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南之美,你领略了几分?

张永祎 方志江苏
2024-09-22
江南是一片神奇的地方,通过各种方式由内而外地呈现出来的一切形象、兴象和喻象,不仅是自然之美,也有艺术之美,更具有生命之美。美是江南文化的最高原则,也是贯穿江南文化始终的主线。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对于人们的吸引力是致命的,江南之美,美在通俗易懂,美在栩栩如生。你看,小桥流水,烟柳画桥,亭台楼阁,粉墙黛瓦,才子佳人,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满眼春水、满眼春色、满眼春光,美到令人窒息,三百五十六里路,江南到处都会紧紧地抓住你。人们常常也会因此自觉不自觉中就实现了非审美向审美的转化,也就是说直接从日常态度过渡到了审美态度,从审美感受到审美体验、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超越,从悦耳悦目达到了悦心悦意,几乎是一帆风顺,一气呵成!



因为江南的美不需要通过理性的分辨就能够占满我们胸中的沟壑,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燃烧激情,很容易把自己心里的其他属性或功利需求束之高阁,全神贯注于对美的吸附和拥揽,因此人们对江南的感觉,不是一针见血,而是一见钟情。美和美感对江南来说就是一回事,美是美感中的美,美感是美中的美感,这里不是感性大于理性,也不是感性先于理性,而是感性寓有理性。人们的直觉借助于历史积淀而成的审美经验,很容易在江南文化中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是源于审美对象的美不胜收,也是得力于审美主体的鼎力相助,是江南如在目前的美丽结果,也是江南美感源源不断的基本依据。直觉的审美方式最适合江南,最靠近文人,文人也最适合江南,诗词也最能描绘出江南。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凡是谈到江南,必提《雨巷》。在中国现代爱情100首中有它,50首中也有它,30首中有它,10首中还有它,甚至3首中还有它,对于江南的爱情诗而言,它是首屈一指的诗,是诗中之诗,是顶峰上的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


因为人们对江南的美都会有自己的感觉,但不是很集中,是片段的,零散的,如何能够通过一个载体,一段情景,把整个江南都装了进去,是许多人寻找了很多年,想找而没找的东西,戴望舒别具慧眼,不仅找到了,而且找得非常准,能够把人们对江南美的感受聚焦到最能体现江南的那些典型细节上,细雨、小巷、女子、旗袍、油纸伞、背影等,通过这样一个生动场景的设计,进行有效的串联,不仅让我们走进了江南,也让我们一下子就抓住了江南的灵魂。




这首诗的美何尝是写出了江南,更应该是写出了独一无二的江南。所谓知音难觅,知己难求,每个人都希望找到一个懂自己的人,每个人也都期望可以踏着七彩祥云邂逅自己的另一半,没想到这首诗将作者内心的这一刹那的感觉和盘托出,好像突如其来,好像莫名其妙,但美真的就诞生在这雨巷里的一刹那,多少年来,让几代人激动不已、过目不忘!


对于江南之美,可以从以下四个美学特征的角度来赏析、去领悟。




杏花春雨,视觉里的江南




《杏花春雨江南》李可染作


对于江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美,许多文人墨客都通过自己的文字进行了表达。徐悲鸿在自题联中写道“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这就像蒙太奇镜头一样,大胆地将秋风飒飒的塞上和柔情细雨的江南放在同一个镜头里来进行比较,分别突出了粗犷与细腻的不同神韵。吴冠中先生对此深有同感,但他觉得前一句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改为“骏马秋风冀北”,而对后一句江南的概括则认为非常劲道。李可染先生对此完全赞同,直接以“杏花春雨江南”为题,把江南春雨淋漓中的杏花浓香,全部弥漫在水墨之上。海峡对岸的余光中先生在《听听那冷雨》中也同样写道:“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杏花春雨江南”,这种概括是经过许多大师反复锤炼、已经得到公认的表达,代表着人们对江南认识的最大公约数。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经典的意象并不始于现代人的张扬,早有古人的说法在前头。元代诗人虞集在《风入松·寄柯敬仲》中就有过同样的表述:“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这是离别中的安慰之语,但当我们看到这句诗时,江南之美的画面就立刻会在眼前绽放开来。轻风细雨潸潸落下,处于一片迷蒙之中,忽然看到一轮鲜艳的杏花探出身来,细微之处甚至还可以看到雨珠还在花叶上来回滚动,如此细嫩白皙的花瓣,如此亭亭玉立的花枝,这该是多么美好的意象啊!



