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悼念 Roy Bhaskar(1944-2014)【万毓泽翻译】

万毓泽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 2019-09-03

悼念 Roy Bhaskar1944-2014



作者:David Graeber(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教授)

譯者: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萬毓澤副教授(https://nsysu.academia.edu/PoeWan)


原文出處:《衛報》(TheGuardian),2014124日(

译文转载出处:萬毓澤老師的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notes/poe-yu-ze-wan/%E6%82%BC%E5%BF%B5-roy-bhaskar1944-2014/10152963153961070)


 


注:Ram Roy Bhaskar (15 May 1944 – 19 November 2014) 


Roy Bhaskar因心臟衰竭過世,享年七十歲。他是在1960年代末期成為牛津大學的經濟學講師之後,才轉向哲學的。他覺得經濟學對真實世界的全球財富、全球貧窮等議題幾乎完全沒有用,於是著手進行哲學研究,而他的研究後來成為「批判實在論」(critical realism這個哲學學派的基礎。

 

牛津的「哲學、政治學及經濟學」(PPE)課程為有志成為政治人物和和公務人員的學生提供了訓練,儘管這些人比較可能控制社會問題,甚至使其惡化,而不是去解決這些問題。Bhaskar希望提供工具,從更深度的、結構性的角度來理解社會問題,這樣才有可能根治之。

 

不久之後,他就得出結論,認為問題有更深的根源:西方科學和社會理論本身都建立在一系列的知識錯誤之上,而這些錯誤造成了虛假的對立,比如說個體主義和集體主義的對立、科學分析和道德批評的對立。這些錯誤當中,最重要的是「認識謬誤」(epistemicfallacy),其根源是針對「我們如何能認識事物」的傳統研究,或所謂認識論(epistemology)。幾乎無一例外,哲學家都把「世界存在嗎?」和「我們能證明世界存在嗎?」當成同一個問題。但完全有可能存在這樣的狀況:世界存在,但我們無法證明世界存在,更不用說獲得關於世界一切事物的絕對知識。

 

Bhaskar認為,這樣一來,左翼陷入分裂的兩大陣營(一方是實證主義者,他們假定,既然世界存在,我們遲早能夠精確地認識這個世界,並對其提出預測;另一方則是後現代主義者,他們認為,既然我們無法獲得這種知識,則根本連「現實」都沒有資格討論)只是在重複同一種基本錯誤,只是版本不同罷了。事實上,我們永遠無法透過自己提出的描述,來窮盡真實的事物所具有的屬性。我們能夠鉅細靡遺地認識的,只有自己創造的東西。

 

Bhaskar的研究取徑採用了某種版本的康德式超驗論證,提出這樣的問題:「必須有什麼條件,我們所認識的事物才可能是真實的?」。對科學來說,他認為必須同時問兩個問題:首先,為什麼科學實驗是可能的;其次,為什麼必須要有科學實驗,我們才能針對科學家所謂的自然律則(natural law)獲得可驗證的知識。為什麼有可能設計出一個情境,讓你可以精確預測可能發生的事情(比如說,在控制的環境下,當水加熱到某個溫度時會發生什麼事);而我們為什麼又永遠不可能在自然環境中提出類似的預測——無論我們取得了多少科學知識,都還是無法可靠地預測天氣。換句話說,我們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創造出一個環境,讓自己可以精確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

 

他的結論是:這個世界一定是由獨立存在的結構和機制組成的,這些結構和機制完全是真實的存在,但如他所言,這些結構和機制也是「層級化」(stratified)的。實在是由不同的「突現層次」(emergent levels)所構成:化學從物理學突現而來,因為化學規律包含物理規律,但不可化約為物理規律;生物學由化學突現而來,依此類推。在每一個層次上都有多出來的東西,都會躍升至一個新的複雜性層次,甚至,用Bhaskar的話來說,會躍升至新的自由層次。他說,樹木比石頭自由,正如人類比樹木更不受限制。科學實驗所做的,就是在每一個突現層次上將一切去掉,只留下單一機制。要十分費力才能做到這點。但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如天氣),總是有不同突現層次的各種不同機制同時發揮作用,而且這些機制互動的方式本質上是無法預測的。

 

他據此完成的《實在論的科學理論》A Realist Theory of Science1975)和《自然主義的可能性》The Possibility of Naturalism1979),使他成為科學哲學中極具影響力的人物。

 

他後來將這個研究取徑用來批判布萊爾(Tony Blair)的「新現實主義」(new realism)。雖然人們對其大加吹捧,說是為了因應政治現實而做的調整(而且來得太慢了),但Bhaskar認為它忽略了各種潛在的結構和生成機制(例如財產權和勞動剝削),而這些結構與機制會產生可觀察的現象與事件(例如低薪、難以忍受的勞動條件)。換言之,新工黨是以一種最膚淺的現實主義為基礎。1980年代後期,他在與班恩(Tony Benn)、密利班(Ralph Miliband)有關的切斯特菲爾德(Chesterfield)社會主義會議的哲學工作小組中,指出了他的作品所具有的各種政治意涵。他的看法最後出版為《奪回現實》(Reclaiming Reality2011)。

