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捷报传!暨南成果又上新!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2024-08-23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暨南师生 不断突破

在科教领域大放光彩!


暨南大学两个项目入选

教育部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入选名单,我校共有两个项目入选。


入选名单(来源:教育部官方网站)


其中,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曾庆慧主持的“聚力追光”思政教育工作室入选2024年度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珠海校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王佩佩撰写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构建实践与思考——陪伴学生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案例入选2024年度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2019年以来,我校连续六年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有关项目,获奖数量8项,位居广东高校前列。


在本次评选中,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00个项目入选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典型案例,80个项目入选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


暨南大学出版社两个项目

获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立项资助


近日,国家出版基金规划管理办公室发布《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评审结果公告》,暨南大学出版社申报的“近现代侨批、侨汇与侨乡经济社会研究丛书(第一批)”“多元一体视域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丛书(第二批)”2个项目均获批立项。


“近现代侨批、侨汇与侨乡经济社会研究丛书(第一批)”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广东省侨务资源优势,以侨批、侨汇为切入点,基于田野调查和海内外丰富的原始文献,从多学科视角研究华侨华人与侨乡社会的互动,论述华侨华人跨国侨批网络的建构和作用,展现近现代华侨华人的发展轨迹,推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与拓展。

“多元一体视域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丛书(第二批)”是一套较为全面反映中国各民族文学文本表述和理论建构的多民族文学研究丛书,汇集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暨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在内的诸多中青年学者的学术成果,内容涉及少数民族作家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等方面。丛书全面立体审视了中国当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状况,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建构提供更为具体、翔实的文学、文化事实层面的支撑。该项目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成熟一批、推进一批”构想,力求充分展现我国各民族文学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国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暨南大学教师信息化教学作品

在第二十七届全国师生信息素养

提升实践活动中荣获佳绩


近日,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发布《关于总结2023年全国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第二十七届教师活动)参与情况的通知》(教技资〔2024〕3号),我校足额推荐5项作品全部荣获佳绩,3项作品被评为典型作品、2项被评为研讨作品。



本活动由教育部直属单位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是提高全国教师数字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项全国性交流活动。自首届活动开展以来,我校积极推荐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工具(课件)、网络课程、精品开放课程、微课和信息化教学课程案例等作品参与活动,成果丰硕。



张冉妮荣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近日,教育部公示了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单元”评审结果。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冉妮老师作为广东省“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唯一代表,荣获《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本科组全国一等奖。



本教学展示活动由教育部主办,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是列入《教育部评审评估和竞赛清单》的重要赛事,也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而举办的高水平专项教学展示活动。广东省教育厅和学校高度重视此次竞赛,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师发展中心在赛前精心组织,同时聘请了校内外专家指导团队专门指导,联合进行精品打造。


张庆丰参与完成科研成果

在《Nature》在线发表


近日,巴黎天文台学者领导的国际团队揭示:土卫一冰层下有一个年轻的海洋!土星的卫星土卫一是否有地下海洋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张庆丰副教授参与巴黎天文台著名学者ValeryLainey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基于高精度Cassini天体测量数据使用动力学模型对土卫一的内部结构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土卫一的冰层下有一个全球性海洋,这个海洋起始于地下20-30公里处,其诞生很可能不早于2000万年前。


土卫一内部截面示意图

不同于其他已经探测到的星体上的海洋,土卫一的海洋是年轻的,形成不久的。这一发现让土卫一成为了研究冰冻星球中水与岩石相互作用演变过程的独特场所。该研究为人们探索地外生命开辟了更广阔的视野。研究还表明,高精度的天文测量数据对理解天体的内部结构是重要的。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张庆丰副教授参与了该工作,提供了相关Cassini天体测量数据。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975-9

巴黎天文台IMCCE中文版解说视频链接:

https://astrotube.obspm.fr/w/7xYpW1yMeuU64maMba84tM


关柏鸥/张宏团队合作

Advanced Materials发表

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检测研究成果


近日,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关柏鸥教授团队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张宏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Quantitative Assessment of Fungal Biomarkers in Clinical Samples via an Interface-Modulated Optical Fiber Biosensor”的最新研究成果,关柏鸥教授、张宏教授和黄赟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暨南大学博士后陈鹏伟、博士生吴昊天、博士后赵亚婧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该工作由暨南大学独立完成。



