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2-05 碳中和与设计应对策略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风景园林》2022-05 | 202 Vol.29

专题:碳中和与设计应对策略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碳中和与设计应对策略

郑曦

点击查看全文

“碳中和”是全球热点议题,其目标设立为后疫情时代推动全球绿色复苏,实施结构性减排提供了契机。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系日益紧密,“碳中和”发展亦是回应时代新问题新挑战的重要目标。评估显示城市在全球排放量中所占的份额超过70%,是全球碳排放的重要贡献者。随着预期的人口增长,未来城市减排是实现气候目标的关键解决方案。



专题:碳中和与设计应对策略

面向碳中和的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研究

张桂莲  仲启铖  张浪*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作为人口高密、经济发达地区最主要的绿色生态资源,具有不可或缺的碳汇价值和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推进中国各大城市发展绿色低碳、促进碳中和愿景实现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梳理和总结城市园林绿化碳汇领域的最新政策和研究进展,剖析当前中国在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面向碳中和的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和实践路径,以期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增强园林绿化对碳中和的贡献。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园林绿化;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碳汇

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计量监测技术路线图



影响碳中和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精细化管控实施框架

王敏  宋昊洋

摘要:城市绿地具有增碳汇、减碳排的双重生态效益,被认为是推动城市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自然途径。在城市高密度建设与存量发展背景下,推进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是自然维度下拓展碳中和实践路径、提升城市整体碳中和绩效的重要着力点。基于相关文献,梳理并提出固碳增汇、降温减排、绿色慢行3个路径,讨论了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碳中和的关联影响机制,并从总体规模特征、分布格局特征、几何形态特征、植物配置特征、场地使用特征5个维度厘清了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关键空间特征和实证变量指标。按照“系统化分级统筹、差异化分区定标、多维度精准增效”的思路,提出面向碳中和高效配置绿地空间资源的精细化管控指标和实施框架,以期为绿地碳中和效能提升的后续深化研究与城市绿地空间精细化管控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绿地;碳中和;绿色碳汇;碳排放;空间特征;规划管控

城市绿地空间特征对于碳中和的影响路径


延伸阅读:

[1] 张云路,马嘉,李雄.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1):25-29.

[2] 申世广,唐欢,邱冰.步行友好的绿道评价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1):46-51.

[3] 金云峰,万亿,周向频,等. “人民城市”理念的大都市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多维度精明规划[J].风景园林,2021,28(4):10-14.



| 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应用

殷炜达  苏俊伊  许卓亚  刘志成

摘要: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城市绿地是城市中唯一的、直接的自然碳汇,如何估算城市绿地碳储量对于实现“双碳”目标十分重要。以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为例,以高分二号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4类绿地中分层抽取139个样地进行碳储量估算研究。研究发现各类样地碳储量值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均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回归分析构建了4类绿地NDVI与碳储量的拟合模型,并另选40个检验样地,通过人工识别的碳储量数据检验回归模型的合理性,构建完善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系统。估算结果表明,北京市海淀区五环内城市绿地固碳总量约为4.14万t,不同绿地类型碳汇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具体表现为公园绿地>附属绿地>区域绿地>防护绿地。研究对于指导全国各城市绿地碳储量的估算、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碳中和;城市绿地;碳储量;模型构建

研究区位图



基于遥感影像估算的北京中心城区碳储量与气候环境关联性研究

杨鑫  高雯雯  李莎*  李冠衡

摘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国的核心议题之一,多个国家和地区提出了碳中和目标。城市气候环境变化与城市碳储量和碳汇能力直接相关,“双碳”目标也影响着未来人居环境的建设与发展。首先,基于高清卫星遥感影像反演推导,通过估算公式获得北京中心城区碳储量数值,形成中心城区现状碳汇能力初步评价。其次,以130个街道辖区单元为研究单元,对街区尺度碳汇能力进行评级。结合北京中心城区38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指标,展开碳储量、气候环境指标和植被指数之间的耦合性关系分析,定量研究植被对于碳汇能力提升和气候环境改善的影响。最后,从街区尺度视角,有针对性地提出提升碳汇能力和改善气候环境的相关策略——提高街区植被覆盖度、增加三维绿量和提高植被养护水平。

