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武汉大学文科学报 武大文科学报
2024-09-24




本期目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共建专栏)

●深入学习和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人民至上观念

李维武


共同富裕愿景下四次分配的总体目标、制度安排与作用机制

雷明


从三维结构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成龙


跨学科研究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

匡文波 方圆


民族认同与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

李夏 屈健


哲学研究

本哈比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批判性反思

王凤才 吴敏


论“国家理由”的二律背反——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康德式重构

王时中


“游荡者”的辩证形象: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抗争

郭广


文学研究

赋本义与名物推类铺陈

易闻晓


汉唐“白虹贯日”解释范式之转变及其文化记忆

张月


经济学研究

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

邹薇 程小佩 樊增增


非正式制度、儒家文化与企业绿色创新

李俊成 彭俞超 杨璐


全球价值链嵌入、技术创新来源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李俊久 姜美旭


法学研究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规范体系及其构造探析

陈海嵩


中国语境下被遗忘权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

王苑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与行政责任的竞合、冲突与解决

祝雅柠



论文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的人民至上观念

作者:李维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对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作出深入而准确的理解,需要将其置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视域中进行哲学史性质的探讨。通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百年开展,可以清楚看到人民至上观念的哲学内涵及逻辑结构:在历史观转换中发现人民创造历史的力量,在民主观变革中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在政党观上凸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立党宗旨,在认识论上提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由此表明,人民至上观念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深厚的学理性和历史的合理性。

关键词:人民至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习近平


共同富裕愿景下四次分配的总体目标、制度安排与作用机制

作者:雷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摘要:“十四五”规划提出发挥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以及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可以说,三次收入分配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一种新措施。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的共同富裕性显得十分重要。统筹构建以初次分配为基础、再分配为重要补充、鼓励发展三次分配,健全四次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是当务之急。在四次分配制度中,初次分配环节既要在充分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着重打造好提高低收入者市场参与能力的内源机制,又要从市场环境和法律法规入手,建构起维护低收入者市场权益的外源机制。再分配环节一方面要发挥再分配对收入的调节作用,使财税政策直接用于减轻低收入者负担,提供基础公共服务和社会兜底保障,另一方面要为发展产业、吸引社会投资等创造激励条件,打造“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格局。在第三次分配中,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设计好相关政策措施并借助互联网力量让慈善捐赠多起来、让慈善捐赠真正服务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把慈善捐赠用好用活。第四次分配着重解决的则是如何借助社会力量长期助力低收入者持续增收的问题,在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同时,又提高他们持续增收、改善生活的意愿, 增强自身积极性、行动可能性以及参与感、获得感。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共同富裕;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慈善捐赠;中国式现代化


从三维结构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作者:成龙(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研究基地,浙江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

摘要: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围绕“劳动—资本—国家”这个三维结构,先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现代化模式。英美式现代化是以资本为主体的现代化,它掠夺劳动、绑架国家,虽然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却是一个“人对物的依赖”的时代;苏联式现代化是以国家为主体的现代化,它束缚劳动、排斥资本,虽然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河,却是官僚权力垄断、死板僵化、缺少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劳动为主体的现代化,它创新国家、规范资本,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焕发出无限生机和活力,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世界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特色;共同富裕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

作者:匡文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方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摘要:随着当今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加重,以往被寄予克服全球化风险、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期望的全球治理体系面临治理失灵的窘境。在当前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中,治理主体层面的治理权分配存在合理性争议,治理机制层面的平台代表性、合法性、决策力存在缺陷,治理议题层面的应用层议题日益复杂,使得全球互联网治理难以实现提升全人类福祉的治理初衷。中国提出的“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认为,互联网空间中的各类行为体理应成为发展、安全、责任、利益共同体。该理念回应了互联网治理领域的现实困境,并指明互联网环境下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蕴含了丰富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在该理念关照下,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实践应从以下方面进行:在治理主体方面不断提升国家政府参与治理的权重,在治理机制方面进一步拓展对话协商的平台与方式,在治理议题方面修正特定议题的治理理念并拓展议题范围,从而促进全球互联网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全球互联网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民族认同与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

