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孙康宜序|卞东波编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视镜:晚近北美汉学论文选译》出版

孙康宜 无待有为斋
2024-09-1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视镜:

晚近北美汉学论文选译

卞东波编译

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

本书为南京大学中国文学与东亚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果




孙康宜教授|序

 

     能为卞东波编译的这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新视镜——晚近北美汉学论文选译》的集子写序,令我甚感欣喜。


      前些时候有朋友告诉我,南京大学有位卞东波教授,他把苏源熙(Haun Saussy) 的第一本专著The Problem of a Chinese Aesthetic (《中国美学问题》)译成了中文。听到这消息,我不由得发出惊叹。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就对苏源熙说过:“阅读你这本书是一种持续的探险,因为你的理论知识浩瀚如海,思路也十分艰深细密,不知将来有谁能把这本书成功地译成中文。译你这本书,译者不但要中英文俱佳,还得知识渊博,理解力强,否则,很难用精彩的中文准确传达你那些精深的见解。”


      也许正是存在着上述的困难,二十年过去了,苏源熙的书一直没有中译本。现在卞君居然把该书译出(于2009 年出版),而且听说大陆的读者反应甚佳。我因此感到好奇:卞东波真的把那书译好了吗?


       最近我终于有机会把卞君的中译本《中国美学问题》认真从头阅读了一遍。令人赞赏的是,尽管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读起卞君的中译本,我觉得不但语言生动,文笔顺畅,而且原著中很多深奥的理论问题都能明白准确地传达过来,足见卞君在信达雅上功夫还是很到家的。  


      现在卞东波又编译了这部题为“新视镜”的论文集,真乃可喜可贺。 卞君的目的是要译介北美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特别是明清以前文学研究的最新成就。以前出版的汉学研究选集(例如乐黛云教授编选的《北美中国古典研究名家十年文选》,于1996 年出版)多偏重收录某些老一代“名家”,卞君这本选集则大量选入了晚辈汉学家见解新锐的论著。虽然卞君的选集中仍收有几位“老当益壮”的汉学家之作品(如宇文所安、艾朗诺和本人的作品),但其重点已经从讨论中西文学本质的“不同”(如“虚构性”、“隐喻”的不同)转移到有关文学文化(literary culture) 的全面阐释——如抄本文化、注释文化、边缘文化、空间文化、性别文化等。清代作家赵翼曾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又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套用赵翼的名句,可以说今日北美的汉学界是“学院代有学人出,各领风骚三十年”了。


       一本选集的编订首先基于编者的主观选择,其次也受限于编者所处的客观条件。有不少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北美汉学家们都在不断发表“新”的作品,但因为有些汉学家的作品早已有人翻译过——例如康达维 (David R. Knechtges) 教授的作品已由苏瑞隆先生译出——所以我猜想,卞君的选集也只得割爱。有时或许因为卞君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无法翻译更多的文章,因而也只好给自己做出一个限定的范围。与其它许多选集不同,卞君这本选集只收他自己的译作以及与其它人合译的作品。这样更能体现编译者自己的关注和取向。因为卞君是研究宋代文学的专家,著有《南宋诗选与宋代诗学考论》(2009) 和《宋代诗话与诗学文献研究》(2013)等书,所以他的《新视镜》选集就特别精选了不少有关宋朝文学文化的文章。尤其是,此书收有两篇蔡涵墨(Charles Hartman) 所写有关苏东坡的文章。(同时必须一提的是,这里存在着一个有趣的巧合——卞东波的名字与苏东坡有些相似。)


因为我自己也研究宋代文学,所以自然对这本书有所偏爱。盼望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以同样偏爱的心怀来欣赏卞君所编译的这部选集。

 

                       2015 年3月10日

                        写于耶鲁大学

 