关键词:碳储量;气候环境;植被指数;碳汇能力;北京中心城区;遥感影像

北京中心城区碳储量空间分布情况



基于 FLUS-InVEST 模型的碳储量时空变迁及多情景模拟预测——以成德眉资地区为例

庄子薛  谢梦晴  张文萍  王倩娜*

摘要:通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研究与各类用地的碳排放与存储核算,能够有效量化碳排放,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并优化土地利用方式。以成德眉资地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耦合FLUS-InVEST模型对20年来的碳储量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并对2030年生态修复力度不同的3种情景下的碳储量进行了模拟预测。结果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因耕地与草地面积减少、固碳能力降低导致碳储量相应减少;2030年随着生态修复力度的加强,研究区的碳储量损失会逐渐减小,生态空间质量将得到更好的改善,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也将显著提升;现有的政策规划能很好地改善研究区未来碳储量薄弱空间,并有效提升其固碳能力。建议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多管齐下引领低碳生活,助力研究区实现碳中和目标。

关键词:风景园林;FLUS-InVEST 模型;多情景模拟;碳储量;碳中和;生态修复

研究区位及高程图


延伸阅读:

[1] 刘长松.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75-79.

[2] 吴隽宇,张一蕾,江伟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J].风景园林,2020,27(10):57-63.

[3] 张梦迪,张芬,李雄.基于 InVEST 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6):95-99.

[4] 克拉克.山地森林的碳捕获潜力:从全球角度看地方景观的韧性[J].风景园林,2021,28(7):54-68.



碳中和目标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

李倞  吴佳鸣  汪文清

摘要:“碳中和”目标为风景园林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聚焦园林绿地对碳排放的减源和增汇2个主要功能,提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机理,为风景园林师开展相关实践提供系统、全面、可行的策略方法,主要包括3方面55项:1)在直接减源方面,通过减少园林绿地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实现项目自身的节能减排;2)在增加碳汇方面,围绕园林植物、土壤、水体三大要素,增强园林绿地本身的碳捕获能力;3)在间接减源方面,园林绿地可以引导居民开展低碳生活、降低城市能耗,间接实现碳减排。

关键词:风景园林;气候变化;碳中和;减碳;碳汇;大气脱碳

风景园林发挥“碳中和功能”的技术框架


延伸阅读:

[1] 刘长松.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 [J]. 风景园林,2020,27(12):75-79.

[2] 巴奈特.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城市设计[J].风景园林,2021,28(8):10-17.

[3] 沈清基,洪治中,安纳.论设计气候效应:兼论气候变化下的设计应对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26-31.

[4] 施瓦茨,卡茨.设计师的地球工程“工具箱”:危机给予风景园林师扭转、修复和再生地球气候的机会[J].风景园林,2020,27(12):10-25.

[5] 卞晴,赵晓龙,刘笑冰.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0,27(6):88-94.

[6] 徐昉.德国景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63-68.

[7] 刘文平,陈倩,黄子秋.21 世纪以来风景园林国际研究热点与未来挑战[J].风景园林,2020,27(11):75-81.

[8] 黄通,曹悦,刘峰.碳中和主题公园: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设计探索与实践[J].风景园林,2022,29(5):59-63.

[9] 刘珂秀,马椿栋,陈威,等.面向小气候热舒适性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11):104-109.



碳中和背景下风能发展对景观规划的影响

徐昉

摘要:能源转型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必然路径,但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也会造成土地利用冲突、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质量下降等问题。中国的景观规划中对风能发展的负面影响考虑不足,评估相关风险的方法缺少系统分析。以德国为例,系统分析了德国景观规划中风能利用的相关策略方法。研究发现德国景观规划在实现法定目标能源量要求的同时,能够兼顾自然保护和景观维护目标。首先采用情景假设方法,结合空间分析确定潜在利用区域;其次利用AIGILaP模型、问卷调查、眼动追踪等方法评估风能利用和景观规划目标的潜在冲突,得出自然保护导向下风力涡轮机空间布局的最优方案。德国景观规划经验为中国提供了新思路:1)在规划到实施的全生命周期中贯彻景观保护理念;2)从未来情景假设中反思当下发展困境;3)结合公众认知完善空间模型,让景观规划在解决风能发展问题的同时真正服务于人的需求。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景观保护;AIGILaP 模型;眼动追踪;情景假设

2000—2021 年德国每年新增风力涡轮机数量和风力涡轮机总数



作品

碳中和主题公园——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设计探索与实践

黄通  曹悦  刘峰

       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位于北京温榆河公园西北部、未来科学城“能源谷”东南部,总面积约 126 hm2(一期 48 hm2,二期78 hm2),处于城市集中建设区向生态建设区的过渡区域。为紧扣时代发展要求,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以“碳中和”为主题,分两期建设“绿色生活体验场”。

