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4+17=满满的爱!

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 2022-05-05

暨南大学

公众号ID:jinandaxue1906

关注


TA是学子心中的师德楷模

TA的格局让很多人敬仰

TA用行动诠释了人民教师的使命担当


12月3日,学校召开 “淬炼师德师能,践行育人使命”主题征文及微视频表彰仪式暨师德师风建设研讨会。


此次表彰仪式

共有24篇征文、17个微视频作品获奖

怀着对恩师的浓浓敬意

带着对学生的殷切关怀

展现着师风师德建设的精彩风貌


 一起来看获奖名单! 




跟随官微君

一起来看看这些获奖作品吧!


 微视频类 


一等奖作品


《不忘初心,淬炼师能,立德树人,薪火相传!》

(理工学院党委)

“更快、更强、更精密”,这是实验室的一种日常:充满科技的美感。而这份关于科学的浪漫,并不只是你所看到的趣味和先进,更多的是转身后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和枯燥繁琐的反复实践,正如激光原理与技术的老师朱思祁所说:工科人就像激光一样,只有更纯粹,才能更强大,只有经过千锤百炼,耐得住铁杵磨针的寂寞,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科人。


一、二等奖作品


《红色血液,薪火相传》(一等奖作品)

(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党委)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三代血液人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共同诠释了“四有好老师”、践行了“四个引路人”的使命情怀。在创建“健康中国”的时代背景下,暨南大学基础医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的全体教师们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俯首耕耘,在传承红色精神、造就新鲜血液的道路上永不停歇。



《2020“我最喜爱的化材教师”——淬炼师德,践行育人》

(化学与材料学院党委)

“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教会学生课本上的东西,而是引导和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作为一个老师,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老师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榜样。”


尊重学生,用心关怀,以同理心与学生相处,化学与材料学院的老师始终秉持随堂潜入、润物无声的原则,将对学生的关怀和爱播撒到每一处。



《用心育桃李,乐业铸师德》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委)

暨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一直以来注重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传承师德风尚,是计算机人不变的信念;续写知行育人,是计算机人无悔的追求。恪守“忠信笃敬”之校训,落实“立德树人”之根本,计算机人在不断开拓与创新中,踏着前人的足迹让“师德”薪火相传。 



《中医<师说>》

(中医学院党委)

明清思想家孙奇逄曾有言:教人读书,首先要使受教育者为端人,为正事。无论是耄耋之年的退休教授,还是中坚力量的研究生导师,朝气蓬勃的新任教师,无不恪守师者之使命和担当。


二十载栉风沐雨、砥砺奋进,中医系自1999年建系以来,学院全体教职工不忘初心,将师风师德建设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中流砥柱、研思力量。



《以师德育学生之德》

(国际学院党委)

师爱比天容万物,师德为地育群芳。以师德育学生之德,以高尚德道德情操感染学生,以父母对孩子般德关爱之心爱护学生,以渊博的学识以及良好的教学能力引导学生,这是国际学院教师对师德的理解,也是他们所付出的行动。


二十载久耕不辍,兼顾教学和行政事务,他说“只有跟学生在一起,才感觉自己是个老师”。



《践行初心展师风,服务一线担使命》

(番禺校区党工委)

暨南大学番禺校区有这样一支队伍,用自己的行动践行贯彻着师德师风。他们忙碌的身影遍布校园,身体力行地处理着众多繁杂的工作。新冠疫情期间,他们坚守岗位,为暨南人提供后勤保障;新生报到之时,他们以生为本,关怀备至,赶赴迎新一线。他们来回穿梭的身影,在暨南园,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我是辅导员》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

“工作繁忙,却能够与学生们共享快乐;日常加班,却能够成为学生们四年生活的领路人;即便前一秒被学生气到吐血,后一面也能够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最重要的是,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奋斗,而我有幸能够成为他们奋斗路上的一座灯塔。



影像能直击心灵

文字能发人深思


 征文类 


一等奖作品:

大气学养、经师人师

           ——记我的博士导师饶芃子先生

朱巧云

(暨南大学文学院)



向上滑动阅览

《周书》有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而饶芃子教授不仅是一位精于学术、勤于教学的经师,也是一位乐于育人、善于传道的人师。她勇于开拓,著述丰宏,是全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享有国务院颁发的突出贡献专家特殊津贴,荣获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称号、“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等;她的研究生教学先后三次获得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她有着出众的领导才能,曾担任过暨南大学副校长,也曾是中共广东省委第六届候补委员、广东省第八届人大常委,还曾担任多种社会兼职;她享誉海内外,曾获得“全国先进女职工”、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及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她的名字,被列入香港、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美国名人研究所等多家名人录。


1990年,钱谷融先生在给饶老师的《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一书写序时曾说:“芃子女士不但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她同时还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工作也很出色。像她这样在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各方面都很有建树的人,在我们同行中是很少见的,所以尤其值得称道。”这是钱老先生对饶教授由衷的赞誉,也是熟知饶教授的所有人的共识。

 

滋兰九畹、树蕙百亩的老园丁


与学者、副校长等身份相比,饶先生更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师身份。有一次她接受采访,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便是:“我是一个老园丁。”在2007年12月12日暨南大学举行的“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饶先生动情地说:“我人生中最明媚的春光在讲台上,最有活力的形象是学生的形象。我深知自己是平凡的,说到底,我只是学生们的老师。”


在很多场合,她都谈到学生之于她的意义,她说:“我从来不把学生当成人生旅途中匆匆的过客,而是把他们当成我学术生命、情感生命的一部分,我把学生的成功当成自己学术生命的延续,当着自己生命中的快乐之源。”“我常常把新生入学比喻作春天的播种,学生毕业比喻作秋天的丰收。播种时有期待,丰收时有喜悦。期待和喜悦都是发自我内心的爱。”“学生毕业了,我心中有秋收的喜悦,但也不无离别的忧伤。”


