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60000!暨南的她凭什么这么优秀?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2024-07-12


学年平均绩点4.43

学年绩点、综测均位列专业第一

在六万名学生中脱颖而出

获得2022—2023学年度本科生国家奖学金

作为优秀学生代表登上《人民日报》


刘芸丽荣列100名本科生国家奖学金

获奖学生优秀代表之一


斩获30余项校级以上大奖

曾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金奖

第八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

第十五届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优秀奖

南风窗调研中国全国百强

挑战杯省赛二等奖

 

实践经验丰富

曾于新华网实习

曾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澎湃新闻

主流媒体发表作品30余篇

累计阅读量超过3000万

获暨南大学优秀学生记者

 

她就是

2021级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生

刘芸丽



怀揣对新闻的赤诚

看见多样人生


在初中语文课上,刘芸丽初次了解到记者这个职业。当时,老师在讲述《别了,不列颠尼亚》时提到,喜欢写作又想探索世界的同学可以尝试成为记者。正在听讲的刘芸丽发现,记者完美地结合了她喜爱的两种事物。老师这句话,像一把启迪的钥匙,让她推开记者世界的大门。


刘芸丽开始阅读记者类书籍,《看见》《一脚踏进央视》《白说》等都是她的“引路人”。她认为,其他职业大多是“平行状态”,但记者能与许多人“交集碰撞”,看见多样人生,引发无限思考。上高中的她在接受当地记者关于未来职业理想的采访时,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有一个记者梦”。后来,刘芸丽录取到暨南大学新闻学专业,如愿开启记者之路。


刘芸丽参与国奖答辩


大一时期,怀揣着对新闻的热情与期待,刘芸丽积极参加许多新闻类的学生社团。最开始接触到新闻实践的地方是新闻社,她在当中亲身体验采访写作等出稿流程。在一次人物稿采写中,刘芸丽结识了优秀的学长,并以推荐学生记者的身份见证了他斩获奖项的高光时刻。当刘芸丽获得荣誉时,学长也会发来肯定与祝福。“或许我们都是散落在暨南园的一个个星点,是采访将我们联结在了一起,相互闪耀。”


采访让刘芸丽遇见了更多充满生命力的人。在《新闻学生》中关于海南三亚“冲浪人”的深度报道中,她与组员采访了五位“浪人”,倾听了这群放荡不羁、热爱自然的人的心声,看见他们的人生。“浪人”的故事给她带来了震撼,“人生原来还可以这么过”,刘芸丽惊叹道,“远离钢筋水泥森林,在热爱的大自然里冲浪,与好友畅聊痛饮,也是一种活法。”这次实践让刘芸丽透过对话的窗户望到不一样的世界,使充满探索欲的她喜欢上了深度报道,更加期盼去与人交谈,感受并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刘芸丽生活照


大二下学期,刘芸丽在数据新闻大赛中关注到城中村纺织业的社会热点。在不可阻挡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城中村纺织业不得不流动迁徙。“速度即是生命”的纺织业的命运与生存状态吸引着刘芸丽,她开始着手调研,与组员们深入康乐村、鹭江村进行实地考察,采集一手数据资料。


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城市与学校的刘芸丽,在真正进入城中村,亲眼看见纺织工人的生活后,不禁感叹“这是一个巨大的奇观”。当时,刘芸丽与组员采访了二十多位纺织厂厂员。从对话中,刘芸丽得知,他们每天大多工作十四个小时,从早上八点到凌晨,一刻不停歇地产货,以此谋生,而拆迁转移将会给他们的生产造成巨大损失。聆听当地人的想法后,刘芸丽体会到实地调研、亲身采访的重要性,“只有把脚踩在泥土上,扎根大地,实地听取百姓诉求,作品传播更有温度。”


在实地调研中,刘芸丽与鹭江村的一个湘菜老板“混熟”了,湘菜老板常常邀请她吃饭。这让刘芸丽感到温暖,她想起一篇文章中的句子,“把城市比作丝绸的话,城中村像其中的褶皱,它藏污纳垢,但也让绸缎更加柔软,更加包容,更有烟火气。”


刘芸丽团队的作品《流转、迁徙与悬浮:城中村纺织业的命运》以实地调研的一手数据与采访信息为依据,将数据新闻和深度报道相结合,在众多作品中突围进入决赛,最终获得了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从小白到国金获得者

路上有自己、更有他们


“我把那天称为命运齿轮开始转动的时刻。”2023年4月12日,刘芸丽收到了一条来自指导老师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的邀请信息。“零竞赛经验”的她决定抓住此次机会,大胆一试。


刘芸丽参与暨南大学5A卓越引领之星答辩期间照片


肩负着第二负责人的重任,刘芸丽与队友们着手策划、准备项目。在导师的指引下,她逐步学着收集、梳理、整合竞赛材料,理清项目思路,制作路演答辩展示的PPT。他们的项目《薪传时光:数字公益传播赋能社会治理创新》选择了“红旅赛道”,以公益传播的方式为社区治理赋能。


