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行”故我在

储昌楼 守望新教育 2019-08-31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故事汇]


我“行”故我在

作者|储昌楼

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校长

 

论校长资历,我至今仅仅做了五年,小学三年,九年一贯制两年,严格地讲,到娄江工作还不到两年。论职称头衔,我只有中学高级教师的普通职称,没有什么特级教师、教授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之类的高大上标签。可最近,在教育局的几次重要会议中,从“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到“全市文明校园建设推进会”再到“全市中小学校长品质课程讲坛”,我都是仅有的几位发言人或报告人之一。此外,还应邀参加了苏州与省厅的诸多活动,从“江苏省五四杯颁奖活动”到“苏州市课程项目(小学)评审”再到“江苏省课程项目(初中)中期汇报”,都是所谓的专家报告与专家组成员。



哲学上有终极三问: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于是,我也追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那儿,我因何而存在?

  

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哲学命题,我要化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可以很哲学地概括我的感悟,这就是:我“行”故我在。这儿的“行”是“行动”的“行”,这儿的“行”还是“行家”的“行”。完整地说,就是“我行动我专业,所以我是”,“我在专业化行动,所以有我”,“行动而又专业的我是我的第一存在”。“行动”与“在行”,必然会有收获。具体地说就是:我行动,故我在;我在行,故我在;行有获,故我在。



我“行动”  故我在


我是新教育人,新教育的口号就是:行动就有收获。


我行动,是为了新教育之梦。


办一所新教育梦想学校,打造一所“新教育好学校”,做一名朱永新教授所描述的理想校长:这就是我要圆的新教育梦。为此,我放下做了三十年的高中教育,年过五十做校长,不畏艰难险阻,从高中语文教研员分管高中的教研室主任岗位上,一头扎进乡镇小学做校长。从千灯中心校到娄江实验学校,从乡镇中心小学到教育局直属九年制实验校,凡事从头学起,从头做起,三年一所“好学校”,六百天一个“好课程”。


我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地办学,就是要用实践来言说:新教育就是好。我选择千小,是为了实现乡村学校可以跟城里学校一样好;我选择娄江,是为了实现公办学校可以跟高品质民办一样好。而这个一样好的背后,就是新教育文化与课程带来的好,就是办成新教育好学校。千灯三年,我建了一所好学校,大家初有认识而已;而到娄江两年,我能够让学校成功地转型升级,大家应该更能认可新教育学校文化与课程的作用,这是行动的力量。



新教育是“心教育”,是用心来做的教育。无论是千灯还是娄江,我常说:我是来办学的,不是来做校长的。学校是我的梦想园,学校就是我的家。在千灯的前两年,我甚至就住在千灯,真的是以校为家。晚上九点前入睡,早上四点半起来读写,三年千灯已经让我一改原来的生活规律,构成了简单而又朴实的教育修行。


对我而言,学校的每一天都充满了希望,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每一天都是行动行动再行动。2013年12月,我挥笔写下了千小百日工作感言:

 

百日里,我完成了学校文化的整体架构。我们开学初反复研讨确定了“教育点亮人生”的办学理念,提出了建设“中国乡镇最美学校”的共同愿景。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一方面全员参与重新设计校徽校标,确立学校文化标志,营造学校文化景观,一方面强化礼仪文明教育,建立校园规范,培育学校精神,塑造学校形象。共同愿景要通过规划来落实和体现,我们确定了从千灯镇到海内外的六大定位,并为此制订了行动手册,供全体教职员工学习讨论。在此基础上,又组织了一次专家论证会,对六大定位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与修正,进一步体现了最美学校的基本理念与要求。我们把美作为学校的文化特征,卓越课程,理想课堂,完美教室,艺术塑美,科学创美,体育健美,这六美是我们学校最美的具体表现。而品质,品位,品性,这是我们办学的终极目标。“一普两特,三品立校”。“一普”就是普通学校办学求品质;“两特”就是特色办学求品牌,特殊教育求品性。“三品:一是有效教学,追求品质。作为一所普通的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校,我们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全方位多渠道细节化地优化我们办学的每一个环节,突破乡村学校办学瓶颈,围绕质量二字,大做升级文章。二是特色办学,提升品位。特色办学成为学校的办学方针之一,充分地说明了在我们千灯中心小学校,特色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我们要紧跟形势,适应发展,注重传承,统筹规划,集中调配人、财、物,着力特色课程建设,通过校本课程建设,通过管理制度的创新,在软件上下功夫,使特色教育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轨。三是融合教育,彰显品性。我们要正视并深思我们的教育原则与教育策略,保障每一个孩子应有的教育权利,同时,我们要尽量发展他们在学业上及学业以外的潜质,这就是我们学校要大力倡行的大融合教育,真正的着眼每一个孩子,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这是我们学校彰显办学力量的行为选择,是我们最美学校的价值观体现。



百日里,我完成了学校未来集团化一体化办学的基本架构。我向镇领导与教育局领导建言将“淞南小学”更名为“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南校区)”并获得双方认可,一所现代化的崭新校区正在兴建,为学校增加了发展的平台,千灯中心小学校两区两园的办学架构基本构成。目前我们已经在推进一校两园的教学设备设施的一体化共享,还将进一步探索幼小衔接,在课程设置、特色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共建共荣,携手打造中国乡镇幼小九年一贯制的最美学校。

     