 

Bhaskar政治上的革命派。他的研究一以貫之的目標就是證明,若要追求哲學知識,必然意味著社會的轉型;爭取自由和追求知識最終而言是同一回事。

 

他面對這個世界的方式是天真、打趣、不切實際的,而且總是在演變與學習。他不斷宣稱自己有新的突破。1990年代,他宣稱黑格爾式的辯證法(肯定、矛盾與兩者的消解)只不過是某種普遍原則的古怪而特殊的版本罷了,而這種普遍原形成了一切人類思想與學習的基礎。這開啟了他的哲學的第二階段,以書名極具野心的《柏拉圖等人:哲學諸問題及其解決》(PlatoEtc: 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 and Their Resolution1994)一書集其大成。啟發這本書的,是懷海德(AlfredNorth Whitehead)著名的主張,即「一切哲學都只是柏拉圖的註腳」。

 

Bhaskar後來意識到懷海德討論的只是西方哲學;但如果要全面理解人類的思想,就必須深入處理東方哲學。這意謂必須嚴肅看待靈性(spiritual)的觀念——左派已經棄守了這個領域的人類經驗,成為基本教義右派的專利。他在一部份著作中,特別是《後設現實的哲學:創造性、愛與自由》(The Philosophy of MetaReality: Creativity, Love and Freedom2012)這本書,主張應該將靈性經驗視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每一次成功的溝通實際上都是靈性的非二元性(nonduality)原則的例證,也就是說,溝通時的雙方暫時合而為一。

 

Bhaskar的這些轉變,在批判實在論者之間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但他始終開朗而大度,並積極參與批判實在論中心(Centre for Critical Realism)及批判實在論國際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Critical Realism),不斷提出各種計畫、視野和想法。

 

Bhaskar生於倫敦西邊的特丁頓(Teddington),父親Raju Nath Bhaskar是印度籍一般科醫生;母親Kumla(娘家姓Marjorie Skill)則是英國籍工廠經理。Bhaskar在倫敦聖保羅學校(St Paul’s School)接受教育,1966年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取得PPE學位。當時另一位批評PPE課程的學運份子是Hilary Wainwright:他們1971年完婚,一直到Bhaskar去世為止,他們都是知識與政治上的合作夥伴。

 

Bhaskar整個學術生涯都在抵抗傳統的學院哲學。他先是在牛津大學彭布羅克學院(Pembroke College)擔任經濟學講師,之後則在各地教哲學,包括牛津大學李納克爾學院(Linacre College)、愛丁堡大學、位於烏普薩拉(Uppsala)的瑞典高等社科院(Swedish Collegium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Social Sciences)、諾威的特羅姆瑟大學(University of Tromsø)。

 

2008年因夏柯氏關節病失去一隻腳後,他開始使用輪椅,並只能以世界學者(world scholar)的身份在倫敦的教育研究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領取部分薪資維生。不過他的活力和創造力仍然旺盛,而且總是無比親切而幽默。

 

在一旁照顧他的Rebecca Long是他近來的伴侶。Bhaskar過世後,留下Rebecca LongHilary Wainwright和他的兄弟Krish Bhaskar

 

 

(說明:本譯文僅供教學使用。[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翻譯研究」課程])

 

感谢万老师提供转载授权。


(Sociological理论大缸第70期)



——————

预告

【第69-71期】吕炳强、万毓泽和刘忠魏翻译【巴斯卡与批判实在论】三篇(预告)

第71期 《什么是批判实在论?为什么你要在乎它?》

——吕炳强译

——译自Gorski, Philip. 2013. “What is Critical Realism? And Why Should You Care?” Contemporary Sociology 42: 658-70.


第69期 【9名学者联名】什么是批判实在论(Critical Realism)【刘忠魏译】?


————

万毓泽老师简介:

第11期  本土博士生如何出版英语专著?—万毓泽老师的经验


——批判实在论合辑

第13期“涌现”这么回事:物质性人造事实与社会结构

第6期听Smith一席话,再(不)学批判实在论


——机制解释/因果性合辑

第55-57期【找机制、要机制、反机制】三篇推送预告

第57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机制!”—阐释论的不满与反攻

第56期民族志也能【做出】机制式因果解释?实用主义回答

第55期别太抽象理论、别太微观行动,快告诉我【机制】到底要怎么找!

第47期别想抛弃“覆盖律”!分析社会学“机制解释”的真相

第17期社会学里的因果关系有几种?



图片来源:https://marxhk.com/2015/03/12/%E6%82%BC%E5%BF%B5-roy-bhaskar%EF%BC%881944-2014%EF%BC%89/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