作者:李夏(西北大学文学院)

          屈健(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摘要:图像作为一种叙事手段与记忆媒介,与文本、影像、声像等审美形式在“民族— 国家”的认同形塑以及民族共同体的建构中具有重要意义。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中华民族的视觉化表征,参与整个民族国家形象的塑造以及集体价值的确证。在救亡压倒启蒙的时代,“黄河—母亲”的隐喻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促进民族统一与融合。嗣后,新中国黄河图像作为承载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媒介——记忆场,涵括家国命运、抗争进取、人文情怀等不同意蕴的民族精神。依照“图像叙事—记忆—认同建构”的理论逻辑,黄河图像话语的建构借黄河图像唤起社会个体之集体记忆,增进个体对集体的情感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塑。新中国黄河图像话语的研究,不仅凸显出黄河图像之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而且也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资源。

关键词:新中国美术;黄河图像;民族精神;集体记忆;民族认同;民族共同体


本哈比对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批判性反思

作者:王凤才(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哲学学院)

          吴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摘要:美国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家、批判理论家本哈比对从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到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她将批判理论成败的根本标准确立为能否融合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即“解释性—诊断的”维度和“预期性—乌托邦的”维度,认为只有二者的融合才能确保批判的合法性、解决批判理论规范基础问题。根据这种标准,本哈比将旧批判理论的转型视为将内在批判转变为否定辩证法、解拜物教批判转变为文化批判、危机诊断转变为具有乌托邦意向的历史哲学,并断定这种转型的结果是旧批判理论并不缺乏规范性基础,却未能成功地调和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为了说明新批判理论的转型是否成功,本哈比审视了哈贝马斯针对旧批判理论的缺陷进行转型的重要表现(后期资本主义社会诊断)、转型的基础(规范性构想)以及转型的结果(批判理论是否合法化),换言之,审视了交往伦理学是否成功地调和了批判性与规范性两个方面。本哈比从事这项工作的目的, 从消极方面来说,是为了走出黑格尔带给批判理论的主体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阴影;从积极方面说,是为了强调批判理论必须认真对待人类多元性的境况,反映人类的苦难,表达人类的希望。

关键词:本哈比;批判理论;规范基础;视角二元论;危机诊断;乌托邦意向


论“国家理由”的二律背反——对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康德式重构

作者:王时中(厦门大学哲学系)

摘要:近代以来关于“国家理由”的论证中,以基督教二元主义政治观为背景的自由主义与在思辨神学的框架中展开的黑格尔主义,各执一端,互相反对。如果以市民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为线索,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视角,重构马克思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进路,则不仅可以揭示出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哲学根源,提炼出一种既不同于自由主义、又不同于黑格尔主义的国家形式,而且还可能将这种形式与中国传统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予以对接。在更高的层次重构马克思的法哲学批判,当是突破“国家理由”之二律背反,激活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当代潜力的推进方向。

关键词:国家理由;自由主义;黑格尔;康德;反思性判断力


“游荡者”的辩证形象:本雅明对现代性的批判与抗争

作者: 郭广(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摘要:在西方思想史上,本雅明是把“游荡”上升为观察和体验现代性社会的身体实践方式并加以研究的第一人。通过深入考察作为现代性产儿的“游荡者”意象,本雅明把人的身体行为与现代性批判紧密结合起来,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机制中揭示出游荡者身陷资本主义社会商品化力量整合的生存境遇,并逐渐被同化为“行走的商品”形象的同时,从身体政治学的角度展示出他们具备的现代性英雄素质、现代性批判与人类救赎的“现代英雄”形象。游荡者的辩证形象正是本雅明自己对现代性批判与抗争的最好注脚,不仅展示了他开掘无产阶级革命火种与实现人类彻底救赎的顽强信念,而且表明了他坚决批判和抗争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鲜明政治立场,更为我们研究和反思资本主义现代性提供了独特的路径和崭新的视角。

