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19-06 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LAVISION
2024-08-31


除新刊导读外,小编特别整理了每篇文章的延伸阅读,方便广大读者更高效地进行学习、研究。


《风景园林》2019-06 | 166 Vol.26

专题1: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专题 2: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侯晓蕾

点击查看全文

作为外部开放空间的公共空间,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着空间、人和社会的关系,也连接着风景园林、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随着当前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网络进入了缓慢、谨慎的微更新阶段。不同于以往大拆大建、自上而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和乡村活力、提升建成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社区营造在中国尚处于发展阶段,它强调自下而上的参与性,不仅关注社区物质空间层面,同时关注社区居民归属感的培养,通过公众参与实现社区的共建、共治和共享。



专题1: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侯晓蕾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关键词:风景园林;社区营造;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微更新

上海武康路整治更新注重场地文脉的原真性保护


延伸阅读:

[1] 侯晓蕾,郭巍.社区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4):41-47.



| 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

刘悦来 许俊丽 尹科娈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如何实现社区公共空间有机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通过实践研究与分析,探索出一条适合高密度城市公共空间有机更新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在对上海社区花园的空间特征和属性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的4级结构和3种发展途径,并从政府宣传引导、社会组织推动和挖掘社区“领袖”等不同层面给出社区营造的建议,解析社区花园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多元共治,让社区营造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的有机部分。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共空间;社区花园;参与式营造

由专业社会组织运维的社区花园——创智农园


延伸阅读:

[1]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范浩阳.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9):16-22.



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北京胡同绿色空间微更新研究——大栅栏片区的探索

蒋鑫 徐昕昕 王向荣 林箐

摘要:北京旧城胡同具有悠久的绿色空间营造传统,而社区居民作为绿色空间更新的主体,拥有极大的自发性和能动性。随着北京“留白增绿”等政策的推进,基于居民自发更新的“自下而上”的绿色空间微更新越来越得到重视,充分发挥居民自发性对于社区生活原真性留存、景观管理和维护、社区力量凝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梳理大栅栏片区社区营造的组织形式发展过程,分析现存胡同绿色空间的类型与组织模式,阐明更新过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之后结合实地调研成果重点分析居民自发更新下胡同种植空间、搭建材料与植物选择的特征。最后,结合具体实例从组织形式、绿化模式和思路创新3个方面探讨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胡同绿色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总结绿色空间微更新的经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居民自发更新;胡同绿色空间;微更新

大栅栏片区胡同自发性种植空间主要类型


延伸阅读:

[1] 侯晓蕾,郭巍.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7(6):42-48.

[2] 谢晓英.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夹道公共空间营造项目[J].风景园林,2018,25(4):66-69.



| 空间形态与绿化因素对夏季胡同居民社会聚集的影响

盛强 胡彦学 宋阳

摘要:以国子监、雍和宫所在街区为例,实地调研记录夏季北京胡同中居民一天的社会聚集情况,并应用空间句法软件对两个街区聚集空间分布规律进行量化对比研究,同时将绿化因素纳入指标体系来综合量化社会聚集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聚集空间分布受到街区形态的影响,且通达性较好的胡同空间往往同时具有较高的绿化率和宽度,对社会聚集的发生有明显的支持作用。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街区案例的对比,测试各影响因素的稳定性,进一步揭示了空间句法描述的街区形态因素对其他各因素综合发生影响的作用机制。

关键词:风景园林;社会聚集;空间句法;空间形态;绿化因素

雍和宫街区聚集点的整合度与选择度分析


延伸阅读:

[1] 叶宇,张灵珠,颜文涛,等.街道绿化品质的人本视角测度框架:基于百度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分析[J]. 风景园林,2018,25(8):24-29.

[2]徐磊青,孟若希,陈筝.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7(10):27-33.

