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 |《国际汉学》2023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
2024-09-04

主编:张西平 

执行主编:张朝意

副主编:任大援 杨慧玲

邮发代号:82-914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专  论

中国经验与世界历史变迁的新图景

吴延民

摘 要:本文从史学史角度考察了近年来整体世界史叙事中的“去欧洲中心主义”变革,这种变革由新兴的全球史研究促成,中国的历史经验则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的历史经验打破了现代发展与进步独属于西方的欧洲中心主义神话,使早期现代世界历史图景出现重大变革,使西方的历史经验无法再支配整体世界史叙事的建构。在中国经验促成这一突破之后,更多来自非西方的历史经验也被纳入世界史叙事的建构工作中,一幅非欧洲中心主义的、有关整体世界历史变迁的新图景随之初步形成。新图景旨在描绘全人类共同的历史,西方在其中仍然占有重要位置,可已经不再是独力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角了。

关键词:大分流;早期现代;全球史;中国经验


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论中国艺术美学对旋涡主义画派的影响

施晔

摘 要:论起英国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发端,西方学界公认非旋涡主义莫属,然而中国艺术美学对旋涡派的影响却往往被忽略或屏蔽。综观旋涡派的创作理念及实践,不难发现他们常将气韵与能量通约,以写意反叛写实,或从青铜器艺术及中国书法中汲取灵感。如此种种皆是旋涡主义者对中国艺术美学的援引化用,不啻“在中国发现一个新希腊”。旋涡派对中国古代视觉艺术现代性的发掘不仅使其找到了独特且强大的理论后援和灵感源泉,也极大推动了中西艺术美学及绘画理论的交流,进而造就了20世纪初一次“东方的文艺复兴”。

关键词:旋涡主义;中国艺术美学;现代性


法国重农学派笔下的儒家经典

马莉

摘 要:盛行于法国18世纪60年代的重农学派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中国文化在重农学派成员的作品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儒家典籍与儒家思想在重农学派学说的生成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学界的关注热点。重农学派对儒家典籍内容的介绍并非是对前人或时人所撰写的与中华文化相关著述中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渗透着学派成员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阐释。他们不仅在介绍儒家经典时刻意抬高儒家思想的地位,还对其选用的素材进行了精心的“加工”,更是将典籍内容与学派的政治经济思想融为一体加以解读。这样的解读拉近了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距离,也证明了儒家文化与现代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契合之处。

关键词:法国重农学派;儒家典籍;中法文化交流


从马若瑟《赵氏孤儿》译本看中国传统戏剧海外传播

庞庆 吕世生

摘 要:18世纪前期元杂剧《赵氏孤儿》的戏曲文本由法国来华传教士马若瑟以“删曲留白”的方式译为法文,由此开启了中国戏曲西传的历史进程。然而进入西方文化的《赵氏孤儿》却经历了种种变形,这引发了学界的文化焦虑:一方面我们因中国文化得以进入西方文化而欣喜万分,另一方面却又为其遭到扭曲而心生不悦。本文拟聚焦这一问题,阐释中国戏曲海外传播的理想与现实这一矛盾的深层原因,为当下中国文化海外传播战略提供理论解释,并从原文本和目标语接受两个维度切入,将中国戏曲的不可译性及目标语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纳入分析过程,进而论证中国传统戏剧海外传播受到的现实制约及达成理想的可行路径,同时指出戏曲外译不应该囿于忠实翻译观,而要认清其目标取向。

关键词:翻译;中国传统戏剧;马若瑟;《赵氏孤儿》;不可译性;忠实


特约栏目: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研究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研究的十个基本问题

丁超

摘 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研究”是中外文化关系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方向。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文化关系史研究的十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思考,主要涉及核心概念与研究疆界的厘定、研究基础与研究范式的回溯、拓展研究与学术创新的空间、研究方法的选择、作为研究前提的新史料发掘、专题编目工作的意义与类别、口述史料的搜集与高端访谈、文字与风格、多元文化对话的视界与本质、文化关系史研究之鉴往知来等问题。