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实景航拍图(建成后)



| 云南省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设计实践

孙妍艳  杨凌晨  施皓

       项目环洱海全长约 129 km,总占地面积898.34 hm2,项目投资 97.91 亿元,工程建安费约 31.98 亿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生态修复及湿地工程建设、生态搬迁、生态监测廊道、管网完善、带有湿地修复科研功能的试验地建设五大工程。

西城尾沟湿地



研究

城市绿地健康行为开展中的“动力-阻碍”关系研究

李悦  林广思*

摘要:城市绿地与健康的研究现多集中于城市绿地客观保健功能和对既有健康活动需求的满足情况,而城市绿地对于健康促进的完整机制仍待揭示。因此引介健康心理学的健康行为理论为视角,采用“在场”与“缺席”分析思路,重读城市绿地与健康的权威综述,分析得到城市绿地健康行为中3对“动力–阻碍”关系:亲生物性动力与原生阻碍、需求动力与客观阻碍、行为控制信念动力与主观阻碍,其中城市绿地相应角色为存在、支持、吸引,这为城市绿地健康促进机制搭建了新的解读框架。城市绿地与健康的现有议题在此框架下呈现新的分布结构,并指出在亲生物性、可达性与功能性等主流议题之外,城市绿地品质与潜在使用者克服主观阻碍的能力之间的关联也值得深入探讨。

关键词:体力活动;自我效能;环境美学;交往空间;可达性;亲生物性;环境感知

城市绿地健康行为维持过程概念图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和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与策略——以郑州市滨黄河区域为例

徐恩凯  周梓滢  胡永歌  田国行*

摘要: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营造对于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带动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以郑州市滨黄河区域为例,基于实地调研,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分析了黄土丘陵沟壑区高程、坡度、坡向、用地类型和可视域等特征及其生态敏感性区域分布,结合生态学、风景园林学、林学等学科理论,从生态功能分区、植物空间配置模式、典型生境植物景观营造3个方面,针对性地提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和黄土沟谷四大类生境的规划策略与植物配置方案,为中国滨黄河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水土流失;生态修复;生态安全;生态敏感性;植物配置;黄土丘陵沟壑区

生态敏感性影响因子分析



基于地理设计框架和 SDGs 评估体系的区域规划方法

魏合义  刘学军  杨和平

摘要:长期以来,区域规划方法研究一直是景观、资源管理及空间规划等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且现有的规划方法缺少对规划成果优劣程度的判断依据。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理设计框架(Geodesign  Framework)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评估体系的区域规划方法。采用移动设备、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数据获取、数据管理、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的工具,并以南昌市瑶湖岛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该研究首次提出基于SDGs评估指标的实现程度T模型,充分发挥地理设计框架在区域规划过程中的迭代优化作用,利用评估矩阵表计算不同规划方案的累计分值,从而定量判断不同规划方案对实现SDGs程度的优劣。本研究是该方法在中国区域规划上的首次应用,可为中国的区域规划理论研究与区域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理设计;数字技术;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规划框架

数据处理流程


延伸阅读:

[1] 魏合义,黄正东.地理设计视角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需求及技术实现[J].风景园林,2014,21(4):53-57.



社区体育公园的健康公平性及其空间要素研究——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

徐苗  张莉媛

摘要: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作为高密度城市促进社区健康环境的重要抓手在全国广泛实施,其空间分配的公平性是当下的焦点议题。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结合建成质量评价与相关性分析,将空间特征与社会经济等要素引入社区户外康体空间的健康公平性研究,初步评价与分析了利用边角地营建的社区体育公园在空间可达、场地共享及配置标准3类关键空间要素上的健康公平性表征与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社区体育公园的综合建成质量与配置标准指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与居民经济水平相联系的异化趋势;2)空间可达与场地共享指标没有表征出显著的空间分异,但需要注意街道网络、社区环境等空间要素对场地康体服务能力与健康公平性的适应与制约。以此为基础在资源分配、健康设计、精细治理等方面对存量更新阶段的社区体育公园及类似康体空间的营建与优化提出建议,为人本导向下的社区户外康体空间规划等领域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建成环境;存量更新;健康公平;空间可达;场地共享;配置标准;社区体育公园;重庆

不同房价社区中社区体育公园建成质量评价指标分值箱线图


延伸阅读:

[1] 刘骏,蓝梦雪.山地城市社区体育公园用地条件与使用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104-111.

