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凡抄袭者皆黜落”,本不该是个新闻丨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网评论员 光明论 2018-10-19

这件事构成了新闻,也说明“本该如此”的常识,在现实中尚未构成常态,囫囵吞枣、草草了事乃至熟视无睹,依然普遍。


光明网评论员


据《科技日报》报道,近日,选修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幻文学与影视创作系列讲座课的学生,都收到了一封由授课老师苏湛发来的邮件。邮件由文言文写就,言辞犀利。邮件中说:“凡今抄袭者,一经查实,不问考勤,皆黜落,以儆效尤。”苏湛给了22名学生零分,因为他们的期末文章被判定为抄袭,发邮件,就是要强调,“此分不可改”。


这名老师非常认真,他“把那些‘好得不正常’的文章逐句放到搜索引擎上检索,如果内容有重复,我还要继续找到文章的原作者、文章的出版日期,仔细比对”,有的文章“不敢贸然认定是抄袭,就继续搜,找到文章的原始出处,发现是一个博客。我又去翻这个博客的其他博文,发现写的都是我们国科大的事情,说明博客主人是我们国科大的学生。行,能对上,那我认为这是他自己写的”。即便如此,他依然认为“肯定有漏网之鱼”。最终认定,158名学生,有22名学生抄袭。



如今,大学老师中有如此耐心、细心者,大概不多。舆论层面呼吁大学“宽进严出”、扭转“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的现象,已经持续多年。某种程度上,大学课程有“水分”,成绩可以靠“混”,已成为一种普遍认知。正因为如此,这名老师的执拗就显得格外不同,而结合当下语境,其也具有了新闻性意义。


但是平心而论,这件事本不该成为新闻。课程论文抄袭,直接判零分,难道不是理当如此吗?对于学术不端,在大学的价值评判体系中,绝对是触及底线的事,且不说零分,即便是受到处分也并不为过。而这件事构成了新闻,也说明“本该如此”的常识,在现实中尚未构成常态,囫囵吞枣、草草了事乃至熟视无睹,依然普遍。


苏老师的纠偏,理当成为撬动大气候改善的肇因。同时,应当明确的是,需要筑牢“凡抄袭者皆黜落”共识的,也远不止于大学课堂。大学课堂是学术生态的微观呈现,“大学靠混”之所以存在,恐怕亦是“学术不端”延伸的支脉。试想,倘若学术纪律松散,学术生态欠佳,诸如“韩春雨被曝疑似学术不端、逼学生买论文、明码标价7000元一篇”等类似新闻屡次出现,大学课堂如何免于波及?这也是为什么苏老师的较真显得另类乃至“悲壮”“决绝”的原因,他在以个体努力,对抗被司空见惯的“潜规则”。


#韩春雨#


因此,对于整个学术共同体来说,当前努力的方向就应当是让“凡抄袭者皆黜落”构不成新闻,就应当铺开类似举措,形成具有实在约束力的制度架构,将苏老师个体的努力,化作共识性的集体举措。同时,重罚抄袭也理当升格,构成学术各层级普遍适用规范,根据上行下效的逻辑,它甚至理当从顶格执行:越是层次高、资源丰厚的学术群体,其违犯成本也理当从严从重。学术生态的重塑,应当从最为关键处开始。


期待着有一天,“凡抄袭者皆黜落”不再是个新闻,因为这实在不过是最为基础的常识。





更多推荐

小偷家族年轻人怎么了昆山反杀案丹霞地貌

寿光蔬菜顺风车遇害案孙杨领奖服痞子座霸

长租公寓救灾车过路费红芯浏览器西安烟头

生育基金保外就医被拒扑尔敏涨价针扎幼儿

重罚三孩高考试卷公开油漆刷佛像公式相声

公摊面积政府招标作弊拼多多上市美年健康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