饶芃子先生从教六十多年,教授了29届本科生,培养硕士生35人,其中港澳硕士8名,马来西亚留学生1名,培养博士生57人,其中港澳博士4名,韩国留学生1名。她的学生遍及海内外,无论离开学校多少年,无论身处何处,他们都会记得影响自己一生的可亲可敬的饶老师。


在2005年饶先生七十华诞时,她教过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等都纷纷写诗文祝贺,集成《正月十五》。原暨南大学副校长、华侨大学校长贾益民教授在该文集的序中说:“将近半个世纪以来,先生教书育人,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如今年至七秩依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为学术的薪火相传忘我地工作,给我们以榜样,给我们以力量。她,值得我们敬仰,值得我们书写,值得我们颂扬。所以,这本文集的出版,其意义不仅在于祝贺先生七十华诞,更在于弘扬师道,示范后学。”


诗文集中,学生们深情地诉说着他们与饶师的缘分、情义和故事,生动地再现了不同时期的饶老师形象。1963届毕业生香港诗人李大洲(秦岭雪)在《听饶师讲演》一诗中写道:“激浪清流汇大川,珍珠迸出彩光园。征帆一路开新境,皓魄高寒凝夕烟。”1964届毕业生曾任汕头市文化局局长的方烈文写的《破阵子》云:“日暖归湖芃长,风吹意水潮生。康乐追寻文学梦,南暨躬耕半亩情,饶门百万兵。 心似星光闪烁,步如少女轻盈。七秩挥旗人正健,巨著斑斓事旦评,前瞻不计程。”1998届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刘绍瑾教授《满庭芳——贺饶师芃子七秩华诞》上阙写道:“学界宗师,教坛懿范,韵姿驰美士林。树兰五秩,桃李盛彬彬。力倡诗学比较,迄今岁,硕果纷陈。更怀抱,伏枥壮志,海外写篇新。”

2011年教师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登门看望了饶芃子先生,向她致以亲切问候,并关切地询问:“怎么给教师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我想听听您的建议和意见。”饶先生谈了她的几点想法,汪洋听后,强调要为教师创造凝心静气钻研学问的环境,饶先生感叹到:“这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饶先生是暨南大学的一面旗帜。她对学术的热情,对教学的强烈责任感,对学生深沉的爱,影响着一代代学子,也成就了她作为一名教师的辉煌。

 

严谨负责、恩逾慈母的“另类”导师


饶先生对自己、对学生都是“严”字当头,严在治学,严在做人,这是她的同事和学生公认的。在课堂教学上,饶先生从不马虎,如遇有事不能上课,都要向系主任请假,并找机会给学生补课。出差到港澳,也要找空隙为那里的学生上课。1995年冬天,饶先生到澳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日程安排的很紧,只有一个晚上自由活动。在澳门大学工作的李观鼎,是当时饶教授的在读博士生,他得知后,便约饶教授去欣赏澳门小城旖旎迷人的夜景,但她却说:“抱歉得很,今晚已经安排了,要给两位本地的硕士生上课。”事后,这两位硕士生告诉李观鼎,饶教授不辞疲惫地晚上为他们授课,“那是老师心疼我们,让我们少跑一次广州,好省下时间多读点书呀!”这在饶先生是很平常的事,但于平常中,我们见出了她治学为师的严谨态度。


学生交来的每一篇文章,饶师都认认真真地看,无论是遣词造句、构架条理还是观点结论,都不轻易放过。而一篇文章修改三、四次是经常的事,每一次饶师都耐心细致地评阅。学生的文章上留下了饶先生圈圈点点的笔迹,其中无不渗透着她的心血,闪烁着她的智慧光芒。至今我还保留着读博士时饶师批改过的所有文稿,每次看到老师的笔迹和建议,总是那么亲切、感动。我钦敬老师的耐心细致,也被她严谨的学术态度深深折服。2002年5月,饶老师到北京开一个重要的会议,临走时带着即将毕业的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草稿,她利用会议休息的时间为学生修改论文,并用手机打电话告诉学生修改意见,让他拿出论文,饶师在电话的那边说着,学生在电话的这边改着,他们的通话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想象着那个场景,是多么感人肺腑!这样的导师实在不多见!饶师属于“另类”的导师。


为了增长学生的见识,饶师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国际、国内相关的高层次的学术研讨会,使学生有机会“吃百家饭”,向更多的专家学者请教。2002年10月,饶师带领几个博士生和硕士生到上海参加海外华文文学学术研讨会。会议闭幕式上,作为中国海外华文文学学会的会长,饶先生做了总结发言。晚餐时,她发现自己的两个博士生和一个硕士生没有来,询问其他的学生,才知道他们连闭幕式都没有参加。饶师很生气,立即给那三个学生打电话,语重心长地说:“今天,即使不是我做总结发言,你们也应该来参加闭幕式!”接电话的学生并没有领会她的意思,一再说:“饶老师,对不起!”饶师却说:“你们这样做,不是对不起我,而是对不起你们自己!”饶师的一席话,深深地印在这几位学生的心中,他们真正体会到了饶师治学的严谨,也为辜负饶师良苦用心而自责,并以此事来警示自己。


饶师的“严”是很出名的,与她接触过的人,都有很深刻的体会,但饶师的慈爱也如缕缕春风,温暖着身边的人们。饶师为人热情,充满爱心。学生生活有困难,她慷慨解囊;学生夫妻感情不合,她化解调停;学生的毕业分配、爱人调动、子女升学等等,诸如此类,饶师莫不记挂在心头。饶老师帮助过的人,除了学生,更多的是她身边的同事、朋友等,她总是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饶先生的学生多次写到她对学生的爱。1997届的博士澳门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李观鼎教授曾说:“爱,对学生的爱,可以说是她各种情感和情绪的源头。希望也好,失望也好;喜悦也好,烦恼也好;快乐也好,悲伤也好;幸福也好,痛苦也好,莫不源于此。”同届博士中山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林岗教授说:“饶师关怀学生的成长,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这些关爱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指导,而且也是学术机会的奖掖和提携,甚至包括生活方面的关怀。”饶教授情系弟子,像一位母亲一样,关爱着每一位学生。1988届硕士旅居美国的曹文静曾说:“饶老师是我心灵上一幅永恒的画卷”,“离开她,总有一股离开母亲的感觉”。1999届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王列耀教授说:“她对每一个学生都如同‘家长’一样,希望为他们每人,都营造出一种‘到家’的氛围;希望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一种‘到家’的感觉。”