正因为此句词翰兼美、形神兼备,对江南之美概括得出神入化,就好像把人们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的那一层窗户纸,给挑破了,破茧化蝶,居然诞生出如此美丽灿烂的佳句,这一下子就把整个江南世界都给照亮了,人们争相传刻,流传遍海内,也一直流传至今。“杏花春雨江南”是经过从古到今、反复检验而达成的一致共识,无与伦比。江南也有晴天,北方也有雨天,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景象却是自然生发的,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朦朦胧胧之雨,看不清,看不透,却把江南描绘得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所以诗人汪国真在《江南雨》中直言不讳:“江南也多晴日,但烙在心头的却是,江南的蒙蒙细雨”,这就是说烟雨江南是给人印象最深刻且富有特色的地方。由此可见,把杏花春雨作为江南美学的第一特征,这不是我们的发现,却代表了我们的一种认同。




闹中取静,听觉里的江南



恬静是江南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这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凭空捏造,而是江南本身所提供的不容置疑的规定性。当我们进入超音速、高铁、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整个社会的节奏都显得紧迫匆忙,但江南特别是江南水乡却始终洋溢着闹中取静的氛围。扬眉在《江南水乡》中作了一系列的描绘:“春雨如酥润江南,桐油纸伞撑玉兰。小桥流水石皮弄,粉墙黛瓦乌篷船;花格窗棂红妆绣,吴侬软语噱评弹。水牛桑田牵斗笠,茶楼酒肆意阑珊”。在众多喧嚣浮躁的时空里,突然出现如此恬静安逸的画面,就等于给人们辟出一方心灵安静的度假区。这是今人的所见,更是历史的珍藏。



江南水乡的精神价值是来自于农业社会的自然产物,因为男渔女织,舟车船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造就当年“鸡犬之声相,老死不相往来”稳定和谐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好像从那时起就时钟停摆,一直停留到现在,以致人们看到那些过度商业化的古镇都会颇有微词,其基本的审美期盼就在这里,因为悄无声息应该是水乡自古以来的特色。当然处于在整个社会高速发展的列车上,江南水乡也不能完全置身世外,我们现在所看到乌镇,既融入了现代的科学技术,也保留了古镇的水乡特色。


但留住记忆、留住乡愁,依然是江南水乡的当务之急。许多水乡也将其作为重中之重,合法合理地进行有序开发,以致人们到了江南水乡以后,顿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立马会从自身的复杂的羁绊中挣脱出来,紧绷着的神经也会逐渐放松下来,加入到水乡的舒缓节奏,徜徉在慢条斯理的氛围中,不慌不忙地生活,静静地坐着乌篷船,去体会慢慢的江南时光。




小中见大,空间里的江南



面对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种浩瀚广阔、绮丽壮观,江南人的风光可能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细小入微,因此我们在江南看到了许多小字辈,小镇、小河、小桥、小街、小巷、小店、小船、小园等。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好处,寓大于小可以见微知著。



虽然这些小字辈都有各自独立的小文化,但它们与辽阔悠远的大文化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寄妙理于言外,显思致于韵外。作为外显的物质层次和水乡符号,其内涵一定程度上受历史制度的制约和规范,同时,也无所不在地渗透着中华文化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等文化基因,体现着天人合一、厚德载物、以文化成、情景交融、主客同构的精神系统,所以说江南文化某种程度就是中华文化,或者说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到之处、所见之物、所说之事,都会有着这种大小贯通、浑然一体的文化亮点。





由近及远,时间里的江南


江南的文化就是江河湖海盛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古迹之遗、古镇之美和古城之韵,这些都有各自形成的来龙去脉,都是从古至今不断生长着的“活化石”,历史的渊源和曾经的过去都会在这里留下宛然的痕迹,许多名人轶事有案可查,许多典籍古董有记可睹,许多精妙瞬间有诗为证。



当把江南许多独特的标识放在历史的长河里来看时,其发展脉络就会一目了然。当然,我们也应该透过巨大成就的江南,看到其背后还留着的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纽结,这正是江南研究的历史起点,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正确的方式,去打开历史的天窗,爬到现实的高处,眺望曾经的过往,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不断地去寻找最初的答案。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艰辛的,但只要打开包裹,就会惊艳绝伦,不仅能够看到美的释放,还可能看到美的爆炸。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望江南、想江南、去江南!江南之美应接不暇,江南美学值得进一步的挖掘与探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文字编辑:赵阿丽

美术编辑:沈   洁


张永祎

作者简介:张永祎,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江南文化学者,曾受邀做客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四)《文明之旅》栏目,讲授“梦里水乡江南镇”。著有《与我有约》和《水做的江南》等。江苏首届紫金文艺评论一等奖获得者。






往期精彩回顾





01.像菜花一样幸福的燃烧|朗读者:雷语林

02.84消毒液,为什么叫“84”?

03.时空印记|西塘河上的桥

04.黑热病“终结者”吴征鉴与他的两份遗嘱

05.醉酒的旨与趣|胡阿祥

06.你真的了解湖北吗?

07.春 拌|朗读者:徐桢

08.何处望神州?| 一城一诗长江行之镇江

09.“诗界宅控”袁枚的随园往事

10.叶正亭:千年平江 七里山塘 | 我为家乡代言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2500~50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jssdfzwxxz@163.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顾问/吉  祥  审稿/沈萌溦   刘佟军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如需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方志江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