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生三世,也敌不过三大行书的前世今生|走寻

2017-03-22 发现未知之美 走寻


[ 本文共计2286字 · 建议阅读时间4分钟 ]

文 | 禾子尼  图 | 豆瓣


王羲之一醉谱“兰亭”

颜真卿真情书“祭文”

苏东坡达观应“寒食”

绝世佳作,千年传承

三种心境,三种人生



纵观1800多年中国行书发展历史,建立了不朽丰碑的是三位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东晋王羲之、唐代颜真卿、北宋苏轼,他们的行书代表作分别是《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誉之为“天下三大行书”法帖。


《兰亭集序》


这三大行书,因其辞、书皆佳,且均为文稿草稿,情切意真。曹宝麟谓:“他们正是在无心于书的创作状态下任情恣性地挥洒,才不期而然地达到了最佳的感人效果”。


《祭侄文稿》


还有人将“天下三大行书”作对比说:《兰亭集序》是雅士超人的风格,《祭侄文稿》是至哲贤达的风格,《寒食帖》是学士才子的风格。它们先后媲美,各领风骚,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书法史上行书的三块里程碑。


《寒食帖》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其实“天下三大行书”呈现给我们还是三种境界、三种人生,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传达出了最真实的自己。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醉”之境界


文人与酒,鱼水难分,古来如此,而那些艺术家的形象,在酒后却更加真实,他们的人格,也在酣醉中愈发高大。郭沫若曾言:当李白醉了的时候,是他最清醒的时候;而李白清醒的时候,则是他糊涂的时候。


王羲之


其实,何止李太白?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书写心境正是在醉意下完成的。


《兰亭集序》传为冯承素摹本局部图


《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品。他出生于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所谓“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指的就是东晋的两大贵族王导和谢安。


33岁时,王羲之在一次文人雅集中写出了《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褚遂良摹本局部图


当时是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来到绍兴兰亭,这一天按照习俗人们都到水边嬉游,感受春意,有洗去秽气的寓意。


等洗干净了,还可以坐在小溪边玩个游戏。把酒杯放到水里,让它自由漂流,停在谁面前,谁就得喝酒,美其名曰曲水流觞,觞就是酒杯的意思。


兰亭集序》褚遂良摹本局部图


随着酒杯一次又一次的从上面往下漂,被罚酒的人越来越多,诗作亦是如此,当有三十几篇诗作出现的时候,有人提议要把它们汇集起来,准备出一篇诗集。


出诗集当然就要写一篇序文,谁来写?非王羲之不可,他借着酒兴,带着几分醉意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即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褚遂良摹本局部图


当王羲之酒意过后,又重写几篇,都达不到这种境界,于是他感叹说,当时一定有神仙相助,方能有此文字。《兰亭集序》的诞生是偶然的。


常言说“字如其人”,于是我们就临摹各种字帖,学写各类名家笔体。其实,艺术难的不是技巧,而是心境上的专注。


兰亭集序》褚遂良摹本局部图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写字人的心境,那么临摹出来的字再像也只是技巧上的提升。


一件作品,只有能真实传达出自己心境的时候,我们才能最大程度地感觉到它的美,做人亦如此。


兰亭集序》赵孟頫摹本


做最原始的自己,比做任何人的复制品都来得好。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情”之境界


《祭侄文稿》是唐朝安史之乱时,大书法家颜真卿悼念其堂兄颜杲卿的第三个儿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


颜真卿


时值安禄山叛乱,叛军劝降,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被俘之后誓死不降,敌军便当着颜杲卿的面把他的儿子颜季明的头砍下来。他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在自己面前断头,颜杲卿依然坚守着忠诚,决不低头。


叛军没办法,只能把颜杲卿的舌头割下来,这就是后代文天祥正气歌里所说到的“为颜常山舌”典故的由来。


《祭侄文稿》局部图


一年以后,颜真卿反攻,收复常山,人们才在废墟之中找到了他侄子的头颅。面对着他的头颅,在悲恸气愤的情绪中写下了这篇“抚念摧切,震悼心颜”的《祭侄文稿》。


为何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竟然被历代文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中每个字都融入了书家最真实自然的情感。笔下没有顾及到工拙,随处有圆点涂改,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变化。