饶先生培养的博士张瑞德,因患癌症,英年早逝。在他生前病重时,饶师除了写信鼓励他战胜病魔外,还在学生中发起募捐,为他争取医疗福利,多方帮助他。他生前所写的《永远不会忘记的爱》,记叙了饶师对他的呵护和关爱。他说:“记得,我手术后,第一个从广州打来电话慰问的是饶老师;第一个从广州写来信,寄来钱的是饶老师;1997年元旦前,我收到的第一章贺卡又是饶老师寄来的!”饶师“有一颗年轻的、火热的爱心,她爱她的教学工作,爱她的科研,爱她的事业,爱她的学生,她是全身心投入,全身心释放,全身心创造。爱心使她自己获得了辉煌的成就,爱心也使她培育了满天下的桃李。”


这些点点滴滴的爱,已经汇聚成一条爱的河流,在每一个学生心中流淌;这些爱的音符,已经谱写出一首首动听悦耳的爱之心曲,在学生中间传唱。

 

 “大气学养”、“清清如水”的精神楷模


饶先生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人。她为人处事的正直真诚、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事业的执着奉献、对学生的无私关怀等等,都是其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体现。香港作家蔡益怀跟随饶先生七年,读完硕士、博士,在他的心中一直牢记着饶师的一句赠言,即“名利场上,淡泊一点;是非场上,超脱一点。”他说:“于我来说,饶教授已不再只是我的学术导师,还是我的精神导师。”正是饶先生对名利的淡泊和超脱,赢得了人们尊敬,吸引着海内外求知问学的莘莘学子。


对学生人格和人品的培养是饶师经常强调的重点。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饶教授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不仅是学术上的,还应该是人品道德方面的培养,即使是研究生、博士生也不例外。”“我对学生的人品要求很高,在我看来,人格是做人的底座,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曾遇到许多非常出色有才华的人,但他们最后都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在学术上获得大成就,这主要和本人的品德和性格有关,有的人虽然很聪敏但容不得别人,或对自己的估量过高,有的则缺乏自信。我认为,人要成功最起码要是个正直、诚信的人,还要有健康的人格,懂得自尊、自爱和自信,这是我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的品德和情商的培养一直是我教育学生的一个重点。” 1999届博士深圳大学的钱超英教授深谙饶老师的教学理念,他说:“我最想强调的是:饶老师把学生作为事业伙伴,并非只凭一种‘职业性的微笑’,而是着意于在师生团队中培育‘人化’的思想、感受空间。”


饶先生时常教导学生“做人、做学问要大气学养”,“做人要清清如水”,“要容得他人的好”,要做一流的人,全面地开发自我,治学与做人要兼顾。“人格、文章、人品文品,是统一的,人品是文品的根基。”“人格的完善是一辈子的事情。”“能够全心投入自己的学术研究,不要急功近利,对大到社会、国家、民族,小到人生,都应有一种终极关怀。”“现代人的成功之路:诚信、上进、团队精神。诚信是道德,上进是追求,团队精神是彼此的配合、协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爱”等等。这些精妙语录是饶先生对自己人生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


在她76岁的时候,为了中文学科的发展,受托领衔获批了暨南大学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她夙兴夜寐,不辞辛苦,即使在病榻上,也不忘看稿子,谈课题,令人动容!项目顺利结项,她倍感轻松,为自己终不负重托而欣慰。饶先生为学术创新、学科发展、学校声誉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晚学后辈,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2002届博士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傅莹教授跟随饶老师多年,她说:“每每自己迷茫低落的时候,只要去到老师家里,就会被老师的热情活力和冲劲所感染,对一切充满希望和信心,犹如特效药一般神气。得到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和思想的碰撞,还有对生活的激情与信心。”林岗教授在记叙饶老师的文章中说:“我有幸跟随饶师治学,慢慢理解了饶师温润而亲切的‘学问的德性’。它是我们晚辈学人应当学习追慕的,我自己是虽未能至,心向往之。”


饶先生是我们学习的精神楷模。



二等奖作品: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

——詹伯慧先生师德师风侧记

刘新中

(暨南大学文学院)



向上滑动阅览

“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是饶宗颐先生学艺兼修的对联,它反映了饶宗颐先生跨越古今、兼通中外的学术定力和追求。任何一个有巨大影响的学者,都会有继往开来的学问,也有桃李芬芳的教学事业。他们更是将自己的研究和教学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回应时代要求,解决现实问题,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升研究、教学的品质。


著作等身,桃李天下


詹伯慧教授,1931年生,广东饶平人。1953年毕业于由王力教授创办的中山大学语言学系。师从中国语言学大师王力教授和著名方言学家袁家骅教授。历任武汉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30年,1983年调入广州暨南大学任教授,1985年任暨大复办后首任文学院院长,兼任汉语方言研究室主任(1994年更名汉语方言研究中心)。现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兼任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名誉教授。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办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建立第一个博士点——现代汉语博士点。1991年开始招收攻读汉语方言学博士研究生。迄今詹教授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9人。1994年我国首批5名攻读汉语方言学的博士研究生毕业,获授博士学位,其中出自詹伯慧教授门下的就占了4位。如今詹教授的门生都已成为汉语方言学界的骨干力量。语言学界把这支富有活力的汉语方言研究团队戏称为“詹家军”。这正是詹先生通过教书育人、注重团队建设的成果。