[3]徐磊青,江文津,陈筝.公共空间安全感研究:以上海城市街景感知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7):23-29.



| 协作与包容——新加坡锦簇社区计划解析

张天洁 岳阳

摘要:社区花园是公众共建、共享城市绿化的重要实践。当前中国社区花园建设正迅速开展,责权明晰的管理日益重要。选取新加坡锦簇社区计划为案例,基于文献分析与实地调研,探析新加坡社区花园建设的管理机制。研究发现位于公共组屋的社区花园采用“政府—社区”协作式管理机制,国家公园局、市镇理事会、居民委员会与居民等多元主体协作承担在园艺计划审批、花园选址、花园规划和建设过程中的系列职责,遵循机会平等、参与治理、共享成果的基本原则,促进了包容性社区的建设。其经验主要包括:政府积极引导,中间层级有效衔接;建立弹性的管理规则;以民为主,公平共享。

关键词:锦簇社区;社区花园;协作式管理;包容性;新加坡

位于花园外弱化栅栏阻隔作用的花坛,位于榜鹅珊瑚社
区花园


延伸阅读:

[1] 蔡君. 社区花园作为城市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的途径 以纽约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6(5):114-120.



| 从景观更新到社区营造——以福建省厦门市院前社为例

韩洁 高雅丽

摘要:作为体现“心物合一”的自然、物质空间、心理和文化等多维度的整体存在,优质的景观对人类的福祉至关重要。面对存量发展背景下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景观更新正在成为社区营造的重要途径。厦门市院前社通过多层次的景观更新激发了一系列的社区营造活动,重塑了社区凝聚力与认同感,业已成为“共同缔造”模式下社区营造的典范案例。从院前社景观更新切入,结合近3年的调研成果,探讨景观更新作为社区营造实现途径的可能性。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梳理院前社以景观更新为途径,从“拆迁村”转型为“生态文化示范村”的过程,并以社区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标准,具体评价景观更新对社区营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更新;社区营造;可持续发展;社区凝聚力

院前社景象


延伸阅读:

[1] 陈航,张晋石.日本景观社区营造的概况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6(10): 120-127.

[2] 蒙卡约,方茗,吴焕.绿色参与式社区:加强城市景观的社会行动[J].风景园林,2019,26 (2):32-42. 



专题 2: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 京杭大运河“运河之脊”南旺分水枢纽生态智慧探析

肖华斌 王梦颖 安淇 任震

摘要:南旺分水枢纽是京杭大运河实现南北通航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江北都江堰”,是交通性水利设施的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华北平原治水工程的生态智慧。通过系统梳理南旺分水枢纽区域格局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水源探寻和漕运兴衰贯穿整个大运河山东段发展历程,体现了区域环境的“适地性”和运河与聚落“共生性”的生态智慧。在区域选址方面,以整体环境观为理念,连通区域水系;在枢纽组织方面,遵循系统性原则,构建梯级式功能网络;在营造技术方面,主动适应并适度改造自然环境,科学合理地构建“拦、引、分、蓄、排”不同功能的水利设施,实现通航。南旺分水枢纽与周边城乡聚落形成了“因河而兴,农商一体”的互动共生关系,通过严格管控和协同管理,确保漕运功能,从而实现财赋北进和政治一统的国家战略。南旺分水枢纽所蕴含的适应华北平原的“适地性”和“共生性”的生态智慧和生态实践,对中国北方平原地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智慧;南旺分水枢纽;适地性;共生性

南旺分水枢纽历史舆图


延伸阅读:

[1] 毛华松,杜春兰,陈心怡.“西湖文化”的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探索[J].风景园林,2014(6):59-63.

[2] 杨会会,闫水玉,任天漫.丽江古城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研究[J].风景园林,2014(6):54-58.



|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空间智慧

汪洁琼 李心蕊 王敏

摘要:当前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性研究大多在区域或城市尺度上开展,风景园林生态实践的指导性较为有限,研究聚焦场地尺度,旨在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视角看待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与规划设计实践。在已有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方面文献爬梳的基础上,提出影响需求的三大因素及其需求类型的划分方法,甄别影响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的核心指标,选取上海苏州河市区段进行实证研究,采取田野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并基于GIS进行需求目标与供给能力的空间制图。通过拟合分析比对创新性地提出指导城市滨水空间生态实践的三大空间智慧:1)基于需求目标研判制定发展策略的空间智慧;2)分段分类型供给满足存量更新需求的空间智慧;3)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转向匹配的空间智慧,为城市滨水空间的生态实践提出理论依据、评价标准及技术支撑。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实践智慧;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空间智慧;城市滨水空间;上海苏州河

苏州河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空间匹配分析


延伸阅读:

[1] 王敏,侯晓晖,汪洁琼. 基于传统生态智慧的江南水网空间韧性机制及实践启示[J]. 风景园林,2018,25(6):52-57.