百日里,我完成了新教育实验的项目架构。从八大课程到三个相约,我们将新教育实验全面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中,以项目推进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内涵性发展。相约星期一的每周一汇,聚焦我们的教育现实,交流我们的教育情感,书写身边的美人美景;相约星期三的而立读书会,走进经典,走近大师,结合我们的完美教室写下读书随感;相约星期五的与名师结伴研讨课,借用模仿,对照取经,每一篇课后感就是每一层进步的阶梯。三个相约,就是共研共读共写。而我们每一个完美教室中,每天都有老师在写下班级叙事,在更新共读共写,用行动用文字书写着师生们的共同生活。共研共读共写共同生活,这已经成为我们学校的一种教育生活状态。



百日里,我组织完成了新校园网的设计改版。我们的新网站,首先是一个大展馆,天天是“窗口”,时时在展示。通过项目介绍,通过过程记载,直观地展示,真实地呈现,让关注新教育、关注学校发展的人们可以比较全面地、方便快捷地了解新教育、了解学校,增强认同感。更是一个档案馆。是学校的新教育实验档案馆,是学校的中国乡镇最美学校建设档案馆,是班级建设档案馆,是学生是老师个人发展档案馆。一天一天又一天,每一个项目、每一个课程、每一间教室、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天天在创造书写,一部成长史在生成、在演绎。


百日里,我先后与三十多位老师进行过个别交谈,与绝大多数老师以分组会议的方式进行过交流,并与中心校与幼儿园的全体后勤人员进行过三次专题工作会或座谈会。尊重、理解、答复、劝导,我用心用情用各种方式来努力维护一个健康、和谐、安定的校园。我总共听了二十三节课,但听的课大多是外校课,如海门老师们的,江阴老师们的,本校的听得还不多。我在课堂中寻找优化课堂的方案,以引进海门学程导航教学模式为契机,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教学效能为重点,改革教学结构和过程,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扎扎实实地提高课堂效率和水平。


百日里,我总共34次到镇政府,6次到教育局及各科室,2次到苏州市教育局,2次到省教育厅基教处、省教科院、省教育报刊总社汇报工作,协调上下关系,寻求最大办学支持。我重点协调理顺了小昆班的相关工作,在专项资金的合理分配使用上获得了各方的理解与支持,保证了学校特色教育的持续发展。重点牵头落实了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后期申报评选工作,并最终顺利以苏州市最高分通过评审。


    

百日里,我在学校校长室的长沙发上度过了五十二个夜晚。这确实是一段非常的经历,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不是我喜欢这样的工作或生活方式,而是要做的事实在紧急,我实在需要静心静神地来进行顶层设计,以全部身心来开好局起好头。在这百日里,学校就是我的家,我把自己给了学校这个家,有多苦,有多累,有多疲,有多倦,甚至有多少不解,有多少非议,我都坦然承受并心甘情愿,只要蓝图能变成现实,只要梦想能够开花。

   

我完成了“储老师每日一谈”约15万字,记载了我的所思、所感、所行,也见证了我的梦想之花在缓缓绽放:只要努力耕耘,苏州肥沃的土壤同样适合新教育的生长;只要方法得当,新教育实验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全面实施,并且与学校工作有机地融合一体扎实地推进;只要唤醒理想激发情感,新教育文化、课程可以在师生共读共写中谱写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最美篇章。


    

行动换来信任。2016年,我直接选调到市直属的九年制学校,特别是任职年限都已经不足三年一个任期,组织还是将我综比选用到娄江实验学校的校长位置上,我深知这一决策的不同寻常。我时时告诫自己牢记使命,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不负众望。我是带着办一所新教育好学校的梦想来的,我是肩负着二次创业娄江领航的重托来的,梦想与重托让我始终把学生、学校、教师放在心头。教育教学管理中,儿童站在最中央,学生利益第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学校行政事务中,学校站在最中央,坚持学校利益第一,坚持学校利益最大化;学校常规管理中,教师站在最中央,尊重听取广大教职员工的合理诉求,为教职工办实事办好事。公生廉,廉生威;其身正,不令而行。我谨记正人先正已,严以律已,勤勉奉公。自从调任娄江的那天起,我就把娄江当作自己的家,爱校如家,以校为家,做一个言行一致、率先垂范的上善娄江人。



娄江的两年,教育俨然是一种人生修行。以新教育为志业,修己达人,不枉此生,这是人生的一次自悟、自励、自觉。


修己就是清心寡欲,专心致志,心满意足,无欲则刚。一物一人,无非教育,念念所兹,皆在娄江。晚九点前入睡,晨三时半就学,终年无应酬,读写有滋味。人以为单调,我以为丰富。置身烟酒外,修得教育中。宽怀兼备,刚柔相济。谈教育,相言甚欢;谈利益,冷面冷孔。为孩子为学校好,把手言欢携手共建;为私利好为个人好,严防死守拒之门外。


修己就是体同身受,言传身教,通情达理,无怨则刚。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时时注意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做人做事,讲求规矩,坚守底线,也不墨守成规,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在宣讲提醒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更注重从自己做起,每天早到晚走,是一种人生姿态,更是一种工作方式。


修己就是戒骄戒躁,坚忍前行,执著自立,无求则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相比在千灯,无论是学校文化还是课程建设,做得更从容,做得更大气。十大工程,十大项目,十大校园,与大家一起反复商讨确认,一天天地做下来,一项项地做下来,让规划变成行动,让蓝图变成现实,让学校从外到内,变得越来越美,变得越来越好。



娄江任职百日,我同样也写下了百日感言:


我感恩于艰苦创业的娄江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娄江兴建六年,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文来校长与全体教职员工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到娄江工作,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我力争在有限的任期内,与大家一起打破发展瓶颈,群策群力,众志成城,二次创业。我们的目标是“从优到品,从品到名”,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与办学品位,从而赢得更多更好的名声,打造昆山教育改革的名片,塑造城市西部好学校的名牌。


