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东平 :“双减”的挑战:能否真正从应试教育突围?

杨东平 守望新教育 2024-01-09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我们要有完整的学生发展观:生理发展、人格发展、社会发展、认知发展。应当在提高学业成绩、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弥补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短板,加强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的教育场景已经出现,世界教育正在开始换频道、换跑道,而且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竞争正在变为教育改革的竞争,对此,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杨东平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

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朱永新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创新与超越:改变区域教育生态
遇见美好,向美而行
.......


“双减”的挑战:能否真正从应试教育突围?

作者|杨东平 
来源|朴素小屋


12月4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八届年会开幕,今年的主题为“中国教育大变革”。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杨东平做了题为《更新我们的教育文化》的主题演讲。



大家好,我想跟大家汇报的主题是《更新我们的教育文化》,主要涉及教育的转型升级,什么是好的教育,下一步的中国教育应该做哪些变革。

“双减”的挑战:能否真正从应试教育突围?


我想现在正在进行的“双减”要回应的一个真正的挑战是我们能不能从应试教育中突围,我们把课业负担都归结为应试教育,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围剿持续了很多年,但应试教育仍然愈演愈烈。


考虑为什么素质教育难以实现?这里面肯定有非常复杂的教育生态的改善,包括学校制度、评价制度、教育的供求关系等等。我认为我们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教育哲学或者教育价值观。因为讲到底,一个社会的制度、体制、政策的背后还是由文化观念决定的。

这个价值观是什么呢?我把它称之为“升学主义”。台湾的教育改革把“升学主义”作为一个基本目标之一。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从事体育劳动,不愿意成为工人?“360行都没有价值,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今天是不是还应该提倡?所以读书出人头地,成为人上人,这种观念已经成为了“正能量”。还有一种口号:知识改变命运。


重新思考基础教育的价值:抵御升学主义


应试教育是底层孩子的唯一出路?农村教育的目标就是走出大山?

在大学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以后,我们究竟应该带给学生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不是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事实上在我们15-64岁的就业人口当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就20%左右,所以宣传“只有上大学才能改变命运”,这对社会价值观是一种很大的误导。

“升学主义”价值观违背了社会经济生活对多样化人才的客观需求,这就是为什么工厂招不到人的原因。“升学主义”也否定了人的多样性以及人们对幸福生活的需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研究工作,很多人喜欢动手性的工作,但是我们把他否定了。“升学主义”还助长了学历高消费,造成社会和人生的浪费,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城市街道办事员都要985学历,这是正常的吗?

此外,“升学主义”放弃了基础教育树人育人、点燃、照亮、唤醒每一个学生的功能,使学校沦为升学率竞争、培养“小镇刷题家”、“二流机器人”的培训机构,基本把教育原有的功能放弃了。


教育要超越功利主义价值


这种对于高学历和名校的追求是一个世界级的现象,一些国外的教育学家把它称之为功利教育,有人在强烈批判和反对这种现象。2015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份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报告鲜明提出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人力资本理念。功利教育把人变成了资本,把人物化了,我们把教育变成人力资源机构的时候,就不得不产业化了。


从“人力资源”、“人才” 回到人


所以我们今天的教育要从人力资源、从人才重新回归人,回归树人、育人的教育理念,教育的初心是培养人,而不是培养人力资本。苏霍姆林斯基讲的很清楚,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人是最高价值,教育学是人学。教育的目标是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大写的人。学校教育,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



我们今天强调回到“人”的教育,其重要原因是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不确定性的复杂的世界。正因为未来是不确定的,所以我们必须回到培养“人”,培养人的创造性、适应性来应对未来。

最重要的目标不是“充满知识”的头脑 ,而是“一个构造得宜的头脑”,能够“明智地思维”以及具有质疑的精神。需要“人”连接知识的能力,即“把知识背景化和整体化的能力”,从而形成“恰切的认识”。这种将知识整体化的能力,是“迎战不确定性”最主要的能力。否则我们会培养很多高学历的,满口胡说八道的蠢才。


基础教育必须回到树人育人的宗旨上来


我们特别强调义务教育的功能。目前为止,很多人对“义务教育是干什么的”这个概念是不清晰的。义务教育应当点燃、启蒙、激发、照亮每一个学生,应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幸福服务。应当关注大多数学生和弱势学生,而不是培养少数能够“跳龙门”的“锦鲤”。

我们要有完整的学生发展观:生理发展、人格发展、社会发展、认知发展。应当在提高学业成绩、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弥补学生非认知能力的短板,加强社会情感技能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育教学应当从应试教育突围,走向生活教育,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实际需要来组织教学。

