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五彩栟茶的千年蝶变|江苏名镇名村

邓永定 方志江苏
2024-09-22


栟茶,拥有1400多年悠久历史。早在西周,扶海洲隆起,栟茶位于沙洲北缘,文明开化较早,盐运文化领先,自古民风朴实,崇文重教,人杰地灵,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素有“苏东古盐都、运河入海口”“苏北小通州”之称,是苏中滨海平原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里既有一马平川的平原,又有磅礴浩渺的海域,有江有海有运河,有茶有酒有故事。

本文系“方志江苏”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和微信群,媒体及公众号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因树得名   关于“栟茶”地名之渊源,传说因为唐初栟茶海边有栟榈、茶树各一,干高逾丈,冠大如盖。渔人下海捕捞,海天一色,时常迷路,渔人就以两树作为渔归之标识,继而往来者于树荫下歇脚,设摊易货,搭棚设居,形成集市,便以树为名,曰“栟茶”。一说,栟茶旧称“贲家汊”,后文人雅化为“栟茶”。又:栟茶产茶,故雅称“茗海”“茶江”;因南黄海中有北沙,栟茶位其南,故又称“南沙”。


▲彩霞印港湾  李建准摄


因盐而生   东晋时,扶海洲历经千年淤涨,与大陆连为一体,除渔民、盐民外已有垦牧农民出现,零星来此居住。发展至唐代,随着海盐的产量上升,栟茶人口进一步增加,被设为煎盐场亭,开始建制。


▲沿海滩涂 李建淮摄


因商而兴   南宋咸淳年间,栟茶开凿运盐河(北串场河),向西可直达泰州扬州等商业繁盛之地,使得栟茶商品交易逐渐频繁。此外,由于栟茶所在地少战事,“居民以渔盐自给,不为盗贼”,经常有外来移民迁居栟茶,使得栟茶人丁兴旺。发展至清初,栟茶古镇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盐业大兴,仅灶丁就达6781人。同时商贾云集,东市街、中市街和西市街云集着从江宁、句容、扬泰、皖、鲁商贾和农、盐、渔劳动者。作为历史上曾经的“苏东古盐都”,栟北盐场晒灰制卤,煎卤成盐,年产盐量最多曾达十万余桶(每桶100公斤),所产“玉砂”经古运盐河运至泰州、扬州,再行销全国各地。民国年间,栟茶市域(1913年栟茶设市公所,1929年建镇至今)广阔,辖24乡镇,总户数3.6万户,总人口18.24万人。


▲泰州中十场治栟茶场详图


道是无茶却有茶   栟茶之名虽与茶树有关联,然栟茶并不产茶,但栟茶人却十分喜好喝茶。对栟茶人而言,茶不仅是开门七件大事之一,是日常饮食、物质生活的需要,更是一种精神追求,进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地方习俗。如同嗜食海鲜一样,喝茶已成为小镇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每天先喝早茶再吃早餐,上午九点左右吃“料九”茶,午后四点前后是下午茶,最后才是晚餐。日复一日,少食多餐,小镇居民过着悠闲自在的原生态市井生活。栟茶人喝茶不仅喝出了健康的身体,还喝出了平和的心态,喝出了坦荡豁达,与人为善的品格。


栟茶人日常饮用最多、最普遍的茶,还是“天水茶”。入梅月余,取竹筒一劈为二,横亘于屋檐之下,引雨水沿青瓦顺流而下,经竹筒一滴一滴落于檐下缸中,作为天赐之水,密封保存,留作节庆之时敬佛与待客。而所积之水,存于缸中而不腐,且愈久愈净愈纯。食其饼,喝其汤,饮其茶,则腹温胃暖,口惠齿香。



古镇老街,青色栟茶,诉说千年蝶变


▲栟茶镇古民居一角


登高揽胜,放眼古镇,栟茶街区大多民居仍为青砖黛瓦建筑,古朴清幽,宛若一幅藏青水墨画卷。丁字形石板街道由1.3万多块花岗岩条石整齐铺就,老街两侧连接大小47条巷道,悠远静谧,伸向老镇区的四围框河,每条巷内又有十几、几十个院落。如此保存完好的传统街巷体系,在全国也属少见。古镇城河相拥,四面环水,开凿于宋咸淳年间的运盐河北串场河,青天之下波光潋滟,贯穿古镇东西,是栟茶的母亲河。


▲栟茶运河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菜场路2号(左图)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医院东巷10号四合院(右图)