[2] 杨忆妍,李雄.英国伯肯海德公园[J].风景园林,2013,20(3):115-120.

[3] 赵晶,傅凡,陈然.“公共性”视角下西方城市公共园林的雏形及发展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3):121-125.



室内植物对人体心理效益影响研究进展

赖鹏程  郑涵青  林心影  黄启堂*

摘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植物可以对人体的心理效益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室外自然环境,未能揭示室内植物与人体心理效益之间的影响关系。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等为依据,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1995—2021年发表的室内植物与人体心理效益相关的定量实证研究。分析室内植物对人体心理效益影响研究领域内的文献发表年度趋势、研究热点、领域动态以及主要研究方法,并从室内植物对心理健康、认知能力和环境感知3个方面的影响,总结出室内植物对人体心理效益可能存在的影响机制。最后,归纳出当前室内植物对人体心理效益影响研究的趋势、室内外植物影响的差异和目前研究存在的争议,并提出今后研究应当扩展室内植物类别与特征、充分利用新兴的技术手段、重视室内空间的多样性以及室内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建议,以期为今后室内植物的身心健康效益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室内植物;室内环境;心理效益;身心健康;影响机制

室内植物对人体心理效益影响研究高频主题词共现图(1995—2021 年)



景观结构尺度下珠三角传统水乡格局的近百年变迁

杨希  林晓钰  刘晗璐  蔡佳秀*

摘要:珠江三角洲水乡文化景观是岭南传统水乡农业生产及生活方式的物质载体,反映了从晚清至今持续不断变化的人地关系。为了在不同历史时段和空间区位上,探究珠三角不同类型水乡景观格局的共时性差异和历时性演化规律,采用图析方法在景观结构尺度下通过分区多时相景观要素的识别、提取、结构提炼、对比分析,提炼类型特质,提取类型间演化过程的共性规律,为珠三角水乡景观格局的识别与保护提供有效的切入模式。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景观格局;时空演化;活态遗产;图析

3 类水乡形态样本选取位点



广东虎门炮台遗址整体性特征及保护利用策略

吴隽宇  朱榴奕

摘要:景观考古视角下的遗址景观动态研究为大遗址保护与活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优化和提升大遗址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选取广东省虎门炮台为例,通过古籍研读、实地踏勘等方法,从遗址本体和社会环境2个角度梳理炮台遗址的景观演变历程,从历史文化、选址布局、生态环境、基本形制4个方面挖掘遗址的整体性特征和价值,进而提出虎门炮台可从统筹发展、考古优先、协调环境、有效展示、统一管理5个层次优化管理服务水平,从而为广东省海防大遗址的保护与活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景观考古学;大遗址;海防遗址;虎门炮台;整体性特征;保护利用策略

景观考古学视角下的大遗址保护研究框架



基于图像视角的钱塘观潮景观空间特征

金卓菲  鲍沁星  黄晓*

摘要:钱塘观潮是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现象,具有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形成以“观潮”为核心的钱塘文化景观。从图像角度对钱塘观潮景观进行系统性研究,搜集整理相关的69件古代绘画图像,精选其中史料价值较高的21件实景类绘画,将其分为全景式与分景式两类,解读图像内容并分析钱塘观潮景观的位置分布和空间形式特征。钱塘观潮景观与周围山水关系密切:分析全景式图像发现观潮景观位置呈现沿江北岸线性分布的特征,分析分景式图像归纳出临江近观、临江俯瞰和登高远望3种观潮景观空间形式。观潮景观呈现出有别于常规静观和动观的观赏特点,视点为静态而景观为动态,形成具有单一时向性的变化视线。通过挖掘钱塘观潮景观实景类绘画的史证价值,论述古今观潮景观位置和空间的变化,形成对钱塘观潮景观的整体性认识,为区域文化景观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借鉴。

关键词:文化景观遗产;钱塘观潮景观;园林绘画;图像学;空间特征

〔清〕高晋《御游西湖行程图》


延伸阅读:

[1] 沈瑶,黄晓,鲍沁星.古典园林叠山蓝本之杭州飞来峰历史视觉形象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38-44.

[2] 黄晓,刘珊珊.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以明代《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2):14-24.

[3] 毕雪婷,韩锋.文化景观价值的解读方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7):100-107.