竞赛之路充满坎坷与艰辛。当项目在校赛路演展示后,许多专家从根本上对项目提出了质疑。文科类项目缺乏过硬的技术壁垒,相对于有着数十篇论文和专利的理工类项目来说,这是天然的劣势。如何讲好项目的创新点,成了他们在竞赛之中思考呈现的重点。在指导老师和师兄师姐的指导之下,团队决定通过路演视频来讲好创新创业故事,同时通过扎实的案例呈现来凸显项目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获得了评委的认可。



在省决赛阶段,项目再次受到根本性质疑,评审人认为该项目选择的赛道与其本身关联性不强,建议他们更改赛道。团队再次陷入迷茫。当时,是刘芸丽的学姐学长和导师“拉了他们一把”。具有丰富竞赛经验的师兄师姐与导师针对项目整体情况进行宏观把控,对其中的不足给予指导,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于是,刘芸丽重振信心,带领团队改进项目,继续摸索出合适的道路。她不断地收集筹备比赛材料,做好每个细节,准备好每一个答辩问题,一步一步地打磨项目。为了进击国赛,刘芸丽经常修改PPT、准备路演讲稿至凌晨四五点。一次,她在凌晨三点才完成项目当天筹备任务,而六点要赶去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实习。满满的日程表压得刘芸丽几乎喘不过气。但一想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与大家的信任,她便强忍困意,克服疲倦,“特种兵式”地筹备项目。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是我在竞赛中收获到的‘革命友谊’!”刘芸丽通过比赛与队友相识,两人常一起熬夜修改项目材料,改着改着,便“改出感情。”她们相互支持依靠,陪伴彼此度过最艰难的时期。


在前期修改过170版PPT与经过二十多次路演后,刘芸丽与陈嘉瑞师兄代表团队与学校,站上了“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赛的舞台。前期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为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终,评委给出的分数远远超出了预估水平,他们代表暨南大学突破性地夺得了国赛金奖!


以“准记者”身份

在热爱领域闪闪发光


担任班级学委的刘芸丽学年平均绩点达4.43,核心课程成绩90+,大二学年专业成绩与综测均排第一。


在课上,刘芸丽与同学结伴坐在课室第一排,及时与老师互动,提高课堂注意力。在课后,她阅读新闻类的文献期刊,增加知识储备。对于课程论文,刘芸丽将“新闻人”捕捉新鲜、追求真实的精神运用其中。她在选题方面下功夫,找寻新颖且有意义的方向。在论文材料准备方面,她不局限于网络查询,而是亲身去采访搜集信息、爬取一手数据资料,加上自己的案例剖析与“实打实的想法”,做出别出心裁的论文。


刘芸丽进行新生创新创业意识讲座分享


除了在课上学习新闻理论,刘芸丽也在《深度训练营》中学习如何制作优质新闻,近距离观察新闻生产的后台。她参与线上专业记者的讲座培训,积极与各大主流媒体记者对话。其中,在做“记者在震区”的报道时,刘芸丽与在土耳其震区做过现场直播的记者进行交谈。刘芸丽认为,对记者而言,去地震现场是非常吸引人的,“既然目前没有机会,就听听前线前辈的心声感受,向优秀媒体人学习”。为期一年的刻苦训练中,刘芸丽的新闻素质能力不断精进,产出许多优质报道,获得了“年度优秀实习生”“最佳业界互动奖”“优秀记者手记”等奖项。


前期打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刘芸丽又前往“新华网”等媒体进行实习。作为一名“准记者”,她将新闻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刘芸丽出色的表现使她获得更多宝贵的实习机会。去年6月,刘芸丽以“准记者”身份报道高考,跳脱出学生视角,“我看到另外一个全新视角,这是很神奇的。”在新华网实习阶段,她参与了“全国科学家教育暑期学校”中小学教师培训开班仪式,采访了演讲者杨利伟院士。她感慨道,“小时候的英雄从课本里走了出来。”在成为记者的路上,刘芸丽看到许多不一样的人和事,见到世界的不同面,拓展着她想象力的边界。“这是我超级喜欢的事情,也能给自己的人生添上丰富的注脚吧!”


刘芸丽在朋辈分享会进行经验分享


刘芸丽一直想做的也在做的是,以记者的身份,去谛听社会中不同状态与职业的人内心想法及看待世界的方式,用自己喜欢的写作记录下一切。富有新闻热情与人文情怀的她将继续奔赴新闻理想与热爱,感受芸芸众生,构筑多彩人生。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采写 | 新闻社 林子琪

(采写指导老师 | 苏倩怡

图片 | 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 刘雨涵

校对 | 陈国琼

初审 | 李梅

复审 | 苏运生

终审发布 | 陈龙



投稿邮箱 | 151876960@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孩子在暨大,不知道过得怎么样?”

《暨南大学章程》发布!

点亮“赞”“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