我感动于全体教职员工对学校深厚的情意。与大家接触越多,与大家相处日久,我发现每一个娄江人都有“娄江情结”“娄江情怀”“娄江情感”;“我们娄江好”“我们娄江真好”“我们娄江必然更好”:这是大家不约而同的心声,只要为了娄江好,大家就能想到一起说到一起做到一起。



百日里,正是在大家的积极参与下,我们从完善校徽、提炼学校文化关键词、核心句等方方面面着手,在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润泽的娄江”“娄江蓝”“水滴意象”,这些可以说是娄江文化的精髓,也是所有教职员工思想的结晶、情感的结晶,已经凝聚成学校文化的魂魄。


百日里,正是依靠大家,在保障国家课程实施的基础上,我们以新教育课程建构为基础,以生命课程、公民课程、艺术课程、智识课程、特色课程、亲子课程为六大板块,致力于每一滴都最美,交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促进孩子的一生发展。



百日里,还是依靠大家,我们的教育生活正一天一天地美好起来。润泽娄江以完美教室缔造为载体,像雷夫打造第56号教室一样打造我们自己的完美教室,在网上给每一间教室安了一个家。一间间有生命,有活力的教室展现在你的面前,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有一种奇迹会打动你。


百日里,我与大家一起完成了资源重组。首先是人力资源重组,着力的是软件的优化。通过制度重建、组织结构重组等来优化组合发挥整体人力资源优势。校级管理层面,实施了总校项目校长协调制度与分部执行校长责任制相结合的管理创新,做到统分有度,协调高效。各部门、年级组、学科组实现分级聘任制度,做到层级分明,管理有序。九年制学校有其用人的特殊性,针对初中部编制超出小学部编制不足的现状,合情合理地调配师资,做到全校均衡,力求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目前正在着力妥善解决办学过程中遗留的人岗不符的难题,以及初中部严重超编小学部严重缺编的难题。其次是文化资源重组,着力的是软件的升级。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完善,提练出“上善娄江”的核心元素,已经基本建构了从学范老师、榜样父母到卓越课程、美感课堂、完美教室、梦想舞台、亲子家庭、成长伙伴直至自强学生、美好学校的文化系统。再次是设备资源重组,着力的是硬件的优化。一是原有设备设施的新功能定位与重组使用,二是新增项目的功能性补缺。娄江二次创业需要以设施设备的二次升级为基础,在广泛调研听取师生家长及主管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学校党政联席会在众多项目中反复讨论确认了2016-2017学年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十大急需项目,基本上是近三年最主要升级项目,早投入早收益,投入后五年不更新。这些项目正在按部就班地组织实施。



百日里,我与大家一起实现了项目突破。学校积极申报各项课程项目,以项目为抓手,科学规划,系统实施,充分发挥人、财、物的效用,做到科学化精品化。一是以“家庭教育课程实施渠道”申报并实施苏州市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二是以“九年制特教生资源教室课程建设”申报并实施苏州市初中课程基地。这两个项目申报都一举成功,开创了娄江以项目实施为引领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上台阶的新路子。


百日里,“感怀”二字始终鞭策着我且行且自警。一是感怀于个人力量的渺小。润泽的娄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发展共同体,是一个“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生活共同体。我会时时提醒自己,我是来办学的,我不是来做校长的;我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员,我是家人,我不是家长;我个人要努力做得最好,但我离大家的要求始终有距离。因此只有依靠大家,团结大家,激发大家,才能实现我们共同的心愿:让娄江更美好。我需要更多地走进师生之间,听取大家的心声,求得广泛的共识,积极而稳妥地走好教改的每一步。二是感怀于办学环境的复杂化。越炒越热的高价位的学区房,越来越大的学区,越闹越凶的积分制,越来越差异性大的学生家庭经济生活背景、教育背景,越来越多元的学生教育诉求,常让办学有心无力,有力无处施。闭门办教育肯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开门办教育又面临着众多风险。我需要理想的情怀与应有的担当,更需要智慧与策略,整合各方资源进行机制的创新,为娄江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拓展最大的空间。


娄江学校是孩子们的娄江,也是老师们的娄江,还是孩子们父母的娄江,娄江是大家的娄江。千川汇娄江,有无穷的力量,有无限的可能,有无数的奇迹。我要老骥伏枥不待扬鞭自奋蹄;我永做娄江一滴水,为大美娄江增光添彩。


    

我行动,是为了“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梦想。

    

当初才到千灯中心小学校,我就在苦苦思考如何“软”“硬”兼施,突破乡村学校的办学瓶颈,办出一“新教育好学校”。我的抉择是坚持文化立校、课程育人,一是实现办学策略转型,从原来的“强化管理推动型”转型到“文化建设成长型”;二是着力学校特色提升,从原来的“特色活动开展型”升级到“特色课程开发型”。通过“转型升级”,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与品位,快速成长为一所美誉度高的“好美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广泛,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受政府指派接收了一所新建学校作为南校区,事业规模成倍放大,学校被誉为“教育试验田的千灯标杆”。


校长在“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大戏中绝对是主角,无法替代,还不能假唱。校长可以适当借助外力,比如外请专家学者帮助规划设计,但校长必须始终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用什么途径方法来做;校长必须知道每一个细节,掌握每一个过程。只有一校之长真正投入学校的文化与课程建设,这所学校的文化与课程才能发挥“强校”的作用,否则是徒有其表,如果表里不一,更是败絮其中,强校也会变成弱校了。



