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分论坛预告 | 智能化测绘在自然资源监测、文旅融合、测绘产品质检中的创新研究与典型应用

分论坛预告

智能化测绘在自然资源监测、文旅融合、测绘产品质检中的创新研究与典型应用


时间


2023年11月10日(周五)

下午13:30-17:30


地点


德清国际展览中心一期E302


主办单位


中国测绘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测绘学会智能化测绘工作委员会

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

中国测绘学会产品质量工作委员会


主持人


李志林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和深圳研究院院长,中国测绘学会智能化测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海外 2003) 、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测绘学会首批会士,曾任国际制图协会副主席、中国测绘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长期从事基础地理信息理论研究,取得了(地理空间尺度变换的)自然法则和 Li-Openshaw算法等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在相关领域论著最丰学者中全球排名第二,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测绘科学技术一等奖 、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Schwidefsky奖和Gino Cassinis奖,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2%顶尖科学家的全部2个榜单:1960-2023终生影响力和2023年度影响力。


报告嘉宾




史文中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深圳技术创新研究院(福田)院长、香港理工大学潘乐陶慈善基金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讲座教授。任国际城市信息学会主席、国际期刊《城市信息学》主编。研究领域涵盖城市信息学与智慧城市、人工智能遥感、空间大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移动测图与三维建模。发表SCI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0本,为世界前2%高被引学者,获专利40余项。获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1年国际华人地理信息科学协会杰出学者奖、2021及2023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020年国际空间精度学会奠基人奖、2017年测绘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12年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奖等。

实景三维数据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 -- 香港实践实景三维模型是智能化测绘时代构建数字孪生的重要空间基础设施,它能够提供高精度、真实感的城市模拟和三维动态分析支撑,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然而实景三维模型的生产和应用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空间数据质量问题,如数据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实景三维模型的可用性和可信度。本报告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了本团队在香港的实景三维数据质量检测与控制方法的实践。首先分析了香港包括实景三维模型和点云数据在内九种数据产品的质量元素,然后结合实际生产需求设计了相应的检查指标和检查规则,并研发了两套质量检查软件。通过自动化和批量化的质量检查方式,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数据中的质量问题,不仅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工作效益,还能保证实景三维模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为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朱 强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求是特聘研究员/博导,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曾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美国微软总部、美国三菱电气研究院等国际知名校企任职,研究方向包括图像视频分析、可解释性问题、跨模态学习及人工智能学科交叉等;在ICCVCVPRMM等顶尖学术会议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40余篇,Google Scholar一作引用率4000多次,多次受邀担任人工智能顶级会议ICCVAAAI的会议程序委员会成员,为10多个国际性权威会议、期刊杂志担任特约审稿人。教育部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科研主管,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机融合智能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时空智能的自主化服务时空智能服务作为时空信息服务的高级形式,是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领域知识的有机融合,开展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推理与决策,提供时空感知、认知和表达等方面的知识化服务。鉴于时空智能服务构建涉及场景任务解析、数据收集标注、模型选择训练及算法部署适配等诸多人力、知识密集型环节,其技术过程复杂,耗时费力,所构建的时空智能计算引擎服务场景单一、泛化能力不足。因此,提升时空信息服务的智能化,具备自主构建能力,是实现测绘和人工智能学科交叉及深度融合的热门话题,也是智能化测绘的重要研究内容。时空智能自主化构建的难点在于自动理解应用场景目标,自主解耦任务步骤,从任务执行过程中获取反馈并自我调整。以GPT为代表的大模型技术具有较强的语言理解、知识获取和持续学习能力,虽具有人机交互和协同演化能力,但没有考虑时空耦合、多尺度效应等时空特性,难以形成群体智能去解决复杂的时空任务。本报告将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技术与时空信息技术相融合,从大小模型协同统一框架、时空智能混合记忆机制、时空模型异构协同演化三个方面,开展“时空型GPT”智能体框架、构建技术、赋能机制的研究,突破模型自适配、时空知识激活与跨模态内容生成等关键技术,构建“数据-知识-计算”一体化的时空智能计算引擎,形成端到端的自主化时空智能服务能力。