【目   次】


序/ 孙康宜


《诗经》中的复沓、韵律和互换/ 苏源熙


重审应璩及其与陶潜之间的诗学联系/ 林葆玲


误置:中古诗人王绩文集的三个清抄本/ 田晓菲


唐代的手抄本遗产:以文学为例/ 宇文所安


唐人眼中的杜甫:以《唐诗类选》为例/ 宇文所安


亡国之音:本事与宋人对李后主词的阐释/ 孙承娟


《游仙窟》注者考源/ 艾朗诺


1079年的诗歌与政治:苏轼乌台诗案新论/ 蔡涵墨


《乌台诗案》的审问:宋代法律实践之一例/ 蔡涵墨


夷虏淫毒之惨:借《西厢记》阅读《海陵佚史》/ 凌筱峤


署名时代:《红楼梦》如何最终找到一个作者的/ 苏源熙


孙康宜教授学术评论四篇/ 孙康宜

一、评吴妙慧《声色大开:永明时代(483—493)的诗歌与宫廷文人文化》

二、评艾朗诺《欧阳修(1007—1072)的文学作品》

三、评艾朗诺《才女的累赘:词人李清照及其接受史》

四、评李惠仪《明清之际文学中的女性与国族创伤》


附录一:《中国文学》(CLEAR)论文目录(1979—2014)汉译


附录二:《哈佛亚洲学报》(HJAS)论文目录(1936—2014)汉译


译后记





【简  介】


       本书所收论文基本发表于北美三大汉学期刊《哈佛亚洲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中国文学》(Chinese Literature, Essays, Articles, Reviews)、《美国东方学会会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代表了美国汉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本书所收论文发表的时间,基本上集中于2000年以后,最晚的论文是2015年刚刚发表在北美汉学期刊上的,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北美汉学界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最新动向。论文的作者,既有宇文所安、孙康宜(Kang-i Sun Chang)、艾朗诺、蔡涵墨(Charles Hartman)等汉学耆宿,又有苏源熙、田晓菲等中青年汉学中坚,更有凌筱峤、孙承娟这些不久前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汉学新锐。所以可以说,本书又体现了美国几代汉学研究者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最新研究。


        下面对本书所收论文的作者略作介绍(按本书所收论文的顺序):


          苏源熙,耶鲁大学博士,曾为耶鲁大学东亚系、比较文学系Bird White Housum讲座教授,现为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Professor,东亚系、比较文学系教授,社会思想委员会委员(Committee on Social Thought),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著有The Problem of a Chinese Aesthetic(1993;中译本《中国美学问题》,2009),Great Walls of Discourse and Other Adventures in Cultural China(2001),The Ethnography of Rhythm: Oralityand Its Techniques(2016)。他与孙康宜教授共同编译了Chinese Women Poets, An Anthology of Poetry and Criticism from Ancient Times to 1911(1999),主持撰写了美国比较文学学会的10年报告Comparative Literature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2004),与StevenYao、Eric Hayot合编了Sinographies: Writing China(2005),与Roger des Forges、Chiao-mei Liu、Gao Minglu合编了Chinese Walls in Time and Space(2009),又与RiviHandler-Spitz、Pauline Chen Lee编译了A Book to Burn & a Book to KeepHidden: Selected Writings, Li Zhi(2016)。


            林葆玲(Pauline Lin),哈佛大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东亚系高级讲师。主要致力于陶渊明及六朝文学研究。


            田晓菲,哈佛大学博士,现为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著有Tao Yuanming and Manuscript Culture: The Record of A Dusty Table(2005;中文版《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中华书局,2007),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502-557(2007;中文版《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文化》,中华书局,2010)、Visionary Journeys: Travel Writings from Early Medieval and Nineteenth-century China(2011;中文版《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的行旅写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秋水堂论金瓶梅》(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赭城》(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留白:写在〈秋水堂论金瓶梅〉之后》(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留白:秋水堂论中西文学》(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并编译《“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等等。