关键词:文化关系史;中东欧汉学;方法论研究;多元文化对话


塞尔维亚汉学史研究

[塞尔维亚]金晓蕾

摘 要:本文主要考察塞尔维亚汉学研究的百年发展史,以历史学和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资料和文献的发掘梳理,聚焦早期、中期和当代三个发展阶段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以及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试图揭示塞尔维亚汉学研究的历史传承及发展历程,同时昭示各个时代杰出学者对其历史发展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塞尔维亚汉学发展模式,无论从内容还是发展脉络来看,在东南欧国家中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关键词:历史;塞尔维亚;汉学研究


克罗地亚耶稣会士邬若望生平行事考略

彭裕超

摘 要:耶稣会士邬若望于1616年抵达中国澳门,是第一位踏足中国的克罗地亚人,也是中东欧地区最早的来华传教士。但是由于其在华时间不长、成就不显,历来鲜为汉学界和学术界关注。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对新旧材料加以勾连、分析和运用,力求详细而准确地还原邬若望的生平和在华经历,展示其作为克罗地亚人参与中国与中东欧文化交流的过程,以为学界进一步认识和研究邬若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邬若望;耶稣会士;晚明;克罗地亚;文化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学在匈牙利的译介与传播

李傲然

摘 要:本文对自21世纪以来,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文学在匈牙利的译介出版情况进行了调研,对中国文学在匈牙利译介出版的现状与前景进行考察,分析了中国文学在匈牙利的译介与传播呈现空前繁荣的成因,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在匈牙利译介与传播存在的不足,认为应提高中国文学的创作质量以适应不同文化的能力,不断探索译介与传播的有效举措,使中国文学的译介与传播在质和量上实现全方位的拓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中国文学;匈牙利;译介;传播



文明互鉴 

近代博物学视野下英国社会对茶的认知

曹瑞臣 王康旭

摘 要:18世纪在博物学家、政府、贸易公司、学术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推动下,科学发展、商业贸易、殖民扩张与帝国利益紧密互动,相互渗透融合,促成日益专业化、学科化、实用化和功利化的博物学逐步转向帝国博物学。茶入英国以来,来自异域、具有重要商业价值和药用价值的茶叶植物从一开始就引起了英国博物学家的关注和研究,并努力将其纳入近代博物学和帝国博物学范畴,最终在19世纪中后期英帝国成功完成茶叶由中国到印度的跨国移植和培育。英属印度殖民地阿萨姆地区茶叶的种植和商业化的成功,铸就了英国茶叶帝国的地位,茶成为英帝国进行海外扩张和攫取物质财富的有力工具。

关键词:帝国博物学;近代英国;茶认知


钱伯斯邱塔设计溯源

钟剑峰

摘 要:本文通过考察邱塔设计者威廉·钱伯斯的中国经历,归纳分析其著作中有关中国古塔的论述,并引述邱塔设计说明及对邱塔与相关中国古塔进行异同对比,从而对邱塔设计来源提供另一种思考。邱塔的设计明确来源于对中国古塔,包括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山东临清舍利宝塔,尤其是对广州琶洲塔的模仿,同时融合了钱伯斯自身的思考理解,并有创新之处。

关键词:钱伯斯;邱塔设计来源;中国古塔;琶洲塔


中国经典海外传播 

“揭短”与“护短”:夏志清、浦安迪《金瓶梅》阐释之比较

魏崇新

摘 要:夏志清与浦安迪是北美汉学界卓有成就的中国小说研究名家,他们的《金瓶梅》阐释却大异其趣,走向了“揭短”与“护短”两个极端。夏志清以西方19世纪小说为标准衡量《金瓶梅》,对《金瓶梅》的叙事结构、思想意义与性描写持批评态度,以致走向“抑长”而“揭短”的极端;浦安迪从西方思维下的中国立场出发,突出《金瓶梅》作为中国16世纪“文人小说”与“奇书文体”的典范性成就,以“反讽”为核心阐释《金瓶梅》的思想艺术,不惜“拔长”而“护短”,难免溢美的过度阐释之嫌。辨析二者批评的“过犹不及”现象,对当今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北美汉学;夏志清;浦安迪;《金瓶梅》;小说阐释


