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仲伟合 等 大民说英语 2021-09-15

 

摘要:本文介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外)经过多年探索并已付诸实践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文中讨论了翻译专业人才与外语人才培养的差别、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完整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认为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应按分层次、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本科生、研究生/MTI、博士生培养各阶段侧重不同的教学与研究内容。在此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广外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包括翻译本科专业、翻译学/MTI硕士、翻译学博士在内的完整翻译人才培养体系,实践并检验了本文提出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主题词:翻译专业;培养模式;翻译人才;翻译学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社会对高层次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专业翻译人员的需要,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现象日益严重,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随着翻译学逐渐获得认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翻译教学在现行教育体制中赢得一席之地,也为高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化、专业化、科学化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讨论的焦点。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外)自上世纪60年代建校起,曾涌现并培养出大批外语翻译人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着手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不仅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设出系统的口译课程,开展同声传译教学,同时还在本科阶段开设了英语翻译专业方向,所培养的专业化翻译人才受到社会好评。由本文作者之一仲伟合教授主持的口译教学研究项目专业口译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荣获广东省第五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英语口译(课程系列)”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1997年,学校在英文学院内设立了翻译系,开始在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培养翻译方向的本科生并招收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硕士研究生。2005年,成立高级翻译学院(高翻),开始探索建构完整的专业翻译教学体系和各层次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批准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三所高校试办翻译本科专业。2007年,由广外学者首倡设置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广外成为首批15所试点培养单位之一。2008年,以从事译学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翻译学研究中心被评为广东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至此,广外高翻成为全国首家拥有翻译本科、本科双学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学硕士和翻译学博士授权点以及省级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这样一个完整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体系的机构。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广外开始深入地实践其多年来探索形成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翻译专业人才,首先要正确认识翻译专业人才与传统的外语专业人才之间的区别。传统认为,只要会外语,谁都可以做翻译。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国家培养出大批外语人才,可是合格的翻译人才仍然寥寥无几,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这就不得不令人反思,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手段是否存在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讨论和研究,我们终于认识到以下问题。

 

1. 外语专业人才≠翻译专业人才

 

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是一种专业的交流工具。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与一般外语人才有着明显的差别,需要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过去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外语人才误认为翻译人才,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懂外语,不等于是合格的翻译人才。因为:(1) 翻译专业人才不仅需要精通两门语言,同时还需拥有广博的文化和百科知识以及相关的专业知识;(2) 翻译专业人才需要掌握各种翻译技巧,进行大量的翻译实操,内化为译者/译员的自觉行为;(3) 翻译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清醒的译者角色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进取的工作作风、自觉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处乱不惊的心理素质等。鉴于对翻译专业人才的上述特殊要求,外语专业原有的翻译课程(即教学翻译)或方向与翻译教学在教学理念等方面的显著差异如下表所示

 


因此,翻译专业人才培养通常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即语言培养、技能培养百科知识传授。传统的外语教学只能解决语言问题,无法完成翻译技能与百科知识的教育,显而易见,翻译专业教育势在必行。

 

2. 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外语教学在我国历史悠久,应用语言学在语言学这个学科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外语教学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助于认识翻译教学的相关问题,也有助于帮助翻译教学完成初期学生所需外语能力的训练。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广外课题组借鉴国际翻译教学成功的经验,提出并实践了翻译专业教育理念,通过发表论文、出版专著、会议发言等形式,让国内同行逐渐认识到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重要性,及翻译专业教育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为翻译专业教育从传统的外语教育中独立出来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们还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凝练出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如下表所示:



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上述培养特色可以在不同层面的教学中得到体现。为了给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等提供理论依据,我们根据上述8个特色,总结出翻译专业所需知识与技能结构,分别由双语技能、翻译技能、相关知识和人文素养等4个模块构成,内容详见下表:

 


3. 完整翻译教学体系的建设

 

