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胡智鋒 陳寅 || 新全球化語境下澳門電影文化的創新發展

胡智鋒 陳寅 汇智澳门 2023-02-15
[提  要] 澳門電影文化的發展要面對國際、國內和文化等三个方面的背景環境,這三个方面共同構成以全球化歷史進程為核心的整體語境。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發展的百餘年裡,澳門電影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在電影創作生產、放映傳播、產業發展等方面均擁有諸多亮點,其在文化傳承、文化變異和文化創新中始終立足中華文化土壤、彰顯文化融合特質、服務國家戰略大局,在全球化的新語境下為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貢獻了獨特的澳門智慧。[關鍵詞] 新全球化  澳門電影  中西交融  文化創新[作者簡介] 胡智鋒,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寅,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博士研究生[原文出處] 《澳門理工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1期


澳門電影文化的發展可謂歷史悠久,且始終在全球化進程中保持著鮮明的中華文化風韻與多元交融的文化氣質,成為中國在世界電影之林中的一道獨樹一幟的文化景觀。中西交融的文化土壤使澳門電影文化在傳承、變異和創新中確立了自身鮮明的發展路徑與特色,在創作生產、放映傳播、產業發展等方面積累了獨特經驗,為中國電影文化發展貢獻了獨特智慧。但由於各種因素限制,澳門電影文化始終未能實現突破性的創新發展。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的保障下,澳門的發展掀開嶄新篇章,澳門電影文化也在全球化新環境和國家戰略發展需求下迎來全新發展機遇。在堅定文化自信、立足發展定位、豐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的澳門電影亦能釋放出巨大智慧與能量,實現澳門電影文化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為樹立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澳門模式”。




一、澳門電影文化發展的整體語境

澳門電影文化的發展面對著國際、國內和文化等三个方面的背景環境,這三个方面共同構成以全球化歷史進程為核心的整體語境。從國際語境看,開埠近五百年的澳門見證了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也為全球化發展作出了獨特的歷史貢獻;從國內語境看,回歸祖國後的澳門以自身所長服務於國家在全球化新環境中的新需求,在融入國家戰略大局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從文化語境看,以中西文化交融共生為特質的澳門文化為當今世界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樹立了典範。

(一)國際語境:全球化進程與澳門歷史的關聯

15世紀到17世紀的“地理大發現”塑造了“全球化”的雛形,而歐洲國家葡萄牙正是在航海時代迅速成為海上強國。葡萄牙人麥哲倫的船隊在完成環球航海後,拉開了世界由地理連接走向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全方位連接的帷幕,也掀起了此後大國崛起此起彼伏的浪潮,“全球化”逐漸成為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16世紀,葡萄牙人取得在澳門的居住權。19世紀末,葡萄牙正式將澳門據為殖民地。澳門的歷史發展與文化交流在“地理大發現”後呈現出全新的景觀。全球化進程造就了以往隔絕的東西方之間的相遇與共振,而自開埠起進入全球化視野中的澳門正是早期全球化形成中東西方交流碰撞的產物。開埠近五百年的澳門見證了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以其獨特的實踐為多元族群和諧共處、多樣文化交流融合作了生動的現實詮釋,推動了全球化發展,成為全球化視野下的標識性地域和鮮明的文化符號。

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保障下的澳門獲得發展的新契機,其自身發展開始與國家戰略發展需求及全球化新環境緊密相連,以其獨特優勢實現了自身發展品質的快速提升,成為世界人均GDP最高的城市之一。如今,澳門與國家一起面對著全球化新環境和新時代的新機遇。對於澳門而言,需要不斷在輕工、商貿、旅遊等發展優勢的基礎上彰顯其文化軟實力,特別是以電影文化為抓手,促進澳門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在新環境下不斷拓展澳門電影發展的國際視野,在全球電影格局中凸顯澳門的文化智慧。