[2] 汪洁琼,朱安娜,王敏. 城市公园滨水空间形态与水体自净效能的关联耦合:上海梦清园的实证研究[J]. 风景园林,2016,23(8):118-127.

[3] 刘滨谊,林俊. 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 风景园林,2015,22(6):46-54.



| 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太原市棕地修复逻辑与策略

王云才 薛竣桓

摘要: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系统,城市经过快速掠夺式的发展已经造成绿地生态空间锐减,水体资源缺乏且污染严重,热岛效应突出和城市棕地面积大且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以资源枯竭型城市内大量存在的棕地为研究对象,认为城市棕地的修复需要生态智慧的引导,在建立生态智慧引导的城市棕地修复逻辑和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太原市棕地生态修复实践,建立从棕地安全性修复、棕地功能修复和棕地景观修复的综合修复框架,提出分期分类多元化再生,分类利用城市功能活化,去棕还绿抗污染植物配置棕地修复的生态智慧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棕地;生态修复;生态智慧;太原市

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太原市棕地生态修复的策略框架


延伸阅读:

[1] 王云才,罗雨雁.约翰莱尔的人文生态智慧:中西融合的人文生态系统设计思想[J].风景园林,2018,25(6):47-51.



作品

| 奥本罗历史城区中心——从远期总体规划到公共空间更新

ADEPT建筑事务所

ADEPT建筑事务所与Topotek1事务所最近在丹麦的集镇—奥本罗完成了一个历史城区的改造。团队于2014年中标该项目,在基于当地现状条件完成的公共空间再设计与城市总体规划之间创造了紧密的联系,通过趣味性的设计手法以及对传统材料的创新使用,使历史悠久的城区中心为公共空间的更新做好了准备。

经过大量的改造后,奥本罗的历史城区中心被更加连续的街道网络重新覆盖,也有了个性化定位的广场。基于对这座城市的深刻理解,从远期规划到细节的实施,该项目都明确地将城市的潜能转化为具有更强关联性和吸引力的公共空间。

此项目的改造基于历史城区中心的特征、规模及过往经历完成,同时也为街道和广场增添了现代感。为满足城市中各类型公共生活而设计的铺装和城市家具强调了这一新特征。

个性化广场



| 尊重斯德哥尔摩的历史中心——骑士岛的激活改造

AJ景观

当站在骑士岛码头上时,大海和斯德哥尔摩的神奇景色引人入胜。设计的关键条件是沿滨水区域创造可以供人步行与停坐的大面积空间,并在保持开放海港氛围的同时,对旧的道路铺装进行管理。设计者设计了一套灵活使用公共空间的综合解决方案,将开放空间与之前的码头一样,沿着水滨的形态进行布局。这些大型开放空间既可用于举行各种活动,也可停放汽车和公交车。设计也对码头进行了加宽处理,并在历史建筑附近创造了更多的空间。码头也可用于停泊定期班轮和租赁船。

晴天的骑士岛



| 景观传统的现代转译——以北京市中华文化智慧公园为例

王仲宇 刘东云

摘要:在高速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传统园林的传承陷入了现实的困境,如何在满足现代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成为研究的热点话题。中华文化智慧公园致力于对景观传统进行转译,并运用数字设计和建造手法,在景观中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平衡,从而营造出既能符合国际发展趋势,又能体现传统文化内涵的景观。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文化;转译;空间原型;中华文化智慧公园;数字技术;生态可持续性

中央草坪



研究

| 城市公园的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研究——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

林广思 李雪丹 茌文秀

摘要:城市公园游憩体验的研究对于解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与有限的游憩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游憩体验质量改善,提出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E-A ROS)。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从物质、社会、管理3个方面构建珠江公园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量化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偏好3个方面进行活动因子研究,探讨珠江公园使用者活动规律,构建珠江公园游憩机会谱。从而为城市公园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引。

关键词:游憩机会谱;环境–活动模型;游憩需求;游憩体验;城市公园

珠江公园游憩机会分布图


延伸阅读:

[1] 任家仪,林广思.中日“防灾公园”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概念辨析[J].风景园林,2018,25(4):110-114.