她静静流淌1400多年,承载着栟茶漫长的盐渔文化,见证了古镇的青史流长。栟茶镇历经千年历史积淀,同时传流下丰厚独特的文化艺术宝藏。活跃于民间的浒澪花鼓传统曲艺,是栟茶浒澪独特的地域符号和文化元素,作为江苏“非遗”,曾南下香港,北进中南海,300年演绎而传承不衰,成为中国民间文艺的常青树。


▲浒澪花鼓续春剧照。浒澪花鼓曲调明快,活泼悠扬,鼓词平白如话,善用比兴手法,是栟茶城乡及周边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


时光荏苒,沧海变迁。再看95.7平方公里的当代栟茶,5万多栟茶儿女昂扬奋进,造就了栟茶古镇的千年蝶变。到如今,已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社会和谐,生态优美的全国重点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国家级生态镇和中国特色镇——旅游新干线试点镇,并成为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长寿之乡和海鲜之乡,是长三角北翼最具特色、宜居宜旅的生态休闲古镇。201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2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0427元。



革命遗迹,红色栟茶,传承不灭精神


▲苏中军区成立大会。1941年4月20日,苏中军区成立,下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及“联抗”,由第1师师长粟裕兼任司令员,第1师政治委员刘炎兼任政治委员。


近代的栟茶镇,叙述的不仅是一部不屈不挠、保家卫国的热血史,更是一部追求民主自由的红色革命斗争史。一代代栟茶人,追随中国共产党,在这片热土上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留下了许多熠熠闪光的红色印记。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转战皋东,打土豪,分田地,创立苏维埃。1940年,新四军东进到栟茶。1941年4月20日,新四军苏中军区在栟茶成立。


栟茶各界群情振奋,纷纷成立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等抗敌协会。同年,陶勇在如东建立中共领导的第一支海上武装——海防团。栟茶也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四军的重要政治中心,也成为中国人民海军的“起锚之地”。红色革命传统,早已浸润进栟茶人的血脉,成为要继承和发扬的栟茶精神。1947年11月,栟茶解放。解放后的栟茶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传承革命老区精神,发奋图强,致力建设。


▲大东旅社:位于中市街北侧49号,为如东县文物保护单位。1928年,中共早期党员徐一朋出资兴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共秘密组织联络点。



崇文尚教,金色栟茶,续写教育传奇


▲栟茶小学


栟茶古镇人历来崇文重教。早在明嘉靖年间,栟茶场就设有社学,即后来的南沙书院。清末明初,古镇的一批进步青年和知识精英,就在变法维新、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精神激励下,捐助家产,兴办新学,开栟茶现代教育之先河。栟茶启秀两等小学堂(栟茶小学前身)、浒澪小学当时就崭露头角,成为百年名校。1928年,私立栟茶初中创办,解放后又发展为完中。源远流长的教育传统,为民族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在科举制度时代,栟茶先后出现过1名状元、1名榜眼、19名进士、26名举人。清末民初,蔡少岚、蔡观明、缪文功、蔡清述等名士的出现在全国也产生过一定影响。


▲栟茶高级中学


改革开放以来,栟茶教育铸就一个又一个辉煌。普通农家子女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和城里娃一样的基础教育,“草窝里飞出金凤凰”,从这里走出的初中生,不少升入县中、栟中后高考成绩斐然,有的甚至成为省、市、县“状元”,跨入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名校大门。20世纪九十年代,《人民日报》曾载文《如东有个西北片》,说的就是栟茶人尊师重教,推进学前和基础教育素质化、现代化的事迹,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栟中景色


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栟茶高级中学凭借其平民教育、校风育人和精致管理享誉全国,其高考成绩大面积丰收,“栟中现象”受到社会和省内外教育界及省级以上媒体广泛关注。自进入21世纪至2018年,栟茶中学连续多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和生均总分两个单项指标居全省第一或前列,演绎出“低进中出,中进高出,高进优出”高考业绩,被国内教育界誉为“以二流生源创一流佳绩”的神话。



宜居福地,绿色栟茶,滋养长寿之乡



▲鑫华园农庄


栟茶地处长江三角洲,是长江和南黄海形成的冲积平原,风调雨顺,气候宜人,空气质量常年优秀。栟茶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十分注重保护和发展老祖宗的绿色遗产。广袤的堤内田园,一年四季绿意盎然,无一寸抛荒;辽阔的堤外垦区,一边是麋鹿出没、水鸟群飞的生态湿地,一边是经过几十年辛勤耕耘已成富产粮油、瓜菜的滨海绿洲。