帕纳秀克《红楼梦》俄文全译本底本问题刍议

左安飞

摘 要:20世纪下半叶,由苏联汉学家帕纳秀克翻译完成的两版《红楼梦》俄文全译本相继问世,但就俄译本所采用的中文底本,译者并没有作出详细说明,并且长期以来底本问题也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使得关于此问题的偏误认识延续至今。本文从具体的中俄文文本对照分析出发,详细考察了底本差异及译者的相关处理,得出如下结论:帕纳秀克所译《红楼梦》的参照底本并非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程乙本为底本的校注本,而是在程乙本的基础上参照了亚东重排本翻译而来。其中1958年版《红楼梦》俄译本中的诗词部分仍以程乙本中的诗词为底本,保留了程乙本中的原有内容,但1995年版俄译本中的诗词部分并非完全从程乙本翻译而来,而是与脂评本互为观照下的翻译成果。

关键词:帕纳秀克;《红楼梦》;俄文全译本;底本;亚东重排本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国际中文教育”专栏 

末代探花商衍鎏的德国汉语教学及其历史意义

杨金成

摘 要:本文在有关史料的基础上,对1912年末代探花商衍鎏应邀赴德国汉堡大学前身——汉堡殖民学院教授汉语这一历史事件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其目的是探究中国学人在德国专业汉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商衍鎏在教授汉语的同时,参与了汉堡大学汉学图书馆的建立,帮助福兰阁开展中国研究,为德国专业汉学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关键词:商衍鎏;德国汉学;汉语教育


“西洋馆华夷译语”对音系统的多元一体

聂大昕

摘 要:“西洋馆华夷译语”是乾隆十三年敕谕纂“华夷译语”系列中的五种,记录法语、拉丁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德语。截至目前,对于判断这套译语的性质以及诸多特征间的关联尚存难点。本文从语言接触角度入手,通过对音规则、用字体系、切音模式三个层面的考察,挖掘其外汉对音系统中存在的藏汉、梵汉、满汉对音特征,并对相关编写背景和性质进行考证。

关键词:语言接触;华夷译语;西洋馆;对音


汉学家专页

从薛爱华到宇文所安:汉学视野下“文化南方”研究的转向与发展

王劭康 周睿

摘 要:中国“文化南方”的概念,经过从薛爱华的专著《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到宇文所安等的论集《文化南方与汉唐诗歌》的不断建构,汉学研究中的“南方”由确切的地缘概念走向由文本所构建出的文化疆界,形成中古时期中国文学的核心传统之一。通过二书的对比,剖析其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情感和“文化南方”这一概念的变易,观察近几十年海外汉学研究的扬弃、突破与革新,由此聚焦汉学文学研究的转向与变容,联系当下汉学研究视角的精神回归与西方汉学研究者对中国文化理解的深化,讨论汉学研究者的身份迷思,有助于展望汉学研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关键词:“文化南方”;薛爱华;宇文所安;区域研究


秘鲁汉学家吉叶墨的汉学译介活动考论

王晓阳

摘 要:吉叶墨是拉丁美洲汉学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中国古代文学、文化及历史译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吉叶墨不仅译介了大量中国古典诗歌,而且还选编并译介了首部由拉美学者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选集,有力推动了中国文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此外,他还与中国的出版社合作,完成了多部与中国文化、历史相关的译著及专著。吉叶墨以其汉学译著及专著为载体,极大推动了中国形象在拉美的传播,他也因此成为推动中拉人文交流的重要使者。

关键词:吉叶墨;汉学;翻译研究



在线阅读及其下载


学术期刊官网,阅读全文

https://www.bfsujournals.com/c/2019-07-18/486530.shtml


知网下载期刊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s/GJHE/detail


订购信息


天猫旗舰店

单期购买。通过外研社天猫旗舰店购买当期以及过刊。

往期精选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本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北外学术期刊

北外学术期刊官网:https://www.bfsujournals.com/

欢迎分享与转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北外学术期刊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