义务教育的基本价值是面向所有儿童的国民素质教育,所以要采用免费、免试、就近入学,体现的是非选拔、非竞争的公益性、保障性价值,真正建立儿童优先、以儿童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终身幸福为本的价值,采用善待儿童的教育,使儿童免于恐惧的教育,能够保障儿童休息和健康的教育。

有一个美国老师说,“小学教育不仅仅是人格养成,培养学习习惯,更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从小学开始走到大学、研究生,还有十几年的路,所以不能让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就被学业考试打倒。”所以很多国家的小学没有考试、没有作业,难度很低,速度很慢,给学生一个非常宽松的学习环境。还有一个老师说,“初中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安全地度过青少年。”

我一听觉得是醍醐灌顶,初中是人生当中最敏感、最不确定性、最值得关注的一个时期。我们要从小学开始加入职业教育、生涯教育的因素,这也是国外普遍的做法,包括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对职业的体验。目标是要形成一种低竞争、低管控、低评价的教育生态。

全世界的教育基本都遵循一个规律,竞争性的学习是从高中开始的,尤其是在大学,小学和初中是不允许有竞争性的,而我们是从幼儿园就开始竞争了。

教育不等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也不等于分数和升学率,成长是比升学更重要的教育目标,用达标+成长的评价改善单一的分数评价是未来评价改革的方向。我们看到非常多身边没有上过高中、大学的学生,现在仍然拥有幸福的生活,所以要打破唯升学论。

朱永新:教育的活力从哪里来?——教育最该减的是这些!
李镇西:给孩子减负的前提是教师的解放

走向“为生活而教”


刚才讲到我们要走向重视“人的成长”的教育,它的概念是生活教育,就是为生活为教,这是现在国际化的潮流。如同《重新定义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研究报告所称,许多发展中国家辍学率很高,其背后的原因,实主要是教育内容与生活的严重脱节,上学对于生活改善和就业无用。“这种脱节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因此,农村教育需要有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作者认为:“我们坚定地相信,贫困地区的学生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学业方面的技能,而是能够让他们提升自己收入前景和身心健康的生活及生存技能。这些技能包括财商素养、创业技能、维持自身健康的能力以及一些管理能力,如团队合作,问题解决和项目管理的能力。”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国外的案例,哥伦比亚的新学校模式“为生活而教”,把教科书改造为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指南来进行教学。


新加坡是教育竞争非常严厉的国家,他们实行“半天制”。假期和下午放学后,学校为学生提供上百种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的艺术活动,让孩子在实践中挖掘兴趣并建立自信,每掌握一项技能就能被加分计入成绩分。2019年,新加坡废除了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考试评估,中小学生成绩单不再显示学生在班级中的等级和排名。

韩国从2013年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幸福教育”。2013年以前,他们教育的提法叫做发展教育,但这个发展是名词,也就是为了实现国家发展的目标来进行教学,这跟我们现在有点相似。但后来意识到要把学生的幸福放在第一位,到2016年所有的学校都实行了初一学年的自由学年制,在这一年没有考试、没有作业、没有传统学科化的教学,而是以学生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为主,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同时为学生减负。


这里面最有意思的是京畿道发展的“梦想学校”,每个班上总有几个不爱学生的学生,但每一个学生都有他喜爱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让他做他喜爱的事情呢?他们在高中阶段让学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组成跨学校的兴趣社团,关键是教育厅提供财政支持,所以社团的类型已经有几十种,有2000所梦想学校。京畿道教育官员说,“如果一个高中生把他高中这三年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发展自己的一项兴趣特长上,他怎么还会去上培训学校呢?这是拒绝培训学校最有效的做法,而且他自己终身的职业发展已经确定了。社团类型从无人机、编程,到咖啡、音乐剧等等,完全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是学生自组织的。”


这背后实际是整体性的教育范式的转变,从国家主义转向以人为本,从升学主义、应试教育转向合格公民,从学科中心、知识本位转向核心素养,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从课堂中心、教材中心转向生活教育。

新的教育场景已经出现,世界教育正在开始换频道、换跑道,而且世界范围内的教育竞争正在变为教育改革的竞争,对此,我们必须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文章来源|朴素小

谢谢大家。

新教育实验的区域抓手
新教育实验的区域叙事
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做最美的自己!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下)零点调查:新教育实验实施效果评估报告新教育实验的区域抓手——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新教育实验的区域叙事——创新与超越:改变区域教育生态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