经过上述分析,不仅可以明确翻译专业与外语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的教学需求和不同的知识与技能构成,而且可以为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建设奠定理论基础。我们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于翻译教学中,从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开始,发展出翻译方向本科教学,再到本科双专业的翻译实务教育,最终设置独立的翻译本科专业,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计划,突出翻译技能训练和职业翻译知识与素质的培养。特别是整合并完善翻译专业口译课程体系,2005年广外获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得两个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立项;2007年获得英语口译(系列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又获得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教改项目立项,形成了以理论为支撑、以成套教材为辅助、以明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完整翻译教学体系。

 

上述成果在全国的翻译教学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首批翻译本科专业试点培养单位,广外率先提出了建设完整翻译教学体系的构想,起草了《翻译专业本科指导性教学大纲》,组织了全国13所试点院校和其他拟申办翻译专业的院校负责人联席会议,一起讨论修改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的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等问题。作为首倡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并首批设置该学位培养试点的单位,我们不仅起草论证、修改完善了MTI的指导性教学大纲,而且身体力行,不断修改本校高翻学院各层次的课程设计,使之有效地衔接起来,探索并实践系列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的设计中,我们注意到,完整的翻译教育体系与社会上追求立竿见影效果的、以考取证书为目的的短期培训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翻译学本身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大学教育又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因此,作为翻译教育体系内的各层次教学,都要体现从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中汲取营养,上述4个模块16个指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翻译教育体系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不仅可以在此基础之上建设翻译教育体系,而且各校还可以根据自身不同的培养目标、师资特点等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形成各有特色的培养计划。

 

4. 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作为完整的翻译专业培养体系,其中每个层次都应有自己明确的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应的培养重点。具体而言,就是参照翻译专业对知识与技能的模块划分,在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侧重培养不同的技能,完成相应的知识和素质教育,形成本层次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翻译本科教学包括:(1) 翻译专业本科教学(2) 外语专业高年级翻译方向教学(3) 4+0/4+1双学位/双专业教学。无论这三类教学中的哪一类,都应以培养基本的翻译能力为主,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完成语言板块、技能板块、知识板块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其他两类教学可以侧重不同的板块和不同的指标。上述三类教学的对象及其要求的主要区别详见下表: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翻译专业本科阶段教学需要重点完成双语应用能力、双语转换能力、相关专业知识和相关人文培养4个方面的训练,如下图所示:

 

 

翻译专业本科的培养模式体现为:扎实的双语应用能力+熟练的双语转换能力+基本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应的人文素养。

 

翻译专业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扎实的两种语言基础、熟悉中西方文化、掌握多种文本的笔译技能和交替传译技能的初级通用职业翻译人才;外语专业翻译方向和双学位/双专业翻译教学如不能达到上述目标,则可以适当降低训练的要求(如翻译方向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双学位/双专业对双语应用能力及相应人文素养的要求等均可适当降低),但在高年级阶段的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4个板块的 意识,培养目标也要随之降低,毕业生能够承担一般性语言工作,具备基础性的翻译技能。有了这样的认识,各单位才能量体裁衣,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生源、硬件等具体情况,设计相应的个性化的翻译教学计划。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在设置之初已经论证好其培养目标,及其相应的培养方案,明确指出要培养具备较高口笔译能力的中级职业译员,因此,其培养的重点在于以下4点: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体现为:过硬的口笔译技能+娴熟的译者能力+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人文素养。

 

翻译学硕士教育应该针对翻译学博士教育培养生源,其培养目标是具有一定的口笔译技能、具备基本的翻译研究能力(包括方法论训练、学术规范的训练等)、对翻译学基本理论有一定的了解,并对从事翻译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兴趣与热情,有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因此其培养的重点应为:

 

 

其培养模式为:较强的口笔译技能+基本的研究方法与能力+熟悉翻译学基本理论。

 

翻译学博士教育明确是为高等院校培养翻译教学的师资及高层次研究人员,因此应以下列训练为主:

 

 

其培养模式为:较强的理论研究能力+熟悉译学前沿理论+较高的翻译教学理论研究水平。

 

上述各层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区分翻译专业人才与传统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的不同。从理论上廓清翻译专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重要性、必要性、不可替代性,以及设置专业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等,确定了翻译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基本教学内容等基本概念与原则。

