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4课《唐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点关注,不迷路☛ 绿色学习平台 2023-02-12

精典往期

初中语文 初中数学初中英语
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初中历史初中音乐
初中美术 初中语数外预习单

精彩回顾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电子课本(高清版)第一单元第1课《社戏》第2课《回延安》第3课《安塞腰鼓》第4课《灯笼》第一单元写作《学习仿写》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可下载打印
第二单元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7课《大雁归来》第8课《时间的脚印》综合性学习《倡导低碳生活》第二单元写作《说明的顺序》
第二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
第9课《桃花源记》第10课《小石潭记》
第11课《核舟记》第12课《<诗经>两首》第三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
第三单元测试卷第四单元第13课《最后一次讲演》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15课《我一生中的重要决择》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第四单元写作《撰写演讲稿》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
第四单元知识点+单元测试
第五单元第17课《壶口瀑布》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19课《登勃朗峰》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
第五单元写作《学写游记》
口语交际《即席讲话》第五单元知识点+单元测试
第六单元第21课《庄子二则》
第22课《〈礼记〉二则》第23课《马说》

每天同步更新中。。。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课文朗读+视频


 点击上方绿标听课文朗读











课文知识点

石 壕 吏

[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背景与主题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此时从洛阳回华洲(今属陕西渭南),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此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事,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


三、诗歌赏析

1.参考译文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2.怎样理解“有吏夜捉人”这一行径?

表现了官府“捉人”之事经常发生,百姓白天躲藏起来,狠毒的官府只好趁百姓入睡的黑夜来突然袭击。表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官府征兵的无度。


3.“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一句表现了老妪什么心理?表明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保护家人,老妪甘愿牺牲自己。既然差役紧急,就快点走,免得节外生枝,苦心落空。从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善良、凄苦、机智、有胆略的人,强忍悲痛,保护家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汉族,  河南巩县(今巩义)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 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二、故事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761年。为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公元760年,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浣花溪边盖了一座茅屋,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苦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诗人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天下寒士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课文翻译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注释

秋高:秋深。

三重茅:几层茅草。三,表示多数。

挂罥:挂,缠绕。

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溪边,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积水的地方。


原文: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注释

忍能:忍心如此。

入竹去:跑进竹林。

译文: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如此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用,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唉声叹气。 


原文: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注释

俄顷:一会儿。

秋天漠漠: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

衾:被子。

娇儿恶卧踏里裂:  指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恶卧,睡相不好。

雨脚:雨点。

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何由彻: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是彻夜、通宵的意思。

译文:一会儿风停了,云黑得像墨,秋季的天空乌云密布,天渐渐黑下来。布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原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安得:哪里能得到。

庇:遮蔽,保护。

突兀:高耸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译文:哪里能得到许多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全都开颜欢笑,(房子)被风吹,被雨淋都不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四、问题归纳

1.一个“怒”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了,写出了秋风起势之猛,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2.“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动词连用表达效果分析法。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景物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作用分析法。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凄凉的心境,暗示了一场秋雨即将来临。关注公众号“教学”(ID:foredu),免费同步辅导,免费教学资源!


4.“俄顷风定云墨色……长夜沾湿何由彻”这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也表现了诗人企盼战争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这一连串的生动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


5.“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如山!”这几句诗怎样理解?

这几句诗确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将诗人的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6.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7.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  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8.杜甫称呼抱茅的群童为“盗贼”,你怎么看?

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因为诗人“老无力”就  “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以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9.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  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说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  “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


五、课文主题

诗歌叙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屋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宁愿“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卖炭翁》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二、故事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了解,对人民又深切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课文翻译

原文: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注释

伐:砍伐。

烟火色:被烟熏的脸色。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何所营:做什么用?

译文:有个卖炭的老翁,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烤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乌黑。卖炭得到钱做什么用?为了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原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注释

可怜:值得怜悯。

愿:希望。

辗:碾压,同“碾”。

译文:(数九寒天)可怜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忧炭的价钱便宜,希望天气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轧着冰冻的车辙(赶路)。牛疲乏了,人也饿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休息。


原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注释

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中派出采办货物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帮助抢购货物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回车叱牛: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

译文:两个得意忘形的骑马人前来了,他们是谁?是皇宫内的太监和他手下的爪牙。手里拿着公文,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转车头,吆喝着赶牛往北面拉去。


原文: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注释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驱将:赶(走)。将,语气助词,用在动词后面,以助语气。

惜不得:舍不得(它),(却也)没办法。

直:价钱,通“值”。

译文:一车炭,一千多斤,宫市使者们硬是要赶走,老翁舍不得(它), (却也)没有办法。宫市使者们将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充当炭的价钱。


四、问题归纳

1.赏析“可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最能体现卖炭翁矛盾心理的句子。“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2.怎样理解卖炭翁的矛盾心理?

本应因“衣单”盼天气暖和,却为了炭价高一点而“愿天寒”的矛盾心理,写出了卖炭翁的无奈和艰难。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


3.“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形容轻快洒脱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4.分析结尾两句的作用。

“半匹红绡一丈绫”与“一车炭,千余斤”这样的价值反差,对满怀希望、赖以活命的卖炭翁来说,是最大的嘲弄、最残酷的伤害。宫使强夺去的不仅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权利。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5.举例说明《卖炭翁》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色?