[2] 王春晓,林广思.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 以美国费城为例[J].风景园林,2015(5):25-30.



城市公园中慢行系统的选线与设计研究

杨云峰 王娟 吴祎欢

摘要:城市公园作为城市中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为人们提供散步漫游、休憩交往场所的重要作用,其内部慢行系统的研究对提升城市公园整体景观品质和游览体验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城市公园慢行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选线和设计两大方面探讨了城市公园慢行系统的构建。最后以黄山市滨江游园慢行系统为例,对其内部慢行系统的选线规划、景观规划和细节设计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设计,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验证和反馈,以期为同类型项目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公园;慢行系统;选线

滨江游园慢行节点平面布局


延伸阅读:

[1] 杨云峰.场地与雕塑的博弈 维格兰公园与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1(6):108-112.

[2] 乔·布莱恩·布雷,杨云峰.动物栖息地结构、场地整治方法论证 溪红点鲑栖息地适宜性指标案例研究[J].风景园林,2011(4):140-149.



| 国家公园的一半是暗夜:暗夜星空研究的美国经验及中国路径

钟乐 杨锐 赵智聪

摘要:暗夜星空是自然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荒野价值的综合载体,是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的重要保护对象之一。中国有大量研究聚焦于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相关领域,但针对暗夜星空的研究尚少。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认为暗夜星空是“国家公园的一半”,并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其经验值得借鉴。通过介绍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经验,包含暗夜星空的概念界定、保护价值、保护需求,分析国家公园体系单位的保护优势,从星空监测、规划设计、访客管理、活动组织、价值展示、法律保障、国际合作等方面总结保护管理举措和保障措施。最后,分析中国开展暗夜星空保护与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筑境之道”“营境之理”“成境之术”3方面对中国的暗夜星空保护和研究提出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暗夜星空;评述;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境其地

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单位与夜空亮度的关系示意图(图中红色细线为国家公园体系单位边界;颜色由冷趋暖表示光照的亮度,黑色表示无光照,白色表示光照强度最大)


延伸阅读:

[1] 张振威,杨锐.自然保护与景观保护:英国国家公园保护的“二元方法”及机制[J].风景园林,2019,26(4):33-38.

[2] 曹越,杨锐,万斯·马丁.自然需要一半:全球自然保护地新愿景[J].风景园林,2019,26(4):39-44.

[3] 马之野,杨锐,赵智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空间管控作用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4):17-19.

[4] 曹越,杨锐.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发展[J].风景园林,2017(7):30-36.

[5] 廖凌云,杨锐.美国阿拉伯山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特点评述及启示[J].风景园林,2017(7):50-56.



| 公园作为学习场所——国家公园解说和环境教育发展探讨 

蔡君

摘要:为游客提供教育机会在国家公园成立之初就是其核心任务之一。国家公园作为学习场所,通过提供实地体验,使公众了解这个星球的土地、自然和文化,并激励公众为公园保护建立责任意识。对美国国家公园解说和环境教育历程进行研究,分析并总结了国家公园不同发展时期解说和环境教育的经验,包括国家公园管理局发挥公园领导者的作用,建立专门的解说机构、制定政策、建立标准;联合其他机构、教育团体和社区等建立伙伴关系共同开发教育项目;各公园单元根据自身特点开发各具特色的解说设施和项目。最后提出中国国家公园应建立公园和公众教育的联结并带动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和文化意义的景区,发展具有教育和激励意义的解说产品。

关键词:风景园林;国家公园;综述;解说和环境教育

大峡谷国家公园亚瓦帕地质博物馆


延伸阅读:

[1] 蔡君.社区花园作为城市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的途径 以纽约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6(5):114-120.