 

上述各层次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下列3个特点:

 

(1) 首创性。不仅完成了把翻译教学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的尝试,而且还制定并不断完善了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教学手段、翻译专业人才及翻译教学评估体系等。

 

(2) 不可替代性。率先设立翻译实务本科双专业;成为翻译本科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首批试点培养单位;完成翻译本科教学大纲和翻译硕士专业教学大纲草案;获得国家级口译精品课程和翻译学省级重点文科基地;形成了理论支撑下的完整翻译教学体系。

 

(3) 可推广性。从理论上理清了翻译实践与翻译教学的关系、外语教学与翻译教学的关系、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的关系、各层次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预期该模式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推而广之。

 

5. 上述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上述各层次翻译专业教学模式已经应用在广外翻译专业各层次教学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中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们培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各级各类口笔译大赛、演讲比赛等赛事中屡获大奖(如多次获得全国韩素音青年翻译大赛的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连年获得全国模拟联合国大赛的各种团体与个人奖项等),学生在教师带领下出版过译著、编著、辞典等;发表过学术论文;承担过各种高级别的口笔译社会服务项目;受到了用户的高度赞扬。

 

本成果一些相关内容已经运用在教育部对翻译本科专业设立的参考文件、国务院学位办对翻译专业硕士(MTI)论证的参考文件中,并最终提供给教育行政机构做决策参考的《专业化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以及《全国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讨论稿)等文件。

 

6. 结语

 

翻译教学脱胎于外语教学,与外语教学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却又可以借鉴外语教学成功的经验,少走弯路。翻译专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验,从无到有,再到形成一个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学科建制,经历了国内几代学人的艰苦努力。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率先尝试了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设置了翻译本科专业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并依托其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了翻译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完整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从理论上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因探索及实践的时间都较短,尚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我们希望抛砖引玉,引起关注和讨论,与同行们一起努力,不断完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翻译行业提供合格的职业从业人员,为高等院校培养合格的翻译教学师资和翻译研究人员,推动翻译学的学科发展,为中国的翻译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注释 

 

①本研究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团队(GW2006-TA-006/GW2006-TB-007)及广东省重点文科基地翻译学研究中心的重大项目(07JDXM74001/07 JDXM74002)资助。

② 此表参考了吴刚、姚锦清2008729日在 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师资培训班上的讲稿专业笔译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并作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③ 参见仲伟合. 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 中国翻译, 2003(4)63-65.

 在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交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论证报告之前, 我们曾对国际著名的翻译教学机构以及他们的课程设置等方面做过详细的调研, 获得了大量数据, 在此不赘。

 

参考文献 

 

[1] Baer, Brian James & Geoffrey S. Koby. Beyond the Ivory Tower: Rethinking Translation Pedagogy [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2] Kiraly, Donald C. Pathways to Translation: Pedagogy and Process [M]. Kent: The Kent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5.

[3] Malmkjaer, Kirsten. Translation in Undergraduate Degree Programmes [C].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4.

[4] 仲伟合. 译员的知识结构与口译课程设置[J]. 中国翻译, 2003(4).

[5] 仲伟合. 翻译专业硕士(MIT)的设置——翻译学学科发展的新方向[J]. 中国翻译, 2006(1) .

[6] 仲伟合.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 中国外语, 2007(4).

[7] 邓静, 穆雷. 《象牙塔的逾越重思翻译教学》介绍[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4).

[8] 穆雷.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职业化教育的新起点[J]. 中国翻译, 2007(4).

 

作者简介

 

仲伟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讲习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翻译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教学协作组组长。研究方向:翻译学理论、口译理论与口译教学研究、外语教育。



穆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译协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翻译》编委、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比翻译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等。研究方向翻译理论/翻译教学/比较文学。


前排居中者为穆雷教授


本文原载《中国外语》2008年第6期,第4-8;14页。本次推送已获作者授权,谨此致谢。如若引用,请以原载期刊为准;转载请注明“大民说英语”以及文章来源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视频 小程序 ,轻点两下取消赞 在看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