(二)國內語境:國家需求與澳門特色的結合

在全球化的歷史進程中,中國抓住發展機遇,快速融入全球化格局當中,並迅速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貿易國。當今世界,全球化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在全球化進程中和平崛起的中國,正在積極主動地引領著全球化發展的新方向,比如積極倡導“一帶一路”建設和新型全球治理觀等。澳門的發展是與國家發展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回歸祖國後,在“國家所需,澳門所長”原則的引領下,澳門在融入國家戰略發展大局和全球化新環境的過程中,實現了自身更好更快更穩的發展。

一方面,國家進一步將澳門納入全國整體發展規劃之中,對澳門發展的定位更為清晰、精準。從2003年簽訂《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協議,到2017年簽訂《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澳門成為國家戰略發展的核心地區之一,形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即“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戰略發展定位。

另一方面,澳門也在圍繞國家發展戰略、服務國家發展需求中不斷提升自身實力與影響力,特別是在珠澳合作開發橫琴、“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建設中實現自身快速發展。回歸祖國20年來,澳門不僅成為“一國兩制”實踐的典範,也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典範。

基於歷史的淵源,國家在澳門設立“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台”,使澳門成為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的“精準聯繫人”,發揮了澳門在“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中的獨特平台優勢與實際作用,透過與葡萄牙、巴西、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等葡語國家的點對點式緊密交往,實現中國與歐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等更廣範圍國家和地區的交往,並從貿易往來輻射到文化交流等更廣泛的合作層面。如何基於歷史淵源來發展與葡語國家乃至南歐、拉美地區電影文化的交流合作,將是澳門電影發展的應有之義。

根據國家規劃,澳門要建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以澳門文化的獨特魅力與鮮明特質作為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傳播力的重要支撐,這對於澳門電影文化發展而言將是一個重大機遇。長久以來,澳門電影的製片業比較弱勢,澳門文化形象較為單一刻板。如何提煉新環境下澳門文化的新內涵,傳播澳門文化新形象,電影文化無疑將發揮獨特而關鍵的作用。

(三)文化語境: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交融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澳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最早與西方展開對話的地區,澳門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彰顯出中華文化的強大融合力與生命力。中華文化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核心特徵,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澳門文化既繼承了其基本特質與核心元素,又在地理、歷史、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下形成了鮮明的澳門文化特色。

當今世界,由於歷史、制度、種族、宗教等原因引發的衝突、對峙甚至戰爭依然沒有停止,價值觀、意識形態和文化等層面的爭論、對抗也依然存在。如何在保持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同時,與其他文化展開對話交流,在相容並蓄中吸收融合,從而更好地釋放文化多樣性的活力,依然是人類面臨的重要課題。從文化多樣性發展角度看,澳門文化在近五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實現了中西文化的長期共存與融合發展,既擁有以嶺南文化為核心的中華文化氣質,又具有以葡萄牙文化為特色的歐洲文化魅力。同時,不同的民族、社群、宗教也在澳門實現和諧發展,比如天主教、基督教、巴哈伊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在澳門社會中和諧共處,並未因宗教而產生的劇烈衝突。此外,澳門在語言文化、建築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影視娛樂文化等方面也體現出多元融合的特質。澳門文化在發展中尋找到了中西文明的最佳契合點,為當今因經濟利益或者價值信仰而紛爭不斷、暴力不絕的世界,提供了一個不同群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信仰和平共處、多元發展、共同進步的典範。這對解決當今全球化新環境中的諸多問題而言極具現實啟發意義。




二、澳門電影文化發展的歷史變遷

在中國乃至世界電影發展的百餘年裡,澳門電影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雖然在電影生產方面,澳門電影與內地電影、香港電影不可等量齊觀,但在電影創作生產、放映傳播、產業發展等方面均擁有諸多亮點。

 (一)澳門電影的創作生產

相較中國內地和香港、台灣地區,澳門電影製片業的發展較晚,不僅產量較低、影響力較弱,而且一直未能建立起較強的電影產業體系。在澳葡管治時期,澳門本土的電影實踐乏善可陳。1897年,美國攝影師曾在澳門取景,並製作紀錄片《澳門風光》。1924年,葡萄牙人瑪利亞·博爾熱斯成立“澳門電影公司”,獲政府批示給予十年專營權,但半年後即告倒閉,無作品留世;1955年,中葡商人合資“歐亞製片公司”,拍攝首部故事片《長途》,本地票房失利,之後電影拷貝遺失,公司虧損倒閉告終。在1980年代末之前,澳門的電影人更多地是參與到香港等地的電影生產中,澳門則成為香港等地電影的重要取景地和題材背景。