办学当中,我坚持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办学策略不动摇,积极主动地寻找办学突破。2013年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补充成为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十所学校之一。论项目基础论实施条件,我们确实为项目学校中最薄弱最差的。知耻为勇,全力以赴,我甚至在校长室的沙发上睡了几十天,一门心思的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苏州市义务教育改革“学校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学校的示范作用,如何进一步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文化高地文明高地,树立苏式学校的千灯标杆。我前后写了近二十万字的规划方案,反复与行政、老师们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最终制订了《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文化建设纲要》(2015年—2020年),全方位多渠道细节化地优化我们办学的每一个环节,从认知、情感、意志的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君子人格、美雅气质,让一盏灯点亮另一盏灯,过上新教育提倡的幸福完整生活。打造拥有“好学生”、“好教师”、“好父母”、“好课程”、“好课堂”、“好教室”、“好舞台”、“好家庭”、“好伙伴”的中国乡村“好学校”。我能毫不迟疑地说,《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校文化建设纲要》(2015年—2020年)中的每一个字都出于我的手,更源于我的心,每一个字包括标点都是呕心沥血。正是有真付出,才会有大收获。两年后,千小在专家组项目验收中成为本组十个学校得分最高的项目学校,我因此成为昆山的唯一代表与乡村学校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苏州教育局的“好学校大家说“活动。



好的文化再加上好的课程才能让“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如果说在千小我更多实践的是文化立校,到了娄江,我就加大了课程育人的探索力度。教育,要生长在学生的心里,学校课程一定是最重要的滋养。娄江全部的课程研发都坚持儿童立场、本土立场,与我们学生、教师、家人的生命、生活紧密相连的, “一枝一叶总关情”,让知识拥有生命的温度,通过一天天教育生活体验的过程,让我们成为具有德行、审美、情感、智慧和能力的人。


“娄江课程”是真正的新教育卓越课程。朱永新先生认为新教育卓越课程的体系架构是:“以生命的幸福完整为终极目的及当下尺度,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理论为潜在的理论工具,以活生生的人为中心,新教育实验在这三个维度的空间里,可以建构起自己卓越课程的体系构架。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公民课程(善)、艺术课程(美)、智识课程(真)为主干,并以“特色课程”(个性)作为必要的补充。”“娄江课程”就是以生命课程为基础,以生活课程、科学课程、艺术课程作为主干,并以国学、国际“特色课程”作为必要补充,就是要让新教育的美好看得见。生命课程尊重、爱护、激发每一个生命,生命在场,实现知识与生命的深刻共鸣;生活课程着力的是“善”,科学课程着力的是“真”,艺术课程着力的是“美”,娄江培养的就是“真善美”的人;国学与国际课程是娄江的办学特色,满足了社会各界对学校高品质办学的期盼与要求。



朱永新先生在“研发卓越课程”的年度主报告中指明“在新教育理念引领下,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基础,鼓励教师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和新的整合创造,通过课程的创新使教室成为汇聚美好事物的中心。”娄江通过重组与新建十八个课程中心,让娄江课程的有效实施成为可能。“生命”主题系列的有:融合教育中心(资源教室群)、生态文明中心(标本室) 、家校合作中心;“生活”主题系列的有:法治教育中心(模拟法庭)、家政教育中心(烹饪教室)、生活艺术中心(陶艺教室);“科学”主题系列的有:STEM科创中心、创客实践中心(创客空间)、植物课程中心;“艺术”主题系列的有:昆曲艺术中心(天天演舞台) 、舞蹈艺术中心、合唱艺术中心;“国学”主题系列的有:国学文化中心(德善书院)、 中华文明中心 (历史教室)、农耕文化中心(农耕文明馆);“国际”主题系列的有:未来学习中心 、世界文明中心 (地理教室)、击剑运动中心。每组三个中心中,娄江融合教育中心成为生命课程的核心,娄江模拟法庭成为生活教育的核心,娄江STEM中心成为科学课程的核心,娄江昆曲中心成为艺术课程的核心,娄江国学中心成为国学课程的核心,娄江未来学习中心成为国际课程的核心,一个核心专用场馆再加上两个中心,十八个课程中心使娄江课程有了看得见体验到的课程形态,出现了师生积极参与,家长认可赞誉,上级部门肯定的喜人局面。“资源教室”被立项为苏州市初中课程基地,并在2017年全苏州57项省市课程项目视导中评定为“示范”项目;“亲子课程”项目被立项为苏州市项目学校,“物型课程”成为江苏省项目基地并参与申报立项为“江苏省前瞻性课程项目”。众多课程子项目如“娄江六艺”“STEM科创项目”“家政教育”“法治特色教育”“学生社团建设”“亲子社团活动”都具备立项为苏州市级或江苏省级课程项目的潜力与实力。在这众多子项目的整合效力之下,娄江课程建设已经具备相当的成效,在省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我行动,更是为了一方水土的美好。


我的教育观就是教育“为人生为社会”,学校是地方的文化中心更是地方的文明中心,教育文明社会,教育引领社会。我始终将学校与脚下的一方土地联系在一起,我始终将学校的事业规划放置在区域社会事业发展大局的背景下,我始终坚持学校与地方党委政府一起美好,与昆山教育一起美好。