詹伯慧教授从教67年来(1953-2020),在汉语方言、汉语辞书、汉语应用和汉语规范等领域做了大量的研究、教学工作,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早年参加由北京大学袁家骅教授主持的《汉语方言概要》的编写工作,负责编写粤方言和闽南方言两章,约占全书50万字中的.三分之一。此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论述汉语方言的著作,在海内外学术界影响很大。他在辞书的编纂方面也卓著成绩,曾担任《汉语大字典》编委多年,主持该字典的收字审音工作。他还是《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方言分科的副主编,撰写了许多方言方面的条目。2013年冬他以82高龄接受学校返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方言学大型辞书编纂的理论研究与数字化建设”,以首席专家身份负责主编465万字上下两卷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这部被誉为汉语方言学史上一座丰碑的《汉语方言学大词典》于2017年出版问世,受到广泛赞誉。先后获评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一等奖(2019)、中华优秀出版物(2020)、国家教育部第八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20)。詹教授屡屡应聘到境外一些著名的学府讲学。1980年至1982年,他作为我国教育部推荐的首位学者受聘到日本东京大学讲学两年,为中日两国语言学界的学术交流开了先河。他的《现代汉语方言》一书被译成日文在东京出版,当年听他讲课的日本学生,如今大都已成为日本汉学界的知名学者。此后詹教授先后在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1990)、新加坡国立大学(1998)、美国加州(柏克利)大学(1998)、香港大学(1986、2000、2004-2017)、香港中文大学(1987、1992)、香港科技大学(2005)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1995)等著名学府担任客座教授或开设讲座。他所授的课和他所作的学术讲演都给听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詹伯慧教授已刊著作逾40部,发表论文逾400篇。先后出版过《汉语方言文集》(日本东京龙溪书舍,1982)、《语言与方言论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方言 共同语 语文教学》(澳门日报出版社,1995)、《漫步语坛的第三个脚印——汉语方言与语言应用论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增订本2006)、《詹伯慧(1953-2008)語文評論集》(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詹伯慧自选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5)等六部个人论文选集。他还主编了一套通俗性、应用性的《大家小书》,他自己的《语文杂记》(2010)作为首册出版。他主编的广东省社会科学“七五”、“八五”、“九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成果《珠江三角洲方言调查报告》(三卷本,1987、1988、1990)、《粤北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1994)和《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1998)等多次获评为国家教委和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他主编的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获评为国家教委第三届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由他主编、粤港澳三地一批粤语学者共同编纂的《广州话正音字典》以及由他主编的《广东粤方言概要》在2002年相继出版,受到学术界的好评。《广州话正音字典》为我国第一部方言正音字典;《广东粤方言概要》于2005年5月荣获广东省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政府奖),是广东语言学科大量著作中获此殊荣的唯一一部著作。詹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和1997年他连续两度被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评为全国语言文字先进工作者。2006年,暨南大学授予他终身贡献奖,2011年6月,他更获评为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是全省获此殊荣的16位社会科学家中唯一一位语言学家。1988年他当选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和1998年又连续两届出任第八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0-2000年,他连续两届被广东省人民政府任命为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他曾为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并曾连续担任第一届至第十七届(1981-2013)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自1986年起,他连续被选为广东省中国语言学会会长20多年。


 “爱”字当头,家国情怀


2014年04月23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了一篇《詹伯慧先生:“爱”字当头做学问》的文章,这篇文章集中概括了詹先生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理念:热爱专业、爱护培养后备人才;同时詹先生有浓烈的家国情怀,爱国爱家乡,用语言学的理论和实践服务国家建设的大局。为了国家的建设、发展,詹先生始终是一位和谐的语言生活的倡导者。詹先生经历了新中国几乎所有重大的语言文字工程,从推普到方言保护,从汉字规范化到方言用字,詹先生始终胸怀全局,不为一时一地的一些错误认识所左右。既强调推广共同语、规范汉字的重要意义,也始终强调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各地的地方文化中,他提出“留住方言留住根”。


詹伯慧先生是新中国现代汉语方言学的开拓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他参加了其师袁家骅先生主持的《汉语方言概要》的编写工作。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论述汉语方言的著作,在海内外的语言学界具有广泛影响。书的内容分理论概述、方言概况、综论比较三大板块。其中,方言概况是书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方言的地理、人文历史背景;方言代表点的语言结构特点。可以说,这本书是现代汉语方言学的一个范本。如今,现代汉语方言学研究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无论是哪一方面,都始终不离该书的框架。


詹伯慧先生的汉语方言研究,既有理论和基础的构建,也形成了主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集中反映在方言的调查研究和语言的应用,特别是社会应用研究方面。詹伯慧先生在晚年,更强调语言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近期出版的《语文杂记》一书,就概括了他对现实语言问题的看法,充分反映出他的治学理念。


詹伯慧先生的研究广泛,涉及粤方言、闽方言潮州话和海南话、客家方言及官话方言等内容。其中,他的粤语研究成绩最为突出。这些重要的学术成果表明,詹伯慧先生的很多做法深受赵元任先生的影响。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也是现代汉语方言研究新纪元的开创者,他在汉语方言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的汉语方言调查;建立汉语方言调查的标准和范式,包括记音工具、记音符号、调查用表等。詹伯慧先生继承了赵元任的研究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粤语进行由近及远、由中心区域向外围周边扩散的调查研究。调查的内容、记音工具等也是在赵元任的基础上,由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同仁共同开发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系统。这为进行整体汉语方言乃至整个大汉语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第一手原始语料数据,也为其他方言区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的样板。

 

育人育德,不捐细流


詹先生对人才的培养,从高处立意、大处着眼,几十年如一日推动方言学科人才的培养和队伍的历练,正如一位学界后辈所评价的一样:先生不捐细流,方成大海。另一方面,方其为大海,也才能众流归之。


在学生们的眼中,詹先生是一个有学有乐、有乐有学的人,跟他交往过的人都能从中汲取为学和做人的智慧。


“老师的格局很大。他既坐得住冷板凳把学问做深,又善于组织学术团体和学术活动形成影响力。他在暨大执教30多年,也是南方语言学搭建框架、迅速发展的30多年。”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甘于恩教授说。