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声景感知及影响感知的要素研究

许晓青 郭晓彤 韩锋 郭光普

摘要:保护地的声景具有重要价值。声景感知是衡量保护地声景质量的有效工具之一。声景感知受到声景环境、声源构成、主导音等要素影响,也会对人们环境感知的可接受度、情绪等方面产生影响。已有对城市和乡村环境中主导音、听觉对视觉及情绪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但对保护地中声景感知及影响感知的要素研究较为缺乏。以武陵源世界遗产地的声景为对象,通过听音实验,相关性分析、对比分析得出武陵源声景的总体特点。可知武陵源声环境中导游喇叭和谈话的声音是感知频率高且接受度最低的声源,因而在保护管理中应予以重视和控制。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内乡村环境中的鸟鸣、流水等自然声源的可接受度要高于武陵源中纯自然环境中的同等声源的可接受度。在低噪声环境下,高感知频率的声源与主导音不一致,即被感知频率高的声源不一定是主导音。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声景与情绪感知与性格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不同声景环境中的自然声源均能使性格“内向安静”和“易焦虑的人”感到“放松”“舒适”和“多样丰富”。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对武陵源声景价值认知的策略和保护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风景园林;声景;感知;影响因素;武陵源世界遗产地

4 段声景的声源频率和主导音统计


延伸阅读:

[1] 何谋,庞弘.声景的研究与进展[J].风景园林,2016,23(5):88-97.



| 意大利当代城市规划实践中的生态视角及其本土化应用探析

谢舒逸

摘要:从班纳姆对洛杉矶的“生态”解读入手,整理概括了意大利当代基于生态视角的规划实践。以博洛尼亚、安特卫普的结构规划为例,阐述它们如何通过生态视角识别、连接各具特色的城市片段以构建主题化的“城市之城”,并提出相应规划策略来指引城市发展。以厦门鼓浪屿为例,探索这一新视角、方法在中国非均质的历史区域中的应用—通过定义“四个体系”和“四个区域”以庖丁解牛的方式建立起对鼓浪屿复杂的物理与社会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目标的结构性与差异性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规划策略以平衡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当地宜居性提升的多种需求。最后总结意大利基于生态视角的规划实践一方面为中国当前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和新的规划思路、方法与工具,另一方面其建立起的结构规划和战略规划框架能帮助丰富与完善中国现有的规划体系。

关键词:生态视角;“城市之城”;结构规划;城市片段;景观;鼓浪屿

安特卫普 2006 年结构规划:“五个战略区”


[1] 王晶懋,刘晖,陶嘉敏,李梦珂.生态智慧视角下的植物群落构建及其景观营造研究——以芝加哥城市公共绿地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6)64-68.    



牡丹观赏活动对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的影响研究 

赵仁林 张延龙 王茜 牛立新

摘要:为科学评价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观赏活动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影响,本研究定量测定并分析了在牡丹不同发育时期(展叶、初花、盛花和末花期)大学生观赏前后的生理指标(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和指尖脉搏)和心理指标(焦虑和心境状态)。结果表明:与其他时期相比,在盛花期观看牡丹后大学生的血压、心率和指尖脉搏均下降显著(P<0.05),消极情绪(焦虑、愤怒、抑郁和疲劳)均显著降低,积极情绪(精力)明显提高(P<0.05)。各时期女生生理指标值较男生变化明显,男生心理指标值较女生变化明显。由此可知,开花时牡丹观赏活动能缓解大学生紧张情绪,使之身心放松状,并对男、女生生理和心理状态有不同的影响。该研究首次对不同发育期牡丹花对人的康复性进行探讨,这对牡丹康复景观的营造具有指导性。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艺疗法;牡丹;生物反馈;心理量表;大学生

各时期牡丹花形态特点


[1] 谢潇萌,尹豪.城市居民自发性户外园艺活动特征研究: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7(9):29-35.