▲栟茶标准农田示范区


栟茶人以公路、铁路、海堤、河渠为主线,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实现通道沿线绿化、美化、香化,连线成网,大力推进的造林工程,让栟茶被绿树包围,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小镇和天然氧吧。可以说 ,古镇有土皆绿,有水皆青,乔木灌木,各色花草,俯仰生姿,农桑接壤,阡陌交通,道旁河畔,蜂蝶翻飞,田间地头,鸟雀啁啾。


▲栟茶村庄


改革开放,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同时栟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良好,传统孝文化、寿文化氛围深厚。百岁老人早睡早起,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勤勉劳作,豁达大度,情绪开朗。正是这些天时地利人和,优美的人居环境,滋润的生活方式孕育着著名的长寿之乡。截至2018年止,栟茶百岁以上老人14人,90岁以上老人565名,是世界长寿之乡标准的5.8倍。



八鲜小镇,蓝色栟茶,永远有滋有味


▲文蛤捕捞“海上迪斯科” 李建淮摄


兼滨海地利的栟茶,海岸线长12.2公里,共有滩涂及浅海养殖面积11.4万亩,其中外沙浅海面积3万亩,连陆滩涂5.9万亩,高涂2.5万亩。栟茶海洋捕捞和淡海水养殖业十分发达,竹蛏、文蛤、鳗鱼、鳓鱼、鲳鱼、梭子蟹、泥螺、条斑紫菜等数百种海鲜及其深加工产品驰名中外。



海产丰饶,自然为栟茶人提供了多样的海鲜食材。栟茶人博采众长,在淮扬菜系的基础上,开发和创造出许多具有鲜明海鲜特色美食名吃。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职业学校和餐饮企业重视培养烹饪人才,新式菜品不断涌现。栟茶名吃海八鲜、河八鲜、水八鲜、旱八鲜、素八鲜、荤八鲜、醉八鲜等,名目繁多,不仅集大成于酒楼饭店,寻常百姓家也屡见不鲜,其普及性和平民化的程度,更是外地美食所罕见,连点心小吃馅料也加入海鲜,外来食客也在大快朵颐之余,赞不绝口。虾籽烧饼、蛏汤、梭子蟹、文蛤、红烧小黄鱼、大对虾、栟茶老酒、天水茶…….这里的日子永远有滋有味。


▲铁板文蛤(左)、煨竹蛏(右)。栟茶美食佳肴有乾隆下江南时品尝并赞誉的“天下第一鲜”炒文蛤,有收入《中国名菜大典》雅称“贵妃出浴”的白煨竹蛏汤。


近年来,随着南黄海旅游品牌化,国家四星级乡村旅游示范点——鑫华园农庄、海上迪斯科、品海鲜、赏海景的蓝色海洋之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粉丝,八方游客、四海宾朋摩肩接踵,纷至沓来。


(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供稿)


END


作者 邓永定


简介:邓永定,湖北天门人,毕业于解放军西安通信学院。工作20年来,扛过枪、下过乡,也写了少许文章。现为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方志编纂处处长。



往期精彩回顾

01.盛世长卷阅姑苏——《姑苏繁华图》背后的秘密

02.汴泗交汇处,黄河映带流——扒一扒徐州的河文化

03.权威揭秘!江苏省会南京及各区县的来龙去脉

04.同里往事:吴侬软语掩不住的风骨

05.扬中,美在水中央

06.程千帆:玄武湖忆旧

07.说“吴”谈“越”,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08.富裕了还需要节俭吗?来听听古代循吏的故事

09.惊叹!一个县级市的202项国家级荣誉

10.冀祥德:深情系桑梓 大爱在笔端 ——《青州市志(1988-2013)》序

征稿启事

      征稿文章以弘扬传统文化、宣传省情地情、展示地域风貌、讲述江苏故事为主。来稿一经采用,即根据相关规定支付稿酬。

      文章字数在2500~5000字,配相关图片。优先使用配音频、视频的稿件。文章注明作者姓名、单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等以便联系。

      投稿邮箱:jssdfzwxxz@163.com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顾问/吉  祥  责编/沈萌溦  刘佟军   美编/沈  洁

音频技术由讯飞有声支持

部分图片视频来自互联网

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如需转载、烦请获得授权

客官!在看一下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方志江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