在千小时,面向“十三五”,千灯镇党委、政府提出了新时期以“五个发展理念”来创建“活力千灯、幸福千灯、秀美千灯、文化千灯、尚善千灯”的“五个千灯”的发展策略思路。我深思熟虑,写下了以“五个发展理念”建设“五个千小”的思考一文,作为一段时间内千小的办学战略。我明确提出要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在“十三五”期间,齐心协力,共建“优质千小、幸福千小、美雅千小、文化千小、文明千小”,从前两年“大美千小”的“美丽建构”,向下一阶段“大好千小”进行“华丽转身”,最终打造老百姓口碑相传、普遍认同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一是用创新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创新,打造“优质千小”。千灯镇党委政府提出加速建设教育高地,这是民生工程高地,也是为经济高速发展奠基。千灯镇毗邻上海,经济上接受上海的溢出效应,选择优质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保证可持续发展。这是千灯镇的区位优势,是发展的巨大潜能。而优质的教育,是发挥这个潜能的重要保障。教育是当下百姓最关注的生活需求,优质的教育会吸引留住优秀的人才,区域教育优质,会增加区域招商引资的美誉度。千灯要引入上海外迁的好企业,也要让流动的高素质人才有上海的同城感。因此,我们千灯的学校发展要盯牢昆山的一亩三分地,也要放眼上海,跟牢上海教育发展的步伐,要办出不输给上海的乡村教育。我们就是要以上海“新优质学校”为目标,以上海首批公布的“新优质学校”为参照,旗帜鲜明地建设“优质千小”,立场坚定地推动“教育创新”。


二是用协调发展理念引领学校均衡发展,建设“幸福千小”。建设“幸福千小”,就要根据“好学校文化生成”的顶层设计,协调学校、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几方面关系,从而系统建设适宜于学生的“千小儿童成才课程”,适宜于教师的“相约发展课程”,适宜于父母的“亲子成长课程”。建设“幸福千小”, 要坚持做到三大课程同步开发实施,相辅相成。建设“幸福千小”,就要关注到每一个孩子,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孩子,让每一盏特殊的生命之灯因之而璀璨。 



三是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生态教育,建设“美雅千小”。文化立校,课程育人,这就我们学校的绿色发展观。在建设特色文化的实践中,把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重点放在“好学校”文化的“美”“雅”核心特色的构建和核心精神的培养上,形成鲜明的校园文化风格。我们抓住新建南校区的机遇,精力规划南校区的学校定位与文化建设。以“好雅学校”为基调,一方面在巧妙投入上做文章,达到办学的教育装备设施标准高;一方面在放大昆曲文化上下功夫,达成办学的文化内涵雅。南北校区的“好美”“高雅”,南北相映,南北呼应,刚柔相济,相应成景,成为新“苏式乡村好学校”的美丽一景。


四是用开放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开放,建设“文化千小”。“文化千小”就是以“好”为核心,以北校区的“好美学校”、南校区的“好雅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用文化浸润人,用文化感染人,用文化引领人,用文化改变人,用文化发展人,全面促进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型。通过“转型升级”, 进一步整合优化原有办学特色。“文化千小”的根本在于培养“好学生”,“‘千灯’点亮‘千灯’,用艺术点亮人生”“百年千小,‘美’‘好’的童年”都是我校学生文化的追求。学校将舞台还给学生,让全体学生拥有展示自己的平台,结合“六艺周周乐”、“舞台天天演”、“乡村少年宫”各项活动充分给学生展示和表演的机会。



五是用共享发展理念引领教育贡献,建设“文明千小”。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建设“好家庭”造就“好父母”。结合“好学校家庭教育直通车”项目和中央专项乡村少年宫活动,在家庭教育上力求做到三新:观念新、模式新、实践新,最终达到以新模式开拓新渠道,获得家庭教育的新成效,全面提升好学校家庭中好父母的育儿水平。我们以建设文明高地为指向,与千灯镇炎武小学签订了“共建好学校”协议,从“共读一本书”到“共研一节课”,广泛开展两校的1+1活动。还与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金寨县希望小学签订了“共建新希望工程”,进一步弘扬我校全国精神文明标兵周火生老师希望助学的精神,全面帮助金寨县希望小学进行文化规划与建设,全面帮助希望小学提高办学品质。我们要继续加强“德善书院”“昆曲文化课程基地”等文明阵地的建设,做到出成果出经验。

     

当时我拿着这份思考,向镇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分别作了详细汇报,得到他们的大力肯定,并一起提出争创江苏省首批文明校园的阶段目标口号,有力地保障与促进了学校的工作。正是把学校工作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要领导与各部门对千小也更多了关注与关心,多了投入与推介,使千小快速成长为“五个千灯”的窗口单位。



现今在娄江,我也旗帜鲜明地提出“与昆山教育一起美好”。


一是做好昆山教育“五个校园”综合实验区。娄江深入研究分析校情、学情,加强顶层设计,规划实施路径,落实具体措施。在教育局提出的五大校园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文明校园”创建的相关标准,结合昆山教育的政策导向,结合学校工作的重点、特点,进一步提出“智慧校园”“科学校园”“艺术校园”“亲子校园”“全纳校园”。这十大校园涵盖了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使适合教育落实在每一个工作板块,渗透在学校每一个角落,并且贯穿了校内校外。积极探索了实施路径。以“十大项目”与“十大工程”作为“十大校园”的实施渠道。“十大项目”进一步突出了“十大校园”的阶段工作重点:“品质校园”有“完美教室项目”;“书香校园”有“晨诵午读项目”;“优美校园”有“物型课程项目”;“健康校园”有“健康场所项目”;“平安校园”有“法制建设项目”;“智慧校园”有“未来教室项目”;“科学校园”有“STEM科创项目”; “艺术校园”有“昆曲艺术项目”;“亲子校园”有“家校合作项目”; “全纳校园”有“资源教室项目”,这每一个项目都成为相应的校园建设的重要载体,指向精准,可操作性极强。这“十大项目”与学校的少年宫建设,与娄江课程建设密切关联,为每一个娄江学子有选择地参与、有特长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适合教育“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二是做好“五个关键词”窗口展示区。昆山教育正在努力打造“优质、均衡、公平、开放、全纳”教育现代化“昆山形态”。娄江以落实这五个关键词为己任,全面呈现“昆山形态”。正是娄江把自己融入了昆山教育的大海,才在海纳百川中吸取力量,使娄江的每一滴都最美。

   