宋代苏轼兴造苏堤与苏堤风景园林化考析 

陈汪丹

摘要:苏堤于北宋时期由苏轼兴造,风景形成的历史已长达900余年。自南宋发展为西湖十景之一以来,苏堤奠定了杭州西湖的基本山水结构,堤桥线性划分水面的特征影响了中日等地的造园理水格局。关于苏轼兴造苏堤始末以及苏堤在南宋如何风景园林化值得仔细研究。在梳理宋代文献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北宋苏轼兴造苏堤始末、宋代苏堤的基本风景园林特征,丰富苏堤建造前后的历史进程,以及提出宋代苏堤的交通性、纪念性等特征。苏堤自宋代以后风景园林化的发展,乃至在整个园林史发展中的独特价值,仍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关键词:风景园林;宋代;苏堤;苏轼;西湖;公共园林

南宋李嵩的《西湖图卷》


延伸阅读:

[1] 陈同滨,傅晶,刘剑.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研究[J].风景园林,2012(2):68-71.

[2] 黄晓.始于个案的开放对话[J].风景园林,2018,25(11):4-5.



  本期引文格式

2019/6

[1] 侯晓蕾.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J].风景园林,2019,26(6):4-5.

[2] 侯晓蕾.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J].风景园林,2019,26(6):8-12.

[3] 刘悦来,许俊丽,尹科娈.高密度城市社区公共空间参与式营造:以社区花园为例 [J].风景园林,2019,26(6):13-17.

[4] 蒋鑫,徐昕昕,王向荣,林箐.居民自发更新视角下的北京胡同绿色空间微更新研究:大栅栏片区的探索[J].风景园林,2019,26(6):18-22.

[5] 盛强,胡彦学,宋阳.空间形态与绿化因素对夏季胡同居民社会聚集的影响 [J].风景园林,2019,26(6):23-28.

[6] 张天洁,岳阳.协作与包容:新加坡锦簇社区计划解析[J].风景园林,2019,26(6):29-34.

[7] 韩洁,高雅丽.从景观更新到社区营造:以福建省厦门市院前社为例 [J].风景园林,2019,26(6):35-40.

[8] 肖华斌,王梦颖,安淇,任震.京杭大运河“运河之脊”南旺分水枢纽生态智慧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6):41-46.

[9] 汪洁琼,李心蕊,王敏.城市滨水空间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空间智慧[J].风景园林,2019,26(6):47-52.

[10] 王云才,薛竣桓.生态智慧引导下的太原市棕地修复逻辑与策略[J].风景园林,2019,26(6):53-57.

[11] ADEPT建筑事务所.奥本罗历史城区中心:从远期总体规划到公共空间更新 [J].风景园林,2019,26(6):58-61.

[12] AJ景观.尊重斯德哥尔摩的历史中心:骑士岛的激活改造[J].风景园林,2019,26(6):62-65.

[13] 王仲宇,刘东云.景观传统的现代转译:以北京市中华文化智慧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66-71.

[14] 林广思,李雪丹,茌文秀.城市公园的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研究: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6):72-78.

[15] 杨云峰,王娟,吴祎欢.城市公园中慢行系统的选线与设计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6):79-84.

[16] 钟乐,杨锐,赵智聪.国家公园的一半是暗夜:暗夜星空研究的美国经验及中国路径[J].风景园林,2019,26(6):85-90.

[17] 蔡君.公园作为学习场所:国家公园解说和环境教育发展探讨[J].风景园林,2019,26(6):91-96.

[18] 许晓青,郭晓彤,韩锋,郭光普. 武陵源世界遗产地声景感知及影响感知的要素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6):97-102.

[19] 谢舒逸.意大利当代城市规划实践中的生态视角及其本土化应用探析[J].风景园林,2019,26(6):103-108.

[20] 赵仁林,张延龙,王茜,牛立新.牡丹观赏活动对大学生生理及心理的影响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6):109-113.

[21] 陈汪丹.宋代苏轼兴造苏堤与苏堤风景园林化考析 [J].风景园林,2019,26(6):114-118.


  延伸阅读

[1] 侯晓蕾,郭巍.社区微更新:北京老城公共空间的设计介入途径探讨[J].风景园林,2018,25(4):41-47.

[2]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 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16-22.

[3] 侯晓蕾,郭巍.北京旧城公共空间的景观再生策略研究[J].风景园林,2017(6):42-48.

[4] 谢潇萌,尹豪.城市居民自发性户外园艺活动特征研究:以北京为例[J].风景园林,2017(9):29-35.