以念珠菌为代表的侵袭性真菌感染致死率高,血液菌落培养作为现有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受限于报告输出周期长而易延误治疗。因此,亟需开发准确、高效且经济友好的早期床旁检测技术。暨南大学关柏鸥教授、黄赟赟教授团队与附属第一医院张宏教授团队合作,在研究中打造医工联合,共同攻克侵袭性真菌感染检测的临床难题,提出纳米等离子体界面增敏的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器,利用界面的折射率敏感区间调控和倏逝场能量增强功能,实现对侵袭性真菌感染标志物的早期检测。该成果将目前真菌感染的检测时间从24小时缩短至30 分钟,为临床开展及时抗真菌治疗提供了关键时间,能有效减轻偏远贫困地区病患因延迟诊断造成的痛苦。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特支计划本土团队项目、广州市市校联合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ma.202312985


杨先光/陈明合作

在Aggregate发表封面论文


近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纳米光子学研究院李宝军教授团队杨先光副教授与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陈明副教授合作,借助光波导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在聚集诱导发光(AIE)微纤维上成功实现了白光发射,相关研究成果以“Light-up the white light emission in microscale with a superior deep-blue AIE fiber as wave-guiding source”为题发表在WILEY旗下国际著名综合性学术期刊Aggregate(影响因子18.8)并被选为封面。论文通讯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和暨南大学李宝军教授、杨先光副教授以及陈明副教授。



开发在聚集态发光效率高、发射谱带窄以及稳定性好的蓝光材料挑战与机遇并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杨先光副教授与陈明副教授合作,基于TPP核心分子,通过在其结构上衍生甲氧基,设计出一种新型深蓝光AIE分子TPP-4OMe。团队通过优化涂覆绿光和红光AIE分子的比例,实现有源光波导远程激发的白光发射,其色坐标为(0.33, 0.35),与国际照明委员会提出的标准白光色坐标(0.33, 0.33)非常接近,为微米尺度提取物质信息和增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提供有力的工具。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项目、深圳市功能骨架材料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gt2.453

封面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gt2.554


郭团/师蕾/毕伟团队合作

在Advanced Science发表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检测研究成果


近日,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郭团研究员、药学院师蕾教授、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毕伟主任医师合作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AdvancedScience》上发表题为“融合等离子体共振光纤传感与微流控芯片集成技术实现阿尔茨海默病多种标志物蛋白分子的高精度测量”的最新研究成果,暨南大学博士生祖丽娇、王溪铖、刘鹏和硕士生谢继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为郭团、师蕾、毕伟以及意大利科学院Francesco Chiavaioli研究员。该工作由暨南大学及其附属第一医院、意大利科学院、哈佛医学院团队合作完成。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作为老年人最为常见的痴呆类型,发病率不断升高。发展精度高、操作简便、用时短的AD疾病标志物检测技术,已成为各国争相发展的研究方向。暨南大学医工联合研究团队自2018年开始,持续联合攻关这一难题。联合团队设计研制出面向AD早期检测的倾斜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并结合微流控技术,实现了对AD不同病程阶段产生的不同形式Aβ蛋白(单体和寡聚体)的高灵敏区分检测,为AD的早期发现、不同阶段病情鉴别以及治疗的康复评估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方法。



郭团课题组长期聚焦于先进光纤传感器在生物医学与新能源安全检测的机理创新与技术应用研究,在生物与能源领域发表Nat. Commun.(4篇)、Light Sci. Appl.(4篇)、Adv. Opt. Photonics、Energy Environ. Sci.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入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先后荣获IEEE仪器与测量学会科技奖和最佳应用奖,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项目、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前沿新技术项目等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308783