全面回顾总结五年,我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竟然有那么多想法,有那么多方案,又做了那么多事。一千八百个日夜,我行动着今天,希冀着明天,我没有重复昨天的故事。正是行动每一天,创造每一天,得失每一天,我才有更多的经验与教训,更多的心得,更多的发言权。

                                 

我“在行”  故我在

  

我不是什么“专家”,我只能算是一“行家”,一个“在行”的教育人,而且是一个“杂家”。无论是区域教育还是学校管理,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题研究或者课程项目建设,都知道那么一点,都能够东拉西扯说一通,有时还会一不小心说到点子上,这与我的工作经历有关。


近十八年中,我两年在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工作,分管课题研究;十年在昆山市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兼任高中语文教研员,先后分管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三年一所农村中心小学校长;两年一所教育局直属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这样的经历具备了多样性、复杂性、可能性。



我在昆山市教育局教科室工作,除了负责全市的课题规划管理,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全力推动昆山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研究。这是一个相当前沿与宏大的课题,我参与了相关标准的研制,在这个过程中,与谈松华等一批国内的一流专家保持了长久的密切联系,在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特别是宏观思维、宏观视域影响很大,渐渐成为透视解析区域微观问题的思维方式解读习惯。虽然我在零三年就调到了教研室工作负责高中教学质量,或者直白地说帮助提升昆山高考水平,并且与高考拼搏一干就是十年,但区域教育现代化研究一直是我的个人研究兴趣与爱好。关注国外最新研究成果,结合昆山教育的各项数值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十多年没有中断,使得我在这方面至今还有来自一线数据与案例支撑的发言权。还记得省厅由评估院负责制订《江苏省县市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也通知我赶到天目湖畔,十几个人闭门讨论了两天,然后分工完成标准制订。当时参加的人员主要是几个大市督导室或基教处的负责人,就我一个县市教研室的混杂其中,真是有些不伦不类,我的“不务正业”可见一斑。


我的“不务正业”是常态,我在教科室时的个人研究课题是“昆山本土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化”,还有一个是“智慧课堂的模型结构研究”;我到了教研室,个人研究课题却是“昆山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实证性研究”以及“学校管理中的文化阈值”;我到了学校,个人研究重点不是学校管理而是如何课程育人。


我的“不务正业”让我错失了一些专业认定的机会,至今我都没有申报过什么特级教师与正高级教师。文章我当然有,都是货真价实自己写的,有的还是长篇大论;成果当然也有,有的级别还不是一般的高,比如2013年跟着朱永新先生获得全国教育科学成果二等奖,我也是核心成员;小书当然也有,是不用自己出钱买书号正式出版的,有稿费并每年还拿点版税。但我的文章我的书我的科研成果,跟我的高中语文教学专业总是不搭界,一直没有对口的时候,干脆也就算了。


对此我很坦然,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榆亦可收之西榆。“不务正业”让我经常一心二用,有些金庸笔下周伯通的左右手相搏,时间久了,跨界的也融合了,反而成为我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别一样的视角”与“不一般的方法”。



当然,熟悉我的人都知道,除了昆山的工作经历,我还有一个更广阔的工作背景或者工作平台,那就是新教育实验。有人说我在苏州的影响比昆山大,我在省里的影响比苏州大,我在省外的影响比省内大,这样极其夸张的说法,我都是第一时间反对并说明:所谓影响,无非是有人知道我而已,知道我的名字,会提起昆山有我这号人,如果有这种情况出现,肯定是对方知道新教育,甚至就是新教育人。作为最早推广新教育的组织者,我走过了全国很多地方,深入了很多学校,接触了很多一线老师,也与不少知名的专家学者零距离,受到他们的教诲,得到他们的指点,学到他们的方法,受益终身。新教育是一个综合实验,理想的教师、理想的学生、理想的校长、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学校文化、卓越课程、完美教室、未来学校:这些都要消化、细化去落实到校,这些要组织实施,更要时时思考,要有“时间与路线图”,问题越多,了解得就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多,在解决问题中成为行家里手,这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自然而然”决非“天然”,而是后天的坚持不懈与孜孜以求。现实中大家都夸赞我的执行力,我自己最自豪的却是学习力。我善于学习,善于借鉴,我在借鉴中创造,我在创造中升级:从一个门外汉,到一个知情人;从一个知情人,到一个专业人士。我在到千小之前,根本不知道普通学校中还有特教生,还有特教班,我原来都以为特殊的学生都在特殊教育学校。我知道了随班就读,我知道了融合教育,我才知道了最新的教育方式:资源教室。为了建好资源教室,我在2014年的暑假以自费自由行的方式去台湾,深入到十一所学校实地考察学习资源教室;后来又两次随教育考察团去台湾,重点比较了解的还是资源教室、融合教育、差别化教学。我边自学相关特殊教育的课程理论,边参照台湾的经验做法建资源教室,边结合学校实情规划资源教室课程,一年后我就将千灯的资源教室建得像模像样,并且撰写了《资源教室的课程建设与实施》一文发表在“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上,由于视角新内容实,还经常被特殊教育研究的专业人士引用;我也参与了苏州资源教室标准的制订,有了更多向专业人士学习的机会。到了娄江后,我进一步的将资源教室建设申报成为苏州市初中课程基地,由小学的资源教室课程研究拓展到初中的资源教室课程建设,由建好资源教室拓展到建好特教资源区(资源教室群),课程建设更为丰富科学,其专业影响也更为深远。我就这样一步一步地成为了苏州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学校代言人,并具备了这个领域的专业发言权。