艾廷华

武汉大学教授,现任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获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科技领军人才、中国地理学会青年科技奖。研究方向为地图多尺度表达、深度学习可视分析。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十余项,分别于2005年、2010年、2016年、202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次。

大语言模型下地图制图新范式——以ChatGPT地图生成为例

大语言模型LLM强势来袭,以ChatGPT为代表的语言处理技术开始向各类行业渗透,地理信息地图生成将面临怎样的变革?是GIS领域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研究从语言学的三元特征(语义、语法、语用)、修辞格、时态语气等出发,对比分析了“地图作为地学研究的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文本处理的神器ChatGPT在语言加工、模态转换、语义理解、可视表达等方面异同,通过ChatGPT开源资源接口嵌入地图制图系统,实现地图制图技术链的新扩展。在地图制图任务理解、文本制图数据源的智能处理、时空特征文本向图形的模态转换等途径上,实现ChatGPT支持下的地图生成。通过多个实例验证了大语言模型对地图制图技术的赋能(包括地名寻诗图、地缘政治可视图、官方公文转换图等)。



陈富龙

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A类”获得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任国际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阐释与展示科学委员会(ICIP)专家组成员,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Earth》、《Heritage》等期刊编委。研究领域涵盖文化遗产时空信息感知、遥感大数据知识挖掘、InSAR时序分析、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发表SCI论文近70篇,出版著作3本,授权专利5项。

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20年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23年地理信息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届全球前沿科技青年科学家论坛“全球前沿科技青年科学家奖”、“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全球竞赛”二等奖等。

文化遗产时空信息感知与可持续发展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以不可移动文物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如何遵循“概念—模型—决策”地理学之“魂”,探索文化遗产时空信息感知、动态监测和保护利用的方法技术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评估指标和情景推演模型,是地理学视角下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实现的科学难题。本报告以古遗址、建筑遗产和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利用空天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了文化遗产时空信息感知与定量表达理论方法研究;厘清社会-经济-环境耦合机制,构建SDG 11.4指标评估方法。报告结合柬埔寨吴哥窟可持续旅游、我国文化遗产地SDGs指标监测以及全球世界文化遗产SDGs指标进展评估等案例,实证了空天遥感在科技赋能遗产永续利用的不可或缺作用。



文锋

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质量检验部主任,正高级工程师,注册测绘师。长期从事航空、航天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和遥感应用技术研究和管理工作,主持完成卫星遥感数据预处理系统研制和业务化应用工作。近年来,依托云计算、互联网技术组织设计、开发、建设了自然资源卫星影像云服务平台,设计建设了卫星应用系统质检分系统,研究成果获得测绘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第二十七届国际地图制图大会金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卫星数据产品质量检验与评价的研究思考

随着航天科技和遥感卫星研制水平的快速提升,资源三号、高分七号、高分五号、陆探一号等十几颗高分辨率光学立体卫星、高光谱卫星和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相继发射并成功投入业务运行,如何研究突破科学、准确、定量化的质量检查评价方法,建设提升信息化和业务化的卫星数据产品质量检验系统能力,通过快速准确地检查评价从每天数以万计的卫星数据和产品中挑选出优质成果,充分发挥卫星遥感产品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保障成效;更进一步,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改善和提升问题数据产品质量,为行业应用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数据产品,是当今陆地资源卫星遥感技术高质量应用中亟需研究和解决的科学问题。报告从我国卫星遥感数据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发展历程、质量问题产生的来源和检查方法入手,介绍了光学、高光谱、雷达等陆地资源卫星数据产品质量元素的内涵、分类、检查方法和工程化实践的研究进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云计算和工作流技术地创新和集成,信息化的质量检验和评价系统平台兼容了多类型、多尺度、多载荷海量卫星数据产品质量检验评价,同时,也为下一阶段借助云服务平台进入更加智能、更加开放的卫星数据产品质量检验奠定了基础。