李海川Communications 

Physics发表电学微腔非线性

研究方面相关论文


近日,暨南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光电工程系微纳光电信息与生物传感团队在电学微腔中的非线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由2021级本科生李海川在陈雷副教授的指导下完成,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的一区TOP期刊Communications Physics,李海川为第一作者,陈雷副教授、刘贵师副教授、罗云瀚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传统非厄米物理中,奇异点(EP)尤其是高阶 EP的分叉现象,可以放大传感灵敏度,是近期计量学的研究热点。但是,这种方法的高灵敏度以系统的鲁棒性为代价。为了突破该约束,光电系陈雷副教授与本科生李海川团队成员转变研究思路,在电学微腔体系引入了四波混频式非线性,实验观察到六阶非线性诱导的低阶EP的四波混频式分岔。这一新现象将传统EP分叉获得的灵敏度放大了十一倍,同时保持了系统的自由度,不再以系统的鲁棒性为代价。研究将EP简并提升的范围扩展到非线性,为新一代可穿戴民用、单兵电子装备提供了关键器件。


实验观察六阶非线性诱导低阶EP的四波混频式分岔现象


该研究工作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和广州市等科研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

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5-024-01609-6


赖兆荣课题组研究成果

被人工智能CCF A类国际顶级会议

IJCAI 2024录用


近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广东省数量金融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智慧教育研究院赖兆荣课题组撰写的论文“A De-singularity Subgradient Approach for the Extended Weber Location Problem”人工智能领域CCF A类国际顶级会议IJCAI 2024录用。其中,暨南大学为第一单位,数学系教师赖兆荣为第一作者,计算机科学系教师吴小天、方良达、鹏城实验室助理研究员陈子良为合作作者。



扩展的韦伯区位问题是一个经典的运筹优化问题,最近在几个机器学习场景中激发了一些新的研究。然而,大多数现有的算法(例如广泛使用的迭代Weiszfeld方法)在损失函数的幂1<=q<2时,可能会陷入在数据点的奇异性。课题组建立了一种去奇异性的次梯度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修正之前一些关于Weiszfeld算法的证明的不完整陈述。此外,课题组推导出了一个新的理论结果,即在最小值点是奇异点的特殊情况下,迭代序列能获得超线性收敛。课题组在一个真实的机器学习场景中进行了大量实验,结果表明,幂次q(1<q<2)在某些情况下比幂次1和幂次2更有优势。因此,去奇异性的次梯度方法有助于推进扩展的韦伯区位问题的理论和实践。


该研究成果依托于广东省数量金融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数量金融大数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费、粤港澳智慧教育联合重点实验室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项目的资助。


黄书强课题组

国际知名期刊TKDE发表论文


近日,暨南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黄书强教授课题组在数据挖掘国际知名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Knowledge and Data Engineering(TKDE)上在线发表题为“Online Feature Selection with Varying Feature Spaces”的学术论文。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博士生卓胜达为第一作者,黄书强教授为通讯作者。



论文充分考虑现实数据流所存在的衍变性、关联性和异构性等问题,着重研究数据采样、传递及学习过程,旨在挖掘异构数据分布空间的关联与衍变,最终为动态不平稳、数据不完备、模型实时更新等情形下的人工智能模型学习提供稳态、高效方案。论文探讨了不同衍变机制下的特征适应表现,包括在不同衍变模式以及概念漂移下的适应权衡。研究结果充分揭示流式数据场景下异构数据间关联策略方式和关键核心特征选择的方案。论文相关工作可在网络流量的实时传输分析等复杂多变场景下实现了关键特征的筛选,以保证下游任务模型的高效率和高精度。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重点实验室项目、粤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联合实验室项目以及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ieeexplore.ieee.org/abstract/document/10473703



一路生花 硕果累累!

祝贺暨南师生!

祝贺暨南园!





-暨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 THE END -


来源 | 暨南大学新闻网

编辑 | 刘亚明 刘雨涵

校对 | 陈国琼

初审 | 李梅

复审 | 苏运生

终审发布 | 陈龙



投稿邮箱 | 151876960@qq.com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回顾往期精彩

4次世锦赛摘金!23岁暨南的她,漂亮!

‍‍

这条路,是通向世界最好的路!

点亮“赞”“在看”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暨南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