在表现手法上,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如,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五、课文主题

《卖炭翁》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四节的内容分别是:秋风破屋,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诗歌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体察民情的宽广胸怀和要求改变社会现实的崇高理想。

二、诗歌讲述了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纱一丈绫掠夺一空的故事。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社会的黑暗,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属于环境描写,用恶劣的天气渲染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作者生活环境之艰苦,心情之愁苦。《卖炭翁》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对卖炭翁的外貌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卖炭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了卖炭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四、背诵略。

五、略。








图文解读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练习


《石壕吏》

练习: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1、妪( )2、衰( ) 3、泣( ) 4、咽( )5、逾( )6、戍( )7、裙( )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    。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 2、新战死( ) 3、未去( ) 4、犹得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 )( )6、死者长已矣( )7、泣幽咽( )8、老妪出门看( )9、听妇前致词( )10、天明登前途( )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 )______ 戌( )______ 戎( )______

(2)衰( )______ 哀( )_____ 衷( )______

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六、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

(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

(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七、翻译句子。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八、“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答 案

一、yù shuāi qì yè yú shù qún

二、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安史 安禄山 史思明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

三、书:信;新:最近;去:离开;犹得:还能够。越过 逃跑 停止,在诗中引申为完结。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老妇 对……说话 ⑩前面的路

四、(1)戍shù,戍守;戌xū,壬戌;戎róng,戎马一生。

(2)衰shuāi,衰老;哀āi,悲哀;衷zhōng,无动于衷。

五、第一层:三男戍边,二男战死。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

六、(1)三男邺城戍 (2)二男新战死 (3)出入无完裙

(4)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5)听妇前致词

七、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隐约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八、老妇被抓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诗句可以为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塘坳(ào)     大庇(bì)         突兀(wù)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高者挂罥长林梢   罥:挂结 长:高

(2)忍能对面为盗贼      忍:狠心 能:如此、这样

(3)俄顷风定云墨色      俄顷:一会儿

(4)秋天漠漠向昏黑      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向:接近

(5)长夜沾湿何由彻      何由:怎能、如何  

彻: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的意思

(6)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庇:遮盖,覆盖   寒士:贫寒的士人

(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突兀:高耸的样子

3.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B)

A.俄顷/风定/云墨色  B.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C.八月秋高/风怒号  D.风雨不动/安如山

(解析:B项“突兀”不能断开读,朗读停顿应划为: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安史之乱还未平定之时。作者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因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所以被称为“诗史”。共有约1 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歌行体(体裁)的古诗。诗中的“茅屋”指的是成都近郊的草堂。诗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表现作者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出处:21教育名师】

5.观察下面的图片,仿照示例介绍这位“文学大师”。

示例:屈原——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创造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审美意象。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示例】杜甫——唐朝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其诗因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代表作“三吏”“三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6.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且富有浓烈的情感——好不容易盖了这座茅屋,刚刚定居下来,秋风却怒吼而来,卷起层层茅草,使得诗人焦急万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7.诗歌最后一段“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有什么作用?

直抒胸臆,情感由前三段的记叙一家之苦升华到最后的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8.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示例一】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示例二】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示例三】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示例四】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9.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A.“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为盗贼”相照应,诗人叹息的内容是: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21·cn·jy·com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也愿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解析:A项“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03  拓展阅读

(2017·成都)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0.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星月清辉、无云无雷的山间静夜图;后两句描绘了溪流湍急的清晨雨后图。

11.同样是写雨,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本诗未直接写山雨,而是先以山间静谧的晴夜为烘托和铺垫,似无山雨,第三句再以溪水急流的侧面描写表现雨势之大,结句点出“他山有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则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表现雨之迅疾和猛烈。




《卖炭翁》

01  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伐薪(xīn) 两鬓(bìn)  辗冰辙(niǎn)( zhé)  口称敕(chì)  一丈绫(líng)  回车叱牛(chì)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伐薪烧炭南山中 薪:木柴

(2)两鬓苍苍十指黑  苍苍:灰白

(3)卖炭得钱何所营  营:谋求、需求

(4)翩翩两骑来是谁  翩翩:轻快的样子

(5)手把文书口称敕  敕:指皇帝的命令

(6)回车叱牛牵向北  回:调转   叱:吆喝

(7)宫使驱将惜不得  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8)系向牛头充炭直  系:挂   直:同“值”,价钱

3.填空。

(1)《卖炭翁》是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其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卖炭翁》《长恨歌》《琵琶行》等。www.21-cn-jy.com

(2)《卖炭翁》中表现卖炭翁处境与心情相互矛盾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诗句是: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21·世纪*教育网

4.下列对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B)

A.笔法劲健,如疾风飘雨

B.笔画平直,结构方正

C.用笔圆润,一气呵成

D.笔画连绵,气韵流畅

02  课内精读

阅读全诗,回答问题。

5.请说说“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的妙处。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的样子。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6.“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表现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1教育网

B.“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是记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是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www-2-1-cnjy-com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饱受压榨、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2-1-c-n-j-y

03  拓展阅读

观刈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释】 ①刈(yì):割。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盼望。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⑦尽日:整天,终日。

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1·c·n·j·y

9.“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此”指上面劳动人民辛苦悲惨生活的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官员。


学法点津

古诗词中的遣词炼字

【典型例题】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晓驾炭车辗冰辙

【参考答案】一个动词“辗”,使画面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寒冷,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刻画出了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2

【技法点睛】可从不同词类入手:

1.名词: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来

2.动词:巧用动词可以使诗歌意象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3.形容词: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版权所有:21教育】

4.副词:在古典诗词中,副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婉转,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5.特殊词:①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②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③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 END ●

扫码关注“绿色学习平台”公众号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朗读试卷电子课本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