2016年,我在规划“娄江课程”时,将科学纳入了六大课程主题词,可如何突破性进行课程实施呢?我用一个星期系统地研读科学课程标准与国内先进学校的科创实践及理论,决定建立一个昆山STEM科创中心,为此,我专程两赴上海,到做得好的学校实地考察,回来后亲手撰写了STEM课程纲要,进行了项目设计,当机立断地引进专业师资。从规划到建成运营,一个月;至今一年,这个课程已经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大亮点,除了小学五年级初中一年级全年级全员参与课程学习外,社团成果也非常喜人,机器人参加了亚洲赛区决赛;创新发明成果代表昆山获得苏州两个一等奖;物联网代表昆山获得两个全国一等奖。



如“资源教室”、“STEM科创中心”这样的课程中心,娄江有十八个,每个中心都是当下的热点、焦点,有的相当前沿、前瞻。从规划到实施,从课程纲要到实施方案,我都是系统理论学习、外出学习借鉴、依据校情建设、有效组织实施、阶段总结提升的一条龙“专业化服务”。“娄江课程”没有请什么专家来顶层设计,也没有请专家来过程性指导,我带领一帮人边学边干,边干边成,最后自己就成了一个“热点问题都知晓、疑难问题会破解”的杂家。


如果说成为“行家”“杂家”,我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那么做好一个“行家”,我是用情更用心,这就是专注、专心、专业,特别是力求“专家”般的专业。


有人把我办学的成功归功于我办学资源的丰富,甚至直白地认为就是认识的人多,认识的领导专家多,因此做事就好做,容易规划事,容易做成事,容易打开局面,容易肯定宣传。现实中,常常有人要求我帮一把,多多介绍领导专家,当我表示比较为难

时,往往不大理解,认为我只顾自己,自私自利,空有情怀,已经变了。


其实我没变,我也不是不想拉兄弟们一把,而是有时真的帮不了,因为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不一样,真的不一样。我处理问题往往是从专业内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从专业外的角度来盘算。


先说领导吧。领导手中有权力,权力就是资源。盯着这些权力与资源的人从来都不少,因此领导身边从来不少各种人。在其位谋其政,坐在校长的位置,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多的资源,是职分所在,因此,我当然也是围在领导身边的那一个。如何赢得领导的信任与帮助,我一不请客吃饭,二不送东送西,三不拉拉扯扯,就明着走一条正道:以能做事赢得认同;以会做事赢得信任;以做成事赢得信赖。做事的背后就是专业能力,我勤学善思,不但是学校管理,举凡与各级领导交流交往需要的重要议题,我都广泛涉猎进而深度思考,宏观视野与中观策略乃至微观方法都让我在表达意见观点时常常与众不同,久而久之就脱颖而出并形成一个“有见识”甚至“有思想”的好评价。



再来说说专家。专家是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知识分子的通病是清高与自傲,不少专家这两点也不能免俗。通过世俗化的交往,比如做酒肉朋友来建立稳定的联系,来得到专业化的支持,有时可以,但大概也不能长久,因为专家的专业功夫毕竟不是在饭桌上。功夫不在饭桌上,在那儿呢?当然在专业上,与专家最好的交往方式,我以为就是专业沟通,能够进行专业对话,能够找到专业上的契合点一起谋事做事,做成有专业影响的事。专家心中真正认同的人,应该是有一定专业能力与水平的人,有同路人的感觉,有同道人的感觉,如果有想见恨晚的感觉,就能一拍即合,当然就能携手做事,做得风生水起。


千说万说,无论领导还是专家,要真正的求得他们的肯定支持,最最关键的还是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还是自己成事的能力。领导可以照顾你一次,你事情却做得一般一般又一般,那当然就没有了第二次;专家指导你一回,你事无巨细都要靠着专家、赖着专家,那当然专家也会见了躲,从此对面成路人。这里特别要强调的,现在不少的领导就是专家身份,是功成名就如假包换的真专家,如果没有真正的专业沟通达成认同,在常规的工作状态之外,与这样的专家领导要搭上边,确实是可望而不可即。


一线工作的人,专业能力与水平可能不低,可是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理论性,比起真正的专家,那差距可不是一点点,那是皮毛与皮,那是瓶底水与瓶,那是学生与老师,因此扬长避短就极其重要。我的长处就是理论能够联系实际,能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核心问题,能提供实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因此,我这个行家要自己定好位,就是“学校问题系统解决的咨询师”“学校文化系统建构的规划师”“学校课程系统建设的指导师”。定好了位,练好了功夫,演好了角,就有了自己的舞台,就有了舞台上的位置。于是我就在那里,成为聚光灯下的那一个。



行有“获”,故我在


新教育是“行教育”,是行动就有收获的教育。我兴奋和欣慰的,是回顾五年,满满的都是收获,是远超期待,是喜出望外。


1、 三年圆梦想,千灯耀乾坤。


才到千小,我曾经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说过我的办学愿景,具体为六大心愿:


一是办成一所各级部门与社会各界都认可的新教育乡村“好学校“;二是学校综合考核成绩为全市一流;三是学校的办学成果登上江苏教育报的头版;四是一年一次省级项目创建或省级综合荣誉;五是举办一次省教育厅正式发文的省级会议;六是省内外的教育同行慕名参观交流。


当时大家都觉得这些愿景是海市蜃楼,异想天开。不要说三年一个任期,就是十年半载也未必变成现实。


岁月作证,新教育文化真是有魅力,新教育课程真是有力量。以“好”为核心,以北校区的“好美学校”、南校区的“好雅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用文化浸润人,用文化感染人,用文化引领人,用文化改变人,用文化发展人,全面促进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型,从原来的“强化管理推动型”转型到“文化建设成长型”。着力学校特色提升,从原来的“特色活动开展型”升级到“特色课程开发型”,“千小六艺”特色课程建设成就显著。