明清画意叠山与山水画皴法比较研究

张志强  郑曦*

摘要:画意追求是明清园林叠山的重要倾向,并且影响了叠山实践。以山水画中的皴法为切入点,在结合相关的造园和画论史料的基础上,开展了明清园林叠山与山水画皴法的比较分析。研究发现:1)明清园林叠山对于皴法的借鉴和山水画皴法的总结联系密切,由于受到绘画上复古求源的社会文艺思潮影响,叠山有了对历代各种皴法借鉴的可能,这在明清以前较为少见;2)借鉴皴法成为画意叠山实践的重要方法,以致在叠山的每个重要环节均出现了以皴法为指导的具体叠山理法;3)明清时期在对山水画和叠山的品评上也出现了趋同的现象,是否拥有皴法画意是叠山作品重要的评价和欣赏标准。对于叠山和山水画皴法的比较分析,为当代叠山实践中利用传统山水画皴法提供参考,同时对进一步发掘明清画意叠山的价值有所启示。

关键词:传统园林;画意叠山;山水画皴法;比较分析;明清

王蒙山水画中用牛毛皴所表现的山峰峦头



真实与幻境:镜像理论视域下的清初淑媛倪仁吉构园研究

云嘉燕  王浩*

摘要:作为园史研究的新热点,现有探讨侧重解析或真实或虚构的园林女性空间,未能揭示两者异同。清初女性倪仁吉设计的实存香草园与假想宫庭园让对照真幻女性在场园林成为可能。基于镜像理论比较两园园居空间、植景技法、造园观,发现香草园活动空间安排自由,宫庭园活动空间较遮蔽;香草园承袭士人植景技法并创新于配色,宫庭园兼容士商皆推崇的植景技法;香草园基于女性视角营造,宫庭园以男性视角建构。镜像映照出女性视角下的园林观,将其嵌入清初社会后折射出男性视角下的营造观,终以双重性别意识形态呈现出被清初程式化建构掩盖的多元女性景观设计。

关键词:女性空间;倪仁吉;植景理法;性别视角;女性景观

文徵明《停云馆画册》中兰石造景



明代太仓弇山园复原再探

栾河淞  薛晓飞*

摘要:明代太仓弇山园是王世贞的私家园林,而今早已荡然无存。在前人有关弇山园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弇山园复原的可能性方案。基于对相关史料更全面深入的发掘,以游观视角梳理园林文学,以图像学方法解析园图,二者结合以确保结论的可靠,并运用数字技术对复原成果加以完善,在景象复原的基础上对景意进行再现,并在现有复原研究的基础上,对园林的空间布局、节点数量与分布、建筑形制与朝向、要素间相对位置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推进。通过对复原模型的意匠分析,印证明代中晚期园林更加注重动态游观体验的特点,以及弇山园中蕴含的“人巧”与“天趣”的造园意匠。

关键词:古园复原;弇山园;数字技术;动态游观;造园意匠

诸园位置


延伸阅读:

[1] 陈昱珊.从离薋园到弇山园看王世贞造园实践特点的嬗变[J].风景园林,2017,24(4):122-128.

[2] 王向荣.历史名园复原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2):2-3.

[3] 黄晓,刘珊珊.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以明代《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2):14-24.




  本期引文格式

2022/05

[1] 郑曦.碳中和与设计应对策略慧[J].风景园林,2022,29(5):8-9.

[2] 张桂莲,仲启铖,张浪.面向碳中和的城市园林绿化碳汇能力建设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5):12-16.

[3] 王敏,宋昊洋.影响碳中和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精细化管控实施框架[J].风景园林,2022,29(5):17-23.

[4] 殷炜达,苏俊伊,许卓亚,刘志成.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应用[J].风景园林,2022,29(5):24-30.

[5] 杨鑫,高雯雯,李莎,李冠衡.基于遥感影像估算的北京中心城区碳储量与气候环境关联性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5):31-37.

[6] 庄子薛,谢梦晴,张文萍,王倩娜.基于FLUS-InVEST模型的碳储量时空变迁及多情景模拟预测:以成德眉资地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5):38-44.

[7] 李倞,吴佳鸣,汪文清.碳中和目标下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策略[J].风景园林,2022,29(5):45-51.

[8] 徐昉.碳中和背景下风能发展对景观规划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2,29(5):52-58.

[9] 黄通,曹悦,刘峰.碳中和主题公园: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设计探索与实践[J].风景园林,2022,29(5):59-63.

[10] 孙妍艳,杨凌晨,施皓.云南省大理市环洱海流域湖滨缓冲带:生态修复与湿地建设工程设计实践[J].风景园林,2022,29(5):64-67.

[11] 李悦,林广思.城市绿地健康行为开展中的“动力–阻碍”关系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5):68-74.

