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书讯 | 《汉语词义演变论稿》出版







【书名】汉语词义演变论稿

【作者】王云路 著

【出版单位】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5月

【ISBN】978-7-308-24417-6

【定价】118.00 元

【装帧】精装



作者简介

      王云路,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中国语文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学位委员会主任,《汉语史学报》主编、《中国训诂学报》主编,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等。




内容简介

      《汉语词义演变论稿》是“浙大中文学术丛书”之一种,收录王云路教授2008年下半年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本书分六个章节,就汉语的词义与字形、字音、结构、韵律、用法、用频等方面多样复杂的联系、演变展开深入谈论。所收论文大多在《中国语文》《文献》《古汉语研究》等权威期刊、一级期刊发表。这次结集出版,加以修订,集中体现了近些年来她在汉语研究领域的成绩。




目    录

第一章    语素间的关系:复音词结构与词义演变

第一节  复音词结构关系的复杂性

第二节  复音词结构关系的成词理据

第三节  复音词结构关系与词义理解:“烦疼”辨析

第四节  反义并列复音词的类型

第五节  关于“三字连言”的重新思考

第六节  基于词汇史角度的汉语离合词研究


第二章    词语间的关系:复音词的同步构词规律

第一节  时间词的同步构词:说“凌晨”等

第二节  动词的同步构词

第三节  名词的同步构词:说“凤笙”

第四节  同步构词的作用:以“把别”为例

第五节  中古汉语语法研究综述


第三章     词形与词义的演变

第一节  词义理解中的模棱两可现象:说“馀音绕梁”

第二节  词语由伤害义到悲哀义的引申:辨“悲摧”还是“悲催”

第三节  词义演变中的“殊途同归”现象:以“跟”“根”为例

第四节  医术语词的嬗变更替:以“谷气”“消气”为例

第五节  具象到抽象的意义演变:释“齖䶗”

第六节  词义与读音:也谈“将进酒”

第七节  试论音变在词语发展中的作用

第八节  略论形音义与词语演变的复杂关系

第九节  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综论


第四章    社会文化与词义演变

第一节  礼仪与语词:兼考“足恭”“便辟”“夸毗”

第二节  生活与词语:说“十口”

第三节  风俗与词语:“寒暄”问候义产生年代考

第四节  地理与词语:“南北”“东西”新论

第五节  用典与词语:说“接䍦”

第六节  文学与词语:再说“剩引榴花,醉偎琼树”

第七节  方言与词语:《骑着一匹》与东北方言记音词


第五章    汉译佛经与语词演变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用语的选择与创造

第二节  中古佛经写本与刻本比较漫议

第三节  再论汉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途径

第四节  译经语词对中土语言的影响:以“龌龊”为例


第六章    文献注疏与词语演变

第一节  注疏类型与辞书编纂

第二节  正确理解古注的必要性:以“奋首”高诱注为例

第三节  汉代注疏的语言学价值:以何休《公羊传》为例

第四节  类书与史书的变迁:《燕丹子》的成书年代

第五节  类书与笔记小说的变迁:《都城纪胜》书名考略




序    言



       这本书收录了我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是前两本论文集《词汇训诂论稿》与《中古汉语论稿》的续编,近年来关于核心义研究的内容在“中国语言学前沿丛书”《汉语词汇核心义》中集中呈现(由商务印书馆2023年6月出版),这里基本就不重复收录了。我学习研究汉语年数越多,越觉得汉语有内涵,有深度,有规律。其间的规律,核心义是一个研究词义关系的主要纽带。而其词义与字形、字音、结构、韵律、用法、用频等方面均具有多样和复杂的联系。2008年我在《试论音变在词语发展中的作用》一文中就说:“汉语词形的演变、结构的演变、词义的演变,其间联系千丝万缕,关系错综复杂。”探索这些关系是不容易的,但我希望沿着这个方向不断深入。这些论文,记载了我的努力和进步。

      具体而言,本书根据内容,大致分为六章。

      第一章讨论“复音词结构与词义演变”。结构通常是对复音词而言,而汉代以来,复音化是词语结构的主要形态和发展趋势,是词义演变的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不同的组合结构表达不同的含义,同一结构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都需要我们通过语境细细分辨。这是“语言复杂性”的一个方面。因为不论是语言本身,还是任何语言单位,都不是单一的维度,而是自身及其与外部多维联动的结果。此章用七节讨论了四方面问题。(1)复音词结构关系的复杂性、复音词结构关系的成词理据、复音词结构关系与词义理解。(2)讨论了并列式复音词的两类:一是具体语素与抽象语素结合的同义并列式;二是反义并列复音词的四个类型。(3)对古代汉语中“三字连言”现象的重新审视。(4)从汉语史角度考察汉语离合词现象。