通过“转型升级”, 进一步整合优化了原有办学特色,在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上有新举措,在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上有新成效,在提升教育质量上有新进展,不断营造学校文化发展新的闪光点和增长点,全面开创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质与品位,“好学校”文化建设影响广泛。

2016年我作为昆山的唯一代表与乡村学校的唯一代表,参加了苏州市教育局的“好学校大家说“活动。面对苏州500所小学初中校长及各市区局长科长,与新苏附小、平江学校、张家港实小、常熟实小、太仓实小这些传统名校同台交流,我们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文化立校课程育人”的经验做法得到广泛好评,被大家赞誉为名符其实的“好学校”。


三年中综合考核成绩年年进步,2015年名列全市第五名,2016年名列全市第四名,前面是三所直属学校,这成绩是多么来之不易。



2015年“中国教师报”整版报道了我校的学校文化建设,2016年5月“江苏教育报”头版头条4000字长篇专题报道我校“如何用特色文化提升学校教育品质”;上海、浙江、四川、河南、甘肃,各大省级教育报跟踪而来整版专题报道。


仅仅2016年,千小就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教育先进集体”"WHO世卫组织健康场所” 、“江苏省健康教育金奖学校”、“江苏省红十字先进集体"“江苏省文化特色学校(复评)”。


2016年6月千小承办了江苏省小学特色文化建设推进研讨活动,这是近年来昆山所承办的省厅最高规格活动。分管厅长、处长;各大市分管局长、科长;一百零六个县市区局长会聚千小,如此高大上的会议由一个乡村小学全程经办,被行内人士称为一个“会议奇迹“。活动尽善尽美,真正圆满成功,展示了文化千灯的美妙美好,树立了昆山教育的正面形象。


酒香不怕巷子深,仅仅2016年就接待了上级各部门安排的外省教育团正式参观考察学习十多次。



2、 每滴都最美,娄江在远航。


我到娄江实验学校以后大力推进“二次创业”,从战略思维角度,不断总结思考,确定了“办适合教育,建文明校园”的办学理念与策略。思路决定结果,执行力决定成效。短短一年多,娄江呈现出勃勃生机,各项工作成绩喜人。


一是昆山市品质学校建设做示范。十大校园建设及节日活动已经辐射影响广大学校,综合考评初中由第六跃升第二,小学也提升了十名稳居优秀。作为昆山品质学校的代表学校教师节期间被宣传报道。


二是苏州市教育教学改革有动静。“九年制特教生资源教室项目”成功申报成为苏州市初中课程基地;“构建娄江“第三课堂”项目成功申报成为苏州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开拓了娄江以高端项目建设引领学校发展的新渠道。



三是江苏省教育教学改革有声响。我被选择作为全省十二个代表之一参加了省厅“适合教育”高端研讨会并主题发言,学校的经验做法也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宣传对象加以专题报道。


四是全国融合教育改革有声誉。九年制特教生资源教室项目在省内外影响不断扩大,领导专家越来越关注我校初中资源教室的标准化建设、课程建设以及随班就读学生的差异化教学等各项综合改革探索,“全纳娄江”也正成为我市全纳教育的一张名片。


从千灯到娄江,我只做了四年多校长,是一个做中学、学中做的校长;从千灯到娄江,我其实只做了两点:在千灯是“点石成金”,在娄江是“画龙点睛”。两所学校都有良好的基础,都是可圈可点,我只是适逢其时,用文化与课程“点”了一下,点出了两校的绚丽多彩,点出了大家的光辉时代。这是千灯人、娄江人共同的努力,这也是所有人共享的荣耀。而我是这份荣耀的得益人,“做千小文化的储校长”“做娄江课程的储校长”,这两个称谓已然成为我的另类专业头衔,我发自内心的珍惜与喜欢这样的头衔。



学校就是我最好的作品,千小的文化与娄江的课程就是我专业上最靓丽的名片。新教育人,千小文化,娄江课程:有了这些头衔,我此生足矣。


教育永远是我的事业,新教育永远是我的志业,而千小文化与娄江课程永远是我的专业。


离开千小时,我对全体千小人作了依依不舍的表白,我情不自禁地写道: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在千灯流下了汗水,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生命印记。千灯映照,我也成为一盏点亮人生的灯,是人生之幸,是人生之喜。如今我在娄江也任职期满了,月映千川,我也成为娄江一滴水,一滴力求人生最美的水,这同样是我人生大幸,是人生大喜。


教育的旅途中,我走过了千灯又走过了娄江,脚步匆匆,却印迹深深。我走过路过却没有错过一路最美的风景,蓦然回首,我依稀就在千小与娄江的风景中,我行故我在。


(文章来自娄江苏昆山江实验学校,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各媒体刊发须经作者同意。)




《守望新教育》特别链接——

[新教育真教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实验指南(2018最新版)

新教育实验十二个标志性项目成果——新教育实验:为中国教育探路

只有走进,才会发现

与美好相约同行——新教育实验历届年会掠影

一朵具体的花,远胜过一千种真理——榜样的力量

新教育能够提高教育质量吗?新教育实验是怎样促进教师成长的?——新教育实验十问十答

行动的力量——新教育十大行动的理论与实践

你有多专注,就有多自由

活出你想要的美好

新教育是什么?为什么? 有什么?怎么样?怎么做?——关于新教育实验的50个问答

2017年新教育实验大事实事掠影

2017年新教育实验第十七届研讨会年度盛典

2016年新教育实验十件大事        

2016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典

2015全国新教育实验年度盛

与黎明共舞,与经典相伴,与美好同行——新平台,天天都有新资源,新教育,天天都有新创造

如何实现生命的幸福完整?

......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