“岭南被誉为汉语方言的宝库,还有很多方言如同珍宝一样未被发现和发掘。”甘于恩至今犹忆,刚刚起步的珠三角,交通还不是很方便,从广州到各地市的道路,多是起尘扬灰的老式公路,再下到村镇,大多是泥泞的土路。当时,50多岁的先生也和学生一起,坐在“三脚鸡”里“嘟嘟嘟”地到乡里去。“三脚鸡”指的是拉着拖斗的三轮摩托车,师生挤在狭窄的空间里,一路颠簸。在这样艰苦条件下,詹伯慧先生还不忘苦中作乐,和学生说着笑着唱着歌走进乡野田间。


詹先生的学生说:“詹先生在暨大这30多年,通过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影响力,建立起了南方方言研究的架构。首先是搭架子,20世纪八九十年代通过几个大部头,搭起了粤方言研究的骨架。然后是上台阶,为粤方言研究设置了不同的学科分支。最后是主持国家重大项目《汉语方言学大词典》的编撰,构建起了方言研究的大厦。”

詹先生热爱学习,勤于实践,是学生和同行眼中的榜样。世界著名语言学家平山久雄,是当今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他撰文回忆1980年詹伯慧先生赴东京大学任教时说,先生虽为书香门第,生活能力却很强,为人又十分积极乐观。


“他很快就学会了简单的日语会话,可以自己买东西,也掌握了东京复杂的地铁线路,在广阔的东京市内,到什么角落都很自在。詹先生喜欢听音乐,每晚10点电视台播送的10分钟《世界名歌》,是他最爱看的节目。他随身带来了一套精巧的工夫茶用具,时常让客人们一边听组合音响的音乐,一边品尝佳茗的清香。”平山久雄这样描述笔下的中华学者。


对学界后辈,詹伯慧先生也很看重。2004年,北大名家袁家骅的学生刘勋宁在香港讲学时,73岁的詹伯慧先生还专程渡江跨海去听这位学界后辈的讲座,不放过任何一次获取知识的机会,这让刘勋宁很感动。

后来,詹老邀请刘勋宁到广州参加粤方言研讨会,会后同游珠江。看着詹老几代学生同行,欢笑而来,簇拥而去,刘勋宁明白了:“詹先生不是独对我好。不捐细流,方成大海。方其为大海,也才能众流归之。”


詹伯慧先生在暨大执教期间,学生经常去他家借书、蹭饭。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兴泉教授,曾师从詹伯慧先生的学生彭小川,按辈分算来是徒孙了。他后来在北大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毕业抉择之时,听取詹老建议来暨大执教。


当时侯兴泉家在东莞,上课要在广州、珠海两校区往返。詹伯慧先生听说他的实际困难后,还把自己在广州的一间办公室腾出来,供侯兴泉办公休息。


“师爷是知名的大家,还为我一个刚出来工作的年轻人想得这么细,让我很感动。”侯兴泉还记得,有一次詹伯慧先生带队到武汉大学参加学术会议,会后他兴致勃勃地带着一众徒子徒孙去汉正街游逛,自告奋勇当起导游,走得比年轻人还快。后来入学的90后、00后学生们,也时常会在暨大校园偶遇正在锻炼的詹老爷子。他常常“逮”到文学院的孩子就聊起来:“你大(研)几啦?学哪个方向的?”


詹伯慧先生腿脚不好,为了方便上班、上课,多年来在校园里以自行车代步,堪称暨南一景。最近好一阵子徒子徒孙们没见老爷子骑单车了,后来才了解到原来他前段时间摔了一跤。现在先生虽然坐在轮椅上,依然精神矍铄,摊手一笑:“这回好了,我的自行车被没收了。”

 

平生积蓄,奖掖后学


詹先生是一个影响巨大的人文学者,2020年,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保护丰富的语言资源,繁荣我国的语言学研究,捐出平生积蓄50万元人民币,设立暨南大学詹伯慧语言学奖,奖励那些对中国语言和汉语方言研究有贡献的学者,詹伯慧语言学奖的设立,将极大地激励语言和方言的研究,成为新时代中国的语言学事业的有一个重要标杆,必将对中国的语言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詹伯慧先生始终认为,语言研究要为语言实践服务、要与语言应用结合。研究与应用结合,必然会使语言学研究者具有大局意识,产生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詹伯慧先生六十余年如一日,不遗余力地推广民族共同语,在执行国家的语言文字政策时,坚持实事求是,多次呼吁“少当语言的警察,多做语言的导游”。在推广普通话最为轰轰烈烈之时,他提醒人们注意方言的研究与应用;在一些人不明就里,将方言与共同语对立起来时,又及时纠正那些偏颇的认识。


詹先生非常注重团队建设,发挥集体攻关的优势。随着研究条件的不断改善,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学者们意识到,介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间的语言学研究,只停留在传统的“单打独斗”式的研究是不够的,组团队、上规模的研究正不断被各方面重视,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几十年来,詹伯慧先生一直没有离开过重大、集体攻关的语言学建设工程。目前还在主持汉语方言学大词典及数字化建设工作,这又是一个联合攻关的重大工程。这些都是詹伯慧先生注重团队建设,致力人才培养的表现和成果。


此外,詹伯慧先生从不放弃与国外同行交流、学习的机会。正是这种广泛的交流、学习,使詹伯慧先生先生具备了开阔的视野、与时并进的思想观念。在信息化、智能化的今天,詹先生老当益壮,紧随时代步伐,依然活跃在学术一线,继续发挥着引领和指导作用。


詹先生活到老,学到老,执着追求,坚持不懈,乐观向上,注重团队,奖掖后学。他身上的高贵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二等奖作品:

厚培师德师风根基,担好立德树人使命

——以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师德师风建设为例

李绪丽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向上滑动阅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是教师的立业之基,从教之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他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并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明确要求,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围绕“一个根本任务”“两个标准”“三项基础性工作”“四点希望”等精神,组织学院教师进行了系统、深入、反复的学习,持续加强理论武装,把握精神实质,拔高政治站位,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以优良的师德师风引导教师“以德育人”、“以智启人”、“以爱化人”,积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有担当的信息类复合型人才。


一、开展“铸魂”行动,夯实理论武装,培植师德师风厚实根基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把德行、品德作为学识、才能的统帅。“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社会的良心,教师的学识眼界、思维方式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高校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强化学院师德师风专项教育。通过健全学院师德师风培训机制,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相结合,重点加强学院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制法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和学术规范教育等专项教育培训。


 1、发出师德师风建设倡议书,引导教工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进担当。学院发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关于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倡议书》,向全院教工提出了“以德育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为人师表,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严谨笃学,做学生求实创新的引路人”、“以人为本,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四点倡议,拔高教师立德树人的政治站位,不断提高师德师风建设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


2、编印师德师风“口袋书”,助推师德师风建设入脑入心。学院党委印制《师德师风建设学习小册子》逐一发放,学院每位教职工人手一册。内容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通知》、《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需要做的、倡导做的、不能做的,一目了然,字字千钧。守牢底线方才起点,守望初心更是瞭望。


3、开展“师德铭”咏诵仪式,激发树师德正师风共鸣。由“师德标兵”张震教授带领全院教工诵读《暨南大学师德铭》。“忠信笃敬,身正风情。宁静淡泊,意远志明。慎思博学,业专事琴。传道解惑,竭虑殚精。”一言诺,一诺行,学院教师高声宣誓,表达争做“弦歌不辍,德立仪刑”的师德楷模。


4、坚定教师理想信念,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总开关”问题。学院通过专题培训、进修研修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教师党支部书记及教师党员的培养锻炼力度。选派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教师党员共15人次参加学校党委举办的 “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十九大精神专题网络培训班”、“高校教师党员网络培训班”、“延安干部培训”“井冈山主题教育培训班” “全国高校基层党支部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广东省高校党支部书记网络培训”“暨南师说主题活动”等各期培训研修班,利用红色资源对教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培养教师的敬业奉献精神。


二、开展“强基行动”,建设良好生态,凝练师德师风深厚内涵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学院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与党风、院风、学风、作风系统谋划、整体筹谋、同频发力,以优良党风、过硬作风和良好院风,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基础。同时,学院坚持“他律”与“自律”相统一,强化教师队伍的教育培养和修养提升,通过学习反思、陶冶涵养,将规范要求转化为学院教师的心理认同。


1、建立健全教师联系制度。学院制定《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党政管理干部联系青年教师的实施意见》,加强学院党政管理干部与青年教师的联系,认真解决青年教师在思想、业务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2、定期召开教师培养工作专题会议。学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定期研究青年教师工作,并召开青年教师座谈会,听取对青年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围绕大家的所思、所想、所盼,优化工作流程,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为大家服好务、办好事,让尊师重教在学院里蔚然成风。


3、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遵循“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针,统筹推进学院师资队伍建设。4年来,学院在国内外选聘引入各类优秀人才如“海外领军人才”麦耀华教授、国家杰青获得者陈豪教授等高端人才加盟学院,人才队伍实力得到进一步壮大和提升;此外,学院高度重视现有师资人才的培养,坚持“使年轻人尽快成长,使老教师有所作为”原则调动学院教师积极性,在现有师资人才的培养上亦取得了可喜成绩。


4、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引导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将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有机结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根据学院本科生已全部进驻番禺校区的情况,学院积极推动本科生导师制,为每位本科学生配备导师,为学生“导心、导向、导学、导职”,每学期组织导师见面会,鼓励导师利用课余、网络加强师生交流,关注学生学习及能力培养,给予学生创新技术指导、卓越未来计划指导、创业计划指导等多方面指导,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5、坚持名师引领,夯实教书育人一线基础。多年来,学院坚持让全国网络安全优秀教师奖获得者、广东省教学名师获得者、南粤优秀教师获得者、全国教学技能竞赛获奖者、广东省教学技能竞赛获奖者坚守本科教学第一线,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教学相长,使学院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


6、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导师制,充分发挥学院经验丰富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为每位青年教师配备资深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方法、技能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研讨活动,学习借鉴丰富教学经验,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开展“引领”行动,推动追赶超越,激活师德师风强劲动能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学院结合教师个别、队伍整体以及学术生态等方面,充分发挥先进典型以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领头雁效应,大力实施“榜样引领工程”,通过加强教育宣传,选树模范典型,积极引导学院教师自觉恪守教书育人职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树立典型,夯实“榜样引领工程”。学院设立“学院发展突出贡献奖”、“教学、教辅先进个人”、“科研先进个人”、“管理服务先进个人”、“学生工作先进个人”等奖项,为具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举行颁奖仪式,表彰优秀教师的突出贡献,寻找学院“李芳式好教师”代表,弘扬他们的敬业作风和奉献精神,以爱岗敬业的身边榜样为学院教师树立标杆,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辐射作用。


2、硕果累累,彰显“榜样引领工程”。近年来,在花大力气树师德、铸师魂、正师风举措下,学院涌现出翁健教授、王晓明教授、樊锁海教授、张传林教授等一批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治学认真严谨、教学业务精湛、教学特色鲜明、教书育人成果显著的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以良好的师德师风,推动学风的建设。


3、深入挖掘宣传优秀典型,讲好身边榜样故事。学院邀请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等先进人物走进课堂,为学院教师提供立德树人学习借鉴事例,做到以点带面、由局部带动整体,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①广州市领军人才、201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得主、学院电子工程系易清明教授,受邀作为学校第39期“品味教学”主题活动的主讲嘉宾,结合延安培训感想与教学科研工作,作“传承与创新齐驱,教学与科研双收”的主题分享。