关键词:本雅明;游荡者;行走的商品;现代英雄;现代性批判


赋本义与名物推类铺陈

作者:易闻晓(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赋”训布、敷、铺,具有铺展、陈列、敷布、溥遍、广大诸义“。赋”是无数单个殊别之物的类聚,广大溥遍的名物铺陈乃是赋体的本质。大赋最得其本,四言一顺的散语长句以其气势力量迫使赋家“极推类而言”,汇聚殊方奇异和想象之物,展现巨丽的名物铺陈。人们基于主观的认识、观念和态度称名指物,如从兽类的形状、鸣声、毛色、年岁和物性、功用分别命名,或一字一物,或以双字偏正、并列的组合增益大量名物,在赋体铺陈中反映名物叠复的普遍现象。赋家博物,究在识字之多;赋资学问,是惟字类之富;赋称为“学”,固以字学为本。在兽类名物的铺陈,则虎以百兽之长与诸多猛兽及其它动物并列,或本星象龙虎为配,或虎兕、虎豹、虎狼、虎与貙、犴、熊、罴诸物类聚,或与玃、猱、㹶、猿、狖、麖、麋并处相从。不是一地物类存在的客观反映以及猛兽相残与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而是“苞括宇宙”“控引天地”的巨丽场景,显示赋体凭虚铺陈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大赋;名物;推类;铺陈


汉唐“白虹贯日”解释范式之转变及其文化记忆

作者:张月(澳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澳门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摘要:“白虹贯日”的解读几经范式演变。先民记录白虹贯日为自然天象,到战国时期视其为政治禁忌,汉代从伦理角度进行比附、影射,六朝时期因社会动荡而将其比附为政治兵象,再到唐朝对其进行诗性阐释。从先秦到唐,“白虹贯日”解读范式的转变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与文学特征,其间它也逐渐与广泛流传的荆轲刺秦王故事相联系,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解读。在唐代诗人笔下,荆轲刺秦王、白虹贯日在精诚、复仇和壮志豪情等方面成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的象征,体现了蓬勃时代的青春力量。然而,安史之乱后,皇权政治式微,白虹贯日再度成为禁忌。

关键词:白虹贯日;荆轲刺秦王;少年精神;伦理比附;诗性解读


多维视角下中国相对贫困的识别与分解

作者:邹薇(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程小佩(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樊增增(郑州大学商学院)

摘要: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当前重 要的历史任务,从多维视角开展相对贫困人群的识别与分解是防范出现规模性返贫、提升帮扶精准性和时效性的基础。采用改进的AF 方法,能够对中国多维相对贫困的长期变化进行有效的测度与分解。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指数呈现波动状态,2011 年后有上升趋势。多维相对贫困群体在教育、收入和就业等维度遭受的相对剥夺最为突出,其次是健康和生活水平维度。中西部地区人口、农村地区人口、女性群体以及老年群体多维相对贫困程度更加严重。贫困发生率效应是多维相对贫困变动的主要内因,其影响远高于被剥夺程度效应。因此,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应从收入、教育以及就业等方面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着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共同富裕;相对贫困;多维贫困;贫困测度


非正式制度、儒家文化与企业绿色创新

作者:李俊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

          彭俞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杨璐(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以2008-2019 年中国沪深A 股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基于文史典籍整理和网络爬虫技术对儒家文化进行量化测度,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儒家文化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研究发现,儒家文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绿色创新,而提高企业的环保责任意识和降低企业的代理问题是儒家文化影响企业绿色创新的重要渠道;在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方面,儒家文化可与正式制度形成有效补充,外来文化的冲击则会削弱儒家文化对于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促进企业绿色创新,需重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融合,发挥好传统文化在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中的治理功效。