           宇文所安,耶鲁大学博士,现为哈佛大学James Bryant Conant University Professor,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著有The Poetry of Meng Chiao and Han Yü(1975;中译本《韩愈和孟郊的诗歌》,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The Poetry of the Early T'ang(1977,2012;中译本《初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The Great Age of Chinese Poetry : The HighT'ang(1981;中译本《盛唐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Traditional Chinese Poetry and Poetics: Omen of the World(1985;中译本《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Remembranc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Past in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1986;中译本《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Mi-Lou: Poetry and the Labyrinth of Desire(1989;《迷楼:诗与欲望的迷宫》,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Readings in Chinese Literary Thought(1992;中译本《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The End of the Chinese Middle Age: Essays in Mid-Tang Literary Culture(1996;中译本《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The Late Tang: Chinese Poetry of the Mid-Ninth Century827-860(2006;中译本《晚唐:九世纪中叶的中国诗歌(827-86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The Making of Early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2006;中译本《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生成》,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他又与孙康宜教授主编了《剑桥中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2010;中译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


          孙承娟,哈佛大学博士,现为Kenyon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唐宋文学及明清女性文学。撰有“The Hidden Blessing of Being a Last Ruler: Anecdotes and the Song Dynasty Interpretation of Li Yu's (937-978)Lyrics”(CLEAR,第34卷,2012),“From Amused Indulgence to Serious Instruction: Chinese Poetry on Girlhood”(CLEAR,第36卷,2014)。


          艾朗诺,哈佛大学博士,现为斯坦福大学汉学讲座教授。著有The Literary Works of Ou-yang Hsiu1007-72(1984),Word, Image, and Deed in the Life of Su Shi(1994),The Problem of Beauty: Aesthetic Thought and Pursuits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China(2006,中译本《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in China(2013),又将钱锺书《管锥编》译为英文(Limited Views: Essays on Ideas and Letters by Qian Zhongshu,1998)。


           蔡涵墨,印地安那大学博士,现为纽约州立奥巴尼大学东亚系教授,著有Han Yü and the T'ang Search for Unity(1986)《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书局,2016)以及“The Misfortunes of Poetry: Literary Inquisitions under Ch'in Kuei (1090-1155)”(CLEAR,第25卷,2003),“The Tang Poet Du Fu and the Song Dynasty Literati”(CLEAR,第30卷,2008),“Li Hsin-ch'uan and the Historical Image of Late Sung Tao-hsüeh”(HJAS,第61卷第2期,2001)等等大量有关宋代文史的论文。


       凌筱峤,哈佛大学博士,现为亚历桑那州立大学国际文学与文化学院助理教授。主要致力于明清叙事文学研究,撰有“Law, Deities, and Beyond: From the Sanyan Stories to Xingshi yinyuan zhuan”(HJAS,第74卷第1期,2014),“Homeand Imagined Stage in Ding Yaokang’s Huarenyou (Ramblings with Magicians):The Communal Reading of a Seventeenth-century Play”(CHINOPERL: Journal of Chinese Oral and Performing Literature,第33卷第1期,2014)等。


            孙康宜,普林斯顿大学博士,现为耶鲁大学东亚系Malcolm G. Chace '56讲座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著有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Tz’u Poetry: From LateTang to Northern Sung(1980,中译本《晚唐迄北宋词体演进与词人风格》,联经出版社事业公司,1994),Six Dynasties Poetry(1986;中译本《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The Late Ming Poet Ch’en Tzu-lung: Crises of Love and Loyalism(1991,《情与忠:陈子龙柳如是诗词情缘》,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文学的声音》(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1),《词与文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孙康宜自选集:古典文学的现代观》(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从北山楼到潜学斋》(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等,又与魏爱莲(Ellen Widmer)教授合编Writing Wome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997),与苏源熙教授合编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1999),与宇文所安教授合编《剑桥中国文学史》(2010),与孟华教授合编《比较视野中的传统与现代》(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又编有《古色今香:张充和题字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曲人鸿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著有随笔集《走出白色恐怖》(增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等等。


         希望本书之出版有助于国内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之进步,并请诸位读者不吝赐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无待有为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