②南粤优秀教师、数学系张传林教授因其“课上全神贯注、讨论群的认真解答、超级良心的考前模拟题”等用心良苦,昵称其为“传林欧巴”,在接受学校新闻中心“人物”专访时,提出的“数学,她很美”、“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话里行间无不表露出对学科与学生的深沉热爱。


③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计算机科学系王晓明教授,一直秉持着“学生是孩子,也是队友”的理念,以“潜心钻研”的科研态度以身践行,与学生共同探讨,开展教学科研互动,在科研团队和学生培养上成绩斐然。当谈及她的学生时,提到最多的三个词是“平等、真诚、尊重”,她与学生的相处模式受到学院教师的推崇。


④ 获“暨南大学师德标兵”称号的计算机科学系张震教授,在师德标兵的颁奖晚会上获“最受学生欢迎”评价,他的颁奖词中写着“课堂上激情澎湃的讲述,课下难以成言的痛”。大嗓门的张老师希望“用声音去感染学生,给学生以上课的激情”,因长期提高嗓音说话患上了咽喉炎,但在他看来“学生只要喜欢我的课,我就非常高兴了”。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标准、“四个引路人”以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对广大教师的普遍要求,是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基本功,是教师完成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时代重任的基本素质,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对照努力的“穿衣镜”,更是院校改善教风、学风、作风、创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


暨南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将继续积极配合学校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师德师风建设要求,不断提高全院教师的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以高素质教师队伍和良好的师德师风面貌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怀、有担当的信息类复合型人才,服务于暨南大学“高水平”、“双一流”建设和十四五规划建设的大局,以培植高尚师德的“信息人”力量擦亮暨南“金字招牌”!




二等奖作品:

打开学生的心门


冯鹏举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


向上滑动阅览

师德是大学教育的魂,这种精神内涵的传承和升华,逐步积淀了一个大学教育文化的厚重。自成为一名象牙塔的授业者,我就在前辈的带领和影响下,逐步累积我对大学教师这个职业身份的定位。我听到过很多老师带出成名学生的例子,我真心为老师感到荣光;我自己也带出学业优秀,工作称心,成才为国的优秀学生,每每想到我总心怀骄傲和欣慰;而这些年触动我内心最深的教育案例,则是一位默默无闻的班主任老师如何去影响高校中一类极少数“问题学生”的事情。这类学生的教育费时,费力,费心,然而一般不会有亮眼的成果,甘甜苦乐只有教师自知,而这种发自教师本能,不求回报的教育自觉,是我仰望和追寻的。

润雨老师是我进入高校接触的教龄近15年的老教师,在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他常跟我说教学生不仅要关注优等生促其成才,也要关注个别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往往更需要老师用心的引导,让其融入正常大学生活。他总结了老师和这类学生的一般关系,我觉得很形象:

学生和老师的距离是一座垂直的山。学生在山脚,老师在山顶,学生传统礼貌的仰视老师,惯性的和老师保持距离,纵使山顶风景再好,总默默欣赏山脚的风景,自得其乐。

有时候,老师和学生的距离是一扇宿舍的门。老师在门外,学生在门内,老师尽职尽责的教导学生,无意识的和学生免于生活交叉,纵然传知解惑燃尽初心,然常常叹息育人的无果,迷茫自责。

这类学生说话做事常常很自我,没有自我约束,一般的教育手段很难让其适应。唯有老师用心,长时间注意细节与其互动,方能走进他的世界,逐步影响他。这种不计投入,不计回报的付出,有人能坚持么?润雨老师给我讲了他曾经教导一位学生的经历,从他眉宇间表现出的作为师者的荣耀和满足感,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分量,明白我要承接的代代相传的教师使命。

听润雨的老师的经历,让我心情很复杂:

秋叶是我从教这些年接处的最特殊的学生,她看上去瘦瘦弱弱,内敛含羞。从她小时候父母就长期在外劳作,平常与家长聚少离多,独立但对外面的世界接触很少。远离家乡上大学后,更是整天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自由也享受孤独。

我作为她的班主任,从大学入学就发现了她与大家不合群,常常通过微信的方式去关注关心她,有时上课也会重点关注她。希望她学业优秀,从而能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大一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新鲜,忙碌,丰富多彩的。但我的印象里她很少出现在集体活动,课堂上言语很少,独来独往。一次学期中的班会,让我对她的印象更深了。按照惯例期中我们要举行班会,强调期末的各项任务以及随时了解学生动向,听取同学们意见。不凑巧,班会那天下午有雨,但同学们都早早的冒雨来到了预定的教室。班长组织清点人数,而唯独少了秋叶。我们是一个集体,班会更是集体团建的一部分,所以我坚持开班会要全班到齐。在等待过程中,班长电话和微信联系秋叶,都未得到回复。看着外面雨越下越大,我有点担心催她过来会被雨淋,随而决定先开班会,再联系秋叶。

班会在既定流程中结束,我微信联系了秋叶。

过了好一阵子,收到了秋叶的消息:“老师,不好意思,我刚刚没在意手机,外面下着雨,我不想去开班会了,你有什么事情么?”

我很纳闷,班会是每学期很正式的事情,怎么到她那里就好象可有可无,可以随便不来呢?我很生气,回复:“班会是班里每学期比较重要的事情,老师要借此机会了解下你们的状况和安排下学期的任务,所以你们每个人都要参加的。”

没有很快得到回复,几分钟后,收到秋叶的消息:“老师,那不好意思了,雨太大了,我不太好过去,要是您有重要的事,能来我宿舍跟我说么?”

沉默良久,我内心很不是滋味。感觉这个学生好不像话,你过来困难,难道我冒雨过去找你,然后还要再回自己家就很轻松么?当老师久了,我习惯了反向思维,心想一般的学生都不会这样跟老师说话,她不会有什么特殊困难吧?我决定去看看她。

当我第一次敲开秋叶宿舍的门,我楞了一下。由于雨天,屋里有些昏暗,只有一个床铺下方的书桌处有亮光。

我试探性的问:“秋叶在么?”