[5] 谢晓英.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夹道公共空间营造项目[J].风景园林,2018,25(4):66-69.

[6] 叶宇,张灵珠,颜文涛,等.街道绿化品质的人本视角测度框架:基于百度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分析[J]. 风景园林,2018,25(8):24-29.

[7]徐磊青,孟若希,陈筝.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J].风景园林,2017(10):27-33.

[8]徐磊青,江文津,陈筝.公共空间安全感研究:以上海城市街景感知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7):23-29.

[9] 蔡君. 社区花园作为城市持续发展和环境教育的途径 以纽约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6(5):114-120.

[10] 陈航,张晋石.日本景观社区营造的概况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6(10): 120-127.

[11] 蒙卡约,方茗,吴焕.绿色参与式社区:加强城市景观的社会行动[J].风景园林,2019,26 (2):32-42. 

[12] 毛华松,杜春兰,陈心怡.“西湖文化”的生态智慧及其现实意义探索[J].风景园林,2014(6):59-63.

[13] 杨会会,闫水玉,任天漫.丽江古城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研究[J].风景园林,2014(6):54-58.

[14] 王敏,侯晓晖,汪洁琼. 基于传统生态智慧的江南水网空间韧性机制及实践启示[J]. 风景园林,2018,25(6):52-57.

[15] 汪洁琼,朱安娜,王敏. 城市公园滨水空间形态与水体自净效能的关联耦合:上海梦清园的实证研究[J]. 风景园林,2016,23(8):118-127.

[16] 刘滨谊,林俊. 城市滨水带环境小气候与空间断面关系研究:以上海苏州河滨水带为例[J]. 风景园林,2015,22(6):46-54.

[17] 王云才,罗雨雁.约翰莱尔的人文生态智慧:中西融合的人文生态系统设计思想[J].风景园林,2018,25(6):47-51.
[18] 任家仪,林广思.中日“防灾公园”和“城市防灾避险绿地”概念辨析[J].风景园林,2018,25(4):110-114.

[19] 王春晓,林广思.城市绿色雨水基础设施规划和实施 以美国费城为例[J].风景园林,2015(5):25-30.

[20] 杨云峰.场地与雕塑的博弈 维格兰公园与奥林匹克雕塑公园比较研究[J].风景园林,2011(6):108-112.

[21] 乔·布莱恩·布雷,杨云峰.动物栖息地结构、场地整治方法论证 溪红点鲑栖息地适宜性指标案例研究[J].风景园林,2011(4):140-149.

[22] 张振威,杨锐.自然保护与景观保护:英国国家公园保护的“二元方法”及机制[J].风景园林,2019,26(4):33-38.

[23] 曹越,杨锐,万斯·马丁.自然需要一半:全球自然保护地新愿景[J].风景园林,2019,26(4):39-44.

[24] 马之野,杨锐,赵智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空间管控作用研究[J].风景园林,2019,26(4):17-19.

[25] 曹越,杨锐.美国国家荒野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发展[J].风景园林,2017(7):30-36.

[26] 廖凌云,杨锐.美国阿拉伯山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特点评述及启示[J].风景园林,2017(7):50-56.

[27] 许晓青,王应临.中美国家公园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比较[J].风景园林,2017(7):37-43.

[28] 庄优波,徐荣林,杨锐,许晓青.九寨沟世界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践和讨论[J].风景园林,2012(1):78-81.

[29] 何谋,庞弘.声景的研究与进展[J].风景园林,2016,23(5):88-97.

[30] 王晶懋,刘晖,陶嘉敏,李梦珂.生态智慧视角下的植物群落构建及其景观营造研究——以芝加哥城市公共绿地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6)64-68. 

[31] 陈同滨,傅晶,刘剑.世界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研究[J].风景园林,2012(2):68-71.

[32] 黄晓.始于个案的开放对话[J].风景园林,2018,25(11):4-5.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19年6期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扫描或点击图片

识别图中二维码购买

《风景园林》2019-06

专题1:公共空间更新与社区营造

专题 2:生态智慧与生态实践 


微信编辑 缪琳

校对 王一兰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风景园林LAVISION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