张向前

北京帝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正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测绘地理信息专业技术工作,应用服务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应用、数字化空域与“灵境”系列空地一体数字孪生应用、城市安全智能化监测等领域。担任中国测绘学会理事、中国测绘学会文化遗产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职务。同时担任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南大学企业导师等社会职务其主持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整体三维数字化测绘与保护应用”项目获中国测绘学会2023年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金奖,“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石刻三维数据采集与数据库建设项目”获2021地理信息产业优秀工程银奖,于2018年获评中国测绘学会首批全国青年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奖。

实景三维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中的应用与实践

实景三维中国建设,从学术研究到试点方案、从理论方法到实践应用均已经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和经验,而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土空间内倍受关注的人类文明的结晶,应用实景三维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产品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管理、利用、展示等技术进行系统的革新和提升,进而形成标准化的实景三维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索引方法,以扩大应用,实景三维文化遗产一方面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另一方面,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结合,通过智能分析和预测,能够为文化遗产地提供更加精准的保护决策和方案。本报告结合当前文化遗产地实际保护、监测、展示利用工作中的难点及需求点,以帝测科技公司近年来实际项目案例为依托,探讨实景三维文化遗产建设的标准构建,展望数字中国和元宇宙文旅体验应用,指导文化遗产数字化实践应用。本报告内容包括: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体系概述;文化遗产地作为国土空间要素的普遍特性与独有特性;文化遗产保护监测展示利用对实景三维的需求;帝测科技实景三维文化遗产案例介绍;实景三维文化遗产标准体系的建设意见;未来发展展望。






大会专栏



主论坛预告 | 李德仁院士:时空AI驱动创新发展——论数据、算法、算力与应用主论坛预告 | 张继贤司长:2023中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发展研究报告主论坛预告 |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会长李维森: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23)
主论坛预告 |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会长于贤成:数字经济浪潮中的北斗时空产业发展暨年度北斗发展指数发布分论坛预告 | 智能时空信息 泛在精准赋能论坛分论坛预告 | AI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分论坛预告 | 北斗与5G融合技术与应用分论坛预告 | 室内外无缝导航研究与应用分论坛预告 |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导航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发展分论坛预告 | 能源北斗应用技术分论坛预告 | 时空大数据赋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分论坛预告 | 卫星遥感:从地球观测到深空探测分论坛预告 | 筑牢实景三维基底,聚力数字孪生演进分论坛预告 | 励精图“智”创享未来分论坛预告 | 工程测量智能化分论坛预告 | 时空大数据与智慧自然资源论坛分论坛预告 | 时空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分论坛预告 | 城市地下管线:共建共享共生共赢分论坛预告 | 北斗时空信息青年科技论坛论坛预告 | 全空间智能GIS赋能CIM与数字孪生城市建设分论坛预告 | 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论坛预告 | 北斗高精度增强技术及应用分论坛预告 | 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大数据应用与交易论坛分论坛预告 | 时空信息与经略海洋分论坛预告 | 创芯驱动 北斗赋能 智慧未来分论坛预告 | 测绘地理信息安全与雷达卫星遥感分论坛预告 | 北斗赋能智能驾驶分论坛预告 | 标准先行,规范未来——北斗标准化与标准体系建设分论坛预告 | 实景三维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分论坛预告 | 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体系现代化建设分论坛预告 | 多元融合赋能测绘地理信息数字化转型分论坛预告 | 数字孪生赋能实景三维中国建设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将在浙江德清举行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的通知(第三号)主办单位简介 | 中国测绘学会主办单位简介 | 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
主办单位简介 | 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主办地简介 |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关于举办第一届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大会的通知(第二号)

↓↓ 了解更多产业要闻 ↓↓

请将我设为星标★

来源: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转载请注明来源,并在“阅读原文”增加本文链接)

编辑:李   娟审核:余   青

>>2023年中盘点文章合集

>>协会通知

>>近期要闻

征稿启事

预见2023”“企业家风采”“新品发布汇”“产学研合作”“国际市场”“地信企业”“专精特”“会员动态”等主题宣传(专栏)进行中,欢迎投稿!

联系人:李娟 13370105015(微信)

邮箱:xc@cagis.org.cn


欢迎参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