“是润雨老师么? 我在。有什么事情么?

“你屋里好暗啊,你在忙什么,怎么不提前去参加班会呢?”

“老师,你要是觉得暗,可以自己把灯开一下,我这还有点东西没写完,就不招待你了,有什么事情您说就好。”

我打开了灯,秋叶一直坐着,整个过程中仅抬过一次头,看了我一眼。我难以忍受这种被忽视的冷漠。作为她的老师,我认为她应该开灯在宿舍等我过来,跟我让座,然后解释为什么不去开班会,而不是现在让我觉得我是来麻烦她一样。

我不冷不热的说:“你不去参加集体活动是不对的。”

“哦。”

这个回答让我有点崩溃,强忍着心中的气愤,我说了些下学期要好好学习,有什么困难找我之类的话,就在她的无视中离开了。我突然觉得自己真是没事找事,花费自己的时间不说,还给自己找了别扭。一声叹气,感叹怎么摊上这样的学生。可能学生也会觉得班主任老师本身在她的生活中就可有可无,根本无需重视吧。哎!

一次不愉快的接触后,我是生气的。

时间过得很快,期中考试来了。大一课程多难度大,如果考不好很可能就会直接影响最终成绩,所以这学期的课程要格外留意。结果秋叶挂掉了全部考试!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我这时候是自责的。我和秋叶第一次不愉快的聊天后,我就仅停留在上课时对她的接触,忽略了对她的跟进。老师不应有太多喜怒情感的牵绊,要时刻秉持育人的使命。

收拾好自己的情绪,我再一次敲响了秋叶宿舍的门。同一个角落,同一个坐在电脑前面忙碌的身影。

“秋叶,你在忙呢,老师找你有点事情。“

“老师,您说就好,我在写点东西,不耽误听您说话。“

“你的考试成绩你知道么?好像全部不及格,咱们要一起找找问题。”

“成绩啊,没事,老师不用担心。”

“怎么能不担心呢,挂掉这么多科,后面毕业会是大问题的。”

“哎,你不用管的老师,我都明白。我爸妈都不管我,你管这么多干什么?”

“…….”

我突然之间不知道谈话该怎么进行了。我很气,很无奈,很想赶快离开。但一个声音告诉我:这是一个特殊的学生,有比较忙碌的家长,少有朋友,少有学生跟她交流,如果再有个轻易就放弃她的老师,她可能只剩下自己的虚拟世界了。作为老师,我有责任和使命去了解她。我揣度着:也许我真诚的去了解她,走进她的世界,她会发现我是一位有益于她人生的老师吧。

“秋叶,你在电脑前写什么啊,我看你挺投入的。”

“在写一本书,这是我的爱好。”

看着她略带自信的回答,我发现了她阳光的一面。不去一味的要求学生,原来从侧面能更好的了解学生啊!我有些感叹,也更自责起来,我总是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和学生沟通,很少从他们喜好熟知的层面去介入话题。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我从班级同学那里逐步打听到秋叶作息的习惯,平时的爱好等,做足功课,准备再去看看这位“问题”学生。

再次来到学生的宿舍门口,我内心是忐忑的,我付出了时间去收集信息,去准备资料,要是还草草收场,我不知道自己能否坚守的住从事教育的信心。

一样的宿舍场景,沉迷电脑的女孩。但我这次心情平静坦然的站在她旁边,拿着自己准备的几本书。

“感觉你一个理科生好象挺喜欢文学啊?”

“老师,我喜欢历史!”

刚好我做了功课,知道现在的学生有些喜欢看穿越电视剧,我就试探性的问了一下:“你不会是喜欢看穿越剧,才喜欢的历史吧?”

她的回答出乎了我的预料:“中国历史我都是很了解的,电视剧我也喜欢看,同时我自己还写了个穿越小说,已经要写完,在联系出版呢。”

看着她逐渐话多起来,眼睛还亮着光,我借着这个话题逐步的往他人生规划上引导。

她是个健谈的学生!

父母在她小的时候就很忙,聚少离多。只要父母在家总是喜欢约束她做一些事情,所以她对管教天然排斥。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很执着,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毕业的事情她根本不在乎,只一味的干自己觉得对的事。

她是个自以为是的学生!

任何事情都觉得自己想的是对的。别人认为不对,也没关系,因为她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

我可能是第一个愿意静下来听她讲自己的故事的人。所以她慢慢的对我比较好奇,为什么我能忍受她的脾气。

我淡淡的说,我是老师,没什么的。

随后她兴奋的给我看了自己写的文章,同时愿意接受我送她的文学书籍。

这是两年来我们师生之间第一次真正的交流。她让我觉得用心去了解学生,教育才是有源之水。

看着她愿意和我交流谈心,我由衷的高兴,不知我的付出能收获什么,但此刻我内心感觉满满的骄傲,我是一个有益于学生的老师!

接下来的一天,我意外地收到秋叶主动发给我的微信!她想让我给她的书提提意见,同时她觉得自己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业,做出正确的调整。

我开心的笑了,下次我这个老师走进她宿舍的时候可能会有一张她搬过来的椅子,我能坐下跟她谈我站在“山顶”的见解,她也许会接受!

润雨老师讲到最后,笑的很开心,像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作为老师最大的回报。

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的坚持和使命,教育应该无我。不求回报,不计付出,能敲开学生的心门,促学生成才,是作为老师最大的荣光!



 

有了老师们的爱

学子们才能在暨南园

健康快乐地成长

谢谢你,暨南师者



- THE END -

来源 | 暨南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

图片视频由参赛者提供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编辑 | 郭莹 肖曼宝 李梅

责编 | 李梅 杜明灿


推荐阅读

全国第一!凭什么?

祝贺!这位暨南人在人民大会堂领奖!

有点意思!

这位暨南人,被央视“点名”了

大动作!暨南大学携手深圳前海,四大平台助力青年成长

全国34位,亚洲上升10位!2021年QS亚洲大学排名公布,暨南再创佳绩!


留下你的足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