分配效应等。研究结论:土地经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展,土地经济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紧扣形势变化和国家需求,着力探索理论创新、实证突破和政策设计,更好地为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服务。2023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经济基础理论探索、新形势下的土地市场动态、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机制设计、全国性建设用地指标和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土地制度改革配套政策、重要改革试点的跟踪与评价等。


关键词:土地经济;土地市场;土地制度;评述

扫码关注我们
最前沿的土地科学知识最新土地科学研究成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