《祭侄文稿》局部图


开头几行,字的大小变化不大,节奏缓慢,字势沉着。这是痛定思痛、悲愤郁结的沉吟。


最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第二行被圈掉的部分。为什么将“从父”两个字涂掉,改成“第十三叔”?我们往往脱口而出的话,才是真心话,后面涂改的部分,是庄重的修饰。可以看到颜真卿脱口而出的话是“从父”。


《祭侄文稿》局部图


可见,他非常疼爱他的这个侄子,虽然在古代,“从父”就是“叔叔”的意思,但是从字面上,从父的感觉比叔叔要亲近得多。在颜真卿眼里,这个侄子就像自己的儿子,他在后面也讲到,在他们下一辈中,才华人品最好的就是颜季明。


从第八行开始,随着感情的激发,字的轻重大小错综而出,字行也开始倾斜,并有大面积涂改,颜真卿愤怒之情开始涌动。


《祭侄文稿》局部图


到第十四行的“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时,对奸臣的义愤,对乱贼的仇恨,对亲人的哀伤,百感交集,一齐迸发于胸。


颜真卿写此稿时是真实感情的倾泻,而不复较其书体是真、是行、是草,因而达到了合情即合理的艺术境界,充满了对安禄山叛军的刻骨仇恨和对贤侄、亲人们的无限思念。


《祭侄文稿》局部图


后文转到对侄儿的抚念与哀悼,由行入草,并有多处改写,颜真卿仿佛进入情感的旋涡之中,笔势连绵,有如老泪滂沱,不能自已。


祭文最后的“呜呼哀哉,尚飨”,颜真卿的悲愤痛心之情达到极点,情感终于挣脱了法度的束缚,笔下几乎“书不成字”,书法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境界。


《祭侄文稿》局部图


我们不一定能理解颜真卿在那个时代的情感,但亲情穿越千年却从未改变,如果曾体会过类似痛楚,就能读懂颜真卿,情到浓处方为真。


天下第三行书苏轼“达”之境界


北宋中期的苏轼文章写得出众,20岁就声震朝野,连皇帝看了都说他是稀世奇才。但他却不懂得收敛自己,后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落魄他乡。


苏轼


“天下第三行书”《寒食帖》正是苏轼在人生最落寞的时候所写。


他谪居第三年的一个寒食节,刚好遇到雨天,窗外的乌鸦叼着纸钱飞过,仿佛迷失很久的灵魂,已找不到归宿。冰冷的炉灶,潮湿的芦苇,郁结的愁绪,似穷途末路。苏轼心中顿生悲凉,于是,提笔写了此帖。


《寒食帖》局部图


回观《寒食帖》,不懂苏东坡字的人会觉得这种字很容易写,可是黄庭坚就说这种字简直美得难以言表,因为它是率性而为,自然而不做作,如果东坡居士没有经历如此磨难,就不会创造出情感饱满的传世佳作。


王羲之的“醉”,颜真卿的“情”,苏轼的“达”,三种心境,三种人生。三大行书虽说都是即兴之作,却最高限度的传达出了真实的自己,一件传世作品,只有此心境之时,方能最大程度地表现到它的美,一切皆如此。


走寻独家原创作品,欢迎转载

点击"稿"了解更多详情

商务合作:zouxun@winhe.cn


—— 热文推荐 ——

弘一法师 | 范曾 | 中国第一帮主 启功:真正的大师 | 央视著名主持 懂酒之人 多情之客 | 郭德纲干爹 | 中国相声 | 毒舌 | 周有光 | 走失的80年代 | 雾霾来了 | 鲁迅 北上广 | 北京地铁 | 圆明园被毁真相 | 万婴之母 | 京华建筑沉思录 | 郭敬明 | 梵高  | 傅雷家书 


出品人 · 施晗  |  监制 · 彭能波 王伟

执行主编 · 冯志亮  |  美编 · 苗雨  |  责编 ·  葛朋超 


长按二维码  关注 ·「走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