[12] 徐恩凯,周梓滢,胡永歌,田国行.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修复和植物景观营造模式与策略:以郑州市滨黄河区域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5):75-81.

[13] 魏合义,刘学军,杨和平.基于地理设计框架和SDGs评估体系的区域规划方法[J].风景园林,2022,29(5):82-88.

[14] 徐苗,张莉媛.社区体育公园的健康公平性及其空间要素研究:以重庆中心城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5):89-95.

[15] 赖鹏程,郑涵青,林心影,黄启堂.室内植物对人体心理效益影响研究进展[J].风景园林,2022,29(5):96-102.

[16] 杨希,林晓钰,刘晗璐,蔡佳秀.景观结构尺度下珠三角传统水乡格局的近百年变迁[J].风景园林,2022,29(5):103-109.

[17] 吴隽宇,朱榴奕.广东虎门炮台遗址整体性特征及保护利用策略[J].风景园林,2022,29(5):110-115.

[18] 金卓菲,鲍沁星,黄晓.基于图像视角的钱塘观潮景观空间特征[J].风景园林,2022,29(5):116-123.

[19] 张志强,郑曦.明清画意叠山与山水画皴法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5):124-129.

[20] 云嘉燕,王浩.真实与幻境:镜像理论视域下的清初淑媛倪仁吉构园研究[J].风景园林,2022,29(5):130-134.

[21] 栾河淞,薛晓飞.明代太仓弇山园复原再探[J].风景园林,2022,29(5):135-140.


  延伸阅读

[1] 张云路,马嘉,李雄.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1):25-29.

[2] 申世广,唐欢,邱冰.步行友好的绿道评价研究:以南京环紫金山绿道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1):46-51.

[3] 金云峰,万亿,周向频,等. “人民城市”理念的大都市社区生活圈公共绿地多维度精明规划[J].风景园林,2021,28(4):10-14.

[4] 刘长松.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功能定位及应对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75-79.

[5] 吴隽宇,张一蕾,江伟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J].风景园林,2020,27(10):57-63.

[6] 张梦迪,张芬,李雄.基于 InVEST 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6):95-99.

[7] 克拉克.山地森林的碳捕获潜力:从全球角度看地方景观的韧性[J].风景园林,2021,28(7):54-68.

[8] 巴奈特.气候变化如何改变城市设计[J].风景园林,2021,28(8):10-17.

[9] 沈清基,洪治中,安纳.论设计气候效应:兼论气候变化下的设计应对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26-31.

[10] 施瓦茨,卡茨.设计师的地球工程“工具箱”:危机给予风景园林师扭转、修复和再生地球气候的机会[J].风景园林,2020,27(12):10-25.

[11] 卞晴,赵晓龙,刘笑冰.水体景观气候调节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风景园林,2020,27(6):88-94.

[12] 徐昉.德国景观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策略[J].风景园林,2020,27(12):63-68.

[13] 刘文平,陈倩,黄子秋.21 世纪以来风景园林国际研究热点与未来挑战[J].风景园林,2020,27(11):75-81.

[14] 黄通,曹悦,刘峰.碳中和主题公园: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一期)设计探索与实践[J].风景园林,2022,29(5):59-63.

[15] 刘珂秀,马椿栋,陈威,等.面向小气候热舒适性的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11):104-109.

[16] 魏合义,黄正东.地理设计视角下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需求及技术实现[J].风景园林,2014,21(4):53-57.

[17] 刘骏,蓝梦雪.山地城市社区体育公园用地条件与使用特征及其耦合关系研究:以重庆都市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1,28(1):104-111.

[18] 杨忆妍,李雄.英国伯肯海德公园[J].风景园林,2013,20(3):115-120.

[19] 赵晶,傅凡,陈然.“公共性”视角下西方城市公共园林的雏形及发展研究[J].风景园林,2021,28(3):121-125.

[20] 沈瑶,黄晓,鲍沁星.古典园林叠山蓝本之杭州飞来峰历史视觉形象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2):38-44.

[21] 黄晓,刘珊珊.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以明代《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2):14-24.

[22] 毕雪婷,韩锋.文化景观价值的解读方式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7):100-107.

[23] 陈昱珊.从离薋园到弇山园看王世贞造园实践特点的嬗变[J].风景园林,2017,24(4):122-128.

[24] 王向荣.历史名园复原研究[J].风景园林,2017,24(2):2-3.

[25] 黄晓,刘珊珊.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以明代《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2):14-24.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2年5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王一兰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