关键词:非正式制度;儒家文化;绿色低碳发展;企业绿色创新


全球价值链嵌入、技术创新来源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李俊久(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姜美旭(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全球价值链嵌入则是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利用2000-2016 年中国制造业沪深A 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两个主要技术创新来源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并且这种促进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非高技术企业和东中部地区企业中更为明显。调节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自主创新和技术引进均能强化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阶段性检验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高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作用更明显。为此,应深化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知识溢出效应;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四链”融合,降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低端锁定风险;把自主创新作为主要技术创新来源,并合理进行技术引进,发挥不同技术创新来源的调节效应;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制定并实施差异化政策,有的放矢地促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技术创新来源;全要素生产率;企业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规范体系及其构造探析

作者:陈海嵩(武汉大学法学院)

摘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采取的一项重 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创新,具有显著中国特色,并在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以2019 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的发布为标志,目前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已经形成相应长效机制, 同时还需要在法治轨道上加以持续推进,从制度化进一步走向法治化、体系化,构建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规范体系与法治体系,保障其不断向纵深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具有政治与法律双重属性,在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治理现代化中具有复合型功能,促进了生态环境法治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充分融合。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规范体系的具体构造,包括实体性规则和程序性规则两个层面:前者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主体、督察对象、督察内容等核心要素,需立足于宪法上央地事权划分的基本原理,形成完善的“中央—省”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立法;后者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般程序、简易程序、特殊程序等不同层面的程序性规则,通过全覆盖形成完备的程序指引和程序规制。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法治体系;规范构造;党内法规;环境治理;央地关系


中国语境下被遗忘权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

作者:王苑(东南大学法学院,人权研究院)

摘要:搜索引擎技术的大众化特性改变了信息流通的方式,不仅扩散了信息的传播范围,甚至可能无限延长信息的留存,因而使得合理的信息遗忘机制失效,影响个人声誉的恢复。我国《民法典》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均未规定被遗忘权,但被遗忘的法益是一项正当的独立的人格法益,本质上是实现个人身份建构的法益。不同于民法上的隐私权,被遗忘权仅适用于合法被公开的个人信息;不同于民法上的名誉权,被遗忘权中的个人信息是真实的,只因在网络上存续时间过长,影响了个人的身份呈现。《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删除权是实现被遗忘权本权的一种手段,被遗忘权的义务主体限于搜索引擎,但应扩大解释至通过调用搜索引擎快速检索信息并生成回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其权利内容为限制搜索引擎通过姓名查询结果的网站链接,而非彻底从网络上删除。原始公开行为的合法是搜索引擎再次公开的合法性基础,但信息公开行为合法无法推导出搜索引擎为所有搜索行为持续提供网页链接的合理性。

关键词:被遗忘权;公开个人信息;删除权;去链接;ChatGPT;《个人信息保护法》;《民法典》


反垄断法损害赔偿与行政责任的竞合、冲突与解决

作者:祝雅柠(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反垄断法实施过程中,我国司法与执法针对同一违法垄断行为的规制会发生损害赔偿责任与行政责任的竞合。传统部门法理论强调行政处罚与民事损害赔偿之间的区别,并未考虑在同一垄断违法行为上同时适用行政责任与损害赔偿会导致责任重叠,从而对垄断行为产生过度威慑。法经济学的威慑理论认为,民法中的损害赔偿与行政法中的罚款之间除了有量的差异外并无质的区别,行政责任与损害赔偿具有共通的威慑逻辑,即行为人从事违法行为需要付出的成本高于其收益,这为衡量反垄断法律责任威慑垄断行为的威慑效果提供了评价基础。在反垄断损害赔偿与行政责任竞合的情况下,我国司法实践的做法是并立适用,因而有必要通过合理方案解决损害赔偿与行政责任的适用冲突问题。具体建议包括:授权反垄断执法机构界定损害赔偿责任、协调反垄断民事公益诉讼中的损害赔偿与行政责任,以及承认行政处罚决定在后继损害赔偿诉讼中的证明效力。

关键词:反垄断法;平台经济;威慑理论;垄断损失;责任竞合;损害赔偿;行政责任



以下三种方式均可查阅电子书:

1.扫描(或识别)下方二维码;

2.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3.复制网址到浏览器中打开:

https://book.yunzhan365.com/clob/skqo/mobile/index.html




“阅读原文”查看目录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武大文科学报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