       第二章讨论“复音词的同步构词规律”。这是我早有想法而在2014年明确提出来的一个观点:汉语复音词可以同步发展。甲词与乙词(甚至丙词)可以有同样的构词模式,同样的意义表达,不拘泥于时间先后,而注重发展历程的一致。同步构词是一种非常能产的构词方式,可以形成数量可观、组合丰富的词群,《论汉语复音词的同步构词》是在我《中古诗歌语言研究》第十一章基础上修改出来的,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讨论了同步构词的类型、研究意义和使用方法,也对同步构词的界定、作用等都作了较为系统的阐释。如果说第一章讨论的是复音词内部两个语素之间的关系,第二章则是讨论同义、同构词语间的关系,即词语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讨论“词形与词义的关系”,主要是几种复杂的词义与词形间的关系和演变过程,均以某个词语为研究对象。通过辨析“悲摧”还是“悲催”的写法,讨论词语由伤害义到悲哀义的引申规律;通过“跟”“根”同样具有追寻的含义说明词义演变中具有“殊途同归”的发展规律;通过医书语词的变化看同类词语的变化;通过“睚眦”等一组词的词形变化,证明具象到抽象的意义演变规律;通过“将进酒”读音的讨论,说明词义与读音的关系。

      第四章为“社会文化与词义演变”,集中论述“语言的社会性”问题。语言为社会服务,语词作为汉语的基本材料,其中必然会体现出社会的某些现象。文中涉及礼仪与词语、生活与词语、风俗与词语、地理与词语、用典与词语、文学与词语、方言与词语等七个方面。如词语可以记录古人的生活礼仪,《试论语言研究与先秦礼仪的关系:兼考“足恭”“便辟”“夸毗”》一文说明上古时期常常综合神色、言辞、举止三个维度来衡量人的品性素养;又如词语可以记录生活习惯,《说“十口”》一文指出“口”能代指家人,与中华民族“以食为天”、用食维系家人的生活观念相关;又如词语能综合多种社会因素,《“南北”“东西”新论》一文说明,“南北”“东西”语义引申路径的不同既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关系,也与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而发展出特定的社会生活习惯有关系。可以说,汉语词语的指称内涵、词义演变等无不与所处时代的社会性息息相关。

      第五章专门讨论“汉译佛经与词语演变”问题。语言具有融合性,汉语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从未中断,重要的一点便是具有极强的融合性。这种融合性不仅能够体现在时间历程、社会变动、民族交融上,还能体现在文化之间的互动上,佛经汉译便是中印文化交流并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也记录了这段文化的互动与融合。具体而言,《再论汉译佛经新词、新义的产生途径》从词义引申与复音造词两个方面总结了汉译佛经的汉化及其对汉语的影响;《论佛教典籍翻译用语的选择与创造》经具体案例分析后发现,译经者在学习掌握汉语的基本规律之外,还会根据自己对汉语的理解选择词语,甚至进一步发挥,即根据自己对汉语规律的理解创造新词和新义;《从“触”“龌龊”有污秽义谈汉译佛经对中土语言的影响》则是从个案历时演变的细致分析入手,观察在汉译佛经影响下语言演化的诸多因素。

      第六章探讨“文献注疏与词语演变”。这里有我对注疏语言分类特征与作用的思考,尤其对词典编纂中如何利用注疏文献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引用注疏,是词典编纂的主要内容之一,是与例证几乎同等重要的支撑材料,而不加分辨就拿来引用,是词典误设义项的主要原因,因而对注疏语料要分类研究,谨慎使用。这一章还讨论了类书在文献研究中的作用等。

      实际上,上述六个部分的分类并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互有包含、互为补充的。还有一个需要说明的是,这本论文集有不少是我与我的研究生共同完成的,往往是我出题目,交待思路与观点,请同学找相关资料,再一遍遍梳理,往返二三十次都是很常见的,也有时在往复中我的观点得到了修正或明晰。也有我在同学的论文中发现了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提出来共同讨论丰富完成的。因为我越来越认识到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好方法,经过数十遍仔细的论文修改,同学能够明白我是怎样思考问题的,是一个更为直观的教学方法。也因此,这本论文集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集体劳动的成果。另外,论文集的整理校对也费了同门诸位不少时间,尤其刘芳、胡彦、梁逍三位博后和博士,费力尤多,谨表谢忱。

      要想知道大海是咸的,不必遍尝,尝一两口便可知道;但大海不只有咸这一特征,更有丰富多样的元素蕴含其中。同样地,语言如大海,不管是语词研究、语义研究,还是语音研究、语法研究,每一类,每一阶段,在探索之路上都大有可为,需要我们一代代人共同努力。是自勉,也是倡议。是为序。

王云路

2023年4月3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