在臨近回歸祖國之時,澳門電影的生產實踐有了一次顯著飛躍。1989年,剛剛成立的“蔡氏兄弟(澳門)影業有限公司”拍攝了第一部澳門人出品攝製的故事片《夜盜珍妃墓》,填補了澳門電影製片業的空白。該片也是中國內地與澳門合作拍攝的首部影片。《夜盜珍妃墓》不僅創下澳門電影製片的新歷史,而且以合拍片的靈活姿態為中國電影的商業類型化展開了創新探索。影片融合了懸疑、恐怖、盜墓等類型化元素,又以“多元複合體的正劇”色彩呈現出中國北方地域的濃厚風情和主要人物的複雜性格。1995年,“蔡氏兄弟”又與珠江電影製片廠合作出品攝製了電影《大辮子的誘惑》。該片改編自澳門土生葡人飛歷奇的同名小說。作為反映澳門本土文化的影片,《大辮子的誘惑》講述了1930年代發生在葡萄牙貴族青年和澳門華人擔水姑娘之間的曲折愛情故事。影片基於澳門本土歷史文化的真實存在,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建構了一個多元文化和諧相處的美好世界。無論是從內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大辮子的誘惑》的澳門元素都更為充足,更能代表澳門電影文化的風貌,成為澳門本土電影文化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電影。影片先後獲得多個國內外電影節獎項,包括第19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合拍片”獎、第4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葡萄牙第25屆費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組委會和評審團聯合頒發的特別大獎等。

澳門回歸祖國後,澳門電影呈現出嶄新的面貌,澳門本土電影的創作生產獲得新的發展機遇。主流電影創作生產方面,產生了《锺意冇罪》、《濠情歲月》、《還有一星期》、《奧戈》等劇情長片。陳建德執導的《锺意冇罪》(2003)是一部雜糅了青春、懸疑、推理、驚悚等元素的商業類型片,獲得2003年香港國際電影節數碼錄影金獎。《濠情歲月》(2006)由陳逸峰編劇、導演,是一部具有歷史跨度的愛情片,該片於2006年參加第8屆長春電影節,是首部入圍該影展的澳門電影。蔡安安執導的《還有一星期》(2009)是澳門獨立出品的首部電影。該片根據澳門本土作家李宇樑的話劇劇本改編,由澳門電影協會和澳門文化產業投資管理公司出品、“蔡氏兄弟”攝製。影片聚焦澳門普通民眾在回歸後的現實生活,選用眾多澳門本地業餘演員演出,富於喜劇色彩。《奧戈》(2009)根據廖子馨的小說《奧戈的幻覺世界》改編,由中國內地導演張弛編劇、導演,為澳門與中國內地、葡萄牙聯合製作。影片聚焦土生葡人在回歸前後的身份困惑與艱難抉擇,較為深刻地反思了澳門特殊族群的自我身份認同問題。

獨立電影的創作也是澳門電影文化發展的一大突出現象。早在1990年代初,澳門獨立電影便以藝術學院錄影課程的學員作品形式大量出現。其中,朱佑人的《亞明的澳門》(1996)是澳門較早的較為成熟的獨立電影作品。回歸祖国後,澳門獨立電影在澳門文化局扶持、專業機構支撐等條件下獲得新的發展。其中,朱佑人於1999年創立“拍板視覺藝術團”,拍攝劇情短片《堂口故事》系列(2008、2011、2015)。《堂口故事》的首部是由何家政、陳嘉強、許國明、朱佑人、Sergio Perez(塞爾吉奧·佩雷斯)等五位澳門導演拍攝的短片合集,包括《良辰美景》、《指望》、《紙飛機》、《有時》、《澳門街》等作品。導演們以對自身而言具有特殊意義的澳門社區為背景,從城市空間、性別意識、文化傳承、集體記憶、社區關懷、人情冷暖等多元層面展開反思。《堂口故事》的意義,是影像創作跟城市主題的結合,是城市發展如何刺激導演創作,是創作人如何關懷腳下的土地。此外,還包括《槍前窗後》(2003)、《黃金屋》(2004)、《澳門·聖誕·2005》(2006)、《夜了又破曉》(2007)、《橫街窄巷》(2008)、《逆著光》(2014)、《沙漏愛情》(2014)、《痕跡》(2014)、《那一年,我17》(2016)、《愛比死更冷》(2017)、《過雲雨》(2017)等。這些影片的類型元素、表達方式等都更為多元化,其更加注重反思澳門本土城市發展變遷中的人情、事態之變化,更加關注澳門的底層群體、弱勢群體和邊緣群體。特別是從澳門青年一代的視角出發,較為深入地反思多元社會的族群身份認同等問題。

(二)澳門電影的放映傳播

澳門電影放映的歷史可謂悠久。由於開埠較早的原因,澳門較早地接觸到西方的電影放映及其技術設備等,也成為電影取景之地。澳門電影放映的歷史可上溯至1893年“影畫戲”的放映或1910年1月8日域多利戲院的開幕。澳門還先後創造兩項電影紀錄:大中華地區最早(1893年)有電影放映設備的地方;最早(1896年)拍攝電影(非華語電影)的地方。

澳門現有的電影放映場所主要包括戀愛·電影館、澳門大會堂、澳門旅遊塔劇院、永樂戲院、UA銀河影院、澳門文化中心等,既有文化與學術氣息濃厚的藝術影院,又有綜合性的商業影院。其中,戀愛·電影館屬特區政府文化局轄下,因位於澳門戀愛巷十三號而得名。該館主要放映藝術電影,並集合電影放映、本土影像保存、電影書籍閱覽等多項功能,還專設澳門電影資料室、“看見澳門:影像力量再現”活動以支持澳門本土電影發展。澳門大會堂、澳門旅遊塔劇院、永樂戲院、UA銀河影院等屬於商業影院,除放映電影外,還能舉辦各類商業、藝術等綜合性活動。此外,以文化藝術表演為核心的澳門文化中心小劇院也配有立體聲大銀幕,可供電影放映使用。

澳門居民特別是年輕居民的觀影熱度較高,其對本土電影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高。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2019年度調查統計,往電影院觀影是澳門本地居民參與最多的文化活動,有16.65萬人,按年增加0.6%;年齡在16~24歲本地居民的觀影參與率最高,為68.0%;觀看本地製作的電影或短片的本地居民共3.23萬人,占往電影院的本地居民的19.4%,上升1.3個百分點。

發展電影節展成為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後電影文化傳播的一大亮點。早在1996年澳門電影協會成立暨澳門電影發展研討會上,蔡安安便作了《澳門是舉辦國際電影節的好地方》的發言,初步展望了澳門舉辦國際影展的前景,這一願望在澳門回歸祖國十年後成為現實。澳門國際電影節於2009年由澳門電影電視傳媒協會正式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十一屆,設置有主競賽單元“金蓮花獎”。澳門國際電影節不僅提供了一個東西方電影文化彙聚交流的平台,而且為澳門文化發展打造了一個全方位的舞台,涵蓋全球優秀電影展映、影視動漫產業發展、本地電影人才挖掘培養、項目創投和版權交易、電影學術研討等多元化內容。澳門透過發揮其在旅遊、娛樂文化上的優長,逐步打造出極富特色的全球電影嘉年華,不斷拓展著澳門電影文化發展的深廣度。

(三)澳門電影的影響因素

一是政策影響方面。回歸前後的政策因素差異直接影響到澳門電影的發展。回歸前,澳葡當局將澳門作為海上貿易中心而忽視其文化發展。回歸後的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澳門文化產業的發展,對相對弱勢的電影製片和深具發展潛力的節展活動給予積極的政策支持。特別是《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於2004年全面實施以來,澳門電影在內地發行的管道更為暢通。特區政府文化局出台各項措施支持本土電影製作、培養本土電影人才,特區政府設立文化產業專門機構和基金,以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來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激發澳門文化發展活力。

二是產業影響方面。早在1980年代,隨著中國內地改革開放的深入,內地電影人開始了籌辦民營影視公司的嘗試。但在當時的形勢下,民營影視的發展並不順利。1980年代初,作為較早倡導興辦民營影視的內地電影人蔡安安、蔡元元移居澳門,嘗試以“曲線救國”的形式發展民營影視產業。1980年代末,兩人在澳門正式創立“蔡氏兄弟(澳門)影業有限公司”,拉開了澳門電影製作和電影產業發展的帷幕。但在博彩業一家獨大的產業格局下,澳門電影產業的發展也不太順利。直到進入新世紀後,隨著澳門賭權開放、經濟走出低迷,包括電影產業在內的文化旅遊產業才獲得更為有利的發展空間。

三是行業影響方面。澳門電影協會於1996年的成立成為澳門電影業發展的重要標誌性事件,協會的成立不僅促進了澳門電影創作生產,而且極大推動了獨特澳門文化的廣泛傳播。此外,澳門電影電視傳媒協會、澳門影視製作文化協會、澳門獨立電影協會、澳淶塢影評人協會等行業組織的成立也進一步促進了澳門影視產業的創新發展和澳門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




三、澳門電影文化發展的鮮明特色

澳門電影文化是在澳門獨特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它既繼承了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和獨特氣質,與大中華地區的文化發展形成緊密關聯和互相影響,又在與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中產生文化變異,呈現出中西方文化深度融合與和諧共生的特質,還在文化發展中不斷突破自身局限性,以創新引領電影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一)在文化傳承中彰顯共同性

從大中華文化整體構成來觀照,澳門電影文化所傳承的是中華文化的文化基因,特別是在傳承中彰顯出嶺南文化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性。嶺南文化在大中華文化圈中擁有較強的影響力,在中華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也為中華文化發展作出獨特貢獻。尤其是近現代以來,嶺南文化以其開放、多元的特色成為體現中華文化先進性和創新性的一面旗幟。而澳門文化既傳承了嶺南文化的核心內涵和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又在民心民情的交流溝通方面具有獨特的人文優勢。特別是與鄰近的香港共同形成了獨特的港澳影視娛樂文化,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對內地形成了強大的文化吸引力,在兩岸四地的交往互動中凝聚起了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凸顯出港澳文化的獨特影響力。

從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的角度看,澳門文化中“小而美”、“小而特”、“小而精”的特色恰恰彰顯出中華文化中柔軟、恬靜、精緻等與眾不同的氣質,形成了中國硬實力與軟實力結合的最佳交匯點。儘管在許多香港電影中,澳門整體形象呈現出燈紅酒綠的商業化色彩,但從澳門的本土電影中觀察,無論是“大辮子”所代表的中國女性的獨特魅力,還是土生葡人奧戈的養父所展現出的善良豁達,無論是《堂口故事》中對故土家園的深厚情感,還是《逆著光》中對弱勢群體的人文關懷,都顯現出中華文化的質樸敦厚之美和澳門文化的恬靜溫馨之美,體現著中華文化對人倫情感、家園情懷、集體認同的高度重視。

(二)在文化變異中生成獨特性

由於開埠歷史較早和長期受葡萄牙影響等原因,澳門這個東方城市深受南歐文明的洗禮,其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結構和環境發生重大轉變,產生了顯著的文化變異現象。在澳門本土文化中融入了眾多西方文化元素,在人口族群、語言文化、宗教文化、建築風格、飲食習慣、藝術樣態等諸多方面生成了與眾不同的特徵,在大中華地區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氣質。澳門最為突出的文化特色便是在異質文化之間的衝突矛盾乃至對峙中形成了具有強大開放包容性的全新文化模式。在這種文化模式中,多元文化能夠和諧交融,多元族群能夠和諧共處,並衍生出新的文化樣態,與澳門這座深具寧靜、恬淡東方美的城市之間形成一種文化共振。

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塑造了澳門電影的獨特影像敘事與表達方式。聚焦中西交匯下特殊族群與底層人物的生存狀態,呈現澳門文化的多元與包容,成為澳門電影的鮮明特徵,蘊含著強烈的人文關懷。影片《大辮子的誘惑》以衝破種族、世俗障礙的愛情結合再現了中西方文化在澳門逐漸走向融合的不平凡進程。該片的原著作者飛歷奇為土生葡人,其本人的生命歷程便是澳門特殊歷史文化背景下的產物。《大辮子的誘惑》原是飛歷奇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特意為之地為“土生”這個葡萄牙在東方產下的族群而作,重新建構了一部澳門的歷史,這部歷史既不同於華人被殖民的恥辱史,也不同於帝國主義擴張的殖民史,而是一個特殊族群走向成熟的心靈史。影片在講述異國青年男女相識相戀的曲折故事中,著力呈現了澳門社會中的不同種族、不同階級、不同文化習俗之間從碰撞到融合的過程,同時展現了神秘、質樸的東方女性之美和獨特、深刻的澳門文化內涵特質。影片《奧戈》則呈現了以澳門海關邊檢警察奧戈為代表的土生葡人群體在回歸前後的身份認同焦慮,及其在尋根中重構自我身份認同的過程。土生文化是中葡文化交融的表徵,同時也是澳門獨特的歷史記憶,《奧戈》以溫情的敘事表現出澳門獨特的本土文化,表達了土生葡人對澳門的認同,也凸顯出澳門文化的多元與包容。

(三)在文化發展中張揚創新性

無論是澳門城市地標“大三巴牌坊”、打卡景點“漁人碼頭”,還是澳門特色的媽祖和哪吒信俗、土生葡人的特色美食、土語話劇等,都彰顯著澳門文化在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創新精神,蘊含著多元複雜的文化元素和不可替代的文化內核。不過,與澳門本身多元複雜的文化樣貌相比,電影中的澳門形象相對單一刻板,這對真實、全面澳門形象的呈現和澳門電影的創新發展而言相當不利。比如,香港電影通過將澳門塑造為背景符號、欲望對象、末世景觀、東方賭城以及異域奇觀的方式,完成了對澳門形象的“客體化”和“他者化”建構。從早期的《港澳傳奇》到後來風靡一時的《賭城大亨》系列和《澳門風雲》系列均是如此。出於商業類型片運作的考慮,這些影片雖然也取得了較好的市場收益,但卻損傷了人們對於澳門文化多元複雜特質的全面認知。

澳門電影自身的局限性也決定了其只有在創新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回歸祖国後,澳門電影在創新發展方面展開積極探索。比如在創作生產上,以澳門華文文學、葡語文學、土生土語文學等為IP資源進行電影改編,以劇情短片、紀錄片等為切入點來建構澳門藝術電影的發展新模式等。在產業發展上,依託博彩業激發影視投資和影視產業發展,以旅遊休閒為基礎打造全新的電影節展等,都書寫著澳門電影以創新精神突破自身局限和發展障礙的生動實踐。




四、澳門電影文化發展的前瞻思考

走過百餘年歷史的澳門電影在回歸後獲得了新的契機,顯現出較大的發展潛力與創新空間。在全球化的新語境下,澳門電影需要立足自身定位和文化優勢,積極主動地融入國家戰略發展大局,釋放和彰顯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為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貢獻獨特的澳門智慧。

(一)堅定文化自信,發揮獨特文化優勢

澳門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多元並存、多元交融是澳門文化的特質和優勢,而開放多元特色本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種顯現。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的澳門文化在自身獨特的發展環境中,始終根植中華文明土壤,體現出高度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過程中始終堅守自身主體性,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始終彰顯著自身的融合力,這也是澳門文化中的中華文化根脈不被異質文化破壞,反而在堅守中不斷實現融合創新發展的根源所在。

經濟的發展是基礎性的發展,而文化的發展則是更為深厚、長遠的發展。通過電影文化的生產與傳播,可以增進人們對澳門文化的全新認識和對澳門“一國兩制”發展成果的感性認知,逐步提升澳門電影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屬嶺南文化圈的粵港澳地區具有相近的地理、歷史和文化背景,特別是廣州、香港等地區擁有較強的影視傳媒業基礎。發揮好電影文化的獨特橋樑紐帶作用,可以增進粵港澳之間的文化認同感,從而提升大中華文化圈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二)立足自身定位,助力國家戰略發展

面向未來,澳門只有積極擁抱新的全球化,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始終立足國家對澳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全新發展定位,才能為澳門電影拓展出更多的發展創新空間。從“一中心”定位角度看,如何發揮博彩業對電影文化發展的良性作用將是澳門電影發展繞不開的話題。澳門作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核心是其博彩業的繁榮,但如果過度依賴博彩業而忽視文化發展,將不利於澳門的長遠發展。同樣以博彩業著稱的摩納哥蒙特卡洛,還有一個在全球叫得響的文化品牌“國際馬戲節”,這對澳門電影文化品牌的塑造而言具有啟發價值;從“一平台”定位角度看,需要進一步發揮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電影文化交流合作的“精準聯繫人”角色,廣泛開展與葡萄牙等南歐國家、巴西等拉美國家及非洲國家間的電影交流,助力中國電影文化的國際傳播;從“一基地”定位角度看,除了營商環境優良外,澳門擁有獨特的區位文化優勢和電影文化特色,在助力“一帶一路”建設中的文化交流與民心交融、提升中國國際傳播力與影響力等方面也具有很大潛力。

(三)講好澳門故事,體現豐富文化內涵

傳統“賭城”的單一、刻板印象既不利於澳門豐厚歷史文化內涵的顯現,也不利於其文化發展的多元化推進。2005年,獨具特色的“澳門歷史城區”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澳門歷史城區”的特色在於其不僅是澳門公共文化的一部分,也融進了澳門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這不僅進一步說明了澳門是擁有豐厚文化底蘊的城市,蘊含著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的歷史、文化和生活故事,而且鮮明地釋放出澳門文化的獨特內涵與氣質,極大增強了澳門人的文化歸屬感。

澳門雖然沒有形成較為成熟強大的電影產業體系,但卻一直沒有停止探索電影文化發展的腳步,其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和鮮明文化氣質將是其創作生產的重要基礎和底氣。講好澳門故事首先需要講好澳門的歷史故事,進一步挖掘澳門歷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與事件,對其進行創新性和現代性轉化,提煉其當代意義和現實價值,以影像藝術的方式凸顯澳門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獨特歷史作用。講好澳門故事還需要講好澳門的現實故事,在呈現澳門人獨特生活方式的同時,詮釋其獨特的價值觀念,讓人們通過電影感受當代澳門人的全新形象與獨特智慧。

[責任編輯  桑海]


註釋從略。PDF版全文下載地址:journal.ipm.edu.mo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简介

澳门理工学院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一所公立、多学科、应用型的高等学府。学院秉承“扎根澳门,背靠祖国,面向世界,争创一流”的办学宗旨,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为社会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澳门地区一所充满活力、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精良、专业设置合理的综合性高校。

《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是澳门理工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8年创刊,中文版,季刊,每期208页。常设栏目有名家专论、港澳研究、总编视角、中西文化、文学研究、语言翻译、历史研究等。

本刊办刊宗旨明确,坚持高规格的学术要求与规范的编校标准。自2011年改版以来,本刊以其学术厚重、品味高雅、特色鲜明、编辑规范的特点,获得海内外学术界、期刊界好评,有多篇佳作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现为全国高校社科名刊。

投稿指南

本刊倡导良好学风,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实行匿名审稿制度。

本刊所有栏目均对外开放,热诚欢迎海内外学界朋友赐稿。来稿须未曾在任何公开出版物(包括网络)上发表过,并请遵循“征稿启事”中的格式。

为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规范稿件处理流程,本刊已试行网上投稿,热诚欢迎各位学界同仁登录采编系统http://MPIJHS.cbpt.cnki.net,在“作者投稿系统”中注册账号并提交大作。稿件成功提交之后,即可在线跟踪处理结果。

本刊PDF版全文下载地址:journal.